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像動物那樣會擺動耳朵,我們並不是真的“豎起”耳朵。雖然耳朵主管聽覺和平衡,是一個重要的器官,但人的耳朵確實很少露出,隻有在激動和危險的時刻,耳朵才會“發紅”。
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碰觸耳朵,在無意間泄露信息。許多成人偶爾會變得像孩子,阻隔不想聽的東西。不過,我們不會用手捂住耳朵尖叫,而是會在對方講話時,將頭靠在手中或以指尖輕拂耳朵,象征性地降低音量。有人甚至會在講述讓自己不安的事時這麼做,比如撒謊時。與許多成人舉止類似,這也源於我們童年時用過的有效方式。
拉耳朵或輕揉耳朵都是常見的行為,但並不意味特定信息。揉或拉耳朵對一個人來說,可能隻是個填補空白的動作,表示“我正在思考”或“我覺得無聊”。若想推斷此人是否感到緊張,勢必需要其他提示,例如他拉耳朵時,耳朵有沒有漲紅,或是眼睛用力轉至大腦控製構思的部位。
2-9>>>嘴部動作
嘴巴本身就是傳遞有聲語言的器官,但它同時也傳遞一種無聲語言。人嘴部的動作是很豐富的,張開閉合、向前向後、向上向下、抿緊放鬆,這4種基本方式可以組成花樣繁多的嘴部動作。這些豐富的嘴部動作,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態度。
人在下嘴唇往前撇的時候,表明他對接受到的外界信息,持不相信的懷疑態度,並且希望能夠得到肯定的回答。
嘴唇往前撅,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處在某種防禦狀態。如果在談生意時,對方不斷做出這種動作,你就要考慮改變方式了,因為照此談下去,可能沒有什麼效果了。
在與人交談中,如果其中有人嘴唇的兩端稍稍有些向後,表明他正在集中注意力聽其他人的談話。
嘴角稍稍有些向上,這種人看起來很機靈或是活潑,而實際上他們的性格大多也是比較外向的,心胸比較寬闊,比較豁達,與人能夠很好地相處,不固執。
在與人交談時,用上牙齒咬住下嘴唇,或是用下牙齒咬住上嘴唇以及雙唇緊閉,這多表示一個人正用心地聽另外一個人的講話,他可能是在心裏仔細地分析對方所說的話,也可能是在認真地反省自己。
說話時用手掩嘴,說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和保守,經常害羞,不會將自己輕易地或過多地呈現在他人麵前。用手掩嘴這個動作另外一個意思,還表明可能是自己做錯了某一件事情,而進行自我掩飾,張嘴伸舌頭也有這方麵的意思,但也還表示後悔。
在關鍵時刻,將嘴抿成“一”字形,這種動作多出現於需要做重大決定,或事態緊急的情況下,有這種動作的人一般比較堅強,有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韌性。
根據這一發現,如果你是個老板,你交給部下去做一項棘手的業務,當你交代完任務後,你會問:“你看行不行?”
“行。”部下這麼回答後,如果是把嘴抿成“一”字形,你大概可以放心了,因為這是個堅強的人,他一定能完成任務。如果他一邊回答“行”,一邊張開嘴而合不上,這就要考慮他是否能完成任務了,因為他可能是個意誌不堅定的人。
2-10>>>與牙齒有關的行為
上下唇打開以後,可以露出牙齒。各人的口形不同,平時可以露出的牙齒不同,但是,一般的人在心情平靜時,特別是公眾場合,總是盡可能不顯露牙齒。利用牙齒來表達意義的情況一般有以下一些:
情緒激動時,口腔大開,自然露出牙齒。我國傳統上有笑不露齒的規矩,所以,有開懷大笑,有抿嘴微笑。笑的時候的開口大小可決定表情的表現力。
一般在表達輕侮的時候,人們會翹起一側的上唇,也會露出牙齒。如果再有一兩聲不陰不陽的笑聲,表現力會更強。我們常說某人或者某事令人齒冷,說的就是這種表情。如果再配合上橫眉立目,就會顯得很凶惡。
在憎惡、憤恨時,人們會緊咬牙齒,使得麵部肌肉因此而扭曲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咬牙切齒。
人們遇到較為嚴重或嚴肅的情況時,牙齒的一個有意思的動作是咬嘴唇。這是為了緩解緊張氣氛時的不自覺的動作,卻又是受意識支配的,經過訓練可以避免。
還有一種情況是,牙齒或者嘴唇可以利用工具來增強表達效果,比如叼上一棵草等。有的人喜歡任何時候都在嘴裏咀嚼著什麼東西,一般認為這也是在緩解一種情緒,可能是內心的無聊或者無奈,有人認為這樣做可以使精神處於警覺狀態。但是,這樣給人的印象是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