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曆史(1 / 3)

古代、近代、現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認為從地球上發現人類至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

近代:世界近代史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

現代:世界現代史始於1917年俄國社會主義革命。

歐洲人種的由來

歐洲人起源於非洲,這是由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亨利·德·呂姆萊教授最早提出來的。

距今160萬年之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從此開始了人類曆史的篇章。在大約150萬年前,非洲大陸生存著一批原始人,他們起初生活在現在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交界處地區,而當時的歐洲還沒有人類出現。後來,這些原始人移民到歐洲,居住在如今法國的濱海阿爾卑斯省、德國的海德堡以及前南斯拉夫等地。人類學家曾在那些地方挖掘到包括下頜骨在內的原始人骨骼化石,另外還發現了不少動物化石,從而在考古學上證明這一觀點的成立。

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下遊,公元前300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製國家。古代埃及人創造了象形文字,製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會用幾何學計算麵積,修建了聞名於世的金字塔。

古巴比倫:位於亞洲西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即兩河流域),公元前18世紀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製的奴隸製國家。國王漢謨拉比主持製定的漢謨拉比法典是曆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巴比倫人建造了空中花園。他們把7天作為一周,這是現在7天一星期製度的起源。他們在天文、曆法和數學等方麵也作出了傑出貢獻。

古中國:古老的中華民族早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就建立了奴隸製國家,從商朝出現甲骨文起就有了有文字可考的曆史。商朝鑄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修築的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古代印度就出現了奴隸製。古印度人發明了至今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計數符號,使十進位製完備起來。後來,阿拉伯人采用了它,並傳入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世界十大古文明

蘇美爾文明: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現在伊拉克境內)。持續時間為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主要成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最早發明楔形文字(寫於泥塊之上)。主要城市是啟什、拉格什和烏爾。

埃及文明:位於尼羅河沿岸。持續時間為公元3100~前525年,主要成就是用石塊建大廟宇和金字塔,發明象形文字。主要城市是諾索斯和菲斯托斯。

巴比倫文明: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現在伊拉克境內),持續時間為公元前1900~前538年。主要成就是製定法律,《漢謨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書麵法律之一;出現了許多科學家和數學家,最早以60進製計算分和秒。主要城市是巴比倫。

腓尼基文明:位於地中海東海岸。持續時間為公元前1100~前842年。主要成就是發明一種字母係統(以後希臘字母即是根據腓尼基字母編成的);善於剪裁服裝和製造各種商品;在全世界進行貿易;善於航海。主要城市是俾布羅斯、推羅、西頓和烏加裏特。

希伯來文明:位於現在以色列和約旦境內。持續時間為公元前1000~前587年。主要成就是創造了偉大的文學,最重要的是《聖經》中的《舊約全書)(大約寫於公元前900~前150年之間);著名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了一座大聖殿。

亞述文明:位於現在伊拉克境內的底格裏斯河流域,持續時間為公元前800~前612年。主要成就是組建使用鐵器的最偉大軍隊,這有助於他們打了許多大勝仗。主要城市是尼微和亞述城。

希臘文明:位於現在希臘的南部地區。持續時間為公元前800~前197年。主要成就是建造了許多雄偉壯麗的建築物,雕刻出了許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寫出了許多偉大的詩歌和戲劇;產生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首創民主概念。主要城市是雅典、斯巴達、底比斯和科林斯。

波斯文明:位於從印度河到愛琴海這廣闊地域(在帝國最強盛時期)。持續時間為公元前700~前331年。主要成就是用泥、磚和石塊建了許多雄偉的大宮殿;在他們的壁畫中出現了許多傳說中的野獸;創立了用小馬快遞的郵政製度。主要城市是波斯波利斯。

羅馬文明:位於從羅馬往西到英格蘭和往東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十分遼闊的土地上。在古羅馬的鼎盛時期,羅馬文化遍及地中海周圍的所有國家。持續時期為公元前735年~476年。主要成就是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行政官員,首創從中心突破,從而控製周圍地區的戰略戰術;允許被占領國家成立自己的政府來管理自己;動用軍隊來鋪路,以求改善占領區人民生活。主要城市是羅馬城、龐貝和拜占庭。

瑪雅文明

公元前25世紀至公元16世紀,瑪雅人在中南美洲北達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島,南達危地馬拉、洪都拉斯等地生活。公元4世紀—公元9世紀是瑪雅文化的昌盛時期。他們在許多方麵都創造了古代人類文明的奇跡。例如,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篩選和培育出玉米作為主要糧食,還種植甘薯、可可、番茄、南瓜及豆類等作物,至今它們仍然是人類重要的食物。瑪雅文明還體現在建築、雕塑等方麵。建造於1600多年前的瑪雅神殿,高60多米,分15層,整座神殿由幾萬塊重達一噸的花崗岩堆砌而成,令人歎為觀止!

在整個古代美洲的文明史上,瑪雅文明堪稱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搖籃。但是,瑪雅文明到公元16世紀前後就中斷了。至於瑪雅文明消亡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又稱克裏特–邁錫尼文明。它是指公元前30世紀至前20世紀存在於地中海東部愛琴海各島、希臘半島及小亞細亞西部的歐洲青銅時代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愛琴文明最早起源於克裏特島,然後傳播到希臘大陸和小亞細亞。公元前1700—前1400年,克裏特文明發展到它的全盛時期,不久突然衰落,愛琴文明的中心轉移到希臘半島的邁錫尼。

木馬屠城計

公元前12世紀前後,在小亞細亞西北部,曾經發生了一場長達10年之久的大戰,稱為“特洛伊戰爭”。這場戰爭因“木馬計”而永留史冊。

當時,希臘半島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又稱為城邦。小亞細亞半島的特洛伊王國王子帕裏斯將全希臘最美麗的女人斯巴達王後海倫奪走並帶回了特洛伊。斯巴達人不能忍受這一奇恥大辱,他們發誓要攻破特洛伊城,奪回海倫。阿伽門農的率領下,希臘各城邦組織了一支10萬人的艦隊,浩浩蕩蕩向特洛伊城進軍。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了9年之久。最後,希臘人佯裝撤軍,並留下了一匹龐大的木馬在海灘上。特洛伊人見希臘人撤走,歡呼雀躍地將木馬拉回城裏,把它當做勝利的戰果。夜晚,特洛伊全城歡慶“勝利”,卻放鬆了警惕。而此時,並未遠離的希臘軍隊悄悄地襲近特洛伊城。就在特洛伊人得意忘形之際,從木馬腹中鑽出一個個希臘勇士,與城外的大部隊裏應外合,一舉攻陷了特洛伊城。

腓尼基

腓尼基是地中海東岸古國,約在當今敘利亞和黎巴嫩沿海一帶。因特產紫紅染料得名(腓尼基Phoenicia,希臘語意為“紫紅色國度”)。該名源於一種海生介殼動物,從中可提取用於製作染料的物質,由此製成的染料呈紫紅顏色。

腓尼基人為古代著名商業民族,公元前1000年初,開始大規模商業殖民活動。腓尼基地處西亞海陸交通樞紐地帶,很早就有較發達的商業和航海造船業,過境貿易和海外貿易成為腓尼基的大宗財源。人們稱腓尼基是古代“地中海上的馬車夫”。

經商貿易活動加速了腓尼基氏族社會的解體,貧富分化引起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導致了階級國家的產生。到公元前2000年初,腓尼基出現了一些小的奴隸製城邦,主要有烏加裏特、俾布羅斯、西頓和推羅。

智慧之王所羅門

所羅門是以色列-猶太王國國王(約前960~約前930年在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繼承王位以後,不斷地消滅自己的政敵,還通過聯姻加強自己的地位。據《聖經》記載,所羅門的後妃上千。他與各個國王的女兒和姐妹成婚,其中有一個埃及法老的女兒。在所羅門統治的繁榮時期,他把以色列原有的12支派重新劃分為12個行政區,每一區任命一個總督。所羅門以武力維持本國的版圖,軍隊有步兵、騎兵和戰車兵。所羅門與推羅王希蘭一世締交。希蘭給予他大量香柏木,所羅門回報以20座城。王國以商業為主,所有政府機構都為貿易服務。所建的貿易網點後來成為猶太人在外聚居區的核心。所羅門在都城耶路撒冷周圍修築館驛,提供給駐在王國內的主要外國貿易使團。所羅門營造耶路撒冷城牆,在錫安山上興建宮殿與雅赫維(耶和華)神廟。所羅門以睿智賢明著稱。所羅門還是一位詩人,寫有詩歌1000多首,其中主要是《聖經》中所收的《雅歌》。在所羅門統治時期,以色列王國達到了繁榮的頂點,所羅門大帝因此被後人譽為“智慧的化身”與“和平的象征”。他所創建的耶路撒冷聖殿,成為古代猶太教徒著名的宗教活動中心,對希伯來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具有重大影響。

巴比倫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出兵巴勒斯坦,攻陷耶路撒冷,滅了猶太王國。幾乎所有的猶太富裕階層、許多手工業者均被擄到巴比倫。這些俘虜大部分變為奴隸,這在猶太曆史上被稱為“巴比倫之囚”。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居魯士在攻陷巴比倫城後釋放了被囚禁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並允許他們重返耶路撒冷。於是,一部分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的神廟,確立起祭司貴族統治的神權政體,臣屬於波斯帝國。

種姓製度

“種姓製度”是印度社會所特有的一種階級製度。公元前20世紀中葉,屬於印歐語係的白種人部落陸續湧入印度,征服了當地的原始居民達羅毗荼人。入侵者自稱“雅利安人”,意為高貴者,以區別於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是造成印度社會形成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的根本原因。

“種姓”一詞,在梵文中稱為“瓦爾那”,意思是顏色、品質。古代印度有四個種姓: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都是白種人,他們身為祭司貴族,掌握著神權,通過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來主宰社會,因此,社會地位最高。刹帝利大多是武士,就是軍事貴族,包括國王和各級官吏。他們掌握著國家的行政權與軍事權,地位僅次於婆羅門。婆羅門和刹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組成了印度社會的統治階級。吠舍是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首陀羅指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大多數為奴隸。第一、二種姓為統治階級,第三、四種姓為被統治階級。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稱為“不可接觸者”。婆羅門認為,誰要是接觸到了賤民的身體,就會遭遇災禍。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因此最受鄙視。

雖然1950年印度從法律上去掉了曆史上根深蒂固的種姓製度,但是種姓問題依然是印度社會的一個重要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羅馬”的傳說

意大利首都羅馬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於它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古羅馬的宏偉建築和文藝複興時代的雕刻作品,猶如一個曆史博物館,故有“博物館之城”的美稱。

羅馬城名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希臘人攻占了特洛伊城,特洛伊王子一家逃至台伯河畔尋地安身。後來,特洛伊王子的後裔西爾維婭做了戰神馬爾斯的妻子,生下一對雙胞兄弟羅馬路斯和裏穆斯。當時的國王得知後大發雷霆,派人殺死西爾維婭,還殘忍地把兩個無辜的幼兒放進籃筐中扔到波濤洶湧的台伯河中,企圖以此永絕後患。但幸運的是籃筐被衝到岸邊。由於是神的後裔,所以一隻母狼跑來,用狼乳哺喂這兩個嬰兒。從此,兄弟二人就一直和狼群共同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個好心的獵人發現了孿生兄弟,才把他們從狼群中救走,並撫養成人。兄弟倆長大後,變得和父親戰神馬爾斯一樣力大無窮、武藝驚人。他們通過神諭知道了身世後,便殺死了國王,為慘死的母親報了仇。後來羅馬路斯在母狼哺育他們的台伯河畔建城,並用自己的名字羅馬來做城名;又因城建於七丘之上,故又稱“七丘城”。其城徽是一隻母狼領著兩個男孩。

雅典國家

雅典位於希臘半島東南部的阿提卡半島上,由愛奧尼亞人創建。雅典逐步發展成為聞名的古希臘奴隸共和製城邦國家。公元前7世紀起,雅典貧富分化加劇,除了自由民與奴隸的對立外,又發生了貴族與平民的對立。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到公元前509年,執政官梭倫和克裏斯提尼分別進行了改革:廢除債務奴隸製,以財產多少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廢除原有的以血緣原則劃分4個部落的製度,改由以地域原則劃分成10個部落。這樣就形成了雅典國家。

曆史之父——希羅多德

希羅多德因《曆史》一書受到了人們無比的崇敬,從古羅馬時代開始,他就被尊稱為“曆史之父”。

大約在公元前484年,希羅多德誕生在小亞細亞西南海濱的一座古老城市。希羅多德的父親是一個奴隸主,叔父是一位著名詩人。希羅多德從小就學習勤奮,尤其酷愛史詩。希羅多德從大約30歲開始,進行了一次範圍廣泛的旅遊。這次旅遊使希羅多德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並且積累了大量曆史素材。公元前445年前後,希羅多德來到了雅典。希羅多德十分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對於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贏得希波戰爭勝利的史實更是欽佩。他想方設法了解有關戰爭的一切情況,決心寫一部完整敘述希波戰爭的曆史著作。

公元前443年,希羅多德開始將主要精力用來寫這部巨著,它就是史學名著《曆史》,又名《希臘波斯戰爭史》。可惜的是,《曆史》還沒有最終完稿,希羅多德就於公元前425年離開了人世。

溫泉關血戰

波斯國王大流士死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登上王位,發誓要征服希臘。公元前480年,他動員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向希臘進軍。波斯軍渡過了赫勒斯邦海峽,占領北希臘後,來到德摩比勒隘口。這是中希臘的門戶,關前有兩個硫黃溫泉,所以又叫“溫泉關”。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300名斯巴達勇士扼守溫泉關,憑借溫泉關的險要的地勢,打退了薛西斯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列奧尼達和300勇士全部壯烈犧牲。這次戰役中陣亡的波斯士兵有2萬多人,寧死不屈的斯巴達勇士讓薛西斯膽戰心驚。溫泉關失陷後,雅典人放棄了雅典,雙方在薩拉米斯灣展開了海戰,雅典人消滅了波斯艦隊,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

布匿戰爭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羅馬與迦太基為了爭奪地中海西部的統治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由於羅馬人稱迦太基的腓尼基人為“布匿”,所以這次大戰在曆史上被稱為“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先後爆發了三次,從公元前264~前146年,前後長達120年之久。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羅馬奪取了西西裏、科西嘉和撒丁島。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初,迦太基人在統帥漢尼拔的指揮下連戰皆捷,但後來被羅馬扭轉局勢,迦太基喪失了所有海外領土。最後一次布匿戰爭,羅馬軍隊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致使城內發生饑荒。公元前146年春,羅馬軍隊發起總攻,突入迦太基城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迦太基人雖然頑強抵抗了6晝夜,8萬多人戰死,但終因寡不敵眾,城市淪陷。戰爭結束後,迦太基尚存的5萬居民全部淪為奴隸,城市被付之一炬。

布匿戰爭的勝利,確立了羅馬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角鬥士

古羅馬的角鬥士,是經過角鬥士學校訓練,專門從事角鬥以供奴隸主們觀賞取樂的奴隸。公元前3世紀以後,不少富有的貴族奴隸主以訓練、出租角鬥士為職業。他們挑選體魄健壯的奴隸送到角鬥士學校,學習劍術和其他武藝。科洛西姆角鬥場是羅馬最大的角鬥場。這個角鬥場於公元70~82年修建,可容納約5萬觀眾。角鬥士比賽時,一手執矛、三叉戟或短劍、短刀等進攻性武器,另一手握盾牌作防禦,身穿護臂、護腿和皮條編成的頭盔或麵罩,但胸、背必須裸露。角鬥比賽,有的是在角鬥士之間互相廝殺;有的是角鬥士與豹、獅、熊等野獸拚搏。取勝的角鬥士可以得到戴著棕櫚枝冠繞場一周的褒獎,表現特殊的可以獲釋放或賞賜。羅馬奴隸主們便在角鬥士的廝殺、慘死中取樂。羅馬第一次舉行奴隸角鬥是在公元前264年,有3對角鬥士進行角鬥。公元前186年第一次舉辦角鬥士與野獸拚搏的表演。從此以後,羅馬舉辦角鬥的規模逐漸擴大,角鬥士的數量和角鬥表演的天數也在增加。在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屋大維舉辦過8次角鬥表演,每次觀眾達10萬;圖多斯在科洛西姆角鬥場竣工後,舉辦了持續100天的角鬥表演,約有3000個角鬥士、5000頭獅子、老虎或其他猛獸參加了角鬥,絕大多數的角鬥士都死在角鬥場上。

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是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它是由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71年古羅馬奴隸角鬥士斯巴達克領導的起義。

斯巴達克(?~前71年)是色雷斯人,他在與羅馬軍隊的戰鬥中被俘,成了一名角鬥士。公元前73年夏天,斯巴達克和200名角鬥士,不堪忍受殘酷的奴役,決心以戰鬥奪回自由。由於起義計劃泄露,斯巴達克倉促舉行起義,結果隻有78名角鬥士突出重圍,逃到維蘇威火山。

起義的消息傳開後,許多奴隸和破產農民紛紛響應,不到一年時間,隊伍就擴大到12萬人。他們突破羅馬軍隊的包圍,向北挺進,直抵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又揮師南下,一直打到意大利的最南端,準備渡海去西西裏,但沒有成功。他們突破了被派來鎮壓起義的奴隸主克拉蘇設下的防線,向東進軍。後來起義部隊發生內訌,在同羅馬軍隊的決戰中,斯巴達克和六萬戰士英勇戰鬥,最後壯烈犧牲,起義失敗。

愷撒

愷撒(前100~前44),羅馬統治者。公元前60年,愷撒與龐培、克拉蘇結成共同控製羅馬共和政府的“三頭政治”,對羅馬實行集體的軍事獨裁。愷撒征服高盧成功,勢力增強,引起了龐培、克拉蘇的猜忌,三人產生了矛盾。不久,在東方戰役中,克拉蘇陣亡,龐培也被愷撒殺掉。愷撒於公元前45年當選為終生獨裁官,實現了其總攬全國大權的野心,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公元前44年3月,愷撒被共和派刺殺。

埃及豔後

“埃及豔後”指的是古代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位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前69~前30)。她多次利用自己的姿色,施展美人計。

公元前51年,18歲的她與同父異母的年僅9歲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執掌政權,按照傳統習慣,他們結了婚。然而,在公元前47年的爭權鬥爭中,想獨自稱王的她遭到失敗,被迫外逃。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愷撒把政治對手龐培追殺到了埃及。托勒密十三世害怕愷撒的大軍,一麵派人監視愷撒軍隊的動向,一麵捕殺龐培,並把其頭顱獻給了愷撒。愷撒非但不高興,還痛斥埃及濫殺羅馬人。克婁巴特拉認為愷撒正是可以借用的力量。於是,她把自己的衣服脫光,用毛毯卷好,叫人通過隻有她才知道的秘密通道,把她抬到正居住在埃及王宮中的愷撒那裏。愷撒由此掉進了克婁巴特拉的美人計圈套中,幫她打敗了托勒密十三世的軍隊,還把托勒密十三世淹死於尼羅河中。克婁巴特拉得以重新成為埃及女王。公元前44年3月,正當她籌劃與愷撒結婚時,愷撒遇刺身亡。不久,安東尼成了羅馬的真正統治者。這時,克婁巴特拉想當羅馬第一夫人的野心日益膨脹起來。為此,她開始向安東尼發動“美色”攻勢。安東尼很快墜入情網而不能自拔,甚至不聽勸告,幹脆跑到埃及生活去了。接著,安東尼頂不住克婁巴特拉的請求,與前來探望的妻子離婚。然後不顧羅馬習慣和法律,同克婁巴特拉正式結婚。在此期間,安東尼幫助克婁巴特拉毒死了托勒密十四世,立他們的兒子為托勒密十五世。還幫助她鏟除了政治對手——同父異母的妹妹雅西娜,進一步鞏固了王位。後來,愷撒的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殺死安東尼,成為羅馬的新統治者。克婁巴特拉又故伎重施,想拉屋大維下水。然而,她姿色早逝,再加上當年安東尼離異的妻子正是屋大維的姐姐,所以計謀失靈,遭到屋大維的折磨,自己服毒而死。

猶太王國

公元前922年,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猶太王國。

公元前12世紀,從事遊牧的希伯來人進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聯盟。後來北方各部落統一為以色列王國,南方各部落統一為猶太王國。大約公元前10世紀,猶太國王大衛統一兩王國,建立以色列猶太國家,定都耶路撒冷。這是最早的猶太王國。大約公元前935年,第二代國王所羅門死後,又分裂為兩個國家,北部獨立為以色列王國,南部由所羅門繼承者統治,稱猶太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滅以色列。公元前597年爆發新巴比倫和猶太之間的戰爭。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於公元前586年攻破耶路撒冷,滅了猶太王國,並將猶太人掠至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波斯帝國

伊朗曾稱為波斯,這是因為伊朗增興起於強大一時的波斯帝國。古代的波斯帝國疆域貿易發達,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波斯位於現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波斯帝國曾是古代西亞地區的奴隸製國家。在波斯帝國興起前,伊朗高原先後出現過巴比倫和米堤亞兩個國家。公元前7世紀後期,米堤亞和巴比倫結成同盟,滅亡了亞述帝國,米堤亞統治著波斯。公元前558年,居魯士二世統一了波斯各部落,打敗了米堤亞王國,建立起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成為波斯王。公元前546年,波斯占領了呂底亞。公元前538年,波斯攻陷巴比倫,統一了整個西亞地區。不久,居魯士又揮師東進,進軍中亞。居魯士死後,他的兒子岡比西繼承王位,繼續對外擴張。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了埃及。岡比西死後,居魯士的女婿大流士粉碎了國內的政變,登上王位,稱大流士一世。隨後,他親率大軍平定了叛亂的西亞各國,俘虜了9個國王,重新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治。大流士一世平定帝國境內的動亂後,繼續向外擴張。公元前518年,大流士遠征到印度河的西北部,然後揮師西向威脅希臘。雅典等希臘諸城邦聯合抗擊,於是爆發了一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希波戰爭”。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達到極盛。它的疆域東起印度河,西至愛琴海,北達裏海,南到埃及,成為當時地域空前的大帝國。後來亞曆山大東征滅亡了波斯。

馬其頓帝國

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時,位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奴隸製王國。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成為軍事強國。它利用希臘城邦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普遍衰弱的機會,多次發動對希臘的侵略。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希臘會議,確立了馬其頓在希臘的霸權。後來在亞曆山大當政期間,馬其頓又通過一係列戰爭,先後消滅了波斯帝國,攻占了埃及,又遠征印度,終於建立起了馬其頓大帝國。但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馬其頓帝國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內部充滿了反抗與矛盾。隨著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的病逝,帝國隨即分裂,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在西亞建立了塞琉西王朝,在馬其頓本土建立了安提柯王朝。

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是腓力二世的兒子,馬其頓王國在亞曆山大統治時期達到鼎盛,人們習慣上把這個短暫而龐大的帝國稱為亞曆山大帝國。

公元前336年,年僅20歲的亞曆山大即位。他迅速平定了反叛的希臘各邦,然後就揮師殺向當時雄踞東方的波斯帝國。公元前333年,亞曆山大統率大軍在敘利亞境內的伊蘇城與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率領的波斯軍大會戰,打得大流士三世棄軍而逃,其妻子、女兒和母親都成了亞曆山大的俘虜。兩年後,亞曆山大再次與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決戰,亞曆山大又一次大獲全勝,大流士三世隻身脫逃,被部下殺死。這期間,亞曆山大還攻入非洲,占領埃及,在尼羅河口建造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曆山大城,至今仍然是埃及最大的海港。

在亞曆山大的統治下,馬其頓迅速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規模空前的大帝國。然而天妒英才,公元前323年,年僅33歲的亞曆山大大帝不幸病逝。

日耳曼人大遷徙

日耳曼人居住在古羅馬帝國的北部地區,有20多個分支,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等等。紀元初年,這些日耳曼人散居在多瑙河以北、北海和波羅的海以南、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的大約5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大約從公元4世紀下半期開始,這些被羅馬人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的各個部落紛紛進入羅馬帝國的境內,掀起了民族大遷徙的浪潮。日耳曼人大遷徙運動波及中歐、西歐、南歐和北非等廣大地區,前後綿延200多年。

日耳曼人遷徙的原因,主要是受匈奴西遷的影響。東漢和帝時(公元89年),竇憲帶兵出塞,次年打敗北匈奴,部分北匈奴人被迫向西遷徙。西遷匈奴人經過中亞,進入歐洲。在公元4世紀時,他們占領了黑海北岸地區,將原來定居在這個地區的日耳曼人中的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擊敗。東哥特人歸附匈奴,而西哥特人被迫西遷,並向羅馬帝國皇帝請求避難。

然而,大量西哥特人卻被羅馬統治者販賣為奴。遭受欺壓的西哥特人奮起反抗。公元378年,西哥特人與羅馬人在阿德裏亞堡展開決戰。羅馬軍隊遭到慘敗,皇帝陣亡。羅馬帝國的統治遭到致命的打擊。公元419年,西哥特王國建立。此後,日耳曼人中其他各族均紛紛建立王國,如汪達爾人建立了汪達爾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了英吉利王國等等。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814年,被稱為“羅馬人的皇帝”的查理曼帝國國王查理大帝死了。30年後,他的3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了三分帝國的和約。萊茵河以東地區劃歸日耳曼路易,稱東法蘭克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的統治地區包括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士瓦本和圖林根5個公國。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的政權,正式建立了德意誌王國,開始了薩克森王朝在德意誌的統治。他先後占領了西法蘭克王國的洛林公國以及易北河以東的勃蘭登堡,在易北河口建立了什列斯維希邊區。公元951年,薩克森王朝的鄂圖一世侵占了意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和布爾戈尼。公元961年,他又出兵幫助教皇約翰十二鎮壓了反抗教皇的運動。為了報答鄂圖一世,教皇於公元962年加冕他為皇帝,並宣布新帝國為“神聖羅馬帝國”。到公元12世紀時,這個帝國又加上了“日耳曼民族”的字樣。從此以後的840多年,德意誌王國便被稱為“德意誌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或稱“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其疆域包括現在的德國、意大利、捷克、荷蘭、奧地利、比利時、瑞士等國的大部分地區。

神聖羅馬帝國雖然疆域遼闊,卻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11至13世紀,帝國皇帝與教皇為爭主教任命權,經常衝突。13世紀末葉起,皇權衰落。1806年,在拿破侖一世的壓力下,神聖羅馬帝國被廢。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軍事封建帝國。

土耳其人的祖先就是生活在中國北方的突厥人。其中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於11世紀時迅速崛起,占領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接著又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一帶的領土,建立起塞爾柱土耳其國家。奧斯曼土耳其人也是突厥人中的一支,最初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國家。到14世紀初,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這一支突厥人逐漸強大起來。1326年,他們奪取了拜占庭帝國的布魯薩城,在那裏定都,建立起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曆史上被稱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並將它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的城市),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6世紀,它先後侵入伊朗,占領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它甚至向西侵入歐洲的腹地,曾攻陷當時屬於匈牙利的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兵臨維也納,成為又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公元17世紀,帝國開始衰落。20世紀初,帝國不斷遭到列強宰割,於1922年被推翻。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戰爭

公元17世紀中葉以前的世界曆史稱古代史,這期間著名戰爭有:美吉多之戰(前1469年發生在巴勒斯坦)、希波戰爭(前500年~前449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前431年~前404年)、亞曆山大東侵(前334年~前324年)、高盧戰爭(前58年~前51年)、羅馬內戰(前49年~前31年)、拜占庭—波斯戰爭(公元6~7世紀)、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玫瑰戰爭(1455年~1485年)、意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荷蘭獨立戰爭(1566年~1648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1592年~1598年)、英國內戰(1642年~1649年)、俄瑞戰爭(1656年~1809年)、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四國同盟戰爭(1718年~1720年)、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等等。

法老

“法老”源於希臘文,原意是“大房子”,也就是“宮殿”的意思。最早出現於埃及的古王國時代,後來成為國王的稱號。法老正式成為國王的尊稱,始於新王國時代的圖特摩斯三世。後來,法老成為古埃及的曆代國王的稱號。

哈裏發

“哈裏發”是伊斯蘭教國家中,集教權和政權於一身的最高統治者。公元632年,艾卜·伯克爾成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他自稱為哈裏發,即認為自己是真主使者的繼承人。後來伊斯蘭教國家統治者的稱謂,就用“哈裏發”了。

蘇丹

在伊斯蘭世界裏,最高統治者往往稱做“蘇丹”。

據考證,“蘇丹”一詞源自阿拉伯語,最初是“力量”、“權威”的意思。伊斯蘭教經書《古蘭經》中就用這個詞指道義上或精神上的權威。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和穆斯林國家的建立,“蘇丹”這個詞就被當做國家統治者的稱號使用了。最早擁有這個稱呼的是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奧斯曼帝國從小亞細亞興起後,人們雖以“帝國”相稱,但它的曆代君主也稱為蘇丹。到近代,一些穆斯林國家依然采用這個詞代表國君。

天皇

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稱呼,古代也稱神皇。公元701年,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把以往的“大王”一律改稱天皇。從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天皇的權力隨封建主勢力的壯大而被削弱,實際政權落到了幕府的將軍手裏,天皇隻成了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明治維新”以後,天皇才又成為全國的最高統治者,憲法肯定天皇統治權神聖不可侵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天皇的迷信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而覆滅。1946年,裕仁天皇發表《天皇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不是神。但日本憲法依然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從而又賦予了天皇以新的合法地位。

沙皇

“沙皇”是俄國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號。“沙皇”的直譯為“愷撒大帝”。“沙”是“愷”的俄語音變。“愷撒”是古羅馬顯赫一時的大獨裁者。早在1547年,即俄羅斯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之後不久,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在舉行加冕典禮時,就正式宣布采用古羅馬最高統治者“愷撒”的稱號,自稱“沙皇”。從此,“沙皇”成為俄國皇帝的專稱。此後,俄國曆代封建君主大都襲稱“沙皇”。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沙皇君主製才最後被送進了墳墓。

“公侯伯子男”的由來

公爵(Duke):源於拉丁文。原是羅馬帝國後期人們對那些負責保衛帝國境內安全的高級軍官的稱呼。後來入侵的“蠻族”人借用這個詞,把他們建立的國家中實際掌管大片領土的那些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稱為公爵。中世紀時,歐洲國家才逐漸把這個詞當做高級貴族等級的名稱來使用。

侯爵(Marquis):源於古日耳曼語。最初是日耳曼國家的人對鎮守邊境地區的軍政要員的稱呼。後來成為專用於低於公爵而高於伯爵的貴族稱號。這個詞在法國、意大利從17世紀起就逐漸不用了,在西班牙幾乎從來不用。

伯爵(Earl):源於拉丁文。羅馬帝國晚期,帝國的臣民們用它來稱呼皇帝的近臣。中世紀早期,歐洲一些國家國王手下的官員也稱為伯爵。

子爵(Viscount):源於拉丁語。在法蘭克加洛林王朝時期,人們把伯爵在某個地區的代理人稱為子爵,或者稱為副伯爵。後來這個詞便成為歐洲國家貴族爵位之一種,列於伯爵和男爵之間。

男爵(Baron):源於古日耳曼語,原指男人。從中世紀早期起,人們就把租種國王土地的人稱為男爵。後來,這個詞才逐漸演變成對下層貴族的稱呼。

吉卜賽人

目前,全世界約有幾十萬吉卜賽人,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其中以居住在西班牙和法國的吉卜賽人的人數最多。

吉卜賽人的由來,曆來傳說不一。有人把英語“Gypsy”(吉卜賽)一詞與“Egypt”(埃及)聯係起來,認為他們來自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有的說“吉卜賽”原來是一個埃及鐵匠的名字,因為他拒絕做釘死耶穌的鐵釘,就被趕出埃及。他帶領全家流浪各地,現在的吉卜賽人就是他的後裔。從吉卜賽人的膚色、外貌和某些生活習慣來看,這一說法似乎可信。但18世紀的一個學者卻認為吉卜賽語言屬於印度語體係,因此便認定吉卜賽人來自印度。後來便有人說,在10世紀或更早時,雅利安人及後來的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一部分印度人被迫流亡國外,成為現在的吉卜賽人。還有一種說法是印度王子送給伊朗王子一支200人的印度樂隊,後來伊朗與阿拉伯人作戰,200人的印度樂隊參戰,隨軍流落到歐洲,這一說法又成為現在吉卜賽人擅長音樂的根據。

吉卜賽人沒有一定的住處,也沒有固定的職業。男子多半靠修補銅器、鍍錫、做馬販子、做咖啡店的樂師生活;婦女則多半靠編筐子、算命、看手相以及各種巫術生活。

大化改新

公元645年,日本皇室和一部分要求改革的貴族發動政變,消滅了蘇我氏的勢力,並擁立孝德天皇即位。第二年,孝德天皇就發布了革新詔令。由於孝德天皇的年號為“大化”,所以,這次改革就稱為“大化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