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法國詩人
第一章 查拉
T.Tristan Tzara (1896~1963)法國詩人。原籍羅馬尼亞。17歲開始用羅馬尼亞語寫詩。1916年與一些青年在瑞士蘇黎世組成"Dada"文藝團體,開始倡導"達達主義"。達達主義的宗旨在於反對人們認為有意義的一切事物,反對一切傳統,反對一切常規,也反對包括達達主義在內的被認為有意義的文學藝術。不久達達主義的影響消失,查拉曾一度與超現實主義詩人和作家為伍。後參加法國共產黨。1938年赴西班牙參加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武裝暴亂的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查拉在淪陷的法國參加地下抵抗活動的文藝組織。晚年主張詩歌為革命服務。1947至1948年, 先後在巴黎大學發表題為 《超現實主義與戰後世界》的演講,反對堅持超現實主義的勃勒東,同時與薩特就"幹預現實的詩歌"問題展開論戰。
查拉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主要作品有《詩二十五首》(1918)、《七篇達達宣言》(1924)、《在此期間》(1946)、《內心麵目》(1953)和《玫瑰與狗》(1958)等。
第二章 勃勒東
A.Andr□ Breton (1896~1966)法國作家。早年學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征入伍,在一個精神病院裏服役,接觸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深受其影響。通過閱讀洛特雷亞蒙的詩集以及與詩人阿波利奈爾的交往,開始對文學發生興趣。1919年發表詩集《當鋪》,並與阿拉貢、蘇波合作創辦《文學》雜誌,從此畢生致力於文學事業。
勃勒東是法國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將。1919年達達主義的首倡者查拉從瑞士來到巴黎,勃勒東等人曾參加查拉的達達運動。1921年勃勒東與蘇波合作,以"自動寫作法"寫出了超現實主義的著名作品《磁場》。1924年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正式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與達達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運動初期曾鼓吹文學"要為革命服務",勃勒東因而於1927年參加法國共產黨。但他的根本思想傾向於無政府主義,強調藝術絕對自由,堅持"內心生活經驗不容外部的甚至馬克思主義的任何控製"。超現實主義派內部不久開始分裂,勃勒東也與法共決裂。1930年他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超現實主義運動在20世紀20、30年代曾在法國文壇盛行一時,它的影響遠及法國國外。但由於其成員意見分歧,超現實主義者本身又不接受任何約束,因此運動不能持久,其成員紛紛離開超現實主義。到了30年代後期,超現主義已經名存實亡,隻剩下勃勒東一人始終堅持超現實主義立場。1942年他發表超現實主義的第三次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勃勒東入伍參戰。法國潰敗後,他出走美國,繼續進行超現實主義活動,主編《3V》月刊(1942~1944),舉辦國際展覽。1946年回到法國,繼續超現實主義活動,直至1966年去世。
勃勒東的著作(包括與人合著的)共有20多種,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評論文集,除超現實主義三次宣言外,尚有《黑色幽默文選》(1940)、《論超現實主義繪畫》(1946)等;第二部分是詩集,重要的有《白發左輪槍》(1932)、《傅立葉頌詩》(1948)等;最後一部分是敘事體散文,大部分作品為夾敘夾議之作,作品有一定故事情節,但和一般的小說不同,絕大部分的篇幅為議論或抒情散文。重要的作品有《娜佳》(1928)、《連通器》(1932)、《狂愛》(1937)和《秘方17》(1945)等,代表作是《娜佳》。他的詩作或敘述文都貫徹了他對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主張。他認為詩的使命在於解脫由於夢幻與行動不可彌補的分裂所造成的使人壓抑的精神狀態,藝術的任務是挖掘和解放被理性、傳統、習慣勢力所壓製的意識和感情。他的作品著重表現個人或小組集體在超現實主義運動中的經驗,用形象表達各種清醒意識與朦朧的欲念或夢幻交織的狀態。
第三章 特裏奧萊
E.Elsa Triolet (1896~1970)法國女作家。本名埃爾莎,特裏奧萊是她丈夫的姓。原籍俄國,出生於莫斯科一猶太知識分子家庭。不到18歲就結識了詩人馬雅可夫斯基。1915年她把姐姐麗麗介紹給馬雅可夫斯基,後二人同居。1917年埃爾莎與法國駐莫斯科軍事代表團成員安德雷·特裏奧萊結婚。1928年起在巴黎與詩人阿拉貢結成夫婦。阿拉貢曾發表整本的詩歌歌頌埃爾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淪陷的法國,埃爾莎和阿拉貢並肩作戰,參加地下抗敵運動。
埃爾莎·特裏奧萊最早的兩部作品是用俄文寫成。她定居法國以後,在阿拉貢的影響下發表的法文作品有小說《晚安,黛雷絲》(1937)、《萬分遺憾》(1943)。中篇小說《第一個回合花了二百法郎》,獲得1944年度的龔古爾獎金。戰後發表的小說有《誰也不愛我》(1948)、《棕紅色的馬》(1953)以及《紀念碑》和《尼龍時代》等。此外,用法文翻譯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和契訶夫的短篇小說。1964年出版《阿拉貢和特裏奧萊小說合集》。特裏奧萊的小說大部分寫當前的社會生活,富於現實主義特色,語言生動流暢,吸引讀者。
第四章 蒙泰朗
H.deHenry de Montherlant (1896~1972)法國作家。最初幾部小說和散文集《接早班》(1920)、《夢》(1922)、《鬥獸者》(1926)和《奧林匹克運動會》(1924),責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精力衰退和耽於幻想,要求人們保持頭腦清醒、有榮譽感,提倡在戰爭或在體育活動中建立的戰鬥友誼。1934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獨身者》,寫 3個自私自利和庸俗可笑的沒落貴族,表現了一個階級的衰落和一個時代的結束。4卷本小說《少女們》(1936~1939)的寫作,作者自稱為了激勵男人們的堅強意誌。他的論文集《卡斯蒂利亞的小公主》(1929)、《無用的效勞》(1935)等,也宣揚剛毅的品德。1942年寫成劇本《死了的王後》,接著發表《無父無母的兒子》(1943)、《聖地亞哥的團長》(1947)、《波爾-洛亞爾》(1955)、《唐璜》(1958)等劇本,受到公眾歡迎,因而成為知名的戲劇家。他的劇本表現人類靈魂深處的波動,充滿著現代人的矛盾和猶豫不決。風格凝練、明淨,有法國古典主義的特點。晚年繼續發表小說,有早年開始寫的《沙上的玫瑰花》(1932~1968)和《黑漆一團》(1963)、《男兒們》(1969)等。
蒙泰朗宣揚剛強的道德,讚賞巴雷斯和紀德的"自我崇拜",提倡所謂"交替"的理論,刻苦和享樂互相交替,剛毅自持和放任自流各不相礙。他的用意是使自己不致局限在一種品格之內。
蒙泰朗作品風格謹嚴、自然、親切,兼有法國古典作家的純樸和浪漫派作家的激昂的特點,為評論家所稱道。但這種完美的風格卻表達一種誇大和虛弱的思想,為人們所詬病。
1960年,蒙泰朗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72年,因雙目行將失明而自殺。他曾經在作品中幾次讚揚自殺,認為那是"在必要時的一點點自由"。
第五章 阿拉貢
L.Louis Aragon (1897~1982)法國詩人、小說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是醫科學生,應征入伍,在陸軍醫院服役,結識兩個年齡相仿的青年安德雷·勃勒東和菲力浦·蘇波。後來三人都成為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健將。阿拉貢1919年複員,繼續學醫,並開始從事文學活動。在醫學方麵,他達到住院值班的實習醫生的水平,但他放棄了醫生職業,開始和勃勒東等人開展達達運動。這是一種具有明顯的虛無主義色彩的文學運動,終於曇花一現地消逝了。接著他們發動一種現代派的文學運動──超現實主義。阿拉貢曾經宣稱,要不顧一切地堅持現代主義,就是要堅持反傳統的文學道路。
1920年,阿拉貢發表詩集《歡樂之火》和小說《安尼賽》,都是超現實主義的作品。1924年,他接連發表三部散文集:《夢幻的浪潮》、《放任集》和《巴黎的鄉人》,後者影響較大,一般認為是超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從1928年起,阿拉貢的文學生涯進入新的階段。他從超現實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當時許多超現實派的文人曾經一度靠攏革命。勃勒東、艾呂雅和阿拉貢等人都參加了法國共產黨,但不久以後又紛紛脫黨,隻有阿拉貢留在黨內。1928年阿拉貢認識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女友埃爾莎·特裏奧萊,並與埃爾莎同居。
1930至1932年,阿拉貢接連訪問蘇聯。1934年列席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回法國以後發表歌頌布爾什維克革命的詩集《烏拉爾萬歲!》;同時發表了一係列演說,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阿拉貢應征入伍。由於他勇敢搶救傷員,獲得軍功勳章。1940年納粹德國占領了法國,阿拉貢轉入地下,參加抗敵運動。與此同時,他寫作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詩歌,號召人民奮起抗擊法西斯強盜,在當時影響很大。這些詩歌收在下列各種集子中:《斷腸集》(1941)、《埃爾莎的眼睛》(1942)、《蠟人館》(1943)和《法蘭西的曉角》(1945)。他還寫了若幹篇短篇小說,編成小說集《法國人的屈辱與偉大》(1945);另外用《現實世界》為總題創作一係列長篇小說,其中《巴勒的鍾聲》(1934)和《豪華市區》(1936)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所寫。《街車頂層的乘客》(1943)和《奧萊裏安》(1944)則是在戰火紛飛的年月裏寫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拉貢接受地下黨給他的任務,根據在對敵鬥爭中犧牲的許多共產黨員的家信、絕命書和手記等,寫成一部記述和歌頌烈士們英勇事跡的散文集《共產黨人》(1946)。他還以小說的形式,寫了法國共產黨員在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革命行動。這部小說共分6冊,總名為《共產黨員們》,在1947至1951年間陸續出版。
1957年,蘇聯政府為了表彰阿拉貢在文學方麵配合了當時蘇共的路線,頒發給他列寧和平獎金。1963年,捷克的布拉格大學給他"榮譽博士"的稱號。1965年,莫斯科大學也給他同樣的榮譽稱號。1958年,阿拉貢發表長篇小說《受難周》,描述一個青年畫家當了路易十八禦林軍的騎兵,跟隨路易十八慌忙離開巴黎,逃避卷土重來的拿破侖的故事。在阿拉貢的作品中,《受難周》標誌著他創作的新方向。他的評論集《我攤牌》(1959)和他給加羅諦的論文集《無邊的現實主義》(1964)寫的序文,就是從理論方麵闡明和他過去標榜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大不相同的新方向。
阿拉貢晚年的作品,例如小說《處死》(1965)、《白朗茹或遺忘》(1967)、《昂利·瑪諦斯》(1971)和《戲劇小說》(1974)等,都標誌著和他的所謂現實主義相去日遠這一總的趨勢。他曾經宣稱,如果說他自始至終沒有離開超現實主義,那就是對他作品的質量做了最高的評價。
阿拉貢的長篇小說《共產黨員們》已有中譯本,書名為《共產黨人》。他的詩歌和短篇小說也出版了選譯的中譯本:《阿拉貢詩文鈔》。
第六章 達比
E.Eug□ne Dabit (1898~1936)法國小說家。工人家庭出身,少年時當過學徒,後從事各種職業,青年時代曾創作繪畫。1929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北方旅館》,獲當年剛設立的平民文學獎。這部小說以巴黎近郊的工人區為背景,描寫一家旅館的日常生活,表現了工人和勞動人民貧苦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他采用素描和速寫的方法來描繪人物和事件。語言樸實簡練,真實感人。《北方旅館》是達比的代表作, 並於1938年拍成電影。 他的作品還有《小路易》(1930)、《巴黎郊區的市鎮》(1933)、《島》(1934)、《綠洲別墅》(1935)以及《西班牙繪畫大師集》(1937)、《生活的痛苦》和《私人日記》(1939)等。1936年在訪蘇期間因病去世。
第七章 吉尤
L.Louis Guilloux (1899~1980)法國作家。生於布列塔尼。1918年去巴黎謀生,從事過各種職業。後在一家報館當英文校對。1927年發表處女作《人民之家》。1935年代表作《黑血》問世,獲得成功。曾任第一次反法西斯作家大會的秘書,和紀德一起訪蘇,回來後感到失望。他讚賞十月革命,並始終和進步力量站在一起。他是當代平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始終注意勞動人民,力求客觀、真實地描寫"小人物"的勞苦生活。他的作品帶有自傳性質。他在《黑血》中細致刻畫了外號叫克裏比爾的哲學教師和他周圍的人物,表現小資產階級的種種惡劣品質:固執、尖刻、粗俗和私生活的糜爛,以及在資本主義社會所感到的壓抑和痛苦,最後因看不到出路而自殺。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七巧板》(1949)記述他的家鄉布列塔尼的一個小城聖布裏厄40年的曆史,並沒有按照時間的順序而是同時描寫幾代人,使各個時期對比的效果更加強烈。這部小說獲勒諾陀獎。小說《夢中的麵包》(1942)獲平民文學獎。此外,他還發表過兩部短篇小說集和一部劇本。由於在文學上的貢獻,1967年獲國家文學大獎。
他力圖在作品中真實地反映出他所經曆過的時代。他曾說真正的文學就是不說謊,把現實搬進書裏。他的文筆簡潔明了,自然流暢。
第八章 阿爾朗
M.Marcel Arland (1899~)法國小說家、文學評論家。年輕時參加過達達和超現實主義文學活動,後期作品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樸實、平易、真摯、自然。他的作品常在《新法蘭西評論》月刊上發表,1952年起擔任它的副主編,後任主編。1926年起陸續發表小說《莫妮克》(1926)、《痛苦中的靈魂》(1927)和《秩序》(1929)。《秩序》獲龔古爾獎金。最能代表阿爾朗的藝術風格的是他的幾部短篇小說,例如《活著的人們》(1934)、《寬恕》(1965)、《等待破曉》(1970)。他的有些短篇小說不以情節取勝,而以意境親切恬淡動人,例如《最美好的日子》(1937)。文學評論集有《法蘭西散文》(1951)、《我給你們寫信》(1960)等。1968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第九章 薩拉克魯
A.Armand Salacrou (1899~)法國劇作家。生於魯昂。1923年開始創作劇本。早期作品接近超現實主義。1930年以劇本《巴秋裏》上演成名。1935年劇本《阿拉斯城的陌生女人》上演,獲得更大成功。這個劇本通過一個自殺的男人臨死前對一生經曆的回顧,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家庭生活的虛偽本質。
薩拉克魯的主要劇本還有《一個自由的女人》(1934)、《一個普通的男人》(1938)、《勒阿弗爾的未婚夫妻》(1944)、《憤怒的夜晚》(1946)、《一個過分誠實的女人》(1958)和《杜朗大街》(1961)等。這些劇本的主題大多是揭露和諷刺當代資產階級社會的陰暗麵,富於現實主義精神。其藝術特點則以傳統的喜劇手法為基礎,靈活多變。
60年代以來,薩拉克魯很少發表新作。1949年被選為龔古爾學院院士,並任法國戲劇劇本和音樂作者協會主席。
第十章 聖埃克蘇佩裏
A.deAntoine de Saint-Exup□ry (1900~1944)法國小說家。生於裏昂。當過民航駕駛員。1939年應征入伍,成為空軍飛行員。1944年在地中海上空駕駛偵察機執行任務時失蹤。他的作品絕大部分以航空生活為題材。第一部作品《南方信使》(1929)是作者青少年時代的回憶和在毛裏塔尼亞沙漠邊緣任著陸站站長期間的見聞。小說《夜飛行》(1931)和自傳體小說《人類的大地》(1939)是他的代表作,都以歌頌英雄主義和探討人生真諦為主題,寫飛行員艱苦創業和他們的英雄業績。作者真實、生動而又精細地描繪了人們從未見識過的天上人間的景物,刻畫了許多嶄新的人物形象。他的小說《空戰飛行員》1941年在美國出版。1943年發表《給一個人質的信》,強調個人的犧牲精神和人類利益的一致性。《小王子》(1943)是一部詩情洋溢的童話。1948年出版《城堡》,彙集了作者自1936年以來陸續記下的關於航空勇士們的英雄事跡。
第十一章 格林
J.Julien Green (1900~)美裔法國作家。生於巴黎。父母是美國人,自1893年起即定居歐洲。格林16歲開始背棄基督教新教信仰,24歲時化名寫過一本反對天主教的小冊子。此後長時間居住在美國,研究英國作家,從事關於英國文學的著述。
格林主要用法語寫作。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第 1部小說《西內爾山》,內容寫家庭悲劇,以美國為背景。1927年發表小說《阿德璉·莫絮拉》,1929年發表小說《雷維亞當》。這兩部作品描寫小城市資產者家庭生活和處於強烈情欲支配下的人的複雜心理活動,是格林的成名之作。此後陸續發表小說《發生幻覺的人》(1934)、《午夜》(1936)、《如果我是你......》(1947)。他的筆下大多是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不正常心理困擾,內心衝突糾結難解,掙紮於客觀現實與主觀虛幻之間而不能自拔,帶有悲劇性的人物。50年代以後,格林探索小說創作新的表現方法,作品有進一步發展,例如小說《默伊拉》(1950)、《人各有自己的黑夜》(1960)以及《另一天》(1971)等。
格林自稱:"對於人,我真正理解的隻有兩種類型,一是神秘主義、宗教狂熱傾向型,一是放蕩墮落型,因為這兩種人都是走極端的,所以他們各自都以其不同方式迫切追求絕對性。"格林的小說所寫的環境氣氛幾乎無不陰森慘烈,殘酷可怖,令人如同進入可怕的惡夢;特別是對於狂暴淫欲支配下人物複雜的內心狀態和恐懼情緒的描寫,有時令人難以卒讀。它們相當深刻地表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家庭生活內部的罪惡關係和人們陰暗複雜的內心世界。盡管他常常在小說的結尾處使人物得到淨化,也仍然無法掩飾西方現代人的內心空虛。這是格林小說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他的自傳性的三部曲《日出之前動身》(1963)、《道路暢通千萬條》(1965)和《遠方的土地》(1966)展示了對於童年生活的向往。
格林的《日記》是他的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先後已有 8卷問世。它們直言無隱、不加掩飾地記錄了他的思想和激情,又從某些側麵展現了現代西方知識界對變化中的世界的反應。此外,格林還創作有劇本《南方》(1953)、《敵人》(1954)和《影子》(1956)。
1971年,格林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1972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第十二章 普雷沃
J.Jean Pr□vost (1901~1944)法國散文作家。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求學時已經嶄露頭角。很早就開始寫作,作品有文學評論《法國伊壁鳩魯主義者》(1931)、《論斯丹達爾的創作》(1942),隨筆《體育活動的樂趣》(1926),青年時代的回憶《二九年華》(1930),小說《布坎康弟兄們》(1930)和《早晨的出獵》(1937)。《布坎康弟兄們》描寫平民生活,表現出作者對普通平民百姓的感情。1943年,普雷沃獲法蘭西學院的文學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