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遊擊隊,和侵占法國的德國法西斯武裝作鬥爭。在險惡的環境中,他完成了研究斯丹達爾的博士論文。1944年,普雷沃在行軍中遭到敵人伏擊而犧牲。

第十三章 馬爾羅

A.Andr□ Malraux (1901~1976)法國作家、政治家。1901年11月 3日生於巴黎。年輕時曾當小出版商的助手。從1920年起在左派文藝刊物《行動》上發表議論文章,結識了一些著名作家、批評家。1923年去柬埔寨叢林中尋找一座寺廟廢墟,並運出一批石雕,被法國殖民當局指控為"掠奪文物"。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殖民主義統治有所認識,開始同情殖民地人民。後在西貢創辦報紙《印度支那》,主張"法安(南)親善",半年後停刊。1926年初回到巴黎,著《西方的誘惑》,論述東西方的文明與價值觀。曾加入文學團體"新法蘭西評論"。1928至1933年間,他的關於亞洲的 3部小說《征服者》、《人類的命運》和《王家大道》相繼問世。《征服者》(1928)以1925年中國省港工人大罷工為題材。《人類的命運》(1933)描寫1927年上海工人舉行武裝起義,配合北伐軍攻占上海,以及漢口工人運動被蔣介石鎮壓的事件。這兩部小說都以現代中國曆史為背景,但作者卻把工人運動的組織領導者大多寫成外國人,違背曆史真實。《人類的命運》曾獲龔古爾獎金。

1933年希特勒上台,馬爾羅投入國際反法西斯鬥爭。他出席1934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與紀德等人一起參加了援救遭受德國法西斯迫害的台爾曼和季米特洛夫的群眾運動。1935年發表《可鄙的時代》一書,在序言中表達了讚成共產主義的觀點。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馬爾羅為西班牙共和國軍隊提供了一批戰鬥機,在馬德裏創建了一支國際飛行中隊,自任隊長,並多次參加飛行。1937年底發表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希望》,表達了他對革命戰爭所提出的理想與現實、目的與手段、友情與紀律等一係列問題的觀點,讚揚西班牙人民的正義鬥爭。

1939年,馬爾羅加入法國裝甲部隊,1940年受傷被俘,後逃出俘虜營。這時期所作小說《阿爾滕堡的胡桃樹》(1943)正是他情緒低落與平靜生活的產物,作品失去了以往的革命色彩,趨向於抽象的哲理論說。1944年春他化名"伯爾瑞上校"參加佩裏格地區抵抗運動遊擊隊,受傷被捕,德軍撤退後出獄。同年,組建並指揮了"阿爾薩斯-洛林旅"配合正規軍參加解放阿爾薩斯的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爾羅成為戴高樂的忠實追隨者,是法蘭西人民聯盟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政府情報部長和文化部長。著有《沉默的聲音》、《想象中的世界雕塑博物館》和《諸神的變異》等書,從美學角度繼續探討關於人的狀況的哲理主題,在文藝領域頗具影響。晚年寫有風格獨特的回憶錄《反回憶錄》、《被砍伐的橡樹》和幾部藝術著作。1965年曾代表戴高樂總統訪問中國。

第十四章 埃梅

M.Marcel Aym□ (1902~1967)法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法國東北部汝拉山區。家境貧苦,曾當過小工、小販和銀行雇員等。1925年開始寫作,1928年他的小說《死者的高地》獲得勒諾陀獎。他所寫的長篇小說以《綠色的母馬》(1935)最為著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還有《沒有名字的街道》(1931),《蘇迪納的磨坊》(1936)、《居斯塔蘭》(1937)、《移動攝影》(1941)、《蛇女》(1943)、《小學生之路》(1946)《天王星》(1948)和《陌生人的抽屜》(1961)等。他的中篇小說主要有《穿牆人》(1943)和《巴黎的酒》(1947)。專為兒童寫的短篇小說集《捉貓遊戲故事》(1939)流傳很廣,被列為法國中、小學教材。自1948年起,埃梅轉向戲劇創作。1950年寫成並演出的喜劇《克萊昂巴爾》是他的代表作。其他劇本還有《呂西安娜和肉店老板》(1948)、《別人的腦袋》(1952)、《月亮鳥》(1957)和《米諾托》(1964)等。埃梅的小說和戲劇大多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但並不排斥幻覺的穿插。他的文筆幽默,諷刺犀利,語言流暢生動。

第十五章 韋科爾

Vercors (1902~)法國小說家、散文作家。原名讓·布呂萊。生於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從事繪畫和雕刻,撰有《關於繪畫業餘愛好者的設想》(1927)和《切成薄片的人》(1929)等文。布呂萊以筆名韋科爾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是在1942年,那時法國正在納粹德國武裝占領下。由地下的"子夜"出版社印行的韋科爾的第一部小說《海的沉默》,立刻引起淪陷中的法國群眾的極大注意,人們在暗中爭相傳閱,不久傳到國外,獲得高度評價。小說描寫德國占領軍青年軍官凡爾納愛慕房東的侄女,他深信法國人民和德國人民之間可以實現團結,但是法國房東及其侄女始終對他保持沉默,最後他懷著絕望的心情開赴蘇聯前線。作者筆下的德國占領軍官是一個深深地感到內疚的青年軍人。作品譴責了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戰爭。它的藝術特色是樸實無華,色彩諧和,曾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地下抗戰文學的代表作。他的中篇小說《走向星形廣場》(1943)是以法國將外國政治難民移交占領軍為題材,敘述一個捷克猶太人的故事。

法國勝利後,韋科爾繼續發表了不少作品,其中較為出色的有《沉思》、《黑夜的武器》、《時間的沙粒》、《眼睛和光明》和《變性的動物》等。《變性的動物》(1952)是韋科爾繼《海的沉默》之後的名作,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生存條件的現狀和前景的悲觀情緒。

第十六章 薩洛特

N.Nathalie Sarraute (1902~)法國女作家、文學理論家。 生於俄國的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幼時隨父母定居巴黎,攻讀文學和法律。曾在牛津、柏林進修社會學。1939年專事文學創作。

主要著作有論文集《猜疑的時代》(1956),小說《無名氏的畫像》(1947)、《馬爾特羅》(1953)、《天象儀》(1959)、《黃金果》(1963)、《生與死之間》(1968)、《您聽到了嗎?》(1972)、《蠢人們說》(1976),劇作《沉默》、《謊言》(1967)、《伊斯瑪》(1970)。《黃金果》獲國際文學獎。

薩洛特是新小說派的先驅者。她認為,每一個時代的小說都應有時代的語言與創作方式。19世紀中葉以來統治著小說領域的現實主義,已"不能夠成功地容納今天的心理現象",它的語言已"僵化"。在現代電影藝術的競爭下,小說如果不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有所創新,它的存在將成問題。在她看來,今天的讀者已進入"猜疑時代",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比19世紀的讀者要豐富,他們不再信任過去小說中的虛構的人物和"謊言的世界",因此首先應徹底改革傳統小說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恢複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信任。薩洛特指出,新小說的目的在探索前人所未發現的新的心理領域,透過日常生活的表麵活動,發掘意識下的"潛在的真實","盡可能接近複製豐富複雜的心理世界",描寫正在形成的心理活動和"靈魂的顫抖"。

第十七章 尤瑟納

M.Marguerite Yourcenar (1903~)法國女作家。生於布魯塞爾,父親是法國人,母親原籍比利時。她原姓德·克萊央古。尤瑟納是筆名。父係是法國北部的古老家族。她幼年喪母,由父親照看長大。由於家庭富裕,她年輕時曾經漫遊歐洲和美洲,旅行成為她終生的癖好。多年來定居美國。

尤瑟納年輕時受過比較嚴格的古典主義文化教育,精通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1932年發表研究古代希臘詩人品達羅斯的專著。譯作古希臘詩選《王冠與豎琴》於1979年出版。小說《亞得裏安回憶錄》(1951),取材於古羅馬皇帝亞得裏安的事跡,其中虛構與創作的成分超過史實。這部已經翻譯成16國文字的小說,提高了作者的聲譽。

尤瑟納最早的小說《阿來克西或徒勞的搏鬥》出版於1929年。晚近發表的小說有三部曲《世界的迷宮》的前兩部《虔誠的回憶》(1974)和《北國檔案》(1977)。她的作品還有詩歌、劇本等。

尤瑟納的作品具有純粹古典主義風格,結構嚴謹,文字簡潔精練。1980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自從1635年法蘭西學院成立以來,她是第一個當選的女院士。在此之前,她已於1968年被選入比利時皇家學院。

第十八章 薩特

J.-P.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國作家、哲學家。1905年 6月21日生在巴黎一資產階級家庭。幼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是德語教師。母親篤信天主教。薩特19歲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24歲通過中學教師就業考試,後在巴黎等地任中學哲學教師多年。1933至1934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係學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應征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1941年獲釋。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汙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牆》(1939)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裏在監獄裏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隻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說《一個頭目的童年》,以諷刺的筆法描寫了一個法西斯頭子幼年時代的邪惡無恥行徑,揭露某些上層人物的醜惡的靈魂。在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中,作者通過對主人公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麵日益覺醒的描寫,說明一個人處在不公正的社會裏,尋求正義與尋求個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幹預社會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樸質自然。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鏟除篡位的暴君並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誌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製約著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為"他人就是地獄"。在《肮髒的手》(1948)一劇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東歐國家共產黨內兩個派別鬥爭的情節,宣揚政治鬥爭的實質是個人的意誌衝突。《死無葬身之地》(1946)刻畫了一群反對維希賣國政府的愛國誌士的形象,作者企圖說明烈士們為了一個政治目標而自由選擇,犧牲自己。

《恭順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殘酷迫害,並對反壓迫、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這個劇本是薩特所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的體現。

薩特的作品還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已發表《理性的年代》(1945)、《緩期執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 3卷。劇本還有《惡魔與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0)等。哲學著作有《存在與虛無》(1943)、《辯證理性批判》(1960)等。文學論著有《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波德萊爾》、《什麼是文學?》(1947)、《境遇》 1至10集(1947~1976)、回憶錄《字句》(1964)。

1955年,薩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訪問中國。薩特的劇本《恭順的妓女》已有中文譯本。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以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他於1980年 4月15日逝世。

第十九章 瓦揚

R.Roger Vailland (1907~1965)法國小說家。生於巴黎。曾肄業於高等師範學校。開始文學活動時,瓦揚屬超現實主義派,是超現實主義刊物《大玩藝》(1928)的創辦人之一,不久脫離超現實主義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是《巴黎晚報》的記者。戰爭爆發後,他擔任戰地記者,並參加反對德國占領軍的抵抗運動。1952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56年匈牙利事件發生後退黨。

瓦揚的創作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的代表作是小說《滑稽的遊戲》(1945)、《眼明腳快》(1950)等。第二時期發表的小說《漂亮麵孔》(1954)和《 325,000法郎》(1955)是他的創作中思想比較健康、藝術比較成熟的作品。第三時期他的創作似乎又恢複第一時期的玩世不恭的態度。這時期的代表作小說《律令》獲得1957年度的龔古爾獎金。最後發表的作品有小說《節慶》 (1960)、《魚》(1964)以及他的遺著《私人筆記》(1968)。

在美國侵略朝鮮戰爭時期,瓦揚還發表過劇本《福斯特上校服罪了》,寫一個美軍上校被中、朝方麵俘獲後承認有罪的故事。這部劇本已有中文譯本。

第二十章 阿達莫夫

A.Arthur Adamov (1908~1970)法國劇作家。原籍俄國亞美尼亞。1924年以後在法國定居,用法語寫作。他的處女作《自白》(1946)是一部深受卡夫卡影響的懺悔體的文學作品。1950年以後全力投入戲劇創作,被認為荒誕派戲劇奠基人之一。

阿達莫夫的劇作深受德國表現派戲劇、卡夫卡的小說和法國現代戲劇理論家安托南·阿爾托的影響。他認為劇作是"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接觸和產生矛盾的場所"。他的作品的特色是以敏感和懺悔的心情去表現人的內心痛苦,去描繪處於惡夢、煩惱之中的人。他的劇作的主人公大多是受壓迫者,但又反過來壓迫他人。人物都是還原為人的原型的形象,有時甚至抽象到用字母來代表人物。人與人之間彼此沒有交流。他的劇作充滿悲觀絕望的情調,說明命運是不可抗拒的。主要劇作有《一切人反對一切人》(1953)、《塔拉納教授》(1953)、《大小演習》(1950)、《淺陋的習作》、《進犯》(1950)、《彈子球機器》、《帕奧羅-帕奧利》(1957)等。

50年代是阿達莫夫戲劇創作的鼎盛時期。他的戲都是抽象的,既沒有動作,也沒有心理分析,人物概念化。後來接受了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脫離了荒誕派,寫了反映巴黎公社的《七一年春天》等劇作。

第二十一章 波伏瓦

S.deSimone de Beauvoir (1908~)法國女作家。生於巴黎一信奉基督教的資產階級家庭。她的父親是律師,學識淵博,喜愛文學。童年時代接受母親的宗教熏陶。 6歲進教會學校。以後由於父親的教育,少年時代從有神論者轉變為無神論者。中學畢業後入大學的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29年通過了哲學教師的就業考試,先後在馬賽、魯昂、巴黎的中學任教。1945年離開教學工作,開始職業作家的生涯。

40年代是波伏瓦文學成就達到頂峰的時代。她的作品以小說最為突出,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女性形象,主要表現兩次大戰之間及戰後青年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小說主人公的孤獨感、厭倦、焦慮以及對死亡的恐怖等,也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

第一部小說《女賓》(1943)集中反映了作者向往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小說描寫一對年輕情人皮埃爾與弗朗索瓦茲同情並接濟一個名叫薩維埃爾的姑娘。他們打破常規,三位一體地生活著,企圖在性愛上進行新的嚐試。但是最後愛情的妒嫉心終於戰勝了友誼。戰爭爆發,皮埃爾應征入伍,兩個女人中潛在的矛盾終於爆發。一天夜裏,弗朗索瓦茲趁薩維埃爾熟睡之際,打開廚房的煤氣,企圖毒死對方。小說到此結束。作者把愛情中的妒嫉心理描寫成人的本性,即自我意識中的排他性。三位一體的嚐試與破產,反映了存在主義自由抉擇原則在現實生活中此路不通。

《人總是要死的》(1947)的主人公萊蒙·佛斯卡在中世紀喝了特製藥水,長生不老,活了幾個世紀。他混淆了曾經生活過的時代,忘掉了失去的親人,不相信進步和人類命運的改變,麻木不仁,孤獨,沒有愛憎的感情。小說表達了生活沒有意義、人生荒誕的存在主義觀點。

1954年,作者以發表《大人先生們》獲龔古爾獎金。小說描寫戰後一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對戰爭的恐怖記憶猶新,向往和平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幸福,但局勢的動蕩使他們對前途悲觀失望。表現出主人公厭倦、孤獨、空虛的小資產階級情緒。

波伏瓦的作品還有小說《他人的血》(1944)以及論文集、劇本、遊記等。論文集《第二性》從生理上、經濟狀況和曆史偏見上分析和闡明了男性主體、女性客體的思想,反映了婦女對解放的要求和男女平等的呼聲。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字是和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代表作家讓-保爾·薩特聯係在一起的。他們在巴黎大學求學時,便結下了親密的友誼。她與薩特一起,創辦《現代》雜誌,參與國內外的社會政治活動,反對殖民主義,反對法國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反對法西斯主義,對當時社會主義的蘇聯寄予希望,對新中國友好。1955年波伏瓦和薩特曾訪問中國,並寫了一部旅行記《長征》(1957),表達了她對新中國的印象。

波伏瓦晚年發表的重要著作是 4部自傳體回憶錄:《一個安分守己的姑娘的回憶錄》(1958)、《年富力強》(1960)、《勢所必然》(1963)和《歸根到底》(1970)。

第二十二章 艾瓊伯

.Ren□ □tiemble (1909~)法國作家。生於馬耶訥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20多歲到巴黎,對中國語言文學感興趣,開始學習中文。曾在法共文學刊物《公社》上介紹中國作家丁玲等人的短篇小說。1937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唱聖詩的童子》,引起公眾注意。他的博士論文《蘭波的神話》(1954)是一部資料豐富的文學研究著作。他的作品還有小說《蛇皮》(3卷,1948)以及評論集《關於三個暴政的六篇文章》(195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