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時期的文學
1世紀前後,朝鮮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朝鮮史學界一般都認為此時已進入封建社會。三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頻仍,至7世紀由新羅實現了統一。後又有後三國的紛爭。10世紀初,高麗王朝興起,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製國家。儒、釋、道三教都傳入三國。佛教在新羅最盛,並創造出燦爛的佛教文化。但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高句麗首先使用漢文。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詩《黃鳥歌》;後又有定法師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將宇仲文》等五言詩。其他著作方麵,高句麗還有前後兩次的史書《留記》和《新集》(已佚)的編纂。百濟的文化也很發達。285年,學者王仁東渡日本講授《論語》,第一次把儒學和漢文傳到日本。4世紀,學者高興著國史《書記》。百濟除成忠的《獄中上書》和興首的《上義慈王文》個別文章外,沒有多少文學作品留給後世,連古老的《書記》一書也早已泯滅不存了。新羅在統一三國之後,出現強首、金仁問、金大問、良圖、薛聰、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遠、王巨仁、樸仁範、崔匡□等詩人。他們的著作多數隻存其名,書已失傳。7世紀中葉,真德女王織在錦緞上送給中國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頌》,在中國有一定影響,被收入《全唐詩》。《唐詩品彙》評為"高古雄渾,可與初唐諸作相頡頏"。薛聰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殘本和金後稷的《諫獵文》,是至今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新羅散文。崔致遠是這個時期乃至整個朝鮮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他在中國留學,回國時值新羅末季,因不滿現實,隱居伽□山,不知所終。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和散見於其他選集與史書中的詩作流傳至今。朝鮮曆代文人都奉他為朝鮮漢文文學的奠基人。借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新羅鄉歌,是用本國語言進行創作的最初嚐試,也可以說是朝鮮國語文學的發端。它和純粹的漢文作品相比,是個進步,然而仍有極大的局限性,不懂漢文的人依然無法理解它。現存的新羅鄉歌隻有14首。這個時期漢文還不普及。三國文學的主流還是大量的口頭歌謠和被文學史家統稱為"說話"的各類傳說故事。這些"說話"大致可分為建國說話、英雄說話和民間說話三類。三國開國的始祖,功勳卓著的將軍,機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傳說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動,帶有奇異的神話色彩,對後世的敘事文學有深遠影響。三國的民間歌謠,著名的有高句麗的《來遠城歌》、百濟的《井邑詞》和新羅的《會蘇曲》等。被記錄為鄉歌形式的《薯童謠》和《風謠》,也屬民謠範疇。從內容上看,有勞動歌謠、抒情歌謠和愛國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