那麼魏、蜀、吳三國都是這樣做的嗎?先說魏國三代輔臣司馬懿,既不找吳,也不找蜀,長期地堅持據險固守,以逸待勞的大政方針,粉碎了諸葛亮六次大舉伐魏、而與國力無損,他積極發展生產力,使北魏人民得以長時期修養生息,國家也繁榮富強,為全國的最後統一,打下了堅實而又雄厚的基礎。

再說吳主孫權,他在稱帝後,就下了一道命令:自起兵以來,已經過去很長時間,民眾脫離了土地,不能從事耕種,有的家庭的父子夫妻長期分離,不能讓他們互相體恤,我很可憐他們……要下令州郡想辦法讓民眾寬心、生息。這就是讓人民得到修養生息,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孫權大政方針就是以防禦為主的,極少對外用兵。

唯有劉備、諸葛亮和薑維冒天下之大不是韙,頻頻發動對吳和對魏的戰爭,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力,不給人民修養生息之機,窮兵黷武遠遠地超出了蜀國人民的承受能力,使人民遭受著巨大的災難!

蜀國的國力極度下降,人民怨聲載道,同時也繳起了北魏朝野上下的極強烈不滿。北魏的決策人司馬昭看到伐蜀的條件成熟了,才決定伐蜀,結果一次伐蜀,一次成功,後來司馬炎看到伐吳的條件成熟了,才決定伐吳,結果一次伐吳成功,完成了國家的最後統一。

曹操在諸侯混戰,廣大人民橫罹戰禍,渴望統一的曆史關健時刻,興義兵,輔佐皇上,統一天下,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使占天下三分之二的人民得到了解放,得到了修養生息;司馬懿長時期堅持據險守分的大政方針,使人民得到長時期的安居樂業,使北一直處於最後能統一全國的絕對優勢;而劉備和諸葛亮在人民渴望統一時代,偏要破壞統一,偏要鼎足天下,在三國鼎立後,人民渴望安居樂業的時代,他們不斷地發動對外戰爭,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使蜀國變成了重災區。因此,近一個世紀的三國史表明:曹操、司成懿就是功臣,劉備、諸葛亮就是罪人。

然而《三國誌》雖以北魏為正統,卻掛羊頭賣狗肉,什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奸雄”等誣言穢語隨處可見;什麼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等粉飾之詞,也屢見不鮮;什麼諸葛亮“功德蓋世”、“輔政賢相”等讚美之詞,不惜筆墨;更令人費解的是,陳壽居然不給司馬懿在《三國誌》中立傳。這些就不能不說《三國誌》就有了向劉背曹、褒諸葛貶司馬的傾向。

由於《三國誌》的不良導向,致使曆史漸漸地走偏,後來就有了《三國演義》的出籠,此書反曹貶司馬,尊劉褒諸葛的傾向這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對曹操、司馬懿等曆史功臣不表其功,反而醜化了他們,對劉備、諸葛亮等********不陳其罪,反而美化了他們,造成了極壞的影響,這恰恰是是非的顛倒,黑白的顛倒,功罪的顛倒,曆史的顛倒,而且一直顛倒至今。

功罪的顛倒,曆史的顛倒,在我們大講公平正義的時代,是可忍,熟不可忍!我們應該把這顛倒了的曆史再顛過來,還其曆史的本來麵目,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也就是要達到珍愛和平,遠離戰爭,珍惜統一,警惕分裂的目的。

為了把這顛倒了的曆史再顛倒過來,就得再現曆史過程,曆史真相,偉大的列寧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偉大的******在《矛盾論》一文中還讓我們時刻記住列寧的話“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所以我們要對自黃巾起義起至三國歸晉止這近一個世紀的曆史的具體情況作予具體地分析,找出該時期人民的願望和要求是什麼,再看各個曆史人物的所作所為,是符合人民願望和要求的,還是違背人民願望和要求的,以此評價他們的是非功過。

為了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夠的證據得出曹操、司馬懿是功臣,劉備、諸葛亮是罪人的曆史結論,下麵我們就來分析三國時期近一個世紀的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