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之父
馬基雅弗利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469年,馬基雅弗利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他從小就接受人文主義思想教育。29歲時,他曾任佛羅倫薩第二國務秘書處首腦,處理外交與軍事事務。多年的外交生涯讓他大開眼界,使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應提高國力,於是他開始探討拯救意大利的措施。他常以一種獨特的觀點讓人大吃一驚,可惜的是沒多少人支持他。馬基雅弗利並沒因此氣餒,他將自己的觀點細心整理,寫成《君主論》一書。此書一出,歐洲的思想界便出現了一陣騷動,他們對於馬基雅弗利的觀點根本無法接受。一時間,神學家、保守黨人群起而攻之,他們稱《君主論》為“邪惡的聖經”。公元16世紀中期,《君主論》被宣布為禁書,馬基雅弗利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人。
但是,《君主論》受到了許多君主、政治家、軍事家的重視,如:英王查理五世對它愛不釋手;克倫威爾一直珍藏著《君主論》的手稿複印件;拿破侖在行軍途中還在對《君主論》作批注。弗蘭西斯·培根說:“馬基雅弗利使人受益匪淺。”
最早的國際條約
埃及第十九王朝(前1320~前1200年)的統治者繼續推行對亞洲的擴張政策。此時位於小亞細亞的赫梯人日益強大起來,也開始圖謀南部敘利亞,與埃及形成劍拔弩張的對峙局麵。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拉美西斯二世調集3萬大軍與赫梯王穆瓦塔爾所率領的軍隊大戰於奧倫特河畔的卡迭石,雙方都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後,雙方斷斷續續進行了16年的戰爭。公元前1280年,雙方簽訂了《赫梯國王哈吐什爾和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和平條約》。這是傳世的最早的一部國際條約。締約雙方瓜分了敘利亞領土,雙方規定互不侵犯,並結成軍事同盟以對付共同的敵人,同時還商定了互不接納並引渡對方的“亡命者”。
國家
國家是在統治權力下並在一定領土範圍內行使法律強製力的政治聯合體。國家的結構形式包括單一製和複合製兩種。單一製國家是由幾個區域組成的統一的主權國家。複合製國家有聯邦製和邦聯製兩種形式,是由幾個成員國聯合組成的國家聯盟。
專政
專政指統治階級利用暴力實行的統治。一切國家的實質都是一定階級的專政。統治階級依靠軍隊、法庭、警察、監獄等暴力機關,對敵對階級的反抗進行鎮壓,貫徹本階級的意誌,對本階級的利益加以維護。
民主
民主和專政相對應,它既是一種製度,又是一種觀念。作為一種觀念,民主最初是由歐洲近代啟蒙學者提出的“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主權在民”等政治文化思想。作為一種製度,它起始於古希臘自由民掌握的國家政權,希臘語的“民主”一詞意為“按地區選出代表來治理”或“人民的權力”。近代以來的西方資產階級國家也實行民主製度,實行普選和議會製是其標誌,公民享有言論、信仰、出版、集會自由等權利。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集中製。一般來說,民主製度和觀念都包括人民主權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和權利平等原則這三個基本原則。
警察
警察是維持國家社會秩序和治安的武裝力量成員的總稱。“警察”這一稱呼最早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雅典城邦。17世紀末,警察首先在歐美大陸國家形成獨立的部門,其中以英國警察最為著名。
獨裁
獨裁是政治統治的極端形式之一,是相對於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而言的。曆史上曾出現過法西斯政治和絕對君主製兩種政治獨裁的形式。
中央集權製
中央集權製是指國家和地方的一切重要事務的決定權集中在中央,各級地方政府和國家各個職能部門凡事要依照中央的命令和指示辦理。中央集權製的優點在於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於國家最需要的部門,有利於國家盡快從戰亂或其他災難中恢複生機。缺點是容易滋長官僚主義,不易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影響下級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根據國情采用了中央集權的政權組織原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大多仿效。
三權分立製度
三權分立製度是依照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和製衡原則建立的一種資產階級國家政治製度。18世紀,孟德斯鳩提出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由三個不同機關行使,使三權互相牽製和約束。此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不同程度地依照三權分立原則建立了國家機構。美國便是典型的三權分立製國家。
彈劾
“彈劾”是對政府官吏的違法失職采取揭發和追究法律責任的行為。彈劾在我國很早就已出現,秦朝時開始設立禦史大夫,官職大小僅次於丞相,主要負責監察、執法工作。如有官吏失職,得向皇帝提出檢舉,請求予以懲罰。這就是彈劾的最初形式。以後各朝各代均設有禦史或監察禦史等官,專司彈劾之職。西歐諸國設立負責“彈劾”這一職務的曆史要比中國晚得多。1640年11月11日,英國國會下院議員約翰·皮姆帶領約300名議員來到上院,以下院和英國公眾的名義,以叛國罪控告國王寵臣斯特拉夫伯爵,並促成其被判死刑。開創了議會彈劾國家官員的先例。1689年以後,下院逐漸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監督政府、彈劾管理官吏的職能。後來,彈劾為西歐諸國采用。
無記名投票
“無記名投票”一詞是外來語,出自意大利語“球”。公元5世紀,古希臘、羅馬在選舉時,人們用“球”代替選票進行投票。投票時選民將小球投入一個特製的箱內,並事先約定,球分兩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對。1884年後,美國也采取這種投票方法,但並不限於隻用小球,有時也用蠶豆或玉米粒代替。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無記名投票。
君主製
君主製是以君主為國家元首的政體形式。君主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且君主是世襲的,不經選舉產生,也沒有任期。君主製可分為無限君主製和有限君主製。無限君主製,君主擁有無限的權力,古代東方國家基本上都屬於此類;有限君主製,君主權力有限,它包括等級君主製和君主立憲製。
共和製
共和製指由選舉產生國家元首及國家權力機關的政體形式。采用這種形式的國家稱為共和國。共和製最早出現於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製國家。現在,世界上實行共和製的國家很多,既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又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共和製主要有總統製和議會製兩種形式。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政體指政權與神權合一的政治製度。其特點是國家元首與宗教領袖同為一人,政權和教權由一人掌管,國家法律以宗教教義為基礎,民眾受狂熱而專一的宗教感情支配。政教合一的國家在封建時代較為普遍。資產階級革命提出“政教分離”口號,資產階級上台執政後就廢除了政教合一製度。當代國家中,政教合一的典型國家是伊朗,其國家元首同時也是宗教首領。
領海權
在13世紀之前,地球上還沒有領海的概念。到了13~14世紀,殖民主義開始萌芽。地中海沿岸國家首先提出沿海岸海域屬於國家的理論,並為西歐、北歐一些國家所接受。到了15世紀,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占據了海上優勢,在大西洋、印度洋上取得了海上霸權。16世紀時,荷蘭和英國又成為遠洋航海事業的後起之秀,與葡萄牙、西班牙分庭抗禮。到了17世紀,這種矛盾激化,爆發了爭奪海上霸權的理論論戰——“公海”和“閉海”之爭。
1609年,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發表了《海上自由論》一書,主張海洋是自由的,是不能被占有的,但沿岸海麵的部分可從屬於岸上的控製者所有。初步形成了領海權的概念。
在18世紀,領海的距離以海岸邊大炮所能打到的距離為限。那時大炮射程約為5.6千米,故被當時的海洋大國所接受。後來由於大炮的射程增大,各國遂把領海向外擴大到7千米、11千米、22千米或更多,不過采用22千米的占多數。到1972年,南美秘魯等國家帶頭,為保護其沿海漁業資源,把領海擴大到約370千米。1973年召開了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第一期會議。經過9年的艱苦談判,新的海洋法公約(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於1982年4月30日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第十一期會議上通過。根據大多數國家意見,《公約》規定領海權的界限不超過22千米。但有些拉美國家仍堅持370千米,未簽署此公約。
法國燒炭黨
法國燒炭黨,是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個秘密團體。
1820年2月20日,黎塞留第二次組閣,提出了進一步限製公民權利的主張,遭到政界自由派的反對。複辟王朝建立以後,大革命中買得國有財產的人,信奉新教的手工場主感到受威脅,軍隊官兵軍餉較拿破侖時少了一半,大學生就業難……這些人是複辟王朝的政治敵對者。他們形成了一些秘密組織,如“自由騎士協會”、“真理之友協會”等等。
1820年8月19日是秘密組織成員定的起義日,但是起義未發動就遭到破壞。許多參與起義的密謀者不得不逃往國外,參加了意大利燒炭黨人在那不勒斯發動的革命。這次革命失敗後,“真理之友協會”的主要人物杜伊跑回巴黎聯絡了七個會員,秘密建立了法國燒炭黨,為奪取國家權力、推翻複辟王朝而奮鬥。
燒炭黨的領導機構是“最高會部”或“高等會部”,它的外圍有“中央會部”,下屬“特別會部”(不超過20人)。在進行軍事鬥爭時,他們分為軍團、大隊(600人)、百人隊、分隊等。他們成員之間,彼此不認識,禁止一個會部成員同時加入另一個會部,否則處死。在鼎盛時代,燒炭黨的人數達到3萬人,遍及全國60個省份。1822年3月14日,燒炭黨發動起義遭到失敗。
外交
外交一詞來源於古希臘文的diploma,原指一種折疊的文件,其中載明官方授予的特權。
外交是國家實現其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國家為執行其對外政策,由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外交部、外交代表機關等實行的諸如訪問、交涉、談判、收發外交文件、締結條約、參加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等外事活動。
圓桌會議
古今中外,越是正式的會議或宴會,就越是講究主賓的席位座次,一般都是讓主、尊、長者居中而坐,賓客則根據其身份、地位、輩分,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兩側。但有時碰巧客人都是顯貴尊長,怎麼排呢?這個難題在公元5世紀時被英國的亞瑟王巧妙地解決了。
英國國王亞瑟和他的騎士們舉行會議時,他靈機一動,命令下屬不分上下席位,圍著圓桌而坐,避免了與會者因席位上下而引起的無謂糾紛。這樣,就形成了“圓桌會議”的稱呼。英國威爾士的溫徹斯特古堡現在還保存著這樣的圓桌。
由於圓桌會議不分上下尊卑,可以避免因席位而產生的爭議,又含有與會者“一律平等”和“協商”的意思,因此受到政治家們的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會議采取圓桌會議形式的逐漸增多。有的時候因為參加會議的人員很多,也可以用方桌在會場中擺成一個圓圈的形式來舉行圓桌會議。至今,聯合國安理會和其他國際會議,以及在舉行國際政治談判時,也大多采用圓桌會議。
領事
“領事”是一國根據國際慣例和協定派駐他國某城市或某地區的政府代表。一般分為總領事、領事、副領事和領事代理人。中世紀,新興工商業者需要與他國進行商品交換,其中一些人幹脆定居在那裏經商。為了解決商務糾紛,他們互相充當仲裁或調停,稱做“商人仲裁領事”。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領事。12世紀末,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向耶路撒冷王國派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官方領事。19世紀時,國際貿易興旺發達,西方各國普遍重視領事製度的價值,開始製定其駐外領事的有關法律。1825年,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通過了領事法。至此,領事製度基本完善起來。
簽證
簽證是一國國內或駐國外主管機關準許本國公民或外國人出入國境時,將印章和簽注加蓋在其所持護照等合法證件上。沒有取得這種簽證私自出入國境,被稱為非法越境。
國與國之間建交的三個級別
主權國家在建交的國家設立的外交代表機構有大使館、公使館、代辦處、領事館。
它們分別代表了建交的三個級別。大使館是大使級外交關係的標誌,公使館是公使級外交關係的象征,代辦外交關係的是代辦處。19世紀,隻有大國之間才能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後來,隨著不分國家大小、一律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現在世界上建立的一般都是大使級外交關係,大使館負責處理兩國間的一切事宜。
領事館是一國駐在他國某個城市的領事代表機關的總稱,負責管理當地本國僑民和其他領事事務。現有總領事館、領事館、副領事館和代理處等幾種機構。
歐美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類型
一、在封建社會孕育出的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經過自下而上的革命鬥爭或民族獨立戰爭,推翻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專製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確立資本主義製度。英國、法國、美國等都屬於這一類型。
二、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把封建割據的邦國聯合起來,組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在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確立起資本主義製度。德國、意大利等是這一類國家的典型。
三、由統治階級內部的改良,逐步擺脫了封建落後狀態,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沙皇俄國在這方麵表現得最為明顯。1861年俄國農奴製的廢除,標誌著俄國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原意為公有。它在剛誕生時,最初是表達了下層工人的革命思想,隨後一些小資產階級空想家也用以表達自己實現財產公有製的主張。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形成新世界觀之後,就稱自己的學說為共產主義,有時也稱批判的共產主義,表明對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以示與之有所區別。
共產主義者同盟
共產主義者同盟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政黨。它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西歐工人運動日益高漲的新形勢,從無產階級需要出發,在對僑居法國的德國流亡者所組織的工人團體“正義者同盟”進行革命改造的基礎上,於1847年6月在英國首都倫敦建立的。在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大會上,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議,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戰鬥口號。由於內部分裂,“同盟”於1852年11月17日宣布自行解散。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這一名稱出現於18世紀中葉的歐洲。原來是一個形容詞,有“同伴”、“同夥”、“同誌”、“同盟”、“善於社交”等意思。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最先由教會人士使用,其含義是指人的社會性。19世紀20年代~30年代,先由聖西門派、歐文派空想社會主義者使用,其含義是指要通過改良的辦法,建立一種與資本主義有所不同的新的社會製度;隨後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以至封建階級的代表也按各階級的利益和觀點使用社會主義一詞。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後,很少使用社會主義一詞,70年代以後社會主義成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1917年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
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一詞是俄文的音譯,意思是“多數派”。它是對俄國和各國共產黨人的稱呼。
1903年7月17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個麵粉倉庫裏,43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員(共產黨舊稱)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主席是普列漢諾夫,副主席是列寧。大會議程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通過黨綱、黨章和選舉黨的中央機構。會上列寧嚴正地駁斥某些代表的錯誤觀點,要求將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條款列入黨的綱領,得到與會代表的支持。
在這次大會上,擁護列寧的代表占了多數,反對列寧的代表隻占少數,所以人們把擁護列寧的多數派稱為“布爾什維克”,把反對列寧的少數派稱為“孟什維克”。從此,“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的稱呼就載入蘇聯共產黨的史冊。
1912年1月,布爾什維克在布拉格召開黨的第六次代表會議,一致通過:將孟什維克全部驅逐出黨。從此後,布爾什維克由黨內的一個派別轉變為獨立的革命政黨——布爾什維克黨。
空想社會主義
空想社會主義產生於16世紀,終結於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19世紀三四十年代。廣義的空想社會主義包括空想共產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兩個部分。
空想社會主義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16世紀和17世紀,以英國的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德國的閔采爾和英國的溫斯坦利為代表;18世紀,以摩萊裏、馬布利和巴貝夫為代表;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其中,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來源之一。
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和不成熟的階級狀況決定了空想社會主義的不成熟性,使其隻能停留在空想階段。但它突破幻想的外殼而顯露出來的科學思想的萌芽,啟迪了無產階級的覺悟。
烏托邦
“烏托邦”即是空想社會主義。它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譯,源於希臘文ou(無)和topos(處所),意即“烏有之邦”,是英國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或組織的名稱,也是他於1516年出版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的簡稱。在書中,托馬斯·莫爾把從印第安人生產資料公有、平均分配、鄙視黃金的原始公社生活中得到的啟發,用他本人和一位遠涉重洋歸來的葡萄牙水手談話的形式,描繪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實行公有製度,公民選舉政府社會官員,人人地位平等,都得參加勞動,按需分配。但莫爾所臆想的烏托邦卻仍以農業和手工業為經濟基礎,並且還保留奴隸和宗教。
後來,人們把“烏托邦”一詞作為“空想”的同義詞,凡是不符合現實的願望、空想等都被稱為烏托邦。
功利主義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19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開始尋求一種新的理論作為其政治主張的理論基礎,即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否定了革命時期的自然法和社會契約理論,以能否增進個人利益作為判斷製度和法律價值的標準。功利主義的政治主張的核心是要求國家對經濟實行不幹涉政策,主張私有財產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但是為了保護資產階級利益不受無產階級的侵犯,他們又要求國家在必要時可以對某些問題予以幹涉,從而形成了國家是“必要的罪惡”的消極國家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