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音樂由兩部組成。“鑼鼓點”以配合男女艄的舞蹈動作為主,也用於其它角色造型或做技巧動作;“嗩呐曲牌”,用於街上行走和“掏場子”,有[得勝回營]、[拉兔子]、[狼吃瓜]等。
汾孝地秧歌
“汾孝地秧歌”流傳在山西汾陽、孝義一帶。早期,人們在節日期間圍成一圈,敲鑼、打鼓、擊棒,自娛自樂,稱“搗秧歌”(“搗”,當地方言,意為“敲打”)。後來逐步形成打鼓、擊棒、敲鑼的舞蹈動作,並走動起來,邊敲邊扭,形成簡單的隊形變化,稱“掏場子”。以後在敲打走場的間隙又由一些歌手即興演唱小調,編唱祝願、慶賀之詞,以取吉利,演變成以舞蹈為主的“武場秧歌”和以唱腔為主的“文場秧歌”。清末民初文場秧歌發展成地方小戲。武場秧歌仍流傳於民間作為歡度元宵佳節的主要娛樂形式。
“汾孝地秧歌”由12人表演。舞棒者4人,戲曲武生裝扮,雙手各握一根30厘米長的棗木或杏木花棒,邊擊邊舞,英姿勃發,基本動作有:獅子大張口、叫棒、馬勢、虎勢、丁字七星步,杆子勢、金雞獨立、旋風腳、坐盤、跳馬勢、餓虎撲羊勢、燕式托掌、踹步、下叉、踢腿打虎勢、並腿跳步、吸腿單跳、旁踹腿。擊鑼者4人,裝扮似戲曲小旦,手拿小鑼,扭腰擺胯,聳肩甩臂,似風擺柳,基本動作有:懷中抱月、踩方步、天女散花、坐盤,挑辮鏈、篩鑼等。4個腰鼓手醜角扮相,麵繪五毒圖案或桃形,頭戴氈帽、上插彩色絨球,著青服,背腰鼓,呈猴勢,詼諧幽默地擊鼓起舞,基本動作有: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撩踹腿、升子底、硬翻身、馬勢、蘇秦背劍、朝天一柱香、猴捅馬蜂窩、勾步、黑虎拖鞭、左飛槌、右飛槌、煞鼓、纏頭繞轉、兔刨土土,野雞串、弓步一柱香等。
該舞吸取了武術的“動靜相生觀”,“剛柔相濟觀”和“快慢相間觀”等技術理論,舞時,技道並重,形、意、氣並舉,使舞蹈動作敏捷利索,剛勁有力,而又動靜結合,剛柔相濟。
伴奏樂器為大鑼一麵,亮鑼一麵,鐃鈸一副,與場上演員手中的道具共同擊打出[引子]、[常用鼓點]和[專門鼓點]。表演時,演員隻舞不唱。在鼓手的帶領下,在自己擊打出的鼓點節奏中,各自做自己的基本動作,共同變換出不同的隊形圖案,形成整體統一的演出氣氛。常用的隊形圖案有:一條龍、兩條龍、二龍出水、升子底、之字形、蒜辮子、天地牌、八角茴香、四見麵、單十字花、雙十字花、單勾心、卷墊席、宮燈、十二連勾。
踩街秧歌
“踩街秧歌”流傳於山西古郊市。活動於元宵節和農曆七月二十的“古節”。屆時,秧歌隊人多勢眾,鼓樂喧闐,踩踏於街巷,以鎮邪祛魔,求得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秧歌隊伍由28人組成:唱曲人1名,不化妝,手拿折扇;傘頭2人,頭戴氈帽,身穿青袍,左手打黃羅傘,右手搖響環,是舞隊的指揮者;俊扮公子2人,手拿折扇;俊扮正鼓、正鑼和醜扮花鼓、花鑼各4人,各背腰鼓或執手鑼;醜公子1人,歪戴相公帽,敞開道袍襟,手拿花折扇;花貨郎、毛貨郎各1人,身背褡褳,左手持弓形貨杆,上掛各色小百貨,右手搖撥浪鼓;正扮老漢1人,拄拐杖;醜扮老婆1人,搖大蒲扇;最後是金童、玉女各1人,雙手持馬鞭。伴奏樂隊有小堂鼓、板鼓、馬鑼、鉸子、鐃鈸、手鑼和大小嗩呐各1件。
踩街時,吹奏樂隊在前,秧歌隊各角色在唱曲人和傘頭的帶領下,列隊成行,在樂隊的演奏中,做簡單的動作或扭秧歌步,行進於街巷。到了表演場地吹打樂和舞隊便分兩攤表演。吹打樂演奏[將軍令]、[十四槌]、[搶親]、[哪吒]、[拜花堂]、[鬧洞房]、[耍娃娃]、[牛鬥虎]等曲牌。舞隊則打起花鼓、手鑼,在傘頭的指揮下跑“二龍出水”、“雙開門”、“跑葫蘆”、“八字麻花”、“參拜”、“八卦陣”、“十字梅”、“落地金錢”、“雙環套”、“一條鞭”等場圖,並由4名鼓手和4名花鑼表演各種技巧。當響起一串鞭炮聲時,表演停止,由唱曲者即興編詞進行演唱,多為四句小曲,唱完第四句後,眾人再齊唱最後一句一遍。唱完曲後又到下一個點繼續踩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