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曆史(2 / 3)

這次改革包括四項內容:第一,廢除貴族私有土地製度和部民製,實行土地公有製;第二,建立中央集權;第三,確定行政機構;第四,編製戶籍。這次改革意義十分巨大,它結束了奴隸式的以部民勞動為主的奴隸製生產關係,宣告了以班田勞動為基本生產方式的封建生產關係的形成。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完善了日本的統治製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並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從此,日本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阿拉伯

阿拉伯(Arab)一詞產生甚早,一般解釋為“荒涼”、“空曠”。流傳至今的有關阿拉伯和阿拉伯人的最早記載,出自《聖經·創世紀》。其中提到了阿拉伯半島上很多民族和區域名稱。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勢力擴張到的西奈半島和約旦,在那裏建立的省份就以阿拉伯為名。稍後不久,亞曆山大城的大地理學家托勒密把阿拉伯分為3個大區:“多石阿拉伯”、“肥沃阿拉伯”、“沙漠阿拉伯”。“阿拉伯”這個詞自從出現之後,在地名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既用於自然地理稱謂,又用於人文地理稱謂。到了近代,很多地名和國家的國名中都包含了“阿拉伯”的部分。如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海、阿拉伯沙漠、阿拉伯灣、阿拉伯河、阿拉伯堡(敘利亞西部的一座城鎮)、沙特阿拉伯王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等等。

阿拉伯帝國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並用了20年時間,通過伊斯蘭教的影響力將分散的阿拉伯部落聯合起來。他定都麥加,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國家。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阿拉伯貴族推舉他的嶽父艾卜·伯克爾繼承了他的地位。阿布·伯克爾在位期間,平息了部落反抗,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在以後幾任哈裏發統治時期,阿拉伯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他們首先向東羅馬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發動進攻,占領了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和開羅。同時又進攻波斯,占領兩河流域,奪取了巴格達,北達高加索山。公元651年,阿拉伯人滅亡了波斯人的薩桑王朝,將整個伊朗並入了自己的版圖。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再一次大舉征伐。在占領北非全境以後,他們越過海峽,進入歐洲,占領了西班牙。在東方,阿拉伯人又征服了中亞細亞,把疆界推到中國唐朝的邊境,還進占南亞的印度河流域。經過約100年的擴張,阿拉伯人的國家成為地跨亞、非、歐的封建軍事大帝國。中國曆史上將這個龐大的帝國稱為“大食”。

到了公元11世紀,阿拉伯帝國產生了許多內憂外患,哈裏發的勢力嚴重衰落,其領地僅剩下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兩河流域。公元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入巴格達,成為阿拉伯帝國疆域內的實際統治者。到了公元1258年,第三次西征的蒙古大軍蕩平了巴格達,殺死了統治者哈裏發,滅亡了阿拉伯帝國。

拜占庭帝國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急劇衰落,走向滅亡,在其廢墟上建立起許多新的歐洲國家。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抵抗住風風雨雨,前後維持了千年之久。

拜占庭帝國建國時,版圖包括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西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以及地中海各個島嶼,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查士丁尼當政時期(527年~565年),拜占庭瘋狂向西擴張,傾力舉兵西進。公元533年,拜占庭帝國的鐵蹄踏進汪達爾王國。公元535年,又移兵意大利,向東哥特王國進攻,受到東哥特人民的奮力抵抗。拜占庭在意大利艱難作戰20年,終將東哥特王國消滅,但自己也損失慘重。東哥特的戰事還沒有結束,拜占庭大軍又踏上遠征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的征程,並將西班牙東南部以及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阿裏群島占領。至此,查士丁尼的西征才算結束。查士丁尼在對外擴張的同時,還大興土木,修造了許多大型建築,其中以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最為著名,成為東正教的宗教中心。查士丁尼所有的輝煌戰績都以國庫耗盡、勞民傷財為代價。他死後,不僅他的擴張事業難以為繼,就是現有的局麵也難以維持。公元568年,拜占庭軍隊被趕到意大利南部。

12世紀末,塞爾柱突厥人入侵,拜占庭無力抵抗,向羅馬教皇發出求援信,於是西方國家發動了臭名昭著的“十字軍東征”。拜占庭引狼入室,元氣大傷。此後,拜占庭帝國雖然恢複了帝位,但僅剩下海峽附近的彈丸之地。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最終將君士坦丁堡攻陷,拜占庭帝國滅亡。

騎士

騎士是中世紀西歐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最低階層,以服騎兵軍役為條件,獲得國王和領主的封地。貴族子弟從小都要經過騎士的訓練,到2l歲時,才夠資格經過“授甲儀式”而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騎士作為職業軍人,以攻城略地為生,以舞刀弄劍為樂,凶狠好鬥是他們的習俗和特點。他們以勇於作戰、遵守諾言、不說謊話為信條。如果有人對騎士的勇敢忠誠和言行表示懷疑,那便是對他莫大的侮辱,定要進行決鬥,拚個你死我活,以正名譽。對貴婦保持勇敢和忠誠也是騎士的一個重要信條。這是因為,貴婦人在騎士年輕時扮演了教育者與指導者的角色,因此她們永遠是騎士最尊敬最愛慕的偶像。他們對婦女的尊敬,後來逐漸形成歐洲“上流社會”的一種交際禮俗。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指的是1096至1291年間,天主教會、西歐封建主和意大利商人們打著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的旗號,對地中海東岸各國發動的侵略性遠征。這次戰爭因參加者都在胸前和臂上綴有“十”字符號而得名。十字軍前後共發動了8次東征,遭到當地人頑強地反抗。1291年,十字軍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陷,宣告了十字軍東征的徹底失敗。

人類史上最大的災難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當數公元14~17世紀在歐洲大陸蔓延一時的鼠疫。

鼠疫,俗稱黑死病。據說,鼠疫最早發生在中國和突厥斯坦,公元1347年傳到克裏米亞。公元1348年1月,3艘意大利商船從這一帶的港口出發開回熱那亞,船上不幸帶回已經染上黑死病的老鼠。很快,熱那亞開始流行起黑死病來。大街小巷到處都有死人,每家每戶都有人染病。病人的症狀是:頭痛發燒,接著全身顫抖,頭暈目眩,腹股溝和腋窩出現黑色堅硬的結節,淋巴腺腫大,最後在吐血中痛苦地死去,從發病到死去一般不會超過3天。當時的醫生沒有任何辦法治療和預防,因此,鼠疫很快蔓延到歐洲各國的20萬個城鎮和鄉村。

黑死病在歐洲猖獗了3個世紀,估計奪去了2500萬人的生命。但到了公元1666年,黑死病突然消失了。一般認為是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消滅了這種病菌。

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14~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發起的一場“新文化運動”。它首先起自意大利,然後擴大到周邊地區。文藝複興反映了資產階級以人文主義為其思想核心的要求。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讚美文化和科學,反對禁欲。這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文學、政治、宗教等各個領域展開,它批判教會和封建製度,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並湧現出但丁、莎士比亞、馬丁·路德、培根、哥白尼、伽利略等一大批優秀人物。這場運動對文學藝術、哲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4世紀初到15世紀中期,英法兩國封建王朝為爭奪封建領地進行了長期戰爭,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打了100多年,史稱“百年戰爭”。

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做了英國國王,同時在法國占有大片領地。此後,這種領地不斷擴展,於是英王與法王的矛盾和鬥爭不斷加劇。為了爭奪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和富庶的弗蘭德斯地區,從1337年起,兩國終於爆發了戰爭。

戰爭初期,英軍獲勝,甚至俘虜了法國國王。後來法軍雖然一度轉敗為勝,但因統治集團內訌,英國軍隊又長驅直入,占領巴黎,整個法國都有淪陷的危險。此時,戰爭的性質就由原來的非正義戰爭,轉變為法國人民反抗英軍侵略的戰爭。法國人民在女英雄貞德的領導下,英勇抗英,英軍節節敗退,1453年法國終於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聖女貞德

貞德是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法國抗擊英軍的女英雄。

英法百年戰爭後期,法國國王查理五世死後,他的繼承人查理六世有病不能治理國家。法國的兩大封建主集團乘機爭權奪利,結果給英國造成了可乘之機。1415年8月,英國6萬大軍進攻法國,並迅速占領了法國北部和巴黎。法國王子查理率領一部分部隊退到了南方。

1428年,英軍圍攻通往南方的門戶奧爾良,形勢十分危急。就在這時,東北邊境一個十幾歲的農家姑娘貞德挺身而出,決心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貞德在聽到奧爾良被圍的消息後,連夜趕來求見王子,要求讓她帶兵去解圍。貞德的愛同熱情使查理深受感動。查理答應了貞德的要求,給了她一支軍隊。

1429年,貞德身披戎裝,率領軍隊開赴奧爾良。法軍突破英軍的重重包圍,衝進城內。貞德的英勇行為,鼓舞了奧爾良城內外成千上萬的法國人。法軍士氣大振,向英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被英軍包圍了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法國軍民乘勝收複了許多城市。人們到處都在歌頌貞德,稱她是“聖女”。

貞德的聲望和影響引起了封建主的不安,他們蓄意謀害這位英雄。在巴黎東北貢比涅附近的一次戰鬥中,封建主故意關閉城門,截斷她的歸路。貞德被喪盡天良的勃艮第公爵俘虜後以高價出賣給英國人。1431年5月31日,貞德被英國人以“女巫”的罪名,在盧昂的廣場上活活燒死。就義時,她的年齡還不滿20歲。

貞德的犧牲並沒有帶給英國人好運,卻激起了法國人民極大的義憤和高度的愛國熱情。他們奮勇作戰,取得了節節勝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百年戰爭最終以法國收複失地和國家統一而結束。

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

14世紀至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在14和15世紀的歐洲,由於人民群眾在生產中不斷積累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技術,水力和風力得到應用,腳踏自動紡車開始出現,中國發明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在歐洲也廣為傳播,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勞動分工的擴大。在意大利北部,興起了一批最著名的工商業城市米蘭、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隨著市場的擴大,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在這些城市裏出現了打入生產領域的包買原料和產品的包買商人。那些手工業者漸漸失去了經營的獨立性,實際上成為包買商支配的雇傭工人。以此為起點,興起了新的手工業生產形式——工場手工業。14世紀中期,佛羅倫薩大約有二百家工場生產呢絨,手工業工人多達3萬人。意大利工場手工業的興起,是歐洲封建生產關係解體的開始,是資本主義生產最初萌芽產生的標誌。那些工場主,同城市的富商、銀行家等一起,開始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玫瑰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皇族後裔的兩個旁係家族形成了對立的兩個封建主集團:北方以蘭加斯特家族為代表,族徽是紅玫瑰;南方以約克公爵家族為代表,族徽是白玫瑰。當時簇擁在蘭加斯特家族周圍的是北方和威爾士一帶力圖保持封建割據局麵的貴族及大封建主,而約克家族依靠的是東南部那些靠發展貿易和手工業興起的“新貴族”及城市裏的富裕階層。為了爭奪英國王位,雙方各自利用自己手中擁有的軍隊相互殺戮達30年之久,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玫瑰戰爭”(1455~1485)。

紅白玫瑰戰爭是英國專製政體確定之前的最後一次戰爭。這場長達30年的內戰使兩大家族兩敗俱傷,同歸於盡。英國反抗王權最有力的貴族們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悲劇中幾乎全部消亡。在戰爭進程中,封建關係大為削弱,而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加強,政局也逐步走向統一。“新貴族”和新生的資產階級成為都鐸王朝建立專製政體的支柱。英國從此奠定了君主專製的基礎,鞏固了王權,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國家。

圈地運動

圈地運動是地主貴族用暴力大規模奪取農民土地的一種方式。圈占土地是為了養羊,所以圈地運動被形象地比喻為“羊吃人”。

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歐洲的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許多貴族地主紛紛投資利潤豐厚的養羊業。由於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因此,地主貴族開始用暴力趕走農民,燒毀村莊,強占大片土地,圍上籬笆,讓土地長草,以便牧羊。農民喪失了賴以養家糊口的土地,扶老攜幼,成群結隊外出流浪。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把這種現象比喻為“羊吃人”,他說:“你們的綿羊本來是那樣的馴服……現在據說變得很貪婪很凶蠻,甚至可以把人吃掉。”

尼德蘭革命

“尼德蘭”一詞的原意為“低地”。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尼德蘭”原來是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特河下遊及北海沿岸一帶,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地勢低的地區。不過,這裏所說的尼德蘭,專指今天的荷蘭。

尼德蘭原屬神聖羅馬帝國,公元1463年正式建國,公元16世紀初歸屬西班牙。西班牙對尼德蘭進行了殘酷的經濟剝削,西班牙的國庫收入半數來自尼德蘭。到了公元16世紀中葉,尼德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願再受西班牙的剝削,決心以資產階級革命來反抗。公元1566年,尼德蘭城市平民和城郊農民搗毀教堂,破壞聖像,成為這場革命的開端。西班牙統治者派出大軍鎮壓,妄想把革命淹沒在血海中。他們叫囂“寧可留一個貧窮的尼德蘭給上帝,也不留一個富裕的尼德蘭給魔鬼”。尼德蘭人民組織了遊擊隊,從海上和陸上打擊敵人。公元1572年,尼德蘭北方爆發大起義。在萊頓城的戰鬥中,尼德蘭守軍盡管被圍城數月,糧盡勢危,卻高喊“我們會吃掉自己的左手保衛右手”,拒絕敵軍的勸降。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西班牙被迫於公元1609年簽訂停戰協定。獨立的荷蘭共和國誕生了。

尼德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後來歐洲風起雲湧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榜樣。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是指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活動。他們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張用平等、自由、民主和法製反對封建專製和特權是啟蒙思想的核心。

法國是啟蒙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思想家。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旗手,他的思想涉及到哲學、文學、曆史、政治、戲劇等各個領域,一生中有許多著述。他認為自然賦予人類人身、思想、出版、信仰等不可剝奪的權利。

彼得一世

彼得生於1672年6月9日。他4歲時,父親阿列克塞沙皇去世,由彼得的異母長兄費多爾繼位,但他體弱多病,21歲就去世了。這時,各派貴族展開激烈的王位爭奪,結果,10歲的彼得和他的異母哥哥、20歲的伊凡五世同時被立為沙皇。由於彼得年幼,伊凡遲鈍,於是由他們聰明能幹又有野心的異母姐姐索菲亞攝政。不久,彼得母子被索菲亞趕到距莫斯科7公裏的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村。童年的彼得衣著、舉止隨便,聰明好學。他還酷愛軍事遊戲,經常和村裏的小夥伴玩打仗遊戲。彼得還聘請外國教官訓練這支“軍隊”,直至後來發展成為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近衛軍團和謝苗諾夫斯基近衛軍團,並最終成為彼得執政時的嫡係部隊。

1689年9月,索菲亞企圖利用“射擊軍”的暴亂發動政變推翻彼得。彼得事先得知消息,率領兩個童子軍團擊潰“射擊軍”,並把索菲亞送進修道院。1696年,伊凡五世病逝後,彼得一世成為唯一君主。彼得執政後,把國事交給母親、舅舅和親信管理,自己仍操練童子軍團,同時製作鍾表,建造船隻,四處旅行。他在北方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看見荷蘭、英國等國的海船堅固龐大,而俄羅斯隻有小木船。鮮明的對照,使彼得決心向西方學習。1697年3月,他派遣了一個龐大的使團到西歐各國去學習考察。他自己喬裝為下士,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隨同前往,先後考察了荷、英、普、奧等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並展開外交活動。

1698年夏,正當彼得赴意大利途中,傳來國內“射擊軍”叛亂的消息。他立即中斷訪問,於8月回到莫斯科,殘酷地鎮壓了叛亂,處死了799人。幾天後,在一次宴會上,他要侍從一個接一個地剪掉來客的長髯。接著,他宣布:剪去胡子是全國民眾應盡的義務。並規定誰要留胡子就得出錢購買留須權,每年30~100盧布。剪胡子成了彼得推行改革的先聲,不久就在國內全麵推行改革。在政治上,他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成立樞密院,並在中央設立九個院,處理有關事務。在地方上,打破門第資曆的限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一些放過豬、賣過餡餅、當過馬夫的人被提拔到重要職位上。在經濟上,大力發展工業,鼓勵貿易,招聘外國科技人員。在軍事上,實行征兵製,建立由步、騎、炮、工各兵種組成的20萬人的正規陸軍,創建海軍,開辦軍官學校。在文化教育上,建立各種類型學校,培養專門人才,派遣留學生赴西歐學習,規定貴族子弟必須學習,否則剝奪全部特權。此外,他還建立了俄國第一個印刷所、博物館、圖書館、劇院,公元1703年創辦全俄第一份報紙——《新聞報》,親任主編。公元1724年開始籌建俄羅斯科學院。

彼得在國內改革的同時,對外發動了一係列侵略戰爭。戰爭中,他經常親自隨軍出征,他常常說:“俄國需要水域。”為此,他奪取通向裏海、黑海、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由於彼得的擴張為俄國帶來了大片領土,1721年10月樞密院授予他“全俄羅斯皇帝”(史稱“彼得大帝”)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公元1725年1月,彼得的尿毒症急劇惡化,他痛苦得不斷呼喚。2月8日,他在極度痛苦中去世。

拿破侖

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和卓越的軍事家,也是一個善於玩弄權術的野心家。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的皇帝。

拿破侖一世生於地中海科西嘉島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少年時代在巴黎陸軍學校學習,畢業後任法國炮兵少尉。1793年,他率領一支炮兵在土倫戰役中打敗波旁王朝軍隊和英國侵略軍,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政府立下汗馬功勞。24歲的拿破侖也因此受到重用,被破格提拔為將軍。督政府時期,他曾被任命為法國“意大利方麵軍”總司令,率兵進攻意大利,大敗奧地利,而後又遠征埃及。1799年11月9日(共和曆霧月18日),拿破侖利用國內政治危機,從埃及秘密潛回巴黎,發動“霧月政變”,奪取了最高權力。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從此法國開始了拿破侖的軍事獨裁統治。

1814年3月,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軍隊聯手,打敗拿破侖,占領巴黎,扶植波旁王朝統治法國。拿破侖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但不久就逃了出來。公元1815年3月,他率領手下1000多人向巴黎進軍。波旁王朝派軍隊鎮壓,但士兵們一見到拿破侖,就高呼“皇帝萬歲”!然後紛紛投到他麾下。拿破侖不費一槍一彈,趕跑複辟王朝,重新當上皇帝,史稱“百日王朝”。同年6月18日,拿破侖親自統率10餘萬法軍,在滑鐵盧與英、俄、奧、普聯軍決戰。按說,打仗是拿破侖的強項,他用軍刀為自己鑄就了無數輝煌。但是這一次,他敗在英國統帥威靈頓手下。拿破侖後來也哀歎,滑鐵盧之役將他過去的一切軍事成就“一筆勾銷”。22日,拿破侖被迫第二次退位,英國人將他囚禁在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流放中的拿破侖,處於英國的嚴密監管之下。據說,曾經有人送他一副國際象棋,其中一個子是空的,裏麵藏有一張小紙條,密授逃出聖赫勒拿島“要領”,可惜拿破侖沒有發現,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1821年5月5日大西洋暴風雨過後,拿破侖死去,終年52歲。

滑鐵盧戰役

1814年,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了厄爾巴島。在這個一萬多居民的小島上,他可以繼續稱皇,並領有一支1千多人的部隊,但在英軍的監護下不得離開島嶼。1815年2月26日,拿破侖趁負責監視他的英國軍官回國辦理私事之機,秘密逃離厄爾巴島,成功登上法國海岸。波旁王朝的士兵紛紛倒戈,高呼“萬歲”,重投拿破侖的麾下;法國人民欣喜若狂,成千上萬人護送他重返巴黎。路易十八倉皇逃出巴黎。3月20日,頭戴三角帽、身著皇帝服的拿破侖像凱旋的英雄一樣重新登上了王位。

拿破侖東山再起,反法聯盟各國首腦驚恐萬狀地宣稱拿破侖是世界和平的擾亂者和敵人。3月25日,英、俄、普、奧、荷、比等國迅速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集結70萬大軍,準備進攻巴黎。拿破侖迅速組建了30萬大軍,決定采取以攻為守、各個擊破的戰術,爭取戰場上的主動。

拿破侖率12萬5千法軍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插入位於比利時邊境的英、普兩軍防線之間,割斷兩軍的聯係。6月16日,戰鬥打響。法軍右翼主力7萬人在林尼附近同普軍主力8萬人交戰;左翼共5萬兵力由猛將內伊指揮,控製通往布魯塞爾的通道,牽製英軍。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槍炮聲、雷雨聲交加,轟轟作響。到傍晚,法軍已占領林尼,普軍防線已被切斷,但拿破侖沒有乘勝追擊,使得普軍得以重新集結,對法軍構成新的威脅。擊潰了普軍的拿破侖,又率大軍轉攻英軍。威靈頓聽到普軍戰敗,害怕孤軍作戰,便迅速撤退到滑鐵盧方向。拿破侖也率領法軍尾隨英軍至滑鐵盧附近。

威靈頓號稱“鐵公爵”,在戰術上長於防守而短於進擊。他率6萬餘英軍、大炮156門,在滑鐵盧村南布陣。拿破侖雖有270門大炮,但因為大雨的原因而隻有一小部分進入陣地。拿破侖將總預備隊置於中央後方,並正確判斷出英軍弱點在其中段,所以他決定佯攻英軍右翼而重點攻擊中部。6月18日上午11時,決定曆史進程的時刻到來了。法軍搶先向英軍右翼開炮,形成對峙。下午1時,拿破侖按照計劃,準備進攻英軍中部,但情況發生了重要變化,布呂歇爾率普軍一部分及時趕到,拿破侖不得不從預備隊中抽出兩個騎兵師迎擊布呂歇爾。同時,拿破侖急速傳令格魯希元帥增援,然後率部隊猛攻敵軍中部陣地。威靈頓頑強抵抗,雙方傷亡都很大。下午6時,拿破侖令有“勇士中的勇士”之稱的內伊元帥要不惜一切代價攻克英軍中部,終於占領了聖拉埃村。英軍無力支持,法軍也疲憊不堪,雙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軍,誰先到達一步,誰就會左右曆史進程,這是極其關鍵的曆史時刻。

黃昏時分,終於從遠處飛馳過來大隊人馬,當那支部隊走近時,雙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飄揚的是普魯士軍旗!頓時,英軍士氣高漲,瘋狂地撲向有氣無力的法軍。拿破侖此時深知大勢已去,乘馬逃出戰場,倉皇離去。

1815年6月21日,拿破侖敗歸巴黎。百萬反法聯軍長驅直入法國邊境。拿破侖第二次宣布退位,結束了他的“百日執政”。拿破侖想前往美利堅避難,但是英國艦隊封鎖了所有法國港口。7月15日,拿破侖登上英國軍艦,再次被流放到位於大西洋南部、遠離歐洲大陸的聖赫勒拿島。

滑鐵盧戰役徹底結束了拿破侖時代。從此以後,滑鐵盧成為了失敗的代名詞。

西歐三大工人運動

法國裏昂紡織工人起義:1831年和1834年,在法國紡織中心裏昂先後爆發了兩次工人起義。在1831年起義中,工人們在自己的戰鬥旗幟上寫著:“不能勞動而生,就要戰鬥而死!”它是曆史上最早發生的工人武裝起義。

英國憲章運動:1838年至1848年期間,英國工人階級三次掀起了規模巨大的憲章運動。

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44年在德國紡織工業中心西裏西亞爆發的工人武裝起義。這次起義一開始就意識到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反對私有製社會。

法蘭西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國

第一共和國:1792年9月21日,巴黎國民大會通過了廢除君主製的議案,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曆史上稱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它是法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熱月政變後,又經過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時期,被拿破侖一世所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所取代。

第二共和國:1848年2月,巴黎工人和革命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奧爾良王朝。臨時政府迫於群眾的壓力,宣布實行共和製。這就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軍事政變,實行軍事獨裁後,第二共和國名存實亡。

第三共和國:1870年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第二帝國,直接宣布成立共和國,這就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直到1875年憲法通過後,才正式建立第三共和國。

普法戰爭

1870年7月19日,法蘭西第二帝國發動了對普魯士的戰爭,曆史上稱為“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法兩國統治集團爭奪歐洲霸權的王朝戰爭,這次戰爭,是由拿破侖三世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首先挑起的。他期望通過對普魯士的戰爭,轉移國內人民日益不滿現狀的視線,擺脫國內嚴重的政治危機,繼續維持其反動統治;同時企圖通過戰爭阻止德國的統一,並乘機奪取萊茵河左岸地區,實現其稱霸歐洲的狂妄野心。以俾斯麥為首相的普魯士政府、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也是求戰心切,很早以來就想通過王朝戰爭完成德意誌的統一,並打敗和削弱法國,占領礦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建立德意誌帝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普法戰爭勢不可免。

拿破侖三世因西班牙的王位問題向普魯士提出抗議,雙方在在埃姆斯溫泉進行談判。雖然普王已勸利奧波德放棄西班牙王位,但拿破侖三世仍命令法國駐普大使要求普王再作一個書麵聲明,保證永不允許任何一個普魯士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言拒絕,並把這次會見內容電告俾斯麥,但語氣平和。俾斯麥立即認識到,“這將是挑逗法蘭西牛的一條紅巾”。於是故意將電文中的幾個字竄改,使其含有侮辱法國之意,並在報上發表。這樣,就在俾斯麥有意識的安排之下,這份被竄改了的“埃姆斯急電”終於點燃了戰火。1870年7日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此爆發。

法國軍隊的腐敗無能注定了他們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戰爭開始後,法軍便節節敗退。色當一戰,10萬法軍被圍困,不得不投降。法國皇帝、法國元帥、39名將軍和86000名士兵都成了俘虜,還有650門大炮也被普魯士軍隊繳獲。

色當慘敗的消息傳到巴黎,激憤的巴黎人民於9月4日舉行起義,推翻了第二帝國對法國長達18年的反動統治,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普魯士並不滿足於色當的勝利,乘勝大舉進犯法國,9月19日,普軍包圍了巴黎。法國戰敗,德國統一的障礙也就不複存在了。1870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誌聯邦。1871年1月,法國賣國政府同普魯士簽訂屈辱的停戰協定;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誌皇帝。隨後又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法郎。

普法戰爭後,戰敗的法國不僅元氣大傷,經濟衰竭,而且大大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

鐵血宰相

德意誌在曆史上曾經是一個長期分裂的國家,境內諸侯林立。1815年,34個邦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德意誌邦聯,但實際上依然各自為政。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最大的兩個邦國。到了19世紀60年代,德意誌的分裂割據狀態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誌要想進一步發展經濟、壯大自己,就必須統一。

1861年,“炮彈親王”威廉登上普魯士王位,稱威廉一世。1862年,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普魯士議會發表演說,他一邊揮著拳頭,一邊大聲疾呼:“今天的重大問題不是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這就是“鐵血宰相”綽號的由來。他主張以普魯士自強為核心,用武力打敗阻礙德意誌統一的一切勢力,也就是用“鐵和血”來實現德意誌的統一。這一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

俾斯麥生於1815年4月1日,他的家庭是勃蘭登堡雪恩豪森莊園的容克貴族。17歲中學畢業後,俾斯麥先後在哥丁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1835年大學畢業後,他尋找了幾份並不稱心的工作。他曾寫信給親友說:“我的抱負是指揮別人,而不是聽人指揮。”4年後,俾斯麥回到家鄉管理父親的莊園。但是,他的政治野心使他不甘於過一個“小鄉紳”的生活。1847年,他終於進入政界,當上了普魯士聯合邦議會的議員。

1864年2月,俾斯麥施行他“鐵血政策”的第一步,聯合奧地利打敗丹麥,把原屬丹麥的日耳曼人聚居的兩公國並入普、奧。第二步,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1866年7月,俾斯麥憑借經濟和科技優勢,大敗奧軍。戰爭結果是奧地利退出德意誌邦聯;普魯士獲得霍爾施坦、漢諾威和法蘭克福自由市等。1867年,以普魯士為首建立了北德意誌聯邦。至此,德意誌的統一隻差一步了,僅剩下南部四個邦沒統一進來,而打敗法國是德意誌最終統一的關鍵,這便是“鐵血政策”的第三步。1870年,俾斯麥發動普法戰爭,大獲全勝。1871年1月,普魯士軍隊開進巴黎附近的凡爾賽,普法停戰議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俾斯麥為首相。德意誌的統一完全實現。

俾斯麥當了20年宰相,權傾朝野。對內,他實行一些符合容克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加速軍國主義化,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他玩弄一套縱橫捭闔的外交權術,推行“大陸政策”,一方麵聯俄反法,另一方麵拉攏奧匈抑製沙俄,同時千方百計激化英俄矛盾,從中漁利,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他還積極向外侵略擴張,在非洲、大洋洲掠奪殖民地。一時間,他成了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19世紀80年代末,他的內外政策遭到挫折。1890年3月,俾斯麥被迫辭職,被逐出政治舞台。雖然威廉二世授予他公爵稱號,但他不能再搞政治,還受到監視。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去世。臨終前,他再三囑咐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奧托·馮·俾斯麥……威廉一世皇帝忠實的德國仆人。”以此表示他對老皇帝威廉一世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法國無產階級在首都巴黎舉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了以“巴黎公社”命名的革命政權。巴黎公社是世界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組織。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法軍迅速潰敗,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9月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了第三共和國,但政權被資產階級奪去。“國防政府”暗中進行賣國勾當,爾後接替“國防政府”的梯也爾反動政府公開賣國。1871年3月18日清晨,梯也爾派反動軍隊偷襲蒙馬特爾高地,於是巴黎無產階級舉行武裝起義。當晚,國民自衛軍占領了巴黎市政廳和其他主要政府機關,梯也爾很快逃往巴黎郊區的凡爾賽,資產階級政權第一次在曆史上被無產階級推翻了。3月19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宣告掌握了巴黎的政權,並宣布通過選舉成立公社。3月28日,世界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巴黎公社光榮誕生了。

巴黎公社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但是法國和歐洲一切反動力量卻視它為眼中釘。從4月2日開始,他們組織的反革命武裝開始反撲。5月10日,凡爾賽政府與普魯士政府簽訂《法蘭克福和約》。5月20日,梯也爾匪徒在俾斯麥支持下對巴黎公社發起總攻,到5月27日,大部分工人區陷落。5月28日,巴黎公社失敗。

《國際歌》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無數革命誌士被殺害。巴黎公社委員、詩人歐仁·鮑狄埃躲過了敵人的搜捕,在巴黎郊區一所老屋的閣樓上奮筆疾書,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戰鬥詩篇——《國際歌》。

《國際歌》形象地總結了巴黎公社的思想原則,概括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鬥爭道路和奮鬥目標,表達了無產階級埋葬資本主義,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和堅定信念。1888年6月,法國工人作曲家狄蓋特滿懷無產階級的戰鬥激情,為《國際歌》譜了曲。從此,這首用巴黎無產階級的鮮血譜寫的“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傳遍全球,響徹寰宇,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戰歌。

大西洋奴隸貿易

由於奴隸貿易主要在大西洋東西兩岸進行,所以“大西洋奴隸貿易”由此得名。它大體上經過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15~17世紀中葉。在這一階段中,最早侵入非洲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國。此時的奴隸貿易多由私人出麵,由國家支持並經營。他們的重要貿易據點和軍事要地均設在大西洋兩岸。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擄走的黑人還不多,在l000人左右。但是隨著美國殖民地的開發和對印第安人的大批屠殺,美洲迫切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從此,販賣黑奴的規模越來越大。截至公元16世紀中葉,每年大約有l萬名黑人從非洲西海岸輸往美洲。

第二階段,公元17~18世紀中葉。這一階段是“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在此期間,歐洲海運發達的國家都蜂擁來到非洲西部海岸,參加奴隸販運,並成立了眾多的奴隸專賣公司,建立起組織嚴密的販奴係統,而且動用正規軍隊以保障其壟斷貿易的利益。

第三個階段,公元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歐洲廢奴運動蓬勃興起,導致大西洋奴隸貿易日趨衰落,直到公元19世紀下半葉才基本停止。

萬惡的奴隸貿易使大批的黑人喪生,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著名的美國黑人曆史學家杜波伊斯估計,在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中,至少有l000萬黑人被送到美洲。同時他認為,每送到美洲1個黑人,至少會有5個黑人死於陸海運輸途中。這樣算來,非洲喪生的黑人在6000萬左右。再加上公元17~19世紀阿拉伯人的販奴人數,杜波伊斯認為,奴隸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至少l億人。

日不落帝國

英國從16世紀末起便開始在世界五大洲強行侵占他國領土,擴張殖民地。19世紀上半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了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它的殖民活動愈發變本加厲。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它的殖民地麵積達到3350萬平方公裏,相當於本國領土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對外輸出資本的總額相當於法、德兩國的資本輸出的總和,位居世界首位,食利者階層的收入超過對外貿易的4倍。由於其殖民地遍及世界,於是號稱“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