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人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美國人傳統的家庭團聚日。感恩節起源於1621年。1620年9月,102個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客輪於當年11月21日到達現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由於嚴寒、饑餓和疾病,隻有50人幸存下來。次年春天,在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學會了生產技能。為了感謝上帝的恩惠,密切同印第安人的關係,這些人於11月底的這一天大擺筵席,邀請印第安人參加。隨後這個活動在普利茅斯年複一年地傳下來,並風行全國。1795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863年,林肯總統再次將感恩節定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將感恩節確定為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聖誕節
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聖誕節。聖誕節是基督教為紀念耶穌誕生而設的節日。聖誕節英文為Christmas,由Christ(基督)和Mass(彌撒)兩個詞組成,意思是聖誕節這一天教徒們到教堂去,舉行禮拜儀式以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早在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羅馬教會定為聖誕節,到5世紀中葉,聖誕節已成為教會的傳統宗教節日,後來逐漸大眾化,成為許多國家的法定節日。聖誕節有許多重要活動。12月24日晚稱為聖誕夜,也叫平安夜。人們團聚在一起,共進聖誕晚餐,互贈禮品。一棵漂亮的聖誕樹是聖誕節必不可少的。聖誕樹上懸掛著各色彩燈、彩花以及送給孩童的小禮物。到了聖誕節子夜時分,教堂舉行隆重的子夜彌撒,黎明和上午還要各舉行一次。
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在美國英語中為Santa claus,在英國英語中則為Father Christmas。相傳,聖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聖尼古拉的化身。17世紀荷蘭移民把聖誕老人的傳說帶到了美國。聖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裏贈送金子給一個農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做嫁妝,他將其中一袋金子從煙囪口扔進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隻長筒襪中。於是,現在每逢聖誕夜,必有不少天真的孩子把襪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品。聖誕老人的形象非常可愛。他是個留著銀白胡須、和藹可親的老人。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袖邊、白皮領子的大紅袍,腰間紮一條寬布帶。傳說聖誕老人住在北極。在聖誕夜,聖誕老人駕著八隻鹿拉著的滿載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原來到各家各戶,由屋頂的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孩子們早已吊在壁爐旁或床頭上的襪子裏。現在,在英、美等國,不少大百貨商店在聖誕節期間專門派人裝扮成聖誕老人的樣子,向顧客,尤其是他們帶的孩子分發糖果和禮品。
聖誕樹
在西方,不論是否是基督教徒,過聖誕節都要準備一棵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氣氛。聖誕樹一般是用杉樹之類的常綠樹做成的,象征著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聖誕禮物。聖誕之夜,人們圍著聖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據說是阿爾薩斯地區的人們最先把冷杉枝或冷杉樹做成的聖誕樹豎在屋內,樹上點綴著許多糕點和蘋果。到了18世紀,聖誕樹已經很流行,而且已經有了在聖誕樹上插蠟燭的習俗。而人們在聖誕樹上飾以花卉,則是因為在民間傳說或《聖經》故事裏麵都描述過天堂樂園裏果樹開花的盛況,因而從一開始人們就喜歡用蘋果來裝飾聖誕樹。
隨著科學與工業的發展,聖誕樹上又開始裝飾許多玻璃製品、金屬製品等,再配以閃爍的霓虹燈,一棵小小的聖誕樹變得更加耀眼。今天,聖誕樹已成為聖誕節的象征物,幾乎遍及全世界了。
複活節
複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複活的節日,是歐美各國僅次於聖誕節的重大節日。據《聖經》上說,耶穌是在他去耶路撒冷參加猶太教“逾越節”的那天遇難的。這一天又是古代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慶祝大地回春的“春太陽節”。後來,“複活節”逐漸替代了“逾越節”和“春太陽節”。公元325年,在羅馬帝國的一次教士會議上,決定以每年春分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作為“複活節”。
萬聖節
萬聖節俗稱鬼節。公元835年,羅馬天主教將11月1日定為萬聖節,以紀念宗教的先驅者。10月31日晚便稱為“萬聖節前夜”。這一夜,人們點燃篝火,以嚇跑鬼怪;戴著假麵具同“魔鬼”作戰;帶著貢品請求上蒼賜予好收成。女孩子們則在午夜將大麻種子撒在耕耘的土地上,口念咒語:“我已經播下大麻種子。誰要成為我的丈夫。就請來刈草吧。”經過l000多年的演變,現在的“萬聖節前夜”成了兒童與青少年的狂歡之夜。萬聖節於1840年從歐洲傳到美國。萬聖節前夜,家家戶戶門口擺上一個雕著鬼臉的老南瓜。據說,它是巫婆的象征,是用來嚇唬魔鬼的。
狂歡節
狂歡節是歐洲、南美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傳統節日。狂歡節起源於中世紀,盛行於當代。該節的名稱、內容、時間因地而異。在世界各地的狂歡節中,巴西狂歡節最為有名。巴西桑巴舞就是因此而聞名世界的。狂歡節之日,男女老少都集中到巴西首都裏約熱內盧,穿起令人眼花繚亂的豔麗服裝,戴上奇特的假麵具,勾畫出形形色色的臉譜,擁向街頭、廣場觀看或參加遊行。在遊行中,有儀仗隊,彩車隊和歌舞隊,場麵極為熱鬧。
愚人節
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節,又稱為萬愚節。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高利曆(即目前通用的公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過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布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布置得像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布置得像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捉弄對方。被作弄的人並不生氣,反而引以為樂。英國甚至連電台、報紙也精心組織“假報道”作弄公眾。
母親節
母親節創立人是安娜·賈維斯。安娜的母親是美國格拉夫頓城教會學校的總監,她有感於南北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勇士們,認為應該給予失去兒子的母親們一種慰藉,一個紀念日。同時她也衷心希望有人會創立一個母親節來讚揚全世界的母親。安娜的母親死後,她感到格外悲痛,立誌要實現母親的願望,創立母親節,借以紀念世上所有的母親們,同時提倡孝道等。為此她向社會發出呼籲,結果她獲得各方麵熱烈的支持和良好的反響,並紛紛邀請她前往演講。1914年,美國參眾兩議院終於通過決議案,將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了。
父親節
父親節是由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建立的。多德夫人早年喪母,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既當父親又當母親,自己卻過著節衣縮食的節儉日子。多德夫人切身體會到父親的關愛,感受到父親的善良與偉大。她長大後,深感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做父親的也應該像母親們那樣,有一個讓全社會向他們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為父親節。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打動,便采納了這一建議,隻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972年,父親節通過議會決議,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埃及的泛濫節
文明古國埃及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兩岸。在阿拉伯語中,尼羅河是“河流之父”的意思,它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它的水位每年6月份開始上升,9月份達到高峰,11月以後開始下降。水退以後,兩岸便淤積下大量的泥土,那是極好的天然肥料。數千年來,兩岸的人民利用這種肥料從事農業生產。這裏一年可種三季莊稼,尤以長絨棉享譽世界。因而這裏曆來便是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世世代代生活在尼羅河兩岸的埃及人民,飲水思源,無不感激尼羅河的恩典。一年一度的泛濫節,便是他們這種情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