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馬托·德·圖內爾

C.ClorindaMattodeTurner(1854~1909)秘魯女作家。曾先後擔任阿雷基帕城《錢袋》雜誌總編輯、《秘魯畫報》社主任,並創辦報紙《安第斯山》和《美洲香泥》(在阿根廷出版)。長期居住在印第安人地區的庫斯科城,熟悉他們的生活。開始創作時曾摹仿帕爾瑪的《秘魯傳說》,寫了《庫斯科傳說》(1875),後來所寫的小說《沒有窩的鳥》(1889),被認為是印第安土著主義文學的先聲。它描寫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揭露了秘魯建國初期印第安民族備受官吏、地主、教士迫害的事實。她的作品還有劇本《伊梅·素瑪克》,小說《品性》、《遺產》等。

第七章 桑托斯·喬卡諾

J.Jos□SantosChocano(1875~1934)秘魯詩人。11歲開始創作詩歌。青年時期崇拜法國詩人雨果、尼加拉瓜詩人魯文·達裏奧和秘魯詩人貢薩萊斯·普拉達以及墨西哥詩人迪亞斯·米龍,作品帶有濃鬱的現代主義色彩。晚年,以美國詩人惠特曼自況。他曾經寫道:"惠特曼有北方,我有南方。"由於政治思想日益開闊,由讚成現代主義的美學觀點到反對現代主義脫離現實的傾向,主張詩歌要反映美洲大陸的現實和抒發民族的感情,因此成為後期現代主義──"新世界主義"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情印第安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因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多次被捕入獄,被迫長期僑居國外。最後,在電車上被暗殺。

桑托斯·喬卡諾的詩作以熾熱的感情和誇張的手法聞名。詩中的事物被詩人以強烈的感情予以誇張,突出了美洲大陸的地方色彩。在有些詩中,以印第安人的領袖人物或是印第安公主的後裔的身份觀察和描繪美洲的景象,想象豐富。魯文·達裏奧為他的第一部詩集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他的詩歌是"現代西班牙美洲的靈魂"。他的重要的詩集有《神聖的憤怒》(1895)、《詩歌全集》(1901)、《太平洋的歌聲》(1904)、《美洲魂》(1906)、《要有光》(1908)、《西印度的第一批黃金果》(1934)。

第八章 埃古倫

J.M.Jos□Mar□aEguren(1882~1942)秘魯詩人。1911年發表第一部詩集《象征》,以後陸續出版詩集《形象之歌》(1916)、《影子》和《巡邏者》(均為1929)。在他創作時,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已成過去,但他的作品仍帶有現代主義色彩。這種風格與他浪漫主義的筆調融為一體。他所描述的幻境和夢魘時斷時續,人物仿佛出沒於雲霧中的幽靈;對於色彩的描繪也別具一格,如天藍色的血液,青色的金子,綠色的胡須等。他筆下的動植物、天體、事物、風景也往往失掉原形,給人一種古怪的感覺和印象。他的詩注重格律和音樂性,並具有秘魯人特有的幽默感。

第九章 加西亞·卡爾德隆

V.VenturaGarc□aCalder□n(1886~1959)秘魯作家。生於巴黎,曾擔任秘魯駐國際聯盟、瑞士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權大使。20多歲時,發表第一部小說《輕浮》(1908)。文學論著《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秘魯的散文作家和詩人們》(1910),論述了獨立時期以來秘魯文學所受到的外來影響。他的小說大多反映印第安人生活,如《痛苦和赤裸裸的現實》(1915)、《禿鷹的複仇》(1924)、《死的危險》(1926)等。作品充滿生活氣息,文筆清新純正,粗獷而不失優雅。此外還寫有新聞報道和論著,重要的有散文集《巴黎的微笑》(1926)、《美洲概貌》(1920)、《新西班牙語》(1923),文學評論《秘魯詩歌》(1915)、《秘魯文學》(1917)等。

第十章 巴列霍

C.C□sarVallejo(1892~1938)秘魯詩人、小說家。生於秘魯北部安第斯山區的聖地亞哥·德·丘科。父親是西班牙人後裔,母親是印第安人。因家境貧困,中學未卒業即獨立謀生。曾當過鄉村教師、廠礦職員。1913年入省會特魯希略城自由大學哲學文學係攻讀文學,1915年改學法律。曾參加文學團體"北方"社。這個團體由一批對社會失去信心、對前途感到渺茫的知識分子組成。巴列霍受他們的影響,早期詩作中有悲觀主義的色彩。1918年定居利馬,擔任新聞記者,並從事文學創作。同年,發表詩集《黑色的使者》,有象征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痕跡,也有表現印第安土著民族疾苦的詩句。1920年因思想激進被捕入獄,不久獲釋。獄中寫成短篇小說集《音階》和詩集《特裏爾塞》(1922)中的許多詩篇。1923年前往法國,以後一直流亡在歐洲。1927年加入西班牙共產黨。1928、1929年兩度訪問蘇聯。1930年去西班牙。西班牙內戰爆發後,投入反法西斯的鬥爭。1937年發表的詩集《西班牙,我飲不下這杯苦酒》以及1939年他身後出版的詩集《人類的詩篇》,風格清新明快,感情真摯奔放,能夠緊緊抓住人的心靈。他的中篇小說《鎢礦》(1931)譴責美國壟斷資本及其在秘魯的走狗對印第安人的剝削和壓迫,號召進行革命鬥爭。

第十一章 馬裏亞特吉

J.C.Jos□CarlosMari□tegui(1895~1930)秘魯作家、評論家。生於首都利馬。家境貧寒,14歲輟學,為《新聞報》社做雜工。1914年開始寫作。1919至1923年遊曆歐洲各國,為許多報刊撰寫關於文學、政治、社會等方麵的文章,後來大多收入《當代場景》(1925)一書。1923年回國,曾先後創辦《我們的時代》、《理智》、《阿瑪塔》、《勞動》等報刊。1928年創建秘魯共產黨。他是拉丁美洲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評論家,力圖以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文學。他的主要著作《闡述秘魯現狀的七篇論文》(1928),是研究秘魯以至拉丁美洲現實的重要文獻,其中《印第安人問題》和《土地問題》兩篇論文提出了著名的土著主義理論,為拉丁美洲土著主義印第安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著名的論文還有《文學的發展》。他的重要著作還有《小說與生活》、《藝術家與時代》、《符號與作品》、《捍衛馬克思主義》、《清晨的靈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