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是指其最有代表性的基本舞步“三顛步”,每步都要通過腳跟、腳掌、腳尖的彈壓和膝的屈、直,使身體如踩彈簧,上下顛顫三次。“顛”是腳掌起伏形的顛勁,“顫”是膝蓋屈伸形成的顫動。
“跳”是指在舞蹈過程中,舞者輕盈地踢跳、跑跳和跳轉的躍動。
“擰”是指在舞姿造型時,舞者欲左先右,欲前先後形成的以腰部為軸呈“∽”線扭動的韻律。有藝訣為“腳底顛,膝蓋顫,手裏搖著蝴蝶扇。”
“小花戲”的音樂有鮮明的地方風格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曲調多采用左權民歌、山歌和民間曲牌。伴奏樂器原有呼胡、四弦、反二把、梅笛和笙,後來又增加了小海笛、揚琴、二胡等。打擊樂器有板鼓、嚓拉鋸、四塊瓦、小鑼、小鑔。
傳統節目有《賣扁食》、《打櫻桃》、《放風箏》、《摘花椒》、《打秋千》等。
渾身板
“渾身板”亦叫“花板子”,因表演者手持三片係結在一起的長形檀板,在渾身上下邊擊邊舞而得名。
明代人姚旅在他著的《露書》中談到,在山西洪洞縣見到多種民間舞蹈,其中就有手執檀板,邊拍邊舞,“如飛花著身的‘花板’舞。”該舞現在郭家坡村和王虎村流行。據郭家坡老藝人郭洪鳴(1905年生)講,此舞是世代傳下來的,過去主要用來參加廟會祭祀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是翼城翔山戀池廟會的日期,方圓12社的百姓都要組織各村的“社火”隊伍,聚集在廟宇水池周圍表演,以求雨拜神。當時郭家坡村就是用“渾身板”參加這一活動的。農曆的六月十五,是辛安擔子山廟會,屆時,8個村的“紅火”聚集在擔子山廟前“賽熱鬧”3天,各家輪流表演節目,當時,王虎村《渾身板》的精彩表演,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故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鄢裏竹馬扛大刀,王虎村《渾身板》打法高,範村枕頭鼓兒扭折了腰,鄭莊小鑼鼓渾胡敲。”
表演人數,王虎村為20人,其中舞檀板者4人,為主要表演者,其餘16人分別擊手鑼(2人),擊小鑔(2人),擊扁鼓、敲梆子、舉太平傘(各4人)。而郭家坡村在此基礎上再增加擊大鑔者4人。
表演分行進表演和廣場表演兩種。行進時,舞檀板人站一排在前,邊走邊舞,其他人依鼓、傘、鑼、鑔、梆的順序各站成橫排,隨後擊打表演。廣場表演時,各樣道具穿插排列為一行,繞場一周或數周後,4人一組分別站在台四角擊打,持檀板者至場中起舞。
舞檀板者的動作,主要是右手持板,擊打左手心、肩、膝、大腿、腳背、腳心等,輔以“踏步”、“跳轉”、“吸腿”等舞姿,組成“踏步三擊板”、“跳轉掏腿擊”、“原地三連擊”、“弓步前後擊”、“翻板擊腿”等動作。隻見檀板在舞者上下左右,身前身後,纏繞磕擊,板上係的紅綢飛飛揚揚,舞者猶如春燕展翅,在節奏鏗鏘的擊打聲中矯健地飛躍。
郭家坡的表演特點是,始終麵向一個方向,擊板的節奏和伴奏的節拍均為2/4,二者同步進行,其鼓點有快有慢,動作幹脆有力;王虎村的特點是,動作中不停地左右跳轉,擊板節奏是2/4同3/4節拍交替進行,與規整的2/4伴奏樂時離時合,造成一種特殊的音響效果,別有一番風味。
二人台
“二人台”又名“打坐腔”,“打玩藝兒”,流傳於山西河曲等縣。
該舞大致形成於清代中葉。冬季農閑之時,三、五人坐在一起,采取對唱形式,你一句,我一句,或你一段我一段地對唱當地的一些民歌小調,當地人把這種打地攤坐唱的表演形式稱之為“打坐腔”。清同治年間,河曲縣唐家會村創辦了玩藝兒班,由民間藝人李有潤、鄔聖祥等傳授技藝,開始有了旦角、醜角行當之分,有了簡單的服裝和化妝,出現了《走西口》、《打金錢》、《打秋千》、《探病》、《挑菜》等曲目。它的表演形式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扇子、手帕、霸王鞭成了它表演的主要道具。演出時,“亮調”、“亮相”便成了每個節目的開頭不可缺少的帽子。這就是,2個演員並排而立,背向觀眾“叫板”(把唱腔的第一句先用散板形式唱出來),然後,轉身麵向觀眾“亮相”。亮相時,醜角先轉身,成“小弓步”,同時,用右手把扇子向外挽花,然後貼於大腿上,並用左手風趣地撥動幾下小八字胡,擺成一個詼諧、幽默的造型。旦角轉身後,有時是“唰”地將扇子打開,與醜相視會意後“亮相”;有時是轉身後,單腿跪在醜角弓起的腿上,開扇“亮相”。然後,在音樂中開始表演。演唱時,做一些與角色、唱詞內容相應的手勢和動作,每唱完一段,用“圓場步”走“∞”字,交換位置。伴奏樂器,最初隻有枚(笛子),以後逐漸有了四胡、三弦、梆子、四塊瓦等。最晚加入的是揚琴。清末民初,受當地戲曲影響,開始講究手眼身法步,注重刻畫人物,有了以唱為主的“硬碼戲”與以舞為主的“帶鞭戲”之分。其中以《打金錢》、《掛紅燈》、《十對花》舞蹈性最強。在這些以舞為主的節目裏,扇子、手絹、霸王鞭、紅綢是主要道具,常用動作有:扭扇,拖肩扇、劍指扇、反提扇、鴨步扇、遮陽扇,頂轉巾、手絹兒出手、順腿滾鞭、鳳凰三點頭、老虎大張嘴、龍卷風、大綰花兒、鑽羅圈、蛇過道兒等。還有“男女迭舉”、“轉合拖腰”、“轉合搭手”等雙人組合動作。常用的走場有“走∞字”、“走十字”、“裏外羅城”、“推磨”等。通常,男子舞鞭要求頭、腰、腳三位統一,身、手、背、肩密切配合,使鞭不離身,錯落有致,一氣嗬成;女子舞絹則以繞、擰、旋、扔、接為主要技巧,有時絹、扇並用,交相暉映,加之各種舞姿造型和舞台畫麵的調度變化,使整個表演既紅火熱烈又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