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車船旖旎融情趣(2 / 3)

表演的關鍵在於兩人默契的配合。動律特色集中突出一個“顫”字,即用身體將杠箱有節奏、有韻味地顛顫起來,各種動作、花樣均在顫動中完成。當地群眾對此編了一句歇後語:“下薜孤的杠箱——緊得顫”。

“杠箱”無音樂伴奏,隻有箱內的銅鈴和木棒槌隨著抬杠箱者的腳步而發出有節奏的自然響聲。

跑旱船

“跑旱船”也叫“旱船”、“船燈”、“跑船”等。這一藝術形式在山西廣為流傳。

船的道具,多用竹、木紮成,外用紙或布糊上,飾以彩綢和紙花,長約2米左右,大多置有頂棚,船中間留有可容納1人的位置,表演者站立船中,用寬布帶將船係在身上,然後再穿上衣褲,船的下部用布圍繞。表演時,舞者雙手拎住船幫,走平穩快速的速度,看起來似乘船行於水中。有的在船上裝置盤膝的道具假腿於舞者腰前,宛若人盤腿端坐乘船;有的在船上裝置了許多燈火,夜晚在街頭、場地演出時,燈光閃閃點綴著五彩繽紛的彩船和如花似玉的乘船姑娘,使人感到春意盎然。

傳統的表演為2人,1人扮漁家女子,1人扮漁翁,(也有扮小醜的)。表演時,2人相互配合,做:搖擼、撐船、推船等動作,通過前行、起伏、左右搖擺、轉圈、繞“8”字等,既表現出風平浪靜中漁舟唱晚的田園風光,又體現了頂風浪、越險灘、躲暗礁、船擱淺等與風浪搏鬥的情景,還體現出人戰勝自然的堅強意誌。各地的表演,大同小異,多用嗩呐和鑼鼓伴奏。

小車舞

“小車舞”又稱“小車燈”,“小車會”,“車車燈”,“扭推車”,“花轎車”等,在山西北部較為多見,經常與民間社火一同活動於年節之時。

因名稱不同,表演內容也不盡相同。小車道具用竹、木等紮成車架,用鐵絲紮車頂,車架四周圍布,兩側繪有車輪,頂上蒙紅綢,綴各色小花。車前係一條長紅綢帶,供拉車人用。一般由2人表演,1人乘車,1人拉車。乘車者多為青年女子,站在車的中間,用布帶將車與演員連在一起,舞者兩手提車道具,以步行代輪轉。也有的置一雙假腿於車麵上,成為盤腿端坐車的造型。拉車者扮作老漢或男青年,也有跟隨其後為推車的人。

表演隨意性很強。可唱民間小調,說吉利話,與坐車人調笑,也可與觀者交流。舞步以秧歌步為主,走三步、退半步,或走三步停一步或顫一下,突出一個“扭”字。

大同市南郊區口泉鄉的“小車舞”,則是由5人表演。拉車的是老太太,姑娘乘車,老頭兒推車,2青年幫車。山鄉小路上,一輛小車緩緩而行,突然,一座大山橫在麵前,拉車人“低頭拉車”,上身前傾,套繩被拽得直直的,艱辛地負重前行;推車人、幫車人鼎力相助,眾齊心協力越過了山坡,繼續前行。不料,車又陷到坑裏了,拉車人仰麵摔倒在地,又以屁股坐地,雙膝跪地的姿勢頑強拉車;幫車人趕緊至車旁扶車,搬動車輪,終將車推出泥坑,小車又顛簸在蜿蜒的山路上。拉車人的基本動作為“三滴水”,這是以生活中老年婦女的步態為依據,發展而成的一種舞步。走時,腳要快起慢落,每一步行進,膝部都要輕微屈伸,發力點在腳跟和小腿,隨步梗脖、聳肩、提胯,全身各部位在同一節奏中,協調自如地上下顫動。該舞以打擊樂伴奏,兩麵罕見的瓦盆鼓,音高相差五度,一隻音色清脆,另一隻高亢,既突出又和諧,使舞蹈更富有古樸風格、鄉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