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蘇聯運走全部導彈和轟炸機,經過核實後,美國也宣布解除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古巴導彈危機隨之結束。
古巴導彈危機反映了美蘇之間對世界霸權的激烈爭奪。以赫魯曉夫在肯尼迪的威脅麵前一再退讓上看,蘇聯的實力明顯不足。但蘇聯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原先的目的,赫魯曉夫用撤出導彈換取了美國不入侵古巴的保證,並在禁止核試驗上跟美國人達成了某種默契。
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是一個聯合的政治和經濟集團,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其中以歐洲經濟共同體最為重要。
20世紀50年代中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大發展時期,美國與西歐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西歐一些國家利用“美援”和美資,進行了大規模經濟重建工作,使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則開始衰退。
第二次世界觀大戰以後,美國一直把西歐作為主要銷售市場,西歐國家經濟恢複和發展後,力求擺脫美國控製,維護自己的市場。要實現這種目的,建立一個排他性經濟集團勢在必行。大壟斷集團之間也相互結合,彼此滲透,建立起了一些跨國壟斷組織。同時,它們也要求各國資本、勞動力和技術互相流通,打破國界,擴大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共同體應運而生。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主張把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炭與鋼鐵工業置於一個“超國家”機構領導下,形成一個一體化國際組織,即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還歡迎歐洲其他國家加入該組織。舒曼的倡議很快得到了聯邦德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響應。
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外長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條約規定,建立6國煤鋼共同市場,取消各種關稅限製,調整各類煤、鐵及鋼的生產和銷售。《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於1952年7月25日生效,有效期50年。隨著《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的生效,歐洲煤鋼共同體問世了。
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後,建立一個更為完整和廣泛的經濟共同體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6年10月21日,歐洲煤鋼共同體6個成員國外長再一次齊聚巴黎,討論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建立歐洲“共同市場”等問題。
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意大利羅馬簽訂《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這兩款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各成員國間建立關稅同盟,逐步建立起統一的對外關稅率和貿易政策;製定共同競爭規則,消除各種限製和歧視競爭的協定和製度;實現共同市場內部商品、勞動力和資本的自由流通,等等。條約還規定設立歐洲投資銀行,設立歐洲社會基金。
1965年4月8日,上述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並為統一的機構,統稱歐洲共同體。
歐洲共同體的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洲議會秘書處和歐洲法院設在盧森堡。歐洲共同體的主要機構有:部長理事會、歐洲理事會、歐洲議會、執行委員會、歐洲共同體法院、審計院、經濟社會委員會、歐洲投資銀行等。其中,部長理事會是最高的決策機構,歐洲議會是監督和谘詢機構。
歐洲共同體成立後,於1973年接納英國、愛爾蘭、丹麥為正式成員國,1981年和1986年又接納了希臘和西班牙、葡萄牙為正式成員國,1995年,瑞典、奧地利和芬蘭也加入歐洲共同體。此後,又相繼有歐洲國家加入。
歐洲共同體作為一個經濟、政治實體,同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正式關係。在不少國家和國際組織中派駐了代表團,各國也派遣外交官駐歐洲共同體。中國與歐洲共同體於1983年11月全麵建立正式關係,並派駐了大使。
歐洲共同體已經成為當代國際關係中一支重要的經濟、政治力量。歐洲共同體在實施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方麵的主要活動包括:建立工業品關稅同盟和實行統一的外貿政策,實施共同的農業政策,走向經濟和貨幣聯盟,統一對外漁業政策,統一預算,加強政治領域的合作等。
1993年,《歐洲聯盟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歐共體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根據內外發展的需要,歐洲共同體正式易名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朝鮮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時也結束了對朝鮮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這一天成了朝鮮民族的解放日。各地人民紛紛起來,接管日本殖民政權,建立自己的人民委員會。
9月,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美蘇兩國商定仍以38度線為界進駐朝鮮南北。在兩國的支持下,朝鮮南部建立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朝鮮北部建立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半島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麵。南北雙方都積極備戰,決定以武力統一朝鮮。
1950年6月25日的清晨,朝鮮三八線上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萬物受著它的潤澤,生機勃勃,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這裏的人們並沒有心思去欣賞大自然的生機與繁榮,整日愁容滿麵,擔心著戰爭的爆發。
正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這一天剛剛破曉,三八線上就重炮轟鳴,槍聲大作。南朝鮮向北朝鮮發起了全麵的進攻,三八線上,南北朝鮮兩方軍隊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廝殺。
朝鮮戰爭爆發當天,美國利用蘇聯抵製安理會而不參加會議的機會,操縱安理會通過決議,指責北朝鮮為侵略者,接著美國又於27日宣布美軍參戰,並派遣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威脅中國。7月7日,美國又操縱安理會通過組建聯合國軍的決議,任命駐遠東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
朝鮮戰爭初期,南朝鮮的軍隊不堪一擊,北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很快攻克南朝鮮首都漢城,又擊潰美軍第24師,俘虜師長迪安,在8月上旬將美軍和南朝鮮軍壓至釜山周圍的狹小地帶。
美軍為挽救敗局,於9月15日以5萬人、500架飛機和300艘軍艦的優勢兵力,趁北朝鮮人民軍後方空虛,在朝鮮中部的仁川登陸,包圍和重創了在南部的北朝鮮人民軍,並乘勝奪下了漢城,越過了“三八線”。
麥克阿瑟不可一世,揚言在11月感恩節前結束戰爭,並意圖占領整個北朝鮮。同時,他還派飛機轟炸中國東北和蘇聯西伯利亞的一些地方。有一次杜魯門總統問他對中國可能會出動軍隊的看法時,他競狂妄地說:“我要把他們殺個片甲不留,那將是對他們的屠殺!”
蘇聯已經明確表示不介入朝鮮戰爭,它的領導人害怕美蘇直接對抗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在本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決心援助朝鮮人民軍,將戰火拒於國門之外。
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率領下,跨過鴨綠江,投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
趕赴朝鮮的誌願軍如神兵天降,就在出兵的第二天就將南朝鮮的第六師第七團全部殲滅,南朝鮮軍隊望風而逃,幾天之內竟有三個師全軍潰退!我英勇的人民誌願軍乘勝追擊,將在雲山附近的美軍第八騎兵團打得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麥克阿瑟怎麼也沒想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如此厲害。等到他承認這一事實時,為時已完,美軍已是損兵折將。誌願軍接著又發起第二輪的攻勢,在清川江和長津湖殲滅美軍第十軍和英國等軍隊,不出幾日,便連克數城,收複了平壤並一直打到三八線。
當初麥克阿瑟所說的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話成了人們的笑柄。這次戰役美軍損失慘重,美國的《新聞周刊》哀歎:“這是珍珠港以來美軍最大失敗,也許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軍事災難。”
這隻不過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給美軍的一點顏色,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麵呢!中國人民誌願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1950年的除夕之夜又發動了第三次攻勢。元旦天剛亮,誌願軍就突破了多處防線,揮師直逼漢城。剛剛上任的李奇微還想挽回敗局,可誰還信得過他,美軍隻顧逃跑,跑得越遠越好。漢城很快成了誌願軍的戰利品,李奇微隻得棄城南逃。
戰場上一連的失敗讓美國國內一片指責之聲,麥克阿瑟也坐不住了,他竟指責起美國的總統杜魯門來,杜魯門一氣之下撤了麥克阿瑟的職。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遠東軍總司令隻得卷起鋪蓋卷打道回府了。
美軍經過這一連三次的交鋒,終於知道了誌願軍的厲害,不得不小心從事。李奇微調集重兵,憑借優勢空軍和精良裝備開始反撲。誌願軍又發動第四次攻勢,把李奇微打得昏頭漲腦。等到李奇微清醒過來進行反撲時,誌願軍又主動撤出漢城。李奇微“收複”漢城,自是非常高興,可誰曾想他一通吹噓還沒落地,誌願軍就又展開第五輪攻勢,把過了三八線的美軍又打回三八線。從此以後,兩軍在三八線上展開了拉鋸戰。美軍發動過多次進攻,但始終沒有奏效。
經過長時間的戰鬥,美國最後認識到了中國人民不是好欺負的。1951年6月,美國被迫接受停戰談判的建議。美軍總司令拉克克將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後歎了一口氣,說:“我是美國第一個在未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將軍。”自此,朝鮮戰爭結束。
在這次爭端中,朝鮮人民和中國人民以及美國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整個朝鮮半島經濟接近崩潰的邊緣,幾乎每家都有親人戰死,整村整鎮的從地圖上消失。中國人民誌願軍傷亡36萬餘人,消耗各種物資560多萬噸,開支戰費折合人民幣62億元。美軍在戰爭中消耗掉各種作戰物資7300多萬噸,開支戰費830億美元,與李承晚的南朝軍隊加在一起傷亡了109萬人,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內瓦會議
1954年舉行的日內瓦會議,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曆史意義與日內瓦這個古老的名字一樣,載入了外交史冊。
1954年2月28日,蘇、美、英、法4國外長在柏林召開會議,並發表《蘇、美、法、英四國外長柏林會議公報》。《公報》指出,“鑒於用和平方法建立一個統一與獨立的朝鮮將是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和恢複亞洲其他地區和平的重要因素”,建議由蘇聯、美國、法國、英國、中國、韓國、朝鮮及其他有武裝部隊參加朝鮮戰爭並願意參加會議國家的代表於同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
4月26日~6月15日,主要討論朝鮮問題。參加的除蘇、美、英、法、中五大國的代表外,還有有關國家的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由總理周恩來率領,日內瓦會議是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一開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代表提出了“恢複朝鮮統一和組織全朝鮮自由選舉”的方案。韓國代表卻提出“在選舉前1個月,中國軍隊應全部撤出朝鮮,聯合國軍隊作為監督方,則在選舉和完成統一後撤退”的無理建議,美國代表馬上對韓國代表的建議表示了支持。很明顯,美、韓是想把整個朝鮮劃歸旗下,用假和平吞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周恩來代表中國同朝鮮、蘇聯代表團協商後指出:“聯合國是朝鮮戰爭中的交戰方,不能由交戰方來監督朝鮮的選舉,而應該對選舉進行國際監督,成立中立國監督委員會,對全朝鮮選舉進行監督。”
澳大利亞、加拿大和蘇聯代表對周恩來的這一建議表示了讚同。但是,美國還是不甘心,糾合了屬於“聯合國軍”一方的16個代表團於6月15日在會上宣讀了“十六國宣言”,決意要破壞和談。
周恩來不肯放過一線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希望,他又提出:“日內瓦與會國家將繼續努力,以期在建立統一、獨立和民主的朝鮮國家的基礎上達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議……如果這樣一個建議都不能被有關國家通過,那這種反和平的精神將為國際會議留下一個極不良的影響。”
但是,美國還是以各種理由阻止了這一最低限度、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議,致使朝鮮問題在日內瓦會議上的討論沒有取得任何結果。
日內瓦會議對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討論是交叉進行的。5月8日~7月21日,各國都在討論印度支那問題,參加者除五大國外,還有越南民主共和國、柬埔寨、南越、老撾的代表。
會議中由蘇聯、英國首席代表輪流擔任會議主席。主要議題是:一是關於在印度支那三國停止敵對行動問題;二是關於政治解決印度支那問題。
1954年7月21日,與會各國簽署了《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老撾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發表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簽訂了關於在印度支那三國交戰雙方停戰的協定,結束了法國在這個地區多年的殖民戰爭和統治,確定了印度支那三國的民族權利。
美國政府代表沒有在《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上簽字。美國政府單獨發表聲明,將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來妨礙上述協議的執行,但美國以後還是違背了自己的諾言,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
日內瓦會議表明,國際爭端是可以用和平協商的方法求得解決的,不同製度的國家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持續了8年之久的印度支那戰爭通過協定停止下來是日內瓦會議的重大成就,這次會議對維護世界和平起到了巨大作用。
萬隆會議
1955年4月18日,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沉浸在一片喜氣之中。原來,這裏將舉行一場國際盛會,29個亞洲和非洲國家的代表將要坐在一起,共同商討反對殖民主義、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等備受世人關注的話題,這是曆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而沒有帝國主義國家參加與操縱的國際會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亞非會議”,因為開會地點在萬隆,所以又叫“萬隆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到萬隆會議召開前,已有30個亞非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獲得了獨立。但殖民主義者統治在亞非並沒有結束,殖民主義者還在威脅亞非的和平。新獨立的亞非國家迫切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的成果,發展民族經濟。
1954年4月,印度尼西亞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南亞5國(印度尼西亞、緬甸、印度、斯裏蘭卡、巴基斯坦)總理會議上提出了“舉行一次更廣泛的亞非國家會議的可能性”的建議,與會代表對此表示支持。此後,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中國等國都為召開非亞國家代表會議做著努力。
1954年6月,中國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和印度時,在中印、中緬的聯合聲明中提出了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並認為這五項原則同樣適用於國際關係準則。
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決定由五國聯合發起召開亞非會議。五國總理還確定了亞非會議的四點目標:第一,促進亞非各國間的親善和合作,建立和促進友好與睦鄰關係;第二,討論與會各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和國家之間的關係;第三,討論對亞非國家和人民具有利害關係的問題和種族主義及殖民主義問題;第四,討論亞非國家和人民在今後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他們對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所能作出的貢獻。
但是,帝國主義反對勢力不會輕易放棄亞非這塊肥肉,他們對亞非的獨立進行了阻撓。看到獨立趨勢不可阻擋,他們便又對亞非國家的團結進行破壞。
1955年4月15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向亞非國家宣布,在他的建議下,美國國會將通過新的“援助”計劃,妄圖以經濟援助為誘餌對某些參與國施加影響。但萬隆會議還是如期舉行了。
參加這次會議的除5個發起國和中國外,還有阿富汗、柬埔寨、老撾、約旦、蘇丹、泰國、土耳其、伊朗等。美國雖然沒有被邀,但卻派遣了一個龐大的記者團參會。
印尼總統蘇加諾致開幕詞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為了反對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亞非國家應該聯合起來。我們並不是要建立反對其他集團的集團,而是為亞非各國乃至全人類找出一條通向和平的道路。亞非國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出呼聲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蘇加諾激昂的情緒把與會代表的熱情都帶動了起來,會議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著。但是,美國利用各國代表間存在的分歧挑撥離間,製造糾紛,鼓動一些國家代表“反對共產主義”,把矛頭直指中國。
麵對越來越緊張的會議氣氛,中國總理周恩來於4月19日做了回應各國的精彩發言:“中國參加這個會議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在亞非國家中存在著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製度,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的求同和團結……”
周恩來堅定而真誠地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求同存異”的方針也為與會各國普遍接受,籠罩在會議上空的烏雲終於被驅散了。
4月24日,萬隆會議舉行了最後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就亞非國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達成了協議。公報還提出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在萬隆會議之後,亞非各國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更加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奉行了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
越南戰爭
“日內瓦協議”簽訂後,法國承認了印度支那三國的獨立、主權和統一的地位,並同意從三國撤軍。而美國出於在遠東的利益和其全球戰略考慮,一心想在該地區取代法國,因此拒絕在日內瓦協議上簽字,隻表示不會使用武力威脅來妨礙協議的實施,暗中卻指使吳庭豔在南越成立南越共和國傀儡政權,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並積極修建美軍基地。
吳庭豔政權一方麵排擠親法派和其他政治派別,建立吳氏家族的獨裁統治,另一方麵大肆殘酷鎮壓越南共產黨人和其他反對派人士。越南共產黨被迫在南方組織武裝反抗,開始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抗美戰爭。
1961年5月,為保護吳庭豔政府,美國出錢、出槍、出裝備,武裝南越偽軍,並派遣一支特種部隊作為顧問,對越南人民解放武裝軍隊進行剿殺,開始了美國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特種戰爭”。這樣。越南又成了千軍萬馬奔來踏去的戰場。
吳庭豔正愁沒法對付越共和越南人民的反抗.見美國出兵相助,自是喜上眉頭,同美軍司令哈金斯兩人勾搭成奸,一同在南越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尤其是,他們想出了極為歹毒的一招:建立“戰略村”。
他們把南越大部分居民關進了“戰略村”,把這些越南人生長的舊居故土夷為“無人區”,想以此來製伏遊擊隊。然而,這一招非但沒有製伏越南遊擊隊,反而讓遊擊隊將“戰略村”變成了“戰鬥村”,他們采用了像什麼“螳螂槍”、“竹蜂戰”等名目繁多的戰術讓美軍的戰術不能得逞。
形勢越來越複雜,肯尼迪和吳庭豔兩人先後被暗殺,一命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