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肯尼迪一死,把一堆爛攤子留給了他的副手約翰遜。誰想這約翰遜一點也不知進退也不吸取他前任的教訓,反倒使越南戰爭進一步升級。
1964年8月4日,美國借口發生“北部灣事件”,美國軍艦受到北越炮艦襲擊,開始狂轟濫炸北越多年,將許多城鎮夷為平地。美軍聲稱要把北越“炸回到石器時代”。
然而,越南人民並沒有屈服。他們從地麵向南越滲透,不斷襲擊美國軍事基地,大批的美軍在戰爭中送命,而約翰遜還不斷地增兵,越南戰場成了一片泥潭,美軍深陷其中,他們越是掙紮,就越陷越深。
1970年3月18日,美國又策動柬埔寨朗諾集團發動了政變,接著美軍和南越偽軍入侵柬埔寨。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戰火愈燒愈旺。越、老、柬人民奮起反抗,三國四方領導人團結對敵,結成了鞏固的抗美救國統一戰線。
在中國和蘇聯的支持下,三國人民英勇地反擊美軍的進攻,擊毀數千架飛機,多次發動大規模攻勢,在1968年的“新春攻勢”中一度攻入西貢,襲擊了南越的總統府和美國大使館。
美國在無法取勝的情況下,耗費了1389億美元巨資,死傷35萬人,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人民極為不滿,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美國國內出現大規模反戰運動,約翰遜政府下台。
1973年1月27日,美國被迫簽訂《巴黎協定》,宣告結束其在越南的軍事行動。但變相地使兩萬餘名軍事顧問和相當規模的海空部隊留守越南,支援南越偽軍。
1975年3月,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越南民族解放軍和遊擊隊展開了大規模的自衛反擊戰,在順化、峴港、西貢會戰中,全殲阮文紹偽軍,徹底解放了整個越南,結束了越南戰爭,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1975年4月17日,金邊解放,柬埔寨實現真正的獨立;5月至8月間,老撾人民開展奪權鬥爭,推翻親美的右派政權,也取得了全國勝利。
中東戰爭
20世紀近下半葉以來,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最不安定、最為動蕩的地區。本來中東地區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民族矛盾就由來已久。二次大戰之中,猶太人遭到了殘酷的殺戮,他們渴望建立一個猶太民族的國家。戰爭後,猶太人在英美等國的支持下,大批湧向巴勒斯坦地區,占領了大量阿拉伯人的家園,兩個民族的衝突從此趨於白熱化,戰爭一觸即發。
1948年5月14日,也就是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第二天,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聯合進攻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正式開始。這次戰爭持續了一年,阿拉伯各國分別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軍占領。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
1956年10月29日,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與以色列聯合,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戰爭中,英法軍隊和以軍受到埃及人民的英勇抵抗,同時也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11月6日,雙方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隨著以色列軍事力量的增強,以軍征服阿拉伯地區的野心在膨脹,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的成立,更激化了巴以矛盾。1967年6月5日早晨,以軍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摧毀了這些國家的防空力量。
空襲後,以軍地麵部隊發動進攻,阿拉伯國家雖然做出抵抗,但節節失利。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損失嚴重,飛機與機場基本被毀,軍隊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落入敵手。
1970年,薩達特出任埃及總統。薩達特剛一上台,就發誓要收複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領土。
自從以色列控製了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後,修築了長123千米的“巴列夫防線”。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以軍還沿運河修築了31個核心堡壘,在半島上配置坦克、飛機和導彈,隨時準備進入下一場戰爭。在戈蘭高地上,以軍也構築了防線,轉攻為守。
1973年8月,薩達特與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經過協商達成共識,埃及收複被占領的運河東岸部分失地和西奈半島,敘利亞收複戈蘭高地,兩國還決定於10月6日向以色列發起進攻。
10月6日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這一天猶太人要絕對休息,從日出至日落,他們不吃、不喝、不吸煙、不廣播,大多數官兵都留在營中,前沿士兵很少。
傍晚時分,埃、敘聯軍突然出擊,引發第四次中東戰爭。南線的埃及軍隊2000門火炮一齊發射,猛烈轟擊以軍防線,巴列夫防禦工事裏部分以軍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已經命喪黃泉。與此同時,敘利亞軍隊也對以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埃、敘軍隊對以開戰不久,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和組織也派部隊或飛機參戰。
以色列國危在旦夕,總理梅厄夫人緊急向美國求救,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緊急運送給以色列武器裝備,使這次中東戰爭發生了轉變。
以軍使用美國最先進的反坦克導彈,於10月14日擊毀埃及坦克200多輛,埃軍遭到了重創。次日,埃軍更是損失慘重。
蘇聯一直都是阿拉伯各國家的後盾,但埃以雙方交戰後,蘇聯擔心戰爭升級,敦促埃及、敘利亞停火,並連續施加壓力。
在美、蘇的幹涉下,聯合國安理會於10月22日通過第338號決議,要求交戰雙方停火,以色列在接受安理會停火的當天侵占了大片埃、敘領土。25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建立一支聯合國緊急部隊,監督實施停火,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遊擊隊刺殺,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巴解大部分有生力量被消滅,敘軍裝甲部隊和貝卡穀地的導彈基地基本被摧毀,其經營10餘年、耗資20億美元的防空體係毀於一旦,黎巴嫩則丟失半壁江山,首都一度被以軍占領。這就是第五次中東戰爭。
頻繁的中東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停戰與媾和成為共同要求。1978年,埃以雙方締結了和平條約,以方歸還整個西奈半島,兩國終於結束了長期的戰爭狀態。此後,其他阿拉伯國家開始與以色列接觸,分別簽訂和約,在20世紀末,巴以互相承認,曆史的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
東歐劇變
1989年12月,波蘭修改了憲法,將國名由“波蘭人民共和國”改名為“波蘭共和國”。這樣,在東歐國家中出現了第一個非社會主義國家。
波蘭是東歐諸國中局勢最不穩定的一個國家,中心原因在於經濟問題。二戰後,波蘭的經濟大多采用蘇聯的模式和管理體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限製商品經濟,強化指令性計劃,片麵強調重工業,使農、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
終於,危機出現了。1980年7月,經濟困難的波蘭政府宣布肉價上漲40%~60%,當於便服有一座小城裏的交通設備廠率先罷工。從此,罷工浪潮席卷全國,人們抗議肉價上漲,要求增加工資,成為戰後波蘭數次風潮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群眾抗議活動。
在罷工中,有一個叫瓦文薩的年輕人脫穎而出,他原是格但斯克造船廠的電工,由於無法忍受波蘭政府的政策,他四處奔走,廣泛聯絡,成立了“團結工會”。瓦文薩本人擔任工會主席。團結工會應時而出,發展迅猛,很快在總人口不足3700萬的波蘭就有950萬人成為團結工會的會員,而且,政府部門也有大批官員加入了團結工會。
1981年9月,團結工會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通過了《綱領決議》,決議明確指出,“不承認波蘭統一工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宣布要“改造國家機構”,並公開提出要奪取國家政權。會後,瓦文薩開始準備武裝奪權的各項工作,建立了武裝工人衛隊。
在團結工會的策劃下,波蘭全國進行了無休止的罷工,全國經濟陷入癱瘓狀態,使人們本來就困難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沒多久,人們對團結工會也產生了懷疑。
此時,手段強硬的雅魯澤爾斯基將軍出任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麵對暴露無遺的團結工會“完全肢解社會主義波蘭團體”的意圖,他宣布從12月13日零時起在全國實行軍管。團結工會包括瓦文薩在內的領導人幾乎被一網打盡。
可惜好景不長,1988年,波蘭再次出現了財政危機,物價暴漲,罷工浪潮再度掀起。在這種形勢下,美、英等國政府也開始向波蘭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波蘭政府恢複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統一工人黨於1988年12月舉行十屆十中全會,決定在波蘭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工會多元化,有條件地承認團結工會為合法組織。
東山再起的瓦文薩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表示不再以“推翻當局”而是以“幫助政府擺脫困境”為主要目的。次年2月,波蘭政府與團結工會及其他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統一工人黨向團結工會做了原則性的讓步,同意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實行總統製和議會製,進行議會和參議院的大選。
按照圓桌會議達成的協議,1989年6月,波蘭舉行議會選舉。在選舉中,統一工人黨雖然獲得了議會中的299個席位,但在參議院中未獲一席,而團結工會則獲得了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99個。團結工會一躍成為控製兩院的第一大黨。
在議會投票中,雅魯澤爾斯基以一票的微弱優勢當選為波蘭總統,而新政府則由團結工會的成員為主。出任總理的是團結工會顧問馬佐耶茨基,此外,在23名內閣成員中,團結工會占12席,統一工人黨僅占4席。
就這樣,統一工人黨節節敗退,不久以後,波蘭議會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刪去了統一工人黨在國家中起領導作用和波蘭是社會主義的條文,波蘭人民共和國改為波蘭共和國。在1990年12月的大選中,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瓦文薩當選為波蘭共和國總統。
波蘭是東歐國家出現的第一個非共產黨領導的政府。緊接著,東歐各國相繼發生劇烈的政治變動,匈牙利、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東德、阿爾巴尼亞等國的共產黨失去政權,憲法中也都刪除了“共產黨領導作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文。
東德西德統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為削弱德國的力量,在拆散德國的問題上達成了共識。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國操縱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在由美英法控製的德國西部誕生,首都定在波恩,史稱“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在蘇聯占領的德國東部成立,史稱“東德”。
由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帶給德國的是毀滅性的損害,國內工業癱瘓、廠房被炸、機器被拆、交通中斷、住房和食物空前匱乏,而占領國還索要高額戰爭賠款。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首任西德總理阿登納在談判中用他的智慧,使得一批工廠保存了下來。阿登納又四處遊說,使西德躋身於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受援國之列,從而獲得大量美國資金。
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對付蘇聯,開始改變對德政策。阿登納瞅準機會先是與宿敵法國修好,結成歐洲煤鋼聯營,進而使西德在現代工業國中占有一席之地。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等國向西德購買軍火,西德工業由此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又得以重新武裝自己,獲得獨立主權,加入北約組織。
東德在昂納克的領導下,內外政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在經濟穩定增長、消費品供應有所改善、社會穩定。尤其是在對外政策方麵,東德打破了長期被孤立的局麵,贏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1973年兩德一起加入聯合國。
東、西兩德的統一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有著密切的關係。戈爾巴喬夫上台伊始,發起一場“新思維”運動,對內提倡“公開化”、“民主化”、“多元政治”,對外主張與西方緩和,推進歐洲和解與合作,結束“冷戰”。
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在蘇聯國內和東歐集團內掀起巨大風浪。在波蘭,團結工會領導人瓦文薩1990年以74.7%的選票當選為波蘭總統,他表示將在波蘭實行全麵私有製。在匈牙利,1990年5月新選舉的多黨製國會舉行首次會議,反對黨奪得國家的大權,政局動蕩不安。
1990年,波蘭和匈牙利的巨變波及到了東德。昂納克雖領導國家取得了進步,但由於許多工作不盡人意,群眾不滿情緒日長。1989年10月9日,萊比錫7萬人上街遊行,要求政府仿效蘇聯,實行“民主化”、“公開化”。昂納克因病辭職後,克倫茨繼任。
11月9日,克倫茨宣布開放隔斷東西德聯係的柏林牆和兩國邊界,開放的第一天即有5萬人湧入西德,此後進入西德的東德公民無以數計。12月1日,東德修改憲法,將“在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下”這一內容刪除;兩天後,將昂納克開除黨籍。
麵對東德的局勢,西德領導人果斷地采取行動,以期結束德國分裂的狀態,實現民族統一。1990年2月13日,東西德領導人在波恩舉行會晤,商談統一德國的有關事項。蘇美英法四大國以“2+4”會談方式介入了二戰後歐洲大陸上這一重大的曆史事件。
同年8月底,兩德在東柏林簽署了《政治統一條約》,10月3日零時,兩德實現正式統一。12月2日,原西德總理科爾當選為統一後的第一任德國總理。從此,德國開始了新的社會發展局麵。
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25日,西方人沉浸在聖誕節的快樂之中,而對蘇聯人民來說,這一天卻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晚上19時,時任總統戈爾巴喬夫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宣布辭去總統職務。
19時20分,戈爾巴喬夫將象征總統權力的核按鈕交給了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18分鍾後,蘇聯國旗被俄羅斯國旗代替,飄揚在寒風中。所有這一切,在短短的幾十分鍾時間裏發生,但這標誌著一個由列寧親手締造的世界上領土最大、第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消逝於曆史之中。國際格局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蘇聯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親手締造的,建國之初,麵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的幹涉,蘇聯人民給予了堅決反擊。二戰後,蘇聯開始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明爭暗鬥。然而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卻陷入嚴重的內外交困局麵。
在國內,經濟停滯不前,社會政治氣氛死氣沉沉;在國際上,亦因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政策而空前孤立,而且越來越難於承受同美國的激烈軍備競賽和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此時,國內政治格局也出現了危機: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3位最高領導人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內相繼病逝。蘇共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中的多數成員抱著要改變蘇聯麵臨的嚴峻局麵的殷切期望,把年輕一輩的戈爾巴喬夫推舉為蘇共中央總書記。
戈爾巴喬夫1931年3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聯邦南部的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一戶農民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1950年,戈爾巴喬夫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學習,畢業後,戈爾巴喬夫從事共青團工作,曾任邊疆區團委宣傳部副部長、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一路青雲直上,直到成為契爾年科時期的第二把手。隨著外交活動的增多,西方世界普遍認為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平易近人又思辨超群的人。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首先是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戈爾巴喬夫召開了蘇共中央全會,對黨政機構大換班,提拔起一批富有進取精神,具有現代化管理知識的年輕幹部,新的上層領導核心基本形成。
其次,在改造社會方麵,戈爾巴戈夫第一個開展的便是全國性的嚴厲的反酗酒鬥爭。他認為酗酒是蘇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醜惡現象,必須要消除掉。但由於方法不當,準備不足,產生了很大的副作用,沒能起到預期的效果,最後以失敗告終。
再次,在經濟改革方麵提出了實現加速戰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進步和對社會生產力進行根本改革”,要求改進經營管理機製,擴大企業自主權,並從法律上打破了單一的公有製。1987年6月,蘇聯公布了“根本改革經濟體製的基本原則”,明確要求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轉向依靠經濟方法。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操之過急,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和農業體製又未受到重視,改革受到了巨大的阻力,效果令人大失所望。
因此,戈爾巴喬的這些改革並沒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反而使蘇聯的政治和經濟局麵越來越糟糕,社會出現了混亂和動蕩。無政府狀態迅速蔓延,罷工、犯罪事件不斷,反對黨林立。這些黨派大多公開反共反社會主義,加之蘇共黨內思想已達到十分混亂的地步,蘇聯社會已日益動亂起來。經濟發展出現負增長,供應短缺,通貨膨脹,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滑,民族主義勢力抬頭,矛盾鬥爭激化。到1990年,全蘇境內蔓延著民族衝突,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1989年8月,民族分離主義勢力組織的“人民陣線”在波羅的海沿岸舉行抗議活動,提出“脫離蘇聯”。1990年3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被取消,多黨製和總統製開始實行,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聯首任總統。同月,立陶宛宣布獨立,緊接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亞美尼亞也先後宣布獨立。
麵對失控的政局,戈爾巴喬夫於1990年11月提出了新聯盟條約草案,草案規定,除國防、外交和關係全國經濟命脈的部門仍由聯盟中央掌握外,其餘主權均歸各共和國所有。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不再強調社會主義。但是,蘇聯再一次統一的最後希望還是破滅了。
1991年8月19日,副總統亞納耶夫等8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取代戈爾巴喬夫管理國家,呼籲公民支持他們“采取重大措施,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事實上,戈爾巴喬夫已被軟禁。盡管戈爾巴喬夫在“八一九”事件中被葉利欽等人解救出來,但他已無法繼續留在領導職位上。8月24日,戈氏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於12月25日辭去總統職務,將手中的核按鈕交給了葉利欽。
12月1日,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都宣布獨立。21日,除格魯吉亞外的原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簽訂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協定書》。26日,克裏姆林宮上空已飄揚著一麵紅、白、藍三色相間的俄羅斯國旗。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代表們舉手通過一項宣言,從法律上宣布,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已不複存在。
蘇聯解體,這是20世紀世界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給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許多國家提供了改革的沉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