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節日(3 / 3)

“六一”國際兒童節

“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舉行第一次國際大會,發表了有關兒童福利問題的原則以後,一些國家先後有了兒童節的規定,如美國定為10月31日,英國定為7月1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為國際兒童節。從此,全世界的兒童都有了自己的節日。

國際護士節

弗洛倫斯·南丁格爾(1820—1910)是英國女護士、歐美近代護理學和護士教育創始人之一。她出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富裕的上層社會家庭,曾在巴黎大學讀書,懂得英、法、德、意四國語言。1850年去德國學習護理。由於她具有組織工作的才能,曾被聘請為英國婦女醫院院長。1854年至1856年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南丁格爾率領38名護士赴前線參加傷病員護理工作,建立醫院管理製度,提高護理質量,使傷病員的死亡率迅速下降。為了救護傷病員,南丁格爾每天晚上提著一盞小油燈,走幾裏路去查看傷病員,因此被傷病員親切地稱做“油燈小姐”,南丁格爾的事跡也很快傳遍全歐。為了表彰她的功績,英國政府捐款四萬四千英鎊,並授予她勳章和贈送貴重禮品以示獎勵。1860年,南丁格爾用此款在英國聖多馬醫院創辦了第一所正式的護士學校,推動了西歐各國以及世界各地護理工作和護士教育事業的發展。她對於護理學的貢獻已被世界公認。1907年英國政府授予她最高國民榮譽勳章。同年,國際紅十字會設立南丁格爾獎。為了紀念南丁格爾,國際衛生界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開齋節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穆罕默德在教義中規定,每逢伊斯蘭教曆的9月,成年穆斯林要齋戒1個月。每天從破曉到日落禁止飲食,一直到9月29日或30日晚看到新月為止;第二天即伊斯蘭教曆的10月1日,就是開齋節。

相傳,穆罕默德在傳教前,每逢9月都要去麥加近郊的希拉山澗沉思默禱。他在這個月受安拉之命為“使者”,以此為齋月,是為紀念《古蘭經》首次在這個月降臨。同時,“齋戒能使有錢人嚐嚐饑餓的滋味,(使其)不要揮霍無度,要節衣縮食,嚐到別人的痛苦”。現在開齋節已成為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穆斯林沐浴淨身,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敬“賽拉木”(問候的意思),還要到清真寺參加各種節日活動。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通過決議,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19世紀50年代,氣象觀測開始應用於各項實踐活功。當時美國海軍少尉莫裏,建議組織海上氣象觀測網,了解氣流與海洋的關係。在他的倡導下,召開了布魯塞爾國際會議。會後,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先後建立了氣象組織。1873年,奧地利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國際氣象組織正式宣告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重建起來的國際氣象組織又吸收了一批新的會員國,並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1951年國際氣象組織正式改名為世界氣象組織。

世界標準日

1946年10月14日,25個國家的代表在英國倫敦召開會議,籌備建立世界性的標準化組織,簡稱ISO。ISO的目的和宗旨,是在世界上促進標準化工作的發展,以便於推進國際間的物資交流和互助,並發展在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活動領域裏的合作。1969年,ISO理事會決定把10月14日定為“世界標準日”,並號召所有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宣傳標準化。

世界糧食日

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1979年11月,第二十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議確定,1981年10月16日是首屆世界糧食日,舉行有關活動。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大會決定舉辦世界糧食日活動的宗旨在於喚起世界各國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政府對於舉行世界糧食日的活動很重視。有的國家首腦在這一天發表講演;有的國家舉行紀念會和發表紀念文章;有的國家的科研機構發表糧食和農業科研成果,舉辦科學討論會等等,以提高人們對糧食和農業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促進糧食及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發展。

世界衛生日

4月7日,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憲章生效的紀念日。世界衛生組織把這一天確定為世界衛生日。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確定世界衛生日的目的,是要引起各國對重大衛生問題的重視,並動員世界各國人民普遍關心和改善當前的衛生狀況。第一次慶祝世界衛生日是1949年7月22日。後來,由於7月份大部分國家的學校已放暑假,這不利於更廣泛地動員年輕人,因此,聯合國把世界衛生日改為每年的4月7日。

從1950年開始,每年的世界衛生日活動都確定一個特別的主題,例如,1980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吸煙和健康,由你自己選擇”;1981年的主題是“到2000年時,人人享有衛生保健”。

世界環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具有曆史意義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與會的113個國家的一千三百多名代表一致要求將這次會議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的第二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在設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同時,接受了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的建議。

世界環境日的意義在於提醒全世界人民注意全球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強調保持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世界旅遊日

世界旅遊組織將每年的9月27日定為世界旅遊日。

世界旅遊組織大會為每年的世界旅遊日提出一個口號。1984年的口號是“旅遊為國際諒解、和平與合作服務”。為配合聯合國確定1985年為“國際青年年”,1985年的口號是“開展青年旅遊,文化和曆史遺產為和平與友誼服務”。

世界電信日

1865年,“國際電信聯盟”成立,總部設在日內瓦。它是聯合國十五個專門機構中曆史最長的一個,也是會員國最多的國際組織之一。為了紀念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以及強調電信的作用,1969年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每年5月17日開展紀念活動。國際電信日的活動方式多種多樣,如發行紀念郵票,舉辦座談會或學術報告會,開展業餘無線電競賽和其他競賽活動,利用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等廣泛進行宣傳和開展科普活動等。為了使紀念活動更有係統性,每年的世界電信日都有一個主題。例如,1980年的主題是“農村通信”;1981年的主題是“電信和衛生”。

萬國郵聯日

1874年10月9日,萬國郵政聯盟在瑞士伯爾尼成立。在1969年舉行的第十六屆代表大會上,把萬國郵聯成立日這天定為“萬國郵聯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70年起,每年這天組織各種紀念宣傳活動。1983年“萬國郵聯日”宣傳的主題是“郵政——世界上最廣泛的通信網”。

國際音樂日

194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建了一個音樂機構,名叫“國際音樂委員會”,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巴黎。全世界有5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了這個委員會。國際音樂委員會是個在音樂方麵的谘詢機構,起著顧問作用,它經常組織召開一些國際性音樂會議,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音樂比賽,並資助一些青年音樂家舉辦國際巡回演出等。

1979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國際音樂委員會第十八屆大會上,通過了一項議程:從1980年開始,10月1日為“國際音樂日”。國際音樂日是各國音樂家進行國際性音樂文化交流的日子,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舉辦音樂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各種音樂演出。國際音樂委員會每兩年在“國際音樂日”授獎一次,獎勵那些在音樂創作、表演、音樂教育等方麵有重大貢獻的音樂家。

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確定,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設立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是提高公眾對艾滋病危害性的認識。在這一天,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衛生機構都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防治艾滋病的宣傳教育,以遏製艾滋病的傳播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