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秧歌翩躚舞神韻(3)(1 / 3)

該舞的曆史,依民間藝人師承關係算,可追潮至清代。那時,活動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五至二月二。每村演出三至四天,輪流演出,是一種民間自發性的娛樂活動。由村裏的人組成“糾首”,在其中推舉德高望重的人當“燈官”,總管本年度的一切活動。再由“燈官”選擇年輕精幹的小夥子,擔任“書班”、“背印架的”、和“背聖旨的”。活動儀式為:早飯後,燈官、背印架者、背聖旨者和書班4個人騎馬前行,先後到村裏的龍王廟、五道廟、觀音廟行香敬紙;秧歌隊隨後,在鑼鼓聲中邊舞邊行邊唱,依次至各廟院內進行歌舞表演;在各廟敬完神後,秧歌隊就在街上跑小圈子歌舞。下午,秧歌隊在街上擺開大圈子演唱,同時被邀請來的鄰村秧歌隊也在大圈內輪流交替歌舞獻藝,這種活動一直持續到天黑。晚飯後,燈官便開始視察“旺火”,之後,各隊秧歌就在街頭寬闊的地方圍圈,依次表演,盡情歌舞,一直唱到深夜。第一至三天,每天如此。最後一天,沿廟敬完神後,秧歌隊便進院表演。有的表演短小的歌舞,有的唱幾段吉祥的四六句子,表示祝福、請安、拜年之意,如:“這座大門蓋得寬,兩壁就把騾馬拴,騾馬成群人富貴,輩輩下來坐高官”等。秧歌隊輪流在各戶演完後,糾首、燈官、書班、背印架者等人騎馬率領秧歌隊及全村群眾送瘟神到村外,屆時燒黃表紙、鳴響鐵炮、放爆竹等,結束四天的歌舞演唱及儀式活動。

“小秧歌”的角色有:頭燈、老婆、老漢、愣小和女角。頭燈,戴上寬下窄黑色方形帽,穿天藍色鑲綠邊對襟衣,外套黃坎肩,係藍腰帶,穿灰色鑲藍邊中式褲,蹬藍靴,身上斜挎一串鈴鐺,右手持響環;老婆,包頭梳篡,穿灰色大襟襖、藍褲、藍鞋,手持笤帚;姑娘,梳單辮,兩鬢各飾扇形紙折,中間插絹花三朵,穿紅大襟襖、綠褲,均綴藍邊,係藍綢腰帶,蹬紅彩鞋,右手持折扇,左手拿綢絹;老漢,戴尖頂白氈帽,上綴短紅纓,眼鼻間用白色塗石榴形,戴八字胡,藍衣、藍褲,藍腰帶,外罩黑對襟大褂,蹬黑靴,右手持折扇;愣小梳朝天辮,穿黑對襟襖、紅褲,均綴藍邊,套藍色鑲綠條坎肩,兩肩至襠係兩根白綢帶,蹬藍靴,右手持雞毛撣。

在鑼鼓聲中,頭燈帶領眾角色上場表演,先環行繞場,成圓圈,接著,頭燈至圈中,做“點勢”,將1個女角點出場,2人開始對舞:頭燈邊走邊做“繞須”、“山膀提袍襟”動作,膝蓋上、下顫動,肩隨之上、下聳動,女角做“跌籽兒”、“開扇搧風”、“合扇扭擺”動作,走輕俏的“圓場步”,胯隨身體動律左右擺扭,2人時而麵相對左右橫移,時而對繞小圓圈,時而自繞“8”形,其間穿插雙人的“前俯後仰勢”和女角的“跌籽兒”,男左右攙扶等;接著,頭燈相繼點另1個女角、老婆、愣小上場表演,老婆走著“婆婆步”,愣小則歡快地做“吸腿跑跳步”、“後勾腿跑跳步”,表演形式大致相同,而整個表演則由2人對舞,繼而遞增成為3人、4人、5人共同起舞;最後頭燈演唱《五峰山趕會》,眾和唱,做相應的動作。此外,還有1男1女或1男2女演出的具有一定情節的小節目;有男角領唱上句,多名女角應和下句的對唱;還有本村秧歌隊與外村秧歌隊之間亮嗓競賽的鬥唱。

其唱詞一般以上、下兩句為一組,韻腳押在最後一個字上,如“一朵蓮花靠山牆,響家養女有賢良。”唱詞通俗易懂,節奏感強。有的唱詞中運用了大量襯字,既舒展了音樂結構又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王(這個)老(外嗨地嘞喲嚎嗨唉哦這)漢(外來嗨嗨嗨來這唉嗨嗨嗨)我(外喲嚎)走(哦)來(嘛得兒)了(外呀嘛得兒告得兒嗄啦個咳)……”

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水鑔、鉸子各一付,板鼓、堂鼓各一麵。鑼鼓點有四個,[打擊樂一]為開場流水點,[打擊樂二]為男角出場點,[打擊樂三]為男角召女角時用的點,[打擊樂四]為演唱前的收點。

傘秧歌

“傘秧歌”亦稱“跑羊羔”,流行於山西芮城。

按民間藝人堂進財三輩家傳的推算,清末民初時已有表演。活動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和喜慶豐收之時。

表演者5人,扮“羊羔頭”者頭戴涼帽,鼻梁上畫白色三角或桃、石榴等圖案,穿鑲邊白色對襟襖,係白圍裙,右手舉一把點綴花梢的油布雨傘;其餘4人翻穿羊皮襖,頭紮白毛巾,腰係白圍裙扮作“羊羔”,他們身挎串鈴,手持折扇。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