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是摘自《三國誌》武帝紀的,以譯成白話文獻給讀者。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漢獻帝講的都是肺腑之言。對曹操的幫助感激不盡,對曹操的豐功偉績和高尚品德讚歎不已,歌頌不完。
可以看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不但不能成立,而且純屬誹謗之語,誣蔑之詞,曹操輔佐漢獻帝建立起一個像樣的朝廷,君臣共同肩負著統一天下的光榮而神聖的曆史使命,可以說曹操倒是位“奉天子以令還臣”的忠臣。如果說興複漢室的話,曹操才是真正興複著漢室;曹操的任人唯賢的組織路線和科學治國的方略,使北方生產力得到了發展,人民得到了安居樂業,這可以說,曹操已經興複了漢室。
可以看出:“劉備的衣黛詔是不存在的,況且這又是發生在官渡之戰之前的事,此時,漢獻帝和曹操的關係可謂相依為命的關係,君臣頂著諸候形成的巨大壓力,尤其是來自袁紹的壓力,風險很大,漢獻帝怎麼會有除掉曹操的念頭呢?看來”衣袋昭“不是董承偽造的,就是劉備編出來和曹操打輿論戰的工具。
可以看出,曹操是主張公平正義的,他認真地鑒察朝廷的刑罰,做到絕不冤枉一個好人,絕不放過一個壞人,使舉國上下法律一新。至於董承董後以及伏後、伏完等謀害曹操未逞之事,都是他們嫌曹操權大,妄圖拉曆史回到太後臨朝,皇後參政,國丈秉政,宦官專權的時代。曹操率軍統一天下,出生入死,而董承他們呆在皇城裏瞎琢磨,因而他們的死是該死,是他們自己找死。至於崔琰、楊修、孔融的死,都有觸把犯法律的嫌疑,沒有被冤殺的道理,冤殺也不符合曹操“謹慎處理刑事案件”的作風和高尚的品德。
總之,可以看出,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忠臣,不是奸雄,而是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的賢相,是屢建奇功的叱吒風雲的大英雄!
曹操在青年時代,就是一位熱愛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大英雄,他在任濟南相時,目睹有些官員的後台太硬,依仗權勢,貪髒枉法,魚肉百姓,使上奏朝廷,奏免貪官汙吏,一下子就奏免了百分之八十的官吏,表現出曹操為了百姓的利益,毫不畏懼複雜官場的精神。
曹操熱愛人民,同情人民疾苦,還表現在官府鎮壓黃巾起義時,隻有曹操允許起義軍投降的,從來不像袁紹、公不瓚、劉備之流那樣殘酷屠殺,不肯收降。曹操曾一次就收降士兵三十餘萬及其家庭。男女一百餘萬口,並且安置了這一百萬人,讓他們這些難民有地種,有飯吃。
曹操在社會大動時,對人民屢遭戰禍是深表同情的,他在《蒿裏》、《短歌行》等詩歌裏都反映出對軍閥混戰的長期性和破壞性,深有感觸。渴望能盡快統一天下的焦急心情。“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沒有真情實感是寫不出這樣詩句的。足以看出他是為廣大人民的利益而統一天下的。
曹操在著手統一天下時,看到當時最大的問題是糧食問題,就開始推廣屯田,充分發揮軍人和農民的積極性,並為他們提供耕牛和農具,使根據地內糧食充足,“數年中所在積粟,倉稟皆滿。”改變了人民長期沒有飯吃的狀況。而有些軍閥沒有糧食吃,就吃人,據說有用人肉幹充當軍糧的現象。
“甕中無鬥儲,發篋無尺繒,友來從我貸,不知所以應”。這是曹操描寫河北人民生活狀況的詩句,曹操在解放河北後,即官渡之戰結束後,就下令說:“河北人民蒙受袁氏造成的災難,不用交納今年的租賦。”曹操不但對疾苦農民深表同情,還常有一些恤民疾苦的政策出台,由於東漢是土地兼並最厲害的曆史時期之一,曹操下了道抑製土地兼並的命令,就是有名的《抑兼並令》。就是解決豪強廣占土地,親戚兼並土地,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的問題。
建安二十三年,就是曹操病逝(二十五年)的前兩年,曹操又針對上年冬季發生嚴重瘟疫,老百姓病死者很多,發出了《贍給災民令》,這是一道救濟性的文告,對老人、兒童、婦女和無產業者的救濟,都有不同的規定。
曹操曾多次對興修水利,作出了很多安排。
曹操從來不講究吃穿,穿衣不穿錦緞絲繡,他生活中所用衣物,很多都用了很久。即使舊了,也舍不得扔掉,經常是補補繼續用。由於受他的影響,當時的達官貴人也“布衣蔬食”。形成尚儉節約的好風氣。
為了節儉,曹操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弄得一貧如洗,兒媳婦穿一件太華麗的衣服都被他治罪,卞皇後請娘家人吃飯,隻四個素菜,不許用魚肉。那些個王子個個都節衣縮食。曹丕由於曹操對兒女要求甚嚴,個人花銷不夠用,便向曹洪他們借一點。曹操一向看不慣鋪張浪費,即使女兒出嫁時,也隻許用黑色的帷帳,隨從的婢女也不過十人。
曹操還把節儉作為選擇官吏的條件,以是否節儉作為衡量一個官吏的品質好壞的標準。改變了東漢以來奢侈糜費的社會風氣,形成了廉政新風,曹操一直到受封魏王,功成名就,依然嚴格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潔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曹操臨死之前,還囑諸待妾“我死之後,汝等順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
公元220年,功德蓋世的曹操在洛陽與世長辭了。他在自己的遺囑中寫道:“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要遵守古代的葬製……,用平常的衣服給我收殮,墓中不要藏金玉珠寶。”
《三國誌》在評論曹操時說:“太祖(即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謀,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攬禦皇機,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涼茂在肯定曹操的功績時說:“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湣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關於曹操執政為民的功德,我們在“天下應該由誰來統一”,一節裏也陳述過的,總之,曹操在廣大人民渴望統一的曆史範圍內,以統一大業為已任,衝鋒陷陣,出生入死,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使占天下三分之二的人民得以修養生息,還積極發展生產力,改革一些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和國家法律,扭轉社會不良風氣,並形成廉政新風,創辦學校,選擇優秀教官任教,還大大改變人民生活水平,總之國家得到繁榮昌盛,人民得以富足安樂,為最後統一吳、蜀兩個偏邦偽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偉大的******說過:“三國時的幾個政治家和軍事家,對統一都有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統一,主要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是啊,荀彧、郭嘉、司馬懿等政治家、軍事家雖對統一有所貢獻,唯有曹操的貢獻最大。
曹操曾這樣講“設使國家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說得千真萬確!在曹操迎漢獻帝時,國家正處在“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人人都想當皇帝的最危險的時候,這正好和春秋時情況酷似。周天子毫無號召力,沒有人聽他的,國家也到了人人都想當皇帝的時候,遂分裂成上千個小國,最著名的是春秋的五霸,戰國的七雄,春秋五霸時打了二百五十年內戰,戰國七雄時又打了二百五十年內戰。前後整整打了五百年的內戰,才達到國家的最後統一。戰爭中最倒黴的就是老百姓,廣大人民得遭受五百年的戰爭迫害同樣,如果沒有曹操挺身而出,輔佐毫無號召力的漢獻帝去統一諸候,真不知道當幾個稱帝,幾人稱王,何止孫權、劉備何止袁紹、袁術,何止劉表、呂布……,國家不知會分裂成多少個國家,社會不知會亂到什麼樣的程度,內戰不知得打上幾百年。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至少是個英雄。”至多呢?他沒有說,我們完全可以說,曹操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是古代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功德無量的曆史功臣!
當然,曹操是人,不是神,我們對他也得一分為二,但作為一個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日理萬機的宰相,統一天下的三軍統帥,在形勢非常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摸爬滾打,曹操不可能沒有錯誤。但他的功績遠遠地大於他的過錯。
創業艱難,守業亦難,曹操之後,司馬懿開始登上魏國的政治舞台,被稱謂“曹魏的三代輔臣”。雖然逆境多於順境,然則司馬懿能謹慎而又巧妙地經營著魏國,他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一直掌握著北魏正確的大方向,使北魏多次轉危為安
我們先不去說,司馬懿以最少的傷亡、最低的代價粉碎了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集團,如其建立第四國的陰謀得逞,天下勢必狼煙四起,內戰不斷,國家統一又不知推遲到什麼時候。
我們也不去說,司馬懿率軍打退了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使北魏安如盤石。
我們也不去說,處於逆境的司馬懿,還竭力阻止曹爽的大舉伐蜀的軍事行動,雖未阻止成功,但他托人跟蹤曹爽,在魏軍最危險的時候說服曹爽撤軍,終於使魏軍撤回長軍,脫離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我們也不去說,司馬懿冒最大的風險,沒有流一滴血就粉碎了曹爽、曹彪和王淩奸邪亂國集團,這對於北魏的社會穩定和國家機體健康來說,司馬懿功不可沒。
我們也不去說,司馬懿在經營北魏其間,積極發展生產力,大力推廣屯田,尤其是軍屯,大大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無論有多少次自衛反擊戰,國力和民力都絲毫無損。
我們也不去說,魏主曹睿和曹爽、曹芳熱衷於大興土木,工程繁多勞民傷財,百姓不堪其苦,以朝廷眾臣皆不敢言,唯有司馬懿敢於為民請命,終於使魏主下令停工,司馬懿為人民的利益總是敢負責,敢擔當,不願明哲保身。
我們也不去說,司馬懿一直到晚年,還能請示朝廷,親自到基層部署興修水利,灌溉農田,使國家遍地糧食有餘,人民歡喜度日。
我們也不去說,63歲的司馬懿率軍擊潰東吳四路大軍入侵,公元243年,東吳首輔大臣諸葛恪也大舉興兵伐魏,65歲的司馬懿率軍反擊,使諸葛恪燒營遁走。
我們就說三國鼎立後,劉備東征失敗,曹丕伐吳失敗,曹真伐蜀失敗,曹爽伐蜀失敗,諸葛亮伐魏失敗,薑維伐魏失敗,東吳伐魏失敗,他們空勞師旅,數以萬計的將士死於非命,人民百姓又屢罹戰禍,唯有司馬懿既不伐蜀也不伐吳,一直堅持據險自守的大政方針,使生產力得到長時期的發展,人民得到長時期的安居樂業,綜合國力得到長時期的增強,為國家的最後統一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司馬懿在人民渴望和平與發展生產力的曆史範圍內,堪稱維護和平珍愛和平和發展生產力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