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江戶時期文學
17世紀初至19世紀中葉,史稱江戶時期。諸侯分立的局麵,由德川幕府進行了統一。幕府實行了"幕藩體製",建立了世襲的封建等級製度,並加強了對民眾的思想統治。自室町時期起,全國就已經建立起地域經濟,加速了貨幣的流通,城市工商業也逐步壯大。以大阪、江戶兩大城市為中心的町人階級(市民階層),成為社會結構中的巨大力量,也是文學創作和文學活動的主要力量。由於它是寄生於武士階級的、進行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活動的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政治上還處於軟弱無權的地位,具有追求金錢和享樂的頹廢的世界觀。當時城市經濟的不斷畸形發展和木板印刷術的普及,促使反映町人階級生活及其思想的作品大量產生。出現在17世紀80年代至18世紀20年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史稱"元祿文學"。代表作家有井原西鶴(1642~1693)、近鬆門左衛門(1653~1724)、鬆尾芭蕉(1644~1694)。
井原西鶴以寫"浮世草子"(以現實為題材的小說)著名。在他這類作品中,以描寫町人階級愛欲生活和經濟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作品有《好色五人女》、《日本永代藏》、《世間費心機》等。
近鬆門左衛門以寫"木偶淨□璃"(一種古典木偶戲)的腳本著名。他在這類戲中,寫了不少以下層町人的愛情悲劇為題材的"情死劇"("心中物"),著名作品有《曾根崎情死》(1703)、《冥土傳書》(1711)、《天網島情死》(1720)、《女殺油地獄》(1721)等。
西鶴與近鬆兩人的主要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上升時期町人階級的生活與感情。作品中現實主義的藝術成就與批判精神,使他們的作品成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重要遺產,即使對近代文學,也有深遠影響。
俳句的作者鬆尾芭蕉,對俳句進行了重要革新。17世紀中葉出現的、以鬆永貞德(1571~1653)為宗師的"貞門"俳諧,著重於平易滑稽的表現。作品大多近於語言遊戲。繼之而起的以西山宗因(1605~1682)為首的"談林派"俳諧,以奇拔機智的俳風見長。鬆尾芭蕉在青年時期受過這兩派的影響,但他很快就開創了獨自的風格,稱為"蕉風"俳諧。他的俳句以"閑寂"、"風雅"趣味見長,反映了在近世封建社會中知識階層孤潔的反俗精神。芭蕉的俳風出現後,直到本時期末,一直起著支配整個俳壇的作用。
除了芭蕉外,近世的俳句作家還有擅長寫生的作者與謝蕪村(1716~1783)、農民出身的一生坎坷漂泊的小林一茶(1763~1827)等人。
自18世紀中葉起,近世文學已喪失元祿時期那種現實主義精神與批判傾向,逐漸演變為"戲作者文學"。這種文學大多以庸俗的寫實手法描寫市井間的風俗世態或嫖妓生活,投合讀者的低級趣味。其中較有意義的作品,有滑稽小說的作者十返舍一九(1765~1831)的《東海道徒步旅行記》,式亭三馬(1776~1822)的《浮世澡堂》,以及曲亭馬琴(1767~1848)的《南總裏見八犬傳》。其他絕大部分的"戲作者文學",大多給近代文學以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