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馬戛爾尼,西夷英吉利人也,1792年奉英王之命作為正使前往遙遠的東方古國——大清帝國。當時的科技還並不發達,一夥人在路上顛簸了10個多月才登上了大清的國土——天津港,隨後使團全員坐著貢船、貢車,經大沽來到了北京。由於乾隆帝人不在北京,在承德避暑,於是一夥人又馬不停蹄的趕赴承德,這次他們坐的車子上麵還是寫著“英吉利貢車”的字樣。馬戛爾尼心裏很明白“貢”是什麼意思,但此時人在異國他鄉,還身負著大英帝國的使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選擇了忍讓!
大清自入關開國以來在對外交往上也襲承明製,搞起了“閉關鎖國”的老政策。那時候的乾隆也是八十好幾的人了,到了這歲數都是老小孩,看什麼都覺得好玩新鮮。而如今臣下來報說英吉利遣使來天朝,說是來找咱們搞外交的。乾隆一聽此話頓時大怒:“這叫什麼話?我大清是天朝上國,外麵的都是蠻夷戎狄,他們也配和大清搞平等外交?拒絕接待!”於是乎第二天又有大臣上奏說英吉利仰慕天朝久矣,此番前來是給咱們進貢的。乾隆一聽這話,立馬喜笑顏開:“以前來給天朝上貢的都是什麼朝鮮、安南、琉球,現在有多了一個英吉利,不錯!天朝果然聲名遠揚!朕也未曾見過什麼英吉利人,來了也好,朕也開開眼瞅瞅這英夷跟咱大清有啥區別。準奏!”就這樣,從那天早朝起,乾隆帝就開始候著馬戛爾尼的使團,等著這個連國家位置都不知道的“小邦”給自己上貢。
按照中華千年的舊製,大國之臣乃小國之主,小邦來使的接待任務是禮部派低品級的官員去完成,而這次英吉利來貢,乾隆打破舊製,讓和珅和中堂去接待,不得不說是給足了英夷麵子。但是在通州馬戛爾尼與和珅的第一次見麵,倆人還是起了爭執,原因在何?使團該怎麼麵聖!
還是按照中華千年的舊製,小邦來朝貢見接待的大臣都得行跪拜禮,見了皇帝那更得是三跪九叩了。而這次英夷來朝,乾隆沒讓馬戛爾尼給和珅下拜,但還是希望馬戛爾尼來見自己的時候能下跪行禮。和珅自是深知其道,於是向馬戛爾尼提出到了承德見了我們皇帝你們要下跪行禮。但人家馬戛爾尼是什麼人,英國人!英國17世紀就搞完了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那套自由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人家英國大臣見英王都是隻鞠躬不下跪,現在來到大清還得下跪叩頭,沒門!就這樣,雙方在通州吵了半個多月,最終馬戛爾尼再次選擇了忍讓妥協,我跪,但是我單腿跪!乾隆見馬戛爾尼已經答應下跪,於是大手一揮,磕頭就免了吧。後來馬戛爾尼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條件:在中國找一個品級與自己相當的大臣在英王的畫像前下跪,以示平等。最終和珅成了這個倒黴之人,他基本上成了中華數千年第一個給外國君主下跪的中國人,但這並不妨礙在這次外交上中國勝利:英夷來給我們皇上下跪了,好玩。
9月,馬戛爾尼來到承德,獻上國書,遞交完禮品,當著眾大臣的麵給乾隆來了個單腿下跪,至此乾隆目的已成,覺得英吉利人也沒什麼好玩的,就是藍眼睛大鼻子,於是乎再次大手一揮,將使團送回北京,剩下的事交由和珅和中堂處理。
在離開承德前,馬戛爾尼會晤和珅,提了七個條件:開放寧波、舟山、天津、廣州之中一地或數地為貿易口岸;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倉庫以收貯發賣貨物,在北京設立常設使館;允許英國在舟山附近一島嶼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允許廣東及其他貿易港公表稅率,不得隨意亂收雜費;允許英國聖公會教士到中國傳教。和珅聽著這堆要求,心裏就覺得好笑,我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怎麼會需要與你們的貨物商品?大清的每塊土地都是王土,憑什麼劃給你們英吉利使用?大清子民都信孔子,誰去信你們的什麼聖公會?就在和珅的暗笑下,馬戛爾尼的要求一樣沒準,弄的馬戛爾尼也無話可說,隻得悻悻而歸。
同年9月21日,馬戛爾尼率團重回北京,準備沿京杭運河南下遊曆一番後回國。臨走之前,乾隆派人送來給英王的回信和回禮,同時還多送上了一些絲綢、瓷器和茶葉,同時還不忘記惡心英吉利一番。送書使者見到馬戛爾尼,給他來了這麼段話,馬戛爾尼聽後先是目瞪口呆,隨後一琢磨也是心中一樂。
“我大清乃天朝上國,物產豐厚,豈需爾等小邦之些許貨物哉!現念絲綢、茶葉、瓷器乃爾國必需之品,特多贈予爾,實乃上國體恤下邦矣!”
帶著這樣的話,馬戛爾尼開始了在中國的遊曆之旅,12月9日到達廣州,就此回國。
嘉慶21年,英王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訪清,可能是嘉慶帝在20多年前見過英吉利人是什麼“德行”,於是連見一麵的心思都沒了,直接給阿美士德國書一封,回禮些許,就讓阿美士德率團滾蛋了。至於嘉慶帝給阿美士德說讓英王跪接國書一事,就完全成了英國的笑料,而那封國書現在則在大英博物館的展櫃裏,接受著一批批遊人的“朝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