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麗時期的文學(1 / 1)

第二章 高麗時期的文學

高麗於918年建國,1392年滅亡,曆474年。朝鮮文學的繁榮,始於這個時期。繼新羅鄉歌之後,產生了高麗歌謠、景幾何體和時調等多種樣式的國語詩歌。高麗歌謠長期流傳民間,又稱俗謠和長歌,內容無貴族士大夫氣,敢於大膽地表現愛情。景幾何體詩歌因段末附有朝鮮語氣詞"景幾何如"而得名;由於第一篇作品題名《翰林別曲》,又稱翰林別曲體。最早創作於13世紀,內容充滿貴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鄉劄"和漢文的混用。它上承鄉歌,下啟時調和歌辭,在國語詩的發展過程中起了橋梁作用。時調在高麗末期出現,是隻有三行的短詩。出現後經久不衰,後來行於李朝一世。忠於高句麗的幾個大儒多采用這一形式表白忠節,為高麗王朝唱著挽歌。高麗曆代國王都重視文教,獎勵學問。935年太建祖王興設學校;975年采用留居朝鮮的中國後周人雙冀的建議,以科舉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設修書院;992年設國子監,並選拔優秀生徒送中國留學;又在文臣中行月課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詩三篇,賦一篇。穆宗時,有"海東孔子"之稱的崔衝第一個創立私學;隨後又有不少儒學者效法。朝鮮的漢文在此基礎上得到了普及。12世紀初,金富軾完成他的《三國史記》的編纂;13世紀僧一然的私家史書《三國遺事》問世。兩部書中運用文學筆法撰寫的人物傳記、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顯示了高麗散文的成就。這時期文學的主流是漢文詩歌。11世紀出現了樸寅亮、金富軾、鄭知常、金黃元、高兆基、鄭襲明、郭輿等一批有才華的詩人。他們以清新的風格、濃厚的抒情色彩,開一代詩風。12世紀末,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以鄭仲夫為首的武臣之亂,形成長期的武臣專政。文人遭到殘酷鎮壓,有的被殺,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跡山林。他們和當權者處於對立地位,組織一些文人小團體,通過創作發泄心中的憤怨。同時,由於有了廣泛接觸現實生活的機會,看到了民間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時期相比,不僅作品的題材範圍擴大,而且明顯地表現出批判現實的傾向。另一方麵,遁世的隱逸思想開始抬頭,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田園詩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賢派"詩人,代表著這個時期的文學潮流。著名詩人李奎報對貧苦無告的農民充滿了同情,對殘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貪官給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統治階級的巧取豪奪、貧富的不均、外敵的入侵,都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他寫京城權勢之家,財寶山積,在農民"饑仆不自救"的時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飼馬喂狗,指出這是"假人手上勞,妄謂能自富"(《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而一些詠史、詠物和抒懷之作,也無不有所指而發。李奎報的創作為朝鮮現實主義詩歌奠定了基礎。高麗末期,中國程朱理學傳入朝鮮。文壇的中心人物李齊賢、李穀、李穡等對程朱理學均有很深的造詣。李齊賢是和李奎報齊名的詩人,二人被認為是高麗文學的雙璧。他在中國住了26年,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文,並創作了一些在朝鮮絕少有人措手的詞和樂府詩。他同情善良,指斥不義,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懷的作品裏,飽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感。李穀也是一個同情人民的詩人,他的長詩《橡栗歌》描繪了農村一幅悲慘景象,揭示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活躍在這個時期的詩人,還有崔瀣、鄭樞、李崇仁、元天錫等。鄭樞原是諫官,因直言犯上被貶。他的詩大膽抨擊時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詩《蛙夜鳴》和五言詩《汙吏》,是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高麗末葉社會的真實寫照。

在朝鮮古典文學中,稗說文學占有重要地位。它始於高麗,盛於李朝。從12世紀起,先後有李仁老的《破閑集》、李奎報的《白雲小說》、崔滋的《補閑集》和李齊賢的《櫟翁稗說》出現。這一體裁,有類於中國的筆記文學,史話、詩文評論、人物軼事、民間傳說等內容,莫不包羅其中。帶頭創作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作家,他們打破風靡一時的駢體文的束縛,在散文領域開拓出一個新的境地。至李朝,這一體裁得到發展,促進了小說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