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軍刀”行動
自從1990年8月2日,伊拉克10萬大軍以閃電戰的方式入侵科威特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已經完成了阻止伊軍繼續南下的“沙漠盾牌”行動和“沙漠風暴”大空襲行動,使伊軍遭受了慘重損失。1991年2月24日淩晨4時,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麵進攻開始了,由來自11個國家的53萬大軍,從4個主攻方向分6路切入伊軍防線。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麵軍事行動。
“沙漠軍刀”行動實施了20世紀80年代美軍提出的“空地一體戰”的戰術思想,以裝甲部隊和擔負偵察、攻擊、運輸的直升機協同作戰,氣勢磅礴地壓向侵科伊軍。
這次進攻沒有按慣例把主力放在正麵戰場,而是在20多萬地麵部隊的配合下,由1000多架直升飛機同時起飛,大幅度繞過正麵戰場,突破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邊界,自西向北地實施戰略大包抄。
有“坦克殺手”之稱的“阿帕奇”直升飛機,每一架攜帶著16枚“地獄之火”反坦克導彈,可以在10公裏以外,同時跟蹤幾個地麵目標,並將它們摧毀。在高空,多國部隊還配置了“空地一體戰”指揮係統的最新預警飛機E-8A。“阿帕奇”直升機在它的指揮下,向伊軍坦克噴吐出陣陣火舌。
在科威特城外,美軍82空降師利用強大的空中掩護,在一個半小時的地麵炮火轟擊後,大規模閃電式地空降進入科威特城,全殲伊拉克守軍主力。然後屯兵科威特城郊外,等待阿拉伯聯軍入城。
2月26日,多國部隊的空對地攻擊幾乎達到了瘋狂的程度。這天出動4000架次飛機,在伊科聯結區扔下了數萬噸炸彈。
2月28日,全線崩潰的伊軍成了“空地一體戰”的活靶子,綿延數10公裏的戰區,成千上萬輛戰車殘破不堪。
從2月24日開始的“沙漠軍刀”行動,僅僅經曆了102個小時即宣布結束。這一戰,伊軍損失坦克3008輛、裝甲車1856輛、火炮2140門,投入戰鬥的42個師,被摧毀40個,重創2個,伊軍傷亡10多萬人,10多萬人被俘。
“沙漠軍刀”行動是海灣戰爭中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它迫使薩達姆全麵接受了屈辱的條件,在戰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頁。
伊拉克戰爭五大戰役
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時36分,美軍對伊拉克的戰爭正式打響,從美國戰艦上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飛向伊拉克。北京時間3月20日上午11時15分,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講話,宣布了對伊拉克的戰爭開始。伊拉克戰爭共經曆以下幾大戰役:
(一)烏姆蓋斯爾之役
3月20日,美英地麵部隊首次行動,攻陷伊南部烏姆蓋斯爾市。英軍在烏姆蓋斯爾遭到頑強抵抗,美軍遭頑強抵抗後星條旗升起又撤下,5名記者在烏姆蓋斯爾受傷,3人失蹤。
(二)納西裏耶之役
3月23日,美軍在納西裏耶遭遇頑強抵抗。美軍準備繞過此地繼續推進。24日,美伊在納西裏耶戰況慘烈,每座橋梁都經反複爭奪。美軍宣稱已攻占納西裏耶,但是聯軍在納西裏耶仍然遭遇頑強抵抗。美伊血戰納西裏耶,103名美士兵在戰鬥中陣亡。
(三)納傑夫之役
3月23日淩晨,美英地麵部隊以極快的速度推進,在巴格達以南160公裏處的納傑夫與伊拉克軍隊發生激烈戰鬥。
3月26日,最大規模地麵戰開始,美伊雙方血戰納傑夫。伊軍在納傑夫戰役中共損失約650人。27日,伊共和國衛隊分兵南下直指納傑夫美軍營地,美第三步兵師激戰伊軍,殺死伊軍1000人,奪橋三座,包圍納傑夫。美伊血戰納傑夫,“巴格達門神”死守跨河大橋。伊軍在納傑夫附近摧毀美軍數輛坦克及戰車。美軍72小時內在納傑夫共打死1000名伊拉克人。31日,美軍包圍納傑夫,打死100名伊軍事組織成員,封鎖了所有進城道路。4月1日,美伊在納傑夫城激烈交火。2日,伊軍受到重創。
(四)巴士拉之役
美軍挺進巴士拉,伊第51師8000人全部投降,巴士拉防禦大大削弱。
美國空襲巴士拉,造成77人喪生,366人受傷。英軍攻占巴士拉南部重要據點,俘獲200名伊兵。
(五)巴格達之役
4月3日,美軍開始“最後一擊”。隨即占領底格裏斯河重要橋梁,渡過幼發拉底河,推進到距巴格達僅10公裏的機場附近。
第二日,巴格達薩達姆國際機場發生交火,美軍部分占領機場,同時,美軍特種部隊進入巴格達城內關鍵位置。之後,美軍兵臨巴格達城下,伊軍仍奮力頑強抵抗。不久,美軍101空降師加入守衛巴格達機場。美軍坦克進入巴格達市區。美陸戰隊同伊共和國衛隊在巴格達東南激戰。薩達姆敢死隊首次在巴格達露麵,薩達姆號召全國參戰。美軍裝甲部隊開始進攻巴格達薩達姆總統府。
6日,美軍第3步兵師主力向巴格達推進,並完全包圍巴格達。7日,伊軍士兵在巴格達機場與美軍激戰,美軍第一架運輸機降落在巴格達機場,美軍形成西北包圍,美軍兩輛坦克開進巴格達薩達姆官邸,隨後,美軍占領巴格達市中心重要陣地。不久,巴格達市中心的拉希德飯店被美軍攻占,美軍在巴格達薩達姆官邸內升起美國國旗。美軍坦克向巴格達中心推進,直指伊政府心髒,並占領巴格達南部的拉希德機場。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聯軍在伊拉克的主要戰鬥行動已經結束。
軍銜由來
上等兵:源於法語,意思是“免除了某些職責的人”。法軍規定騎士如在戰鬥中失去馬匹,則暫時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持其騎士的稱號和待遇,並免幹粗活。這類人被稱做上等兵。
下士:在德語中,“下士”一詞是由“旗幟”和“貴族子弟”二詞組合而成。在普魯士軍隊被拿破侖擊敗以前,德國貴族子弟在軍隊中一直享有掌旗的特權,他們被稱為下士。
準尉: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準尉。旗手一般從久經戰陣的勇敢、健壯的軍人中任命。1712年,彼得一世正式設準尉軍銜,並把它定為步兵和騎兵的最低軍銜。
少尉: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最初,人們用少尉來稱呼軍事長官的代表或公務人員。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設有少尉軍銜,隻有在羅馬尼亞,少尉一銜是專為女軍官設置的。
上尉:源於拉丁文“首領”。在德文中,上尉和“連長”至今仍是同一個詞。上尉一詞在德語中的意思是“地位顯赫的人”。過去一般是對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
少校:在拉丁語裏是“職位較高”的意思。四百多年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現在少校一般為營長的軍銜。
上校:在法國古代的軍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在意大利語中,上校又是“縱隊”的意思。1631年在俄國軍隊中,上校代替了“督軍”的稱號。目前,在世界各國的軍隊中,上校是校官中最高一級的軍銜(朝鮮除外)。
將軍:來源於拉丁語中“總的”“主要的”。將軍開始是一種顯貴的職務,它作為軍銜,最先出現於16世紀的法國。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製的不斷擴大,將軍一級也逐漸分為若幹等。準將一般指揮旅,少將一般指揮師,中將一般指揮軍,上將一般指揮集團軍。
元帥:法語“元帥”一詞是由德文“馬”和“仆人”演變而來的。據說,早先元帥是宮廷裏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兒。在中世紀西歐國家的軍隊裏,元帥主要負責軍隊行軍和作戰的隊形、監督警衛及選擇營地等。16世紀,法國開始用元帥表示最高軍銜。
草綠色軍服
20世紀初,英國人為了掠奪非洲南部的財富,派軍隊進攻非洲的布爾人。當時,布爾人的武器不如英國軍隊。為了戰勝數量上比自己多5倍的英軍,布爾人便根據非洲的山地特點,穿上了草綠色的衣服,並把武器也塗成與草木相似的顏色。他們悄悄地躲在叢林裏,敵人不容易看出叢林裏有人。而當時的英軍卻穿著很顯眼的紅色軍服,暴露得十分清楚。由於英軍目標太明顯,布爾人老遠就可以用武器射擊,英軍被打死、打傷七萬多人。
後來,英國軍隊接受了這個教訓,將紅色的軍服改成了暗綠色。以後,各國的軍隊也相繼把軍服改成了黃綠色或草綠色。
保護色實際是一種中間色。黃色、草綠色在一般地區,也起著中間色的作用,這就是世界各國陸軍軍服及武器裝備的顏色都用草綠色的緣故。
側麵開口的水兵褲
1713年的一天早晨,英國海軍的“海狼”號軍艦緊急出動駛往愛丁堡港,然而航行不到半小時就跟敵人一支艦隊相遇。敵艦隊分成兩列鉗形縱隊,用猛烈的炮火夾擊英國“海狼”號。勢單力薄的“海狼”號很快就帶著濃煙沉沒了。全艦38名官兵僅有一人生還。這名生還的水兵叫約翰·卡爾。卡爾出航前跟女友住在一起。接到緊急出航的命令後,他迷迷糊糊起了床,黑燈瞎火中把高他一頭的女友的褲子穿走了。當軍艦下沉時他迅速跳到海裏。奇怪的是,當他頭朝下鑽進海裏時,他身上的褲子呼的一聲自動脫掉了,並在褲管裏充滿了空氣。卡爾來不及多想,伸手一把抓緊鼓起的褲子在海上漂流。當褲泡逐漸收縮,浮力變小時,他又及時向裏吹進空氣增大浮力,直到被人發現救起。
事後,英國海軍部對此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結果發現是卡爾女友的褲子救了他一命;其他遇難的官兵,關鍵是褲腿小且為前開衩,入水後褲子緊緊地貼在了腿上,不僅脫不下來,而且越來越重,一個個都先後沉了下去。海軍部由此覺得女褲側開衩,不僅頭向下入水時極易自動脫離,脫下褲子紮緊褲腿充以空氣即是應急“救生衣”,而且腳向下入水時肥大的褲腿又容易充氣,平時褲腿寬肥也便於衝洗甲板時將褲腿卷到膝蓋上或者罩住靴子可防止水花濺入,遇到緊急下海救生時脫褪也迅速得多,便將水兵褲改為女褲式樣。以後經過多年發展,多次更改,水兵褲就成了今天的樣子。
海軍帽飄帶的由來
許多國家的海軍士兵戴的帽子後麵都綴著兩根黑色的飄帶,看起來很瀟灑。它是如何而來的呢?
據說在1805年,稱霸歐洲的拿破侖艦隊被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率領的艦隊擊敗,徹底粉碎了拿破侖進攻英國的念頭。然而,在這次海戰中,納爾遜受重傷死去。英國皇家海軍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統帥,在發喪時全體水兵都在帽後綴上兩條黑紗,表示哀悼和敬意。由於納爾遜將軍深得士兵的敬重,治喪之後,水兵們都不願摘去帽上的黑紗。為了尊重水兵的意願,英國海軍正式規定海軍士兵帽後加綴兩條黑色飄帶,並從此形成傳統。後來,許多國家模仿英國,建立海軍時,也把英國皇家海軍的這一傳統習慣照貓畫虎地繼承了過來。
頭盔的由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將軍亞得裏安有一次去醫院看望傷員,一位傷兵向他講述了自己幸免於難的經過:“那天,德國鬼子炮擊時,我正在廚房值班,當時彈片橫飛.我急中生智,抄起鐵鍋,把它扣在了頭上,結果避免了頭部受傷,保住了性命,而當場的許多同伴都被炸死了。”亞得裏安將軍聽了傷兵的這段話,深受啟發,他想:戰場上如果人人都有一頂鐵帽子,不就可以減少傷亡了嗎?於是,他立即決定成立一個小組進行研究。不久,便研製出第一代頭盔,並在當年成批生產,裝備部隊。
頭盔的使用,大大減少了部隊在戰鬥中的傷亡。據美國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使用頭盔使美軍少損失7萬人。
舉白旗
兩軍對峙,戰敗的一方表示投降時,就要打出白旗;戰勝的一方會停止使用武力允許投降。在戰爭中使用白旗起始於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進行談判先休戰,並不表示投降。
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於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或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談判期間雙方誰也不能向對方發動進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轉認為是投降。後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今武器大觀
削尖的木棒:50萬年前歐洲有人使用,這是最早的矛。
石斧:25萬年前,歐、亞、非洲都有人使用。
石矛:4.5萬年前歐洲人使用,縛上尖銳石矛頭的矛。
弓箭:3萬年前非洲人發明弓箭。
劍、盾、戰車: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和歐洲東南部的人首先製造出金屬劍和盾(青銅製),首次使用戰車。
盔甲: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首次製成銅片甲胄。
戰船:約公元前700年,腓尼基人和埃及人分別創製劃槳戰船。
弩弓:公元前500年,希臘人和迦太基人使用彈弩和巨大的弩弓作戰。公元前200年,中國人使用手提式弩弓。
馬鐙:公元300年,中國人開始使用馬鐙。
火藥:公元950年,中國人用火藥施放信號和製造煙火。
鐵炮:1250~1300年,中國人開始使用青銅炮或鐵炮。歐洲人首次用炮是在1326年。
火槍:149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定製一批前膛裝填槍。
水雷:l585年,荷蘭人圍攻安特衛普時使用漂浮水雷。
刺刀:1650年,法國人在歐洲首先使用刺刀。
潛艇:1800年,美國發明家富爾敦展示其發明的潛艇“鸚鵡螺”號。
步槍:1833年,普魯士人德雷斯製成後膛裝填機柄式步槍。
炸彈:1849年,奧地利軍隊進攻威尼斯,用無人駕駛氣球空投炸彈。
鐵甲戰艦:1860年,第一艘英國鐵甲戰艦“戰士”號下水。
加特林機槍:1862年,美國人加特林發明手搖曲柄多管機槍,有5支槍管,1分鍾可發射700發子彈。
炸藥:1867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明烈性炸藥,1875年,諾貝爾又發明膠質炸藥。
馬克沁機槍:1884年,美裔英國人馬克沁發明全自動機槍。
鋼甲渦輪戰艦:1906年,第一艘鋼甲渦輪機推進的主力艦,英國的“無畏”號在樸次茅斯下水。
硝化甘油:1911年,意大利飛機投擲罐裝硝化甘油,轟炸利比亞的紮拉泉守軍。
戰機、噴火器:1915年,德國人和英國人開始使用木骨架雙翼飛機作戰,德國人首先使用現代噴火器。
坦克:1916年,英國人製成第一批坦克,在法國北部桑河之役中使用。
航空母艦:1927年,美國製造的航空母艦薩拉托加號、來克星頓號竣工。
噴射戰鬥機:1939年,德國試驗最早的渦輪噴射式飛機亨克爾Hel78型。1942年,第一架噴射戰鬥機梅塞希密特Me262型試飛成功。
火箭:1942年,德國發射V-l型火箭。1944年,德國首次使用V-2型火箭轟炸巴黎。
原子彈: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其爆炸力相當於2萬噸TNT。
氫彈:1952年,美國在西太平洋第一次試爆氫彈,該彈的爆炸力為1000萬噸級。
洲際導彈: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SS-6型,射程9600公裏。
垂直升降戰鬥機:1969年,英國皇家空軍使用第一批垂直升降鷂型噴射機。
艦艦導彈:1970年,法國研製成艦對艦飛魚導彈。
中子彈:1977年,美國研製成隻殺傷敵人而不摧毀建築物的中子彈。
巡航導彈:1983年,美國部署首批“三叉戟”導彈。歐洲部署地麵發射的巡航導彈。
反導彈衛星:1984年,美國發展反導彈衛星。
獨特的彈種
噪音彈:通過爆炸時放出的噪音波,麻痹人的聽覺和中樞神經,造成人在短時間內昏迷。
救命彈:彈內裝鎮靜劑和急救藥物。當戰士受傷或生命垂危,且醫務人員又不能靠近時,就發射這種子彈進行急救,以維持其生命。
滅火彈:隻要把它投擲於烈焰之中,即刻爆炸,彈內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大火便迅速熄滅。
竊聽彈:直徑隻有l厘米,用槍發射。裏邊裝有超高頻發射器和微電子儀器,可以竊聽方圓數10米內的談話,覺察各種動靜,用於戰爭或複雜情況下偵察。
手槍
手槍是一種單手發射,用來近戰和自衛的小型武器。根據構造不同可分為自動手槍和轉輪手槍。轉輪手槍又叫左輪手槍,因其裝彈的轉輪從左側擺出而得名。按用途不同,手槍則分為戰鬥手槍、自衛手槍和特種手槍三種。特種手槍主要包括無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等。
無聲手槍為何無聲
普通槍在射擊時,會產生很大的聲響。無聲手槍之所以無聲,是因為采用了消音措施:無聲手槍槍彈采用速燃火藥,膛口的壓力低,從而減弱了排氣時的聲音;無聲手槍的槍口采用了消聲裝置,因而從槍口噴出的火藥氣體對周圍空氣的衝擊減少;無聲手槍的彈丸飛行速度小於音速,因而不產生衝激波;采用非自動射擊為主的射擊方式,減少了機件的撞擊聲。實際上,無聲手槍射擊時並非絕對無聲,隻是聲音很小,稍遠一點聽不到罷了。有時即使聽到了聲音,一般也不會被認為是槍聲。
步槍
步槍是一種采用單兵肩射的卡管槍械,其有效射程在400米以內,是發射槍彈殺傷有生目標的有力武器。步槍按用途分為普通步槍、狙擊步槍、騎槍、突擊步槍等種類;按照自動化程度又可分為非自動、半自動和全自動三種。現代步槍每個彈匣一般裝彈20~30發。
刺刀
步槍正式裝上刺刀的時間約在1641年,是在刺刀上裝一個木柄,近戰時,把它裝進槍口,進行白刃格鬥。以後,法國軍事工程師沃班發明了槍刺管,套上刺刀。到了18世紀初期,各國步槍基本上都安裝上了刺刀。
機槍
機槍又叫機關槍,是配有槍架、能自動連續發射的槍,分輕、重、高射等幾種,是陸軍極為重要的武器裝備。機槍由英國人海勒姆·馬克沁發明。他首先改變了供彈方式,造出一條長的彈帶,並於1884年試驗成功,消息很快傳遍歐洲。此後,馬克沁不斷改進機關槍的性能,並且到各國進行實驗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國相繼裝備了機關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上,機關槍出盡了風頭,成為防守中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德國人的機槍給聯軍造成巨大傷亡。“一戰”後,機槍得到了更加巨大的發展,出現了裝備到班的輕機槍。
衝鋒槍
衝鋒槍具有單兵連發的特點,它的形製與性能在機槍和手槍之間,比步槍短小輕便,具有火力猛、射速快的特點。現代衝鋒槍的設計短小、緊湊,與手槍相似,故又稱微型衝鋒槍。
加農炮
加農炮是一種炮管長,彈道低伸的火炮。海岸炮、坦克炮、反坦克炮、航空機關炮都是加農炮。它的特性是炮管長,具有初速大、彈道低伸、射程遠的特點,是對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進行打擊的有力武器。
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種專為炮兵準備的用火箭彈進行發射的裝置,一般是多發聯裝,具有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強的特點,一般應用在對地麵各目標進行射擊方麵。火箭炮按運動方式可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兩種。
高射炮
高射炮是一種從地麵攻擊空中目標的火炮。它的炮身長,具有射界大、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的特點,能自動跟蹤和瞄準目標進行攻擊。高射炮按口徑可分為大、中、小不同類型。1960年以來,大、中口徑高射炮開始逐漸被地空導彈取代。
榴彈
“榴彈”是“殺傷爆破榴彈”的簡稱。
17世紀初,法國發明了霰彈,隨後英國人又發明了一種裝有許多金屬子彈的炮彈。它在爆炸時,有很多的子彈向四方飛散,增大了殺傷範圍和殺傷威力。由於這種炮彈像石榴一樣多籽,所以人們就給它起名叫“榴霰彈”。這就是“榴彈”一名的來源。發射這種彈的炮也就叫做榴彈炮。
現代的榴彈,內裝烈性炸藥,炸藥爆炸後,把金屬彈殼炸成數量很多的碎片,以此來殺傷和破壞目標。反過來,凡是靠炸藥爆破和彈殼破片起殺傷作用的彈,就都叫榴彈。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發射這種炮彈的火炮不光是榴彈炮了,其他火炮也能發射榴彈,而且還製造了用步槍或衝鋒槍來發射榴彈的槍榴彈,以及用手投的手榴彈等許多品種。
雷達
雷達是一種能發射並接收電波的裝置。世界上第一部雷達是由英國人沃森·瓦特於1936年發明的“本土鏈”對空警戒雷達,當時能在250千米內發現飛行著的飛機。後來經過多次改進,雷達功能更加完善,監測距離也更遠。在瓦特發明以前,法國物理學家赫茲、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美國科學家布賴特和圖夫等,都從不同角度對這項技術的運用作出過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