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秘魯詩人

第一章 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

I.ElIncaGarcilasodelaVega(1539~1616)秘魯文學家、曆史學家。生在印加王國的首都庫斯科城。父親是總督,母親是公主。出身王室,使他熟悉印加王國的曆史和民間傳說,並受到良好的教育。1560年前往西班牙的塞維利亞,曾參加對摩爾人的戰鬥,升任上尉。後因遭受冷遇,退隱科爾多瓦的修道院,專心從事文學創作。1590年翻譯希布雷奧的《愛情談話錄》,接著撰寫美洲曆史《印加的佛羅裏達,又名埃爾南多·德·索托總督的曆史》(1605),敘述索托率領殖民軍侵入北美佛羅裏達的經過。他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王家述評》,第1卷於1609年出版,副題為《敘述秘魯諸王──印加人的起源,他們的信仰、法律,和平和戰爭時期的政府組織,生活和武功,以及西班牙人到來之前這個共和國家的所有一切》。第2卷在作者逝世後一年(1617)出版,又名《秘魯的曆史,它的發現,西班牙人的得手,以及皮薩羅和阿爾馬格羅為爭奪土地而引起的內訌,暴君的興起和他們所受到的懲罰,以及其他等等》。《王家述評》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學價值的曆史紀錄,描繪了印加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庫斯科城的生活場景。印第安民族中流傳的許多神話和傳說,由於克丘亞語沒有書麵文字而大部分失傳,而《王家述評》則記載了秘魯古代不少文化史料和神話傳說。

第二章 埃斯比諾薩·梅德拉諾

J.deJuandeEspinosaMedrano(1632~1688)秘魯作家。父母均為印第安人。自幼由庫斯科城的主教傳授神學、音樂、詩歌等方麵知識,後來成為以口才雄辯著稱的布道士。他的作品文風華麗,崇尚雕琢,是拉丁美洲巴羅克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堂路易斯·貢戈拉頌》(1662)是為回答葡萄牙的曼努埃爾·德·法裏亞·伊·索薩對貢戈拉的攻擊所作的辯護詞,表現了對西班牙詩人貢戈拉的作品的美學價值的理解。他的另一部作品《第九奇跡》(1695)收集了30篇布道演說,辭藻華麗,曾引起文壇的注意。其他作品有《浪蕩子》、《普羅塞皮娜的被搶》等。

第三章 巴列·伊·卡維埃德斯

J.delJuandelValleyCaviedes(1652?~1697?)秘魯詩人、散文作家。原籍西班牙,從小移居秘魯,在利馬度過一生。依靠自修成為作家,是拉丁美洲諷刺詩歌的先驅之一。主要作品有長詩《帕爾納索的牙齒》,於1681至1691年間寫成。這部長詩諷刺庸醫,以幽默口吻敘述了作者被誤診而幾乎死去的經過。此外,還著有詩劇《市長愛情插曲》、《醫生愛情舞曲》、《賭鬼愛情舞曲》等。西班牙文學評論家阿爾貝托·桑切斯認為:"他用漫畫表現出病人、護士、理發師、醫生以及眾多的各色各樣的人物......他的幽默感比他的刻薄更為強烈。"晚年的作品轉向神秘主義。

第四章 帕爾瑪

R.RicardoPalma(1833~1919)秘魯詩人、曆史學家、散文作家。生於利馬。青年時期在利馬的聖馬科斯大學攻讀法律,中途輟學。後刻苦自學,大量閱讀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投身當時風靡拉丁美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最初從事詩歌創作,後轉向散文。1855年發表第1部浪漫主義《詩集》。1860年因卷入反對卡斯蒂亞總統的活動,被放逐智利,在瓦爾帕來索編輯《南美雜誌》,並繼續文學創作。1862年在智利發表曆史研究著作《利馬宗教法庭紀年》。返回利馬後,被任命為駐帕拉領事。曾去歐洲旅行,結識拉馬丁等浪漫主義作家,1865年在巴黎出版詩集《和聲》。1868年在巴爾塔總統任內擔任政府職務,當選為國會議員。1870年第3部詩集《西番蓮》出版。1872年巴爾塔總統被刺後,退出政界,專心從事著述。

帕爾瑪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作品是《秘魯傳說》。這部巨著共7卷,從第1卷發表(1872)至最後一卷出版(1910),曆時40年。全書共包括傳說453篇,其中339篇寫的是殖民時期。作者運用對秘魯曆史的淵博知識,根據各種奇聞軼事,編織出生動的傳說,再現了殖民地時代的風貌,概括了秘魯民族的生活。

傳說按內容可分為宗教性、世俗性、戲劇性、流浪漢文學體、曆史性、傳奇性等6類;按反映的時代大致可分為:印加時代傳說(至1533年)、總督時代傳說(1534~1824)、獨立時代傳說(1825~1830)、立憲時代傳說(1831年以後)和曆史時代不詳的傳說。

傳說來源廣泛,作者從史冊、遊記、詩文、傳記乃至修道院的記錄,以及成語、諺語、民謠、習俗、民間故事、傳奇中發掘素材,編集成書,描寫了從乞丐到總督各種人物,展示了各個曆史時期內容極其廣闊的畫卷。

這部作品創造了一種新穎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拉丁美洲影響深遠,模仿者很多,如智利的恩裏克·德爾·索拉爾、烏拉圭的弗朗西斯科·埃斯卡多,墨西哥的巴列·阿裏斯佩,秘魯的何塞·安東尼奧·拉瓦列,以及玻利維亞的胡利奧·海梅斯等。

帕爾瑪的其他著作有詩集《動詞和形動詞》(1877)、文學評論《破爛貨》(1900)、文選《美洲弦琴》、遊記《回憶西班牙》(1897)和《我那時代的流浪生活》等。

第五章 貢薩萊斯·普拉達

M.ManuelGonz□lezPrada(1848~1918)秘魯詩人、散文作家。年輕時在政治活動中失意,曾去利馬郊區務農。1879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應征入伍。戰後參加少數黨全國聯盟,在歐洲旅居7年。他一生致力於破除西班牙文學的狹隘傳統和反對學院派的語言,並在詩歌形式和格律的改革方麵作過多次嚐試,對秘魯詩歌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他的詩歌是拉丁美洲浪漫主義後期詩歌的代表。他的散文簡潔有力。他的作品帶有現代主義詩歌的氣息,有些文學史家因而把他列為現代主義前期詩人。他的重要的作品有:《自由的篇章》(1894)、《小寫》(1901)、《老修女們》(1909)、《戰鬥的時刻》(1908)、《奇情異調》(1911)、《生活的碎片》(1932)、《在醜行之下》(1933)、《秘魯民謠》(1935)、《形象與巨大的形象》(1938)、《敬慕》(19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