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杜勃羅留波夫(2 / 2)

1861年11月29日杜勃羅留波夫在彼得堡病逝。他的短促的一生對俄國革命事業和文學作了巨大的貢獻。赫爾岑稱他是"未來風暴中年青的舵手"。他的全部社會政治活動和文學批評活動,都指向一個目標:反對沙皇專製統治和農奴製度,為人民革命的事業作思想準備。

在文學觀、美學觀上,他堅持並發展了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戰鬥傳統和唯物主義美學原則。首先,他強調現實主義的原則,認為"不是生活按照文學理論而前進,而是文學隨著生活的趨向而改變",藝術創作是客觀現實在藝術家意識中的反映,作家應該按照生活的本來麵目反映生活。同時他並不忽視文學的社會功能,斷言"藝術家所創造的形象,好象一個焦點一樣,把現實生活的許多事實都集中在本身之中,它大大地推進了事物的正確概念在人民中間的形成和傳播",並且認為,文學能對生活進行評判,因而具有改造生活的作用。他反對以照相式的模寫來取代對現實的真實描寫,認為藝術家不能局限於描寫生活的個別現象,而要揭示生活的本質。

其次,他強調文學的人民性原則。指出真實性和人民性不可分割,人民性表現得最充分的地方,也就是生活的真實性最充分的地方。他主張文藝作品應當反映人民大眾(主要是農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他認為作家要真正成為人民的詩人,就必須拋棄本階級的偏見,滲透人民的精神,體驗他們的生活和質樸感情,而不能局限於描寫他們的風俗習慣。

第三,他以"現實的批評"作為文藝批評的原則,主張"現實的批評對待藝術家作品的態度,應該正象對待真實的生活現象一樣"。批評家必須以作品本身"所提供給我們的東西為根據",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現象,闡明"它們本身的界限,搜集它們的本質、典型的特征"。批評家決不能給作家"製訂什麼先決的規則",對作家如塾師授課,耳提麵命。他一方麵堅持以文藝的真實性作為評價作品的首要標準,同時又十分重視作家世界觀和藝術技巧的作用,強調指出:"真實是必要的條件,但還不是作品的價值。說到價值,我們要根據作者看法的廣度,對他所接觸的那些現象的理解是否正確、描寫是否生動來判斷。"他的許多文藝評論為這種"現實的批評"樹立了榜樣,同時在論文中他善於把社會批評同美學批評有機地結合起來。他的文藝評論的觀點和美學觀點對於俄國文藝批評思想有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