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秧歌翩躚舞神韻(3)(2 / 3)

在歡快的擊樂聲中,羊羔頭持傘,走“圓場步”上場,繞場一周,分別從舞台的四個角將羊羔一個一個地接上場,眾羊羔抖著扇花圍著羊羔頭,以連蹦帶跳的“圓場步”、碎穩的“花梆步”輕捷地跑“圓圈”“十字形”“龍擺尾”的隊形,在快速跑動過程中,身上的銅鈴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響動,與抖動的彩扇、羊羔頭揮舞的花傘配合起來,仿佛在牧童帶領下,一群可愛的羊羔在奔跑,故群眾稱之為“跑羊羔”。

演唱時,由羊羔頭領唱,眾羊羔和之,采用當地小劇種“揚高戲”的曲調,歌詞根據本地風土人情,新人新事及豐收景象等即興編配,內容可隨時變換。唱時,無伴奏,為清唱。

伴奏樂器為大鈸兩付,大鑼一麵,簡單而單純。

水船秧歌

“水船秧歌”也稱“跑秧歌”。相傳,起源於祭祀,是為祛瘟避邪,消災免難,以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而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因而,亦稱“人口會會”,流傳在山西柳林、離石、中陽縣一帶的黃河沿岸。

該舞的角色為“艄公”和“裝身子的”(秧歌隊員)兩部分。男、女2位艄公不僅是主要表演者,而且是整個活動過程中的總指揮;裝身子的人數少則10餘人,多達200—300人。扮相既有傳統劇目中的生、旦、淨、末、醜,又有民間演唱(小會子)中的工、農、商、學、兵,還有傻小子,醜婆等。

它反映的是黃河船工的水上生活,其表演形式共分四個段落:

第一段為“拔船”,即行船前的一係列準備工作。男、女艄公拿槳撐船、拗船,站在船頭翹船,張起風帆,拉出船繩,拔出鐵錨,準備啟船。

第二段表現船在水上行進的情景。由全體人員表演“掏場子”。水麵風平浪靜,風景秀麗。在悠揚的嗩呐聲中,人們在男、女艄帶領下,輕快地變換出各種隊形圖案。突然,音樂節奏加快了,狂風惡浪向小船襲來,在緊鑼密鼓中,大家跑出“蛇盤九顆蛋”、“八卦船頂”、“十二連燈”、“天地牌子”等隊形。不巧,又遇礁石、漩渦了,隨著“牛牛窩”、“蛇退皮”的隊形盤繞,船擱淺了。

第三段是“陷船”。它反映了人們不同的態度:男艄公脫掉衣服、解下腰帶,進入水中,搖船,背船、杠船、撬船……乘客中有的磕頭跪拜,有的插科打諢說幽默逗趣的話,也有的抓“傻小子”,欲擒他祭河神,一次、兩次,在剛揪住“傻小子”的耳朵時,船緩緩擺動了。

最後是“尾聲”。經過一番周折,終於,船順利抵岸了。

其特色為:動中有靜,形神兼備,層次清楚,節奏鮮明。“動中有靜”是指在動作力度、速度和幅度上都體現出動與靜的結合。老藝人白振亮反複強調,動作要做的“連文帶打”,這裏,“文”指的是靜,“打”指的是動,“連文帶打”即動中有靜。如在“陷船”時,前十八拍是激烈的“撬船”動作,而後十六拍卻是圍船緩慢行走,思考的動作;又如“挖沙子”時,在一段急速的快跑後,做一個穩定的造型,使動與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形神兼備”是說表演者不僅要有外在形體的美,而且要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男艄公在“行船”時輕鬆自在的感情,在“陷船”時又氣又急的表情,以及在戰狂風鬥惡浪時,既莊嚴、又自若,既緊張、又沉著的情緒,使情與形得到了和諧的統一。“層次清楚”是指在隊形變換上的圖案美。該舞的場圖變化多樣,有45種,它在藝術處理上運用了“對稱”的手法,使畫麵平穩協調規整,在形、體、點的布局上,要求每個舞者之間的距離均衡勻稱,使整個場麵層次井然,開合有序,花而不亂。“節奏分明”是說表演者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都須與鑼鼓節奏絲絲入扣,緊密結合。老藝人們在談到動作時,首先強調的則是鑼鼓點。一個舞者,無論動作好壞,必須踩在鼓點上,否則就被認為是“涼棒”。

女艄動作的特點為:飄、擺、扭、嬌。即:行如落葉水上飄,動則楊柳隨風擺,腰胸連綿扭∞字,頭微晃動含柔嬌。

男艄的動作特點是:拖、曲、沿、穩。即:快起慢落踏稀泥,拖泥帶水逶迤移,雙膝微屈氣下沉,剛中有柔健又穩。

眾秧歌隊員“掏場子”時的動作特點則是:身體鬆弛腿柔軟,挺胸抬頭肩膀晃,兩臂左右來回甩,腳跟著地向前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