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車船旖旎融情趣(1 / 3)

車船類是依照車、船、轎等交通工具或椅子、箱子、杠子等生活用具的形狀製作道具,表演者裝扮各種人物,以啞劇形式,幽默詼諧地表演以日常生活為內容的故事。有《別把車》、《獨杆轎》、《杠箱》、《扭推車》、《跑旱船》、《挑椅舞》等。

獨龍杆

“獨龍杆”流行於山西靈石縣靜升村一帶。

據說,大約始於清同治年間。在正月十五前後,與當地的秧歌、旱船、獅子、竹馬等一起活動於街頭、廣場。

表演形式為:由2人麵相對抬一根長木杆,杆上坐一位七品芝麻官。芝麻官畫醜角臉譜,夾鼻胡,穿官衣、飾玉帶,蹬快鞭,頭戴金錢翅烏紗帽,右手持折扇;抬杆者穿對襟衣、紮腰帶,頭係白毛巾,額前打結。

表演時,抬杆者雙手扠腰,踏著同一節奏,1人前進、1人後退,同時身體上下起伏,帶動木杆不斷悠顫。坐在杆上的演員,時而兩腿交替上、下晃動,時而轉身倒騎,時而又撚胡、搖扇,幽默、滑稽。坐杆者與抬杆人協調默契,渾然一體。伴奏用擊樂。

龍舟

“龍舟”流傳於山西鄉寧縣。

清代已經盛行。該縣清代縣誌中有詩載:“滿地紅燈夜燭天,小家兒女盡神仙。梨園將帥將未幘,钜野兵戈遊白蓮。”就是描寫這種舞蹈活動的。

該舞活動於農曆正月十五左右,是在陸地模擬龍舟竟渡情景的表演形式。“龍舟”是人數較多,動作整齊的群舞,由25人表演。

龍舟由竹、木條紮成框架,節與節之間用繩索相連,蒙布彩繪成龍舟形。駕龍舟者為8人,1人駕龍舟頭,1人掛龍舟尾,其餘6人各掛一節龍身。表演者皆武士裝扮:頭圍紅方巾,額插英雄箭,穿淡藍色或淡黃色鑲紅邊的緊袖對襟衣,束墨綠色鑲金邊的搭帶,足蹬黑色短靴,另有1位持標旗者擔任指揮,有4女扮作蓮花,2女扮作蚌精,2男扮作魚精。

鏗鏘激越的鑼鼓聲奏起,舉標旗者揮舞大旗,做出“分水令”、“交叉令”、“擺尾令”等動作,指揮著三軍;駕龍舟者手持船槳,舞動龍舟。他們錯落有致地做出“快步行舟”、“左右劃槳”、“踩波浪”等動作,模仿龍上下起伏,左右擺動的形狀,使龍舟宛若真龍,在水中飄遊;荷花仙子和魚蚌精則走著飄逸的“圓場步”和富有彈性的“小顫步”曲折蜿蜒、縱橫交叉,變換出“二龍出水”、“八叉花”、“蒜辮子”等圖案,猶如在碧波中穿遊嬉戲,又似在浪濤裏追逐爭流。整個舞蹈情緒熱烈歡快,場景氣勢壯觀。

由打擊樂伴奏。

杠箱

“杠箱”流傳於山西忻州地區原平縣下薜孤村。

據傳由西域少數民族向京城皇帝進貢寶物的民間傳說演變而成。早先,隻在每年農曆七月當地廟會期間活動。由4人表演,分成兩組,2人抬一寶箱。

寶箱長二尺一寸,寬一尺四寸,高一尺九寸。內掛2串銅鈴,4根木棒槌,走起來互相撞擊,發出叮鈴叮鈴的響聲,表示內裝金銀財寶。箱外分別有“連年有餘”、“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大字。箱頂上有一花瓶,內插鮮花和雀翎,以及帶有帥和令字的三角旗。抬杠箱者頭紮白毛巾,畫醜角臉譜,穿對襟衣,紮腰帶,彩褲。左手拿毛巾,右手持折扇。

表演時,將箱子固定在一根長4米的木杠中端,2人麵相向分別抬起杠箱木杠的一端。行進時,走“擦地步”,兩杠箱先以直線並排同行;接著,再沿著斜線前後交錯;然後又順著弧線相隨繞圈,與此同時,借肩、背的聳動,便杠上下顛顫。時而左肩,時而右肩,雖然抬杠者手不扶杠,但杠子卻能夠在舞者的兩肩、前胸、後背任意磨轉、調換。換肩時,將杠上顛,人則下蹲,使杠越過頭頂,從左肩跳到右肩,既表現出高難技巧,又給人以輕鬆自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