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中國,資產主義經濟有民族資本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等很多種,參與救國的隻是民族資本主義,也有的說還有少部分的官僚資本主義(這個體現在抗戰期間以及國共內戰中)。由於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我們多是持批判的態度去看待,所以以後再提及“資本主義”一詞,在中國就專指“民族資本主義”,先說一下以免出錯。民族工業與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通用的一次,兩者所指相同。
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的很早,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產生了一批民族工業,其中著名的是廣東繼昌隆繅絲廠、上海發昌機器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之前在洋務運動的時候產生了一批官辦民用企業,有人容易把這倆者相互混淆,但其實他們還是很好區分的:光看企業的名字就ok了。大家先想想官辦民用企業都是起的些什麼名字:什麼漢陽鐵廠、蘭州織呢局,和現在國企央企的名字一樣,基本上都是帶著地名的,聽著非常氣派;然後再看看現在民族工業的企業: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和現在的中小企業的名字差不多。企業起名都是這道理,你說那些中小企業能直接代表一個國家或者省市地區麼?他們的名字能直接叫XX(地名)XX(行業名)廠麼?舉個例子,我在濟南搭個戲台子叫山東劇院,這就不行,政府機關不給你注冊啊。真的山東劇院在濟南的文化西路呢,我這“山東劇院”建好了戲劇票友不去青年西路了都來我這看戲,這也不成啊!但由於這些企業規模較小,甚至事故頻發(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據說毀於機器爆炸)而不被時人所熟知接受。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則不早不晚,根據《馬關條約》外國人可以在中國設廠,於是大清也就沒理由再不讓國人自己開廠置財了,反而鼓勵人民開廠,於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而當時最著名的民族企業家莫過於張謇張狀元!
張謇,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甲午年(1894年)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當時隻要科舉考入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日後就是前途無量啊,在晚清曆史上像曾國藩、李鴻章等高官皆出自翰林院,日後他們也都是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大清的宰相。現在張謇高中狀元並入職翰林院,隻要在官場不犯大錯,日後必會入軍機、為殿閣。但張謇偏偏放棄了這榮華富貴,因為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正好一年後他借著服父喪的機會,決定下海經商創辦實業救國去了。那時候可沒有現在公務員“停薪留職”的待遇,棄官就隻能再考,可以說張謇的這種行為在中國實屬別具一格,甚至離經叛道,但他很快也用行動向人們解釋,實業救國是條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