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銜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西歐式軍銜體製,即以兵、軍士、尉官、校官、將官、元帥為次序的世界通行軍銜體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成兩大類型:一是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方類型,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類型。蘇聯的軍銜設置,以陸軍為例,共分六等二十二級。其中兵分列兵、上等兵;軍士分下士、中士、上士、大士;準尉分準尉、高級準尉;尉官分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校官分少校、中校、上校;高級軍官分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兵種元帥、主帥,蘇聯元帥、大元帥等七級八銜。美國的軍銜等級設置,以陸軍為例,共分六等二十五級。其中兵分三級,軍士分七級,準尉分四級,尉官和校官各分三級,將官分五級。
美國十大五星上將
陸軍上將:約翰·約瑟夫·潘興(1860~1948)
陸軍上將: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1880~1959)
陸軍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
陸軍上將: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1890~1969)
空軍上將:亨利·哈利·阿諾德(1886~1950)
海軍上將:威廉·丹尼爾·萊希(1875~1959)
海軍上將:歐內斯特·約瑟夫·金(1878~1956)
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1885~1966)
海軍上將: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1882~1959)
五角大樓
五角大樓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波托馬克河邊。它是美國國防部辦公樓,為美國軍事力量的中心和象征。五角大樓於1943年1月15日建成,因外形呈五角形而得名。大樓外側每邊長281米,周長約1370米。五層樓的總麵積60.4萬平方米,一層套一層,一層比一層小。白天有3萬人在樓裏辦公,是世界上最大的行政辦公樓。五角大樓的5層樓房由28千米長的各式走廊相連接,人們在裏麵很容易迷路。因而軍人們稱之為“迷宮”。大樓擁有自己的直升機停機坪,高速公路通向可容納l萬輛汽車的大型停車場,地鐵也可通進大樓。自1976年起,五角大樓允許公眾參觀,每年有10萬人來這裏觀光。但是,參觀者受到嚴密監視,許多禁區是絕對不許外人涉足的。如國防部長辦公室以及陸海空三軍總部辦公室等。
蘭德公司
蘭德公司在美國軍事研究機構中影響最大。該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瀕臨太平洋的聖蒙尼市,它的前身是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的一個研究機構,1948年改稱蘭德公司。“蘭德”是英文“研究”與“發展”兩詞的縮寫。蘭德公司分有太空科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學、軍事學、社會科學與組織運用等部門,所有研究的題目95%屬於純軍事性質,題目絕對保密。該公司對於美國軍事決策起過重大作用。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說:“國防部的革新政策,應歸功於蘭德公司。”現在,蘭德公司已經由一般的軍事研究單位發展為戰略谘詢研究公司,成為一個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社會等多方麵研究的綜合思想庫,一個世界聞名的智囊機構。
“星球大戰”計劃
1983年3月,美國總統裏根提出了關於建立太空防禦係統的“星球大戰”計劃。這是目前為止最為龐大的戰略計劃。該計劃主張在宇宙空間建立四個層次的防禦係統:
第一層:反導彈衛星。每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反導彈衛星能摧毀近百個升空的導彈。這一係統的命中率可達90%。
第二層:自由電子激光係統。激光從地麵發出,射向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反射鏡,再反射到敵導彈上並把它摧毀。這一係統的命中率也是90%。
第三層:獵手導彈。當穿過前兩層防禦的敵導彈飛臨目標實施攻擊時,將有獵手導彈截擊這些核彈頭。
第四層:粒子炮。摧毀前三項攔截未果的彈頭。
有警無兵的國家
現今世界有19個隻設警察不設軍隊的國家:歐洲的安道爾、梵蒂岡、聖馬力諾、列支敦士登、摩納哥;美洲的巴拿馬、巴哈馬、哥斯達黎加、聖盧西亞、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非洲的毛裏求斯、岡比亞;大洋洲的薩摩亞獨立國、瑙魯、基裏巴斯、圖瓦盧、所羅門群島。
■ 肩章的由來
肩章最早是古代俠客用來保護雙肩,以防冷兵器打擊的金屬片。這種金屬片佩戴在鎧甲和鎖子甲之間。後來,法國軍隊把它作為區別軍官和士兵的記號。1763年,在俄國軍隊中出現肩章,作為隸屬於某一團的識別記號。1810年後,各種肩章便逐漸規定了各自的顏色,用來戴在雙肩上,成了表明軍銜高低和兵種區別的標誌。1854年,在俄國軍隊的軍官和將軍製服上首次出現了正規的肩章。
軍禮的由來
軍禮最早是從英國開始的。當年,英國海軍在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凱旋而歸的將士們舉行了隆重的祝捷大會。在大會上,女王親自為有功將士頒發獎章。當時,為了維護女王的尊嚴,特規定參加授獎將士不得平視女王,要用手背遮住眼部。這個動作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各國軍隊的軍禮。
世界上最老的士兵
世界上最老的士兵是法國人讓·托列利,他從17世紀到19世紀一直在軍隊服役。托列利生於1684年,1699年開始在團隊當兵,曾參加過100次戰鬥。1777年這位93歲的老兵晉升為大尉並轉入預備役。但他本人希望留在常規軍中。就這樣,他一直在駐巴黎的一座軍營裏生活。1802年,拿破侖獲悉這位118歲老兵的消息後,向他頒發了退役金。讓·托列利大尉於1827年去世,享年143歲。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是公元前4世紀中葉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傑作。方陣以裝備有盔甲、短劍、長矛和盾牌的步兵居中,騎兵為兩翼,外側是弓箭手和其他輕裝兵。其中間的步兵陣隊形密集,縱深16排。運用方陣作戰,因地形不同而異。平原上,方陣嚴整堅實,長矛如林,如排山倒海之勢衝向敵方。戰場狹窄時,適當拉長方陣隊形。防禦時,隊形緊縮,盾牌相接,猶如銅牆鐵壁。
師、旅、團、營
師:師作為正規軍的重要建製,創立於1873年法國軍隊。當時明確規定每個師下屬兩個步兵旅、一個騎兵旅和兩個炮兵連。後來被俄國和其他各國軍隊所仿用。現在師有三三編製和五五編製,並且有重型師和輕型師之分。
旅:旅的名稱也來自法語,原意是“一支戰鬥隊”。16世紀瑞典王國固定了旅的編製,並啟用了旅的建製,但人數不固定。俄國彼得一世軍事改革時最先在步兵和騎兵隊裏啟用了旅的編製。
團:團是俄語詞。14世紀前,團是俄國部隊的總稱,後來漸漸演變成軍隊下屬的一個戰鬥隊,組建正規軍時,團便有了固定的編製,並為各國仿用。
營:譯自英語,原意是“小或者少”。14~15世紀時,營被稱做方塊隊,並沒有固定編製。15世紀法國軍隊的營下屬有17個連之多,400名戰鬥員。彼得一世軍事改革時,在俄國組建了營,並規定營下屬有3~4個連。後來營的建製也為歐洲各國啟用。
漢尼拔
漢尼拔(前247~前183或前182)是迦太基曆史上最有名的軍事家。
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曾經是迦太基的著名將領。漢尼拔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和軍事訓練。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哈米爾卡·巴卡就是迦太基在西班牙地區的指揮官。那次戰爭後,漢尼拔隨父親去了西班牙,並在公元前221年擔任了西班牙地區的迦太基軍隊統帥。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戰敗,這使漢尼拔對羅馬充滿了仇恨,立誓要向羅馬複仇。公元前219年,漢尼拔率軍攻占了羅馬在西班牙的同盟城市薩貢托。公元前218年,漢尼拔率領步、騎兵約6萬人,戰象數十頭,從新迦太基城出發,穿過高盧南部地區,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征羅馬。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當漢尼拔的大軍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山南高盧時,整個羅馬都驚呆了。迦太基人擊退了羅馬人的阻擊,繞過重兵設防的陣地向羅馬挺進。公元前217年6月,漢尼拔指揮軍隊在特拉西米諾湖之戰中幾乎全殲羅馬軍團。公元前216年,漢尼拔攻占了羅馬的重要糧倉坎尼。羅馬為了奪回坎尼,派出8萬多人的軍隊,和5萬多迦太基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結果,漢尼拔通過巧妙布陣,大敗羅馬軍,坎尼之戰也成為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羅馬在遭到漢尼拔的重大打擊後,開始采用拖延迂回戰術,消耗迦太基人,並使漢尼拔處於孤軍無援的境地。公元前204年,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漢尼拔奉命回國救援,但在隨後的紮馬之戰中被羅馬軍隊擊敗,迦太基被迫求和。漢尼拔後來曾流亡敘利亞,又輾轉逃到小亞細亞,但在羅馬人的追捕下於公元前183年或前182年自殺,結束了充滿傳奇的一生。
西點軍校
西點軍校設在美國紐約市北郊的西點,它是美國培養陸軍初級軍官的學校。西點軍校創始於1802年7月4日。建校以來,培養了大批優秀軍官,如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阿諾德、巴頓等,因而久負盛名。
西點軍校有著鮮明的辦學宗旨,其培養目標是現代化軍官,凡報考該校的青年年齡必須在17~22歲,身高1.68~1.98米,在高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組織才能,願意成為軍校學員和以軍官為終身職業。學校學製四年,訓練內容廣泛,除文化教育和軍事訓練外,體育訓練也是必修課。
海軍陸戰隊
其形式起源於古代希臘。公元前480年,雅典人在每條戰船上配置20名“海上士兵”,與波斯人作戰。後來,羅馬人也在大型戰船上配置“艦隊士兵”,為了同海上霸主迦太基爭霸,利用船接近時從事艦上作戰,從而取得了戰鬥勝利。這成為陸戰隊的雛形。
1975年,美國擴建了正規化的海軍陸戰隊,擁有20餘萬人,分為三個師和三個飛行聯隊,配備有1000多架飛機,主要任務是執行強擊登陸和保衛海灘的兩棲突擊,屬海軍部管轄。在“二戰”太平洋戰爭中,陸戰隊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美軍建立海軍陸戰隊前後,許多西方國家也相繼建立了這種兩棲作戰部隊。
特種部隊
世界上最早的特種部隊是英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建立的。1940年5月,德軍占領荷蘭和比利時,執行“曼施坦因計劃”侵入法國,擊敗了英法聯軍。英國遠征軍和部分法軍共30餘萬人,潰退到法國北部敦刻爾克地區,於5月27日到6月4日通過英吉利海峽撤回英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了度過戰爭危機,英國在重整旗鼓、加強正規部隊建設的同時,於1940年6月10日,由陸軍參謀長的副官達托萊·克拉克受命組建了一支專門執行特種任務的部隊,稱為“豹部隊”,並命名為“哥曼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特種部隊,並在戰爭中起到獨特作用。此後,特種部隊引起各國的重視,紛紛建立自己的特種部隊。著名的有美國的“綠色貝雷帽”部隊、以色列的“野小子”部隊、丹麥的“防衛隊”等。
特種部隊是在主戰場之外,進行山地戰、叢林戰、滑雪戰、遊擊戰和其他特殊條件下的特殊專門戰鬥。它的主要任務是搜集情報、秘密偵察、擾亂敵後、破壞設施、從事心理戰和暗殺活動等。特種部隊的士兵要求具有在特殊的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野戰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和戰鬥能力。
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1780~1831),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將軍。生於馬格德堡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792年進入普魯士軍隊。1793年參加武裝幹涉法國革命的萊茵戰役。1806年在奧爾施塔特戰役中被俘。1810~1812年任柏林軍官學校少校教官,起草《信念三標誌》,提出聯俄抗法,發動人民戰爭的思想。因反對普王與拿破侖一世結盟,1812年辭職,到俄軍參謀部供職,參加同年的俄法戰爭。1815年任普魯士總參謀部上校參謀。1818年晉升少將,任科布倫茨陸軍指揮部總參謀長。其代表作《戰爭論》一書,結合實戰經驗,對1566~1815年間130次戰爭與戰役的本質、形式與方法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指出“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反映了早期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進步傾向。1831年任普魯士-波蘭邊境駐軍參謀長。同年死於霍亂。還著有《戰爭的原則》等。
施裏芬計劃
施裏芬計劃是德國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製訂的戰略計劃。1905年由參謀總長施裏芬製訂。該計劃所依據的原則是德國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所闡述的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的思想,故又稱“閃電戰計劃”。
施裏芬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假設德國在戰爭開始後,在東西兩線同時對法、俄兩國作戰,德國將先在東線固守,集中優勢兵力於西線戰場,在4至6周內經比利時繞法軍後方擊潰法國,然後,揮師東進,全力對付俄國,在3至4個月內結束戰爭。從1908年起,德國以施裏芬計劃為根據,作了具體的作戰部署:西線配備78個師,東線配置9個師,在東線采取守勢,在西線采取攻勢。
施裏芬計劃是個十足的冒險主義計劃。它突出地表現了德國帝國主義的特點:過高估計自己,過低估計對手。在該計劃製訂過程中所假想的俄國動員遲緩、英國在戰初將保持中立以及比利時不堪一擊等,均具有明顯的主觀片麵性。
凡爾登戰役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第三個年頭,兩大帝國主義集團殺得難解難分,戰爭處於相持狀態。德國為了打破僵持局麵,決定攻打凡爾登,企圖把凡爾登變成“碾碎法軍的石磨”,“讓法國把血流盡”,從而徹底打敗法國。
2月21日,惡戰開始了。德軍以每小時10萬發的速度把炮彈射向凡爾登。整個凡爾登要塞區共落下了100多萬顆炮彈。法軍陣地前沿出現了一個“死亡地帶”,整個防線籠罩在濃煙和烈火之中。此後的戰鬥中,德軍發動攻擊,兩天就俘獲了l萬多名法軍。凡爾登危急,法軍立即增派援軍。他們動用了3900輛汽車,冒著槍林彈雨把19萬大軍運上了前線,並任命貝當為凡爾登要塞總指揮。德軍的攻勢被頂住了,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戰爭十分殘酷,雙方傷亡近百萬兵力,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到1916年12月底,德軍再也沒有力量繼續作戰,眼看著攻打凡爾登的計劃落空,隻好絕望地撤退,凡爾登戰役結束。
世界近代史上著名戰爭
從公元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20世紀初比較著名的戰爭有:美國獨立戰爭、法國革命戰爭、拿破侖戰爭、第二次美英戰爭、希臘獨立戰爭、英緬戰爭、阿爾及利亞抗法戰爭、阿富汗抗英戰爭、英國—錫克戰爭、墨西哥抗美戰爭、意大利獨立戰爭、克裏米亞戰爭、英伊(伊朗)戰爭、法越戰爭、西摩(摩洛哥)戰爭、美國內戰、丹麥戰爭、奧意戰爭、普奧戰爭、戊辰戰爭、普法戰爭、巴黎公社起義、俄土戰爭、太平洋戰爭、英埃(埃及)戰爭、希土戰爭、美西戰爭、美菲戰爭、英布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巴爾幹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等。
馬其諾防線
20世紀20年代,法國軍界高層消極防禦思想占上風。為防備德國再次發動進攻,法國政府決定在東北部邊境從瑞士到比利時之間修築一個防禦陣地體係,因其主要設計者是法軍陸軍部長馬其諾,故命名為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始建於1929年,1940年完工,耗資2000億法郎。防線總長400公裏,包括萊茵設防區,阿爾薩斯和洛林設防區以及薩爾障礙區,共築有5600個永久性工事。這條防線由一係列鐵軌連接的據點和輔助工事構成。防線築成後,法國政府將它視為安全的保障。1940年5月德國成功地繞過馬其諾防線經比利時的阿登山脈迂回攻擊法國,防線完整地落入德國手中。
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軍入侵波蘭,英、法相繼向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1940年4月,挪威、丹麥被德軍侵占。1940年5月10日,德國又侵占中立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德軍立即回師西線,侵入法國本土,直接向英法聯軍開刀。很快,幾十萬英法聯軍被逼到了敦刻爾克一塊狹小的三角地帶,前臨強敵,後背大海,英法聯軍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就在德軍向西線發起閃電戰的同一天,因為推行綏靖政策而徹底喪失民心的英國張伯倫內閣倒台,丘吉爾在危難時刻出任英國首相。眼看幾十萬大軍將遭到滅頂之災,丘吉爾果斷下令撤退,以保存實力。英軍搜羅到了大小船隻850多艘,從巡洋艦到駁船、漁船,乃至泰晤士河上的遊艇都被用來裝載撤退的軍隊。5月26日晚,英法聯軍冒著橫飛的炮彈,開始分批撤退渡過海峽。經過9晝夜的緊張運輸,共有33.82萬英法官兵逃出德軍虎口。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英法陸軍,為以後的戰爭保留了實力。
規模最大的空戰
1940年6月,英法聯軍從法國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德國完全控製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勝利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他決定一鼓作氣攻占英國本土,於是製訂“海獅”計劃,展開了大規模的空襲。
空戰初期,德國重點轟炸港口與海上船隊,英國人則以攔截防守為主。從8月10日起,德國空軍全麵出擊,空戰進入了高潮。英國北部的天空中滿布硝煙、戰火和飛機的轟鳴,幾百架戰鬥機同時在空中廝殺已不足為奇,兩國還互相轟炸對方的首都和大城市。空戰中德國損失了2676架飛機,損失了飛行人員6000名以上,英國則損失了飛機915架,飛行員440名。
兩個月過去了,空襲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希特勒不得不於10月12日宣布推遲“海獅”計劃。這標誌著德國在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不列顛空戰中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日軍偷襲珍珠港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就確定了“繼續向南擴展”,不惜對英、美一戰的基本方針。自此,日美關係急劇惡化。10月13日,堅決主張對美開戰的原陸相東條英機出任首相。11月30日,日本天皇詢問海軍大臣和軍令部總長戰勝美國的把握性,兩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有取勝的信心。於是,天皇通知東條英機:“按預定計劃進行”。所謂“預定計劃”就是由日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製訂的偷襲珍珠港的計劃。
1941年12月7日,這天是星期天,美國珍珠港基地風和日麗。兩個美國新兵出於好奇,正在擺弄雷達儀器。突然,他們發現雷達屏上映現“異常”景象,顯示該島東北132海裏外有一群飛機正朝瓦胡島方向飛來。他們連忙報告了陸軍基地,卻遭到值班軍官的一番嘲弄,叫他們少管閑事。殊不知,這正是前來偷襲珍珠港的日本機群。由於美軍官兵的麻痹大意,美國失去了防禦敵人的最佳時機。刹那間,騰空而起的煙霧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將整個島嶼淹沒在了一片火海之中。美國人驚呆了,他們還以為隻是一場“特殊的演習”。而此刻,日軍戰機已經迫不及待地向日本大本營發回奇襲成功的信號。
日軍的132架俯衝轟炸機、魚雷機和戰鬥機組成的飛機編隊,從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向珍珠港發起第一輪襲擊。一小時後,第二批67架戰機又輪番轟炸掃射珍珠港。前後僅曆時l小時50分鍾,就炸沉、炸傷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美軍主力艦10餘艘,擊毀飛機188架,機場全部被毀,美軍死傷4500多名。猝不及防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還來不及抵抗,就幾乎全軍覆沒。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第二天,美國就對日宣戰,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諾曼底登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4年,隨著蘇聯軍隊的勝利,英美聯軍決定在西線開辟第二戰場。
1944年6月6日,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開始了。美國第四師首先於早晨6時30分開始登陸,緊接著,英國第二集團軍也開始登陸……與此同時,大批傘兵在德軍的後方空降。
德軍將領們連忙調兵抵抗,並請求希特勒調兩個精銳的坦克師增援諾曼底,可希特勒正在睡覺,沒有人敢打擾。希特勒醒來時,已是下午3時,盟軍登陸部隊早已深入陸地好幾公裏,大批坦克、火炮和後續部隊也源源不斷地登陸。到7月5日,盟軍登陸部隊已超過100萬。希特勒精心策劃的“大西洋鐵壁”被一舉突破。德軍從此陷入蘇聯和英、美聯軍的東西夾擊之中。
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海戰中已處於劣勢。10月,數十萬美軍在日本占領的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登陸。日軍大舉反撲,組織了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64艘戰艦。但美軍更是勢在必得,調動了包括12艘航母在內的166艘戰艦和1800多架飛機,一場大戰就此展開。
日軍艦隊分成3個編隊,製訂了詳細的誘敵計劃,但由於通訊不便,各編隊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作戰,結果被美軍各個擊破。戰鬥中,日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4艘航母全部沉沒,其他艦艇也損失殆盡,飛機損失400餘架,傷亡7400多人。
這場大戰使得日軍海軍主力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失去了與美軍抗衡的實力,也為日軍的徹底失敗敲響了喪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