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軍事(3 / 3)

導彈

導彈是一種由自身動力裝置推進,依靠製導係統導引其飛行並確定其導向目標的武器。導彈有防空導彈和空空導彈,防空導彈在1950年研製成功,1980年以來,防空導彈有了很大的進展,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是最具代表性的。空空導彈是現代殲擊機配備的主要武器,它在空戰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共研製出五六十種空空導彈。

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是一種除了小部分依靠動力飛行並進行製導外,其餘全部沿著隻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弧形彈道飛行的大型導彈。彈道導彈外形近似於普通的炮彈和火箭彈,一枚彈道導彈輕則幾噸,重則幾十噸乃至上百噸。為了使其獲得足夠大的推力,彈道導彈通常由多級火箭組成,一般洲際導彈采用二級或三級火箭,遠程、中程、近程彈道導彈則采用二級或單級火箭。目前洲際導彈的射程,足以攻擊地球上的任何目標。彈道導彈可攜帶核彈頭,其當量為幾十萬噸至上千萬噸不等。目前世界上共有上萬枚戰略核彈頭,這些核彈頭足以給世界造成毀滅性災難。

反彈道導彈

反彈道導彈是一種攔截彈道導彈的導彈。按攔截空域分為高空和低空攔截導彈。它是在地空導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常是兩級或三級有翼導彈,由發射井垂直發射,以對付從四麵八方襲來的戰略導彈。反彈道導彈由戰鬥部、彈上製導設備和係統、動力裝置、彈體、電源係統等組成。通常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體往往采用錐柱形或全錐形氣動外形,使導彈在超聲速飛行時具有很小的阻力。低空攔截導彈在大氣層裏飛行時,最大速度超過10倍聲速。著名的美國“愛國者”導彈即屬於反彈道導彈。

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是指由氣動升力、噴氣發動機推力和重力決定飛行軌跡,外表看似飛機的無人駕駛武器。最早的巡航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研製的V-1導彈。20世紀70年代,高效率的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小型化核彈頭、中製導和末製導技術的發展,一批高性能的空射、潛射和陸射巡航導彈相繼問世,使巡航導彈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巡航導彈按發射位置和目標位置的不同分為地地、艦(潛)地、空地、艦艦和岸艦巡航導彈;按用途分為戰略巡航導彈和戰術巡航導彈。

坦克

坦克是一種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它的直射火力極強,越野性能很高,裝甲防護也極為堅固。“坦克”由英文“tank”音譯而來,原指用於儲存氣體或流體的容器。按照用途,坦克可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按口徑、全重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坦克主要包括武器係統、推進係統和防護係統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世界上最重的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輕型坦克在與蘇軍KV-2重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的會戰中損失慘重。於是德國當局下令設計製造重達188噸的超重型坦克,並起名為“無堅不摧”鼠式坦克。該坦克長9.3米,高3.66米,火炮口徑150毫米,側麵鋼板厚120毫米,炮塔前裝甲厚240毫米,底部裝甲厚50毫米。它雖然采用了1200馬力發動機,但最大時速隻有20公裏。由於鼠式坦克過於笨重,在開往前線的途中就被蘇軍一一擊毀。1945年,德軍又準備研製192噸重的毛斯坦克,但未等出世,德國就已戰敗。

艦、艇、船

艦:排水量在500噸以上的統稱為艦。

艇:排水量在500噸以下的統稱為艇。潛水艇無論其噸位大小,都稱為艇。

船:用於作戰保障的輔助船隻,無論其噸位大小,都依其使命分類稱為船,如油船、水船、航標船、破冰船等。

戰列艦

戰列艦也稱戰鬥艦,是指一種大型水麵軍艦。其主要武器是大口徑艦炮,裝甲防護能力很強,突擊威力也較強,能遠洋作戰。曆史上艦隊的主力艦就是戰列艦,在海戰中通常是多艘戰列艦列成單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戰列艦的名稱由此而來。

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中型軍艦,主要武器是導彈、水中武器、艦炮,具有多種作戰能力,在海軍艦隊編製中屬於突擊力較強的一種,用於對潛艇和水麵艦船實施攻擊,艦隊防空,以及偵察、護航、巡邏、布雷、警戒、襲擊岸上目標等。

巡洋艦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大、遠洋機動性良好和用途較多的水麵戰艦。巡洋艦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係統、通信係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係統。通常由數艘組成編隊,或在航空母艦編隊起側翼掩護的作用,因它的航速較高、續航力較大和耐波性較好,常為旗艦。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這一概念,最早由法國著名發明家克雷曼·阿德在1909年出版的《軍事飛行》一書中提出。

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麵艦艇。現代航空母艦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係統工程。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他船隻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不依靠當地機場的情況下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

航空母艦按其所擔負的任務分為有攻擊航空母艦、反潛航空母艦和多用途航空母艦;按其艦載機性能又分為固定翼飛機航空母艦和直升機航空母艦;按噸位分為大型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6~9萬噸以上)、中型航空母艦(3~6萬噸)和小型航空母艦(3萬噸以下);按動力分為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和核動力航空母艦。

今天世界上一共有十個國家(阿根廷、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美國)擁有航空母艦。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規模比美國的都小得多。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由2座核反應堆和4座蒸汽輪機推動,全長340米,載員6300人,排水量達9.51萬噸,可容納100架飛機,價格50億美元,僅每月的經營開支就要1300萬美元。

潛艇之最

最早的潛水艇:荷蘭籍英國發明家科尼利斯·德雷貝爾於1620年建造。該艇由塗油牛皮和木框架製成,內有羊皮囊作為壓載水艙。潛艇靠12名水手劃動木槳前進,下潛的深度為3.5~4.5米。

最早擊沉艦船的潛艇: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軍製造的“亨雷”號。該艇長19.5米,靠8人搖動曲軸帶動螺旋槳前進。1864年2月17日晚9時,“亨雷”號偷襲北軍巡洋艦“休斯敦”號成功。但“休斯敦”下沉的同時,其舷部裂口竟把來不及離開的“亨雷”號吸了進去,最後同歸於盡。

最早用於攻擊的潛艇:美國人戴維特·布斯涅爾在1776年製造的“海龜”號。該艇以手搖螺旋推進,能在水中潛航30分鍾,它曾攜帶150磅的火藥桶攻擊“鷹”號英艦,但沒有成功。

最早裝載動力機的潛:法國在1863年建造的“潛水員”號。該艇長43米,排水量420噸,裝有80馬力的發動機,但因在水下不夠穩定而失敗。

第一艘現代潛艇的雛形艇:美國人約翰·霍蘭在1896年設計,兩年後建成。該艇被命名為“霍蘭”號,艇上裝有45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水下航速5節,下潛上浮自如,航行穩定,還配備了魚雷。二戰前後,英德裝備的都是這種潛艇。

戰績最顯赫的潛艇:1914年9月22日拂曉的一小時內,一艘德國U-9潛艇取得了連續擊沉“阿布柯”“霍格”和“克雷西”三艘12000噸巡洋艦的戰績。

最早的核動力潛艇:美國於1955年1月17日建成的“鸚鵡”號。該艇長97.4米,寬8.4米,排水量4040噸,下潛深度為150米,水下可以25節時速連續航行50天。

最早裝備戰略導彈的核潛艇:美國1959年建成的“華盛頓”號。該艇長116.3米,寬10.1米,最大排水量為6880噸,下潛深度為270米。艇上配有16枚“北極星A3”型戰略導彈。

最大的導彈核潛艇:美國的“俄亥俄”號潛艇,於1981年11月開始服役,艦長171米,寬12.8米,吃水深10.8米,水下排水量18700噸,水下航速25節,工作深度300米,自給力70天,艇員133人,裝備有帶分導式多彈頭的“三叉戟”I型潛地導彈24枚,533毫米魚雷管4具。

殲擊機

殲擊機主要用於殲滅飛航式空襲兵器和空中敵機,爭奪製空權。殲擊機具有機動性好、速度快、空戰火力強的特點,是航空兵的主要機種。殲擊機的組成部分包括機體、動力裝置、操縱係統、武器係統等。美國的F-15B、F-16、法國的“幻影”2000等是世界上新一代的殲擊機。

轟炸機

轟炸機是一種突擊力強、航程遠、主要針對地麵和水麵目標實施打擊的機種。轟炸機按航程可分為遠程、中程和近程轟炸機,按載彈量可分為重型、中型和輕型三種。現代轟炸機主要是以導彈為主的精確製導武器為對地攻擊武器,常規炸彈的作用越來越小。

偵察機

偵察機是一種用於從空中獲取情報的軍用飛機。它是戰爭中的主要偵察工具。偵察機按執行任務範圍分,有戰略偵察機和戰術偵察機兩種類型。戰略偵察機一般用以獲取戰略情報,具有航程遠和高速、高空飛行的特點。戰術偵察機通常用殲擊機改裝而成,用以獲取戰役戰術情報,可以低空、高速飛行。偵察機通常裝有測視雷達、電視、航空照相機和紅外偵察設備,有的還配備實時情報處理設備和傳遞裝置。

武裝直升機

所謂武裝直升機,就是裝有武器係統的直升機。它能攻擊地麵、水麵和水下目標,為運輸直升機護航,還具有與敵直升機進行空戰的作用。武裝直升機機動靈活、反應較快,適於低空、超低空靠近目標攻擊,可以在運動和懸停狀態開火。武裝直升機分專用型和多用型兩大類。專用型有窄長的機身,隻有射擊員與飛行員兩名乘員在機內前後艙,作戰能力較強,是專門為執行攻擊任務而設計的。多用型除用來執行攻擊任務外,還具備機降、運輸、救護等用途。武裝直升機的武器係統包括機槍、航炮、槍榴彈、火箭、導彈、炸彈等。

隱形飛機

隱形飛機是指運用隱形技術設計的軍用戰鬥機。隱形飛機的“隱形”隻是一種借喻,並不是指飛機能夠真正地隱身,而是相對於雷達而言。雷達隻能接收到垂直於雷達波束的物體表麵所反射回來的波束。飛機的雷達散射截麵越小,雷達“捕捉”到它的幾率也越小。隱形飛機主要就是借助於減少雷達波的反射而研製的。美國的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的雷達散射截麵隻有0.01平方米,僅為其他作戰機雷達輻射截麵的0.01%~0.1%,因此,它就像隱去了身形一樣,足以闖過雷達波設置的“天羅地網”。F-117A隱形飛機能“隱形”,主要是靠采用了一係列隱形高新技術,其中包括機體骨架和蒙皮的隱形材料、表麵隱形塗敷材料、外形隱形結構、降紅外輻射技術、降噪技術和電子幹擾技術等。此外,它還有著與常規戰鬥機不同的錐形、菱形結合的機身,因此,它的隱形效果是非常高的。但F-117A的隱形並不完美,1999年3月27日,一架編號為806的F-117A隱形戰鬥機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上空被南防空部隊薩姆-3地空導彈擊落。

火箭筒

火箭筒主要用於攻擊坦克,是反坦克武器的主要種類。主要發射火箭破甲彈,也可發射火箭榴彈或其他火箭彈,除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外,還用於摧毀工事及殺傷有生目標。

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1942年美國裝備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另一種是1943年德國裝備的“鐵拳”無坐力炮型火箭筒。這兩種火箭筒在“二戰”中都發揮了突出作用。

由於火箭筒重量輕、造價低、使用方便,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得到了廣泛使用。為了進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徑逐漸加大。同時為了提高命中率,出現了測距、瞄準、計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準器,並在彈藥爆炸力方麵也取得極大進展。在現代戰爭中仍是步兵反坦克作戰的重要裝備。

魚雷

魚雷作為重要的海軍裝備,目前世界上隻有少數國家可以設計製造。最早的魚雷,是1866年英國工程師懷特黑德製成的。其直徑為0.35米,長為3.58米,重達136千克,利用壓縮空氣驅動活塞發動機帶動螺旋槳推進,航速達6節,航程為640米。

最早把魚雷用於實戰的是俄國人。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俄國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擊沉了土耳其軍艦。其後百餘年裏,魚雷得到了不斷的改進。魚雷的發展從無控製到有控製;從程序控製到聲導、線導和複合製導;從壓縮空氣動力到熱動力、電動力;從常規裝藥到核裝藥;航速從6節到50~60節;航程從640米到5萬米。由於魚雷在水中爆炸,著重破壞的是艦船的要害部位,因而對水麵艦隻有著巨大威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施行潛艇戰,被魚雷擊沉的戰艦、商船不計其數,被魚雷擊沉的運輸船達1153萬噸,占被擊沉運輸船總噸位的89%;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僅被魚雷擊沉的航空母艦就達15艘之多。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中,英國潛艇用魚雷擊沉了阿軍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當今,俄國製成的高速魚雷成為西方國家海軍的心頭病,其先進程度令美國海軍不敢小覷!

核武器

核武器是一種具有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於20世紀40年代出現。原子核聚變和裂變時會在瞬間產生巨大能量,它就是利用其中能量以強烈的衝擊波、光(熱)輻射、放射性沾染、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等方式造成大麵積的殺傷破壞,產生的危害可以持續較長時間。按照作戰使用範圍的不同,核武器可分為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兩大類。從核爆炸結構原理上可分為原子彈和氫彈兩種。目前裝備的大都是第二代核武器。第三代核武器主要包括特殊效應核武器和核定向能武器兩種,目前正處於研製或概念研究的階段。目前已有的衝擊波彈、中子彈、感生輻射彈等都屬於特殊效應核武器。

原子彈

1945年7月16日早晨5點半鍾,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裏進行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實驗獲得成功。這標誌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進入一個新階段。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發現:在原子核裏有更基本的粒子(如質子、中子等)。如果用一個中子作為“炮彈”去轟擊一個鈾原子核,那麼,這個中子將可把鈾原子核打成兩半,同時再放出三到四個中子。新產生的中子,又能繼續轟擊尚未分裂的鈾原子核。如此循環下去,就會發生連鎖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種連續發生的原子裂變,稱之為鏈式反應。

原子裂變現象的發現,使原子能的利用成為可能。科學家在研究中觀察到,鈾核裂變時能釋放出空前強大的原子能。據計算1公斤鈾235完全裂變時釋放出來的能量,大約相當於2500噸煤燃燒時所釋放出來的能量。而1公斤鈾的體積隻相當於一個普通肥皂盒的大小。鈾核裂變可以自己持續地進行下去,而且裂變所需要的時間極為短暫。一個被擊中的鈾核隻要經過比1億分之1秒還短的時間就分裂了。因此,鈾便成為一種理想的能源了。原子彈裏所使用的原子炸藥,就是一種高純鈾。

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相當於2萬噸黃色炸藥。在半徑1.6公裏的範圍裏,所有的植物、動物以及各種有生命的東西,都被破壞無遺,甚至連一根青草、一條響尾蛇都找不到了;在半徑約400米以內的沙石全都變成為綠黃色的玻璃狀物質,安裝原子彈的鋼塔完全被高熱所蒸發,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原子彈投向廣島之後

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用於戰爭的原子彈。這枚當量2萬噸的核武器爆炸後,市區50160所建築物中被摧毀40653所,受嚴重破壞的8396所,1111所受輕度破壞;市內12平方公裏被大火焚毀,6.4平方公裏內所有工業機器全部遭到破壞;距爆炸中心2.6公裏半徑內存放的物資有45%不能使用;先後死亡71379人,受傷68023人,其中受光輻射死亡的占20%~30%,因射線病死亡的占15%~20%,因衝擊波及其他原因死亡的占50%~60%。

細菌武器

細菌武器是生化武器的一種,它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1347年,圍攻意大利熱那亞要塞的韃靼人,曾把自己隊伍中死於鼠疫的屍體投入要塞,從而把鼠疫傳染給對方防守人員。1763年,英國進攻加拿大時,曾把帶有天花病毒的衣物,送給居住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領袖,結果使天花病在印第安人中廣泛流行,削弱了印第安人的戰鬥力。這些都可以看做是細菌武器的雛形。

真正的細菌武器是在20世紀初才出現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間諜用馬鼻疽杆菌感染了協約國的4500頭騾子。戰爭快結束時,德國用飛機在羅馬尼亞上空投擲了染有病菌的食物。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大量製造過細菌武器,在哈爾濱、長春等地都設有製造廠,研製細菌武器者達6000人以上,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即是其中重要的研製細菌武器的部隊。美國侵略朝鮮時,也曾在朝鮮和中國東北使用過細菌武器。現在,細菌武器已改稱生物武器。包括裝有生物製劑的炮彈、航空炸彈、火箭彈、導彈頭和航空布撒器等。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一種新型的生物武器,它是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在某些本來不會致病的微生物體內植入特定的致病基因,或者在某些本來就能致病的微生物體內植入能對抗普通疫苗或藥物的基因,以此培養出一種抗藥性極強的新型病菌。然後,用它來對特定遺傳型的人種進行攻擊,促使他們致病。基因武器具有下列特點:⑴殺傷力強。如前蘇聯製造的“熱毒素”基因製劑,隻要使用這種毒劑的萬分之一克就足以殺死100隻活蹦亂跳的貓。⑵大規模殺傷有生力量,對非生命物質不構成任何破壞作用。⑶具有強大的威懾作用,能給對方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瓦解對方的士氣和鬥誌。⑷使用簡便,其投放方式可多種多樣。⑸成本低廉。從某種意義上說,基因武器是一種比核武器還要可怕的武器。

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是指在宇宙空間從事偵察和攻擊任務的裝置。太空武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來獲取地麵軍事目標、各種信息的各類軍事偵察衛星;另一類是用於攻擊宇宙空間目標的裝置,如:太空反衛星武器、航天飛機、反導彈武器。

NMD和TMD

NMD全文為是National Missile Defence,意為美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TMD全文為Theatre Missile Defence,意為戰區導彈防禦係統,實際上,TMD是縮小了的NMD。美國TMD計劃的目的是保衛部署於海外的美軍及盟國、友好國家。TMD係統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探測器、C3I(指揮、控製、通信、情報中心)和攔截武器。其中探測器也就是偵察和跟蹤係統,是整個TMD的耳目,主要采用衛星紅外偵測,並計劃研製機載和航載紅外探測裝置。C3I是TMD的大腦中樞,其作用是協調各個反導分係統,使各項預警及偵測資料綜合暢通,準確計算來襲導彈的飛行航道,並將這一信息指令傳送到該地的攔截係統。TMD攔截器可分為陸基、海基和機械類型。美國要對付的不僅有短程10千米的“蛙”式導彈、100千米的SS-21導彈;也有近程(射程300千米、600千米的“飛毛腿B”“侯賽因”),還有射程1000千米的朝鮮“勞動I”型導彈、射程3000千米的中國“東風3型”導彈(CSS-2)。也就是說,TMD計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把當今世界上已經服役、將要服役的3000千米以內的各種彈道導彈都列入了它的“防禦”範圍。

貧鈾彈

鈾是一種稀有元素。它有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它們在天然鈾中的含量分別是0.005%、0.720%和99.275%,其中鈾235是製造原子彈和核反應堆的原料。貧鈾就是從天然鈾中提取鈾235之後的廢料。貧鈾的放射性是天然鈾的一半。在貧鈾中加入極少量的金屬鈦,製成貧鈾合金。經熱處理之後,貧鈾合金的硬度可達到鋼的2.5倍。用這種合金做彈芯製造的彈藥稱為貧鈾彈。它在擊中目標時的爆炸力和造成的高溫遠遠超過一般的彈藥,可以穿透很厚的裝甲,是攻擊複合裝甲和反作用裝甲的最好武器。貧鈾彈在爆炸時產生的高溫將使彈體塵化,變成細微顆粒隨風在空中飄蕩,或落入地麵及河流。這些放射性顆粒幾乎不能清除,而且貧鈾的半衰期很長,可以長期破壞環境和人類的食物鏈,導致受汙染地區腫瘤、心血管及神經係統疾病患者增加。美國及其盟國在伊拉克和科索沃分別投放過大量的貧鈾彈,這是極不人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