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的出現,使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國家學說有了重大的轉變,也使17~18世紀國家由保護個人自由、平等權利的工具國家的觀念轉變為警察國家的觀念,將國家看做是資產階級的“守夜人”。
邊沁
邊沁(1748~1832)是英國倫理學家、法學家、哲學家,是功利主義的創始人。他主要著有《政府片論》、《獎勵原理》和《懲罰原理》等。
邊沁認為,痛苦與快樂是人類的兩大主宰,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一切行為的始因和目的。快樂和痛苦在性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隻存在著量的差別。他主張每個人都應該追求個人利益和幸福。由於社會利益是一切社會成員個人利益的總和,因此,每個人在追求個人利益和幸福時,自然就增加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和人們享有的幸福。由此,他提出以“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判斷國家製度和法律優劣的唯一標準。
邊沁還以功利原則為基礎,否定天賦人權說,攻擊社會契約論和自然法理論。他認為國家的產生是人們權衡利弊得失的結果。人們認識到不服從的禍害遠大於服從的禍害,甘心服從執政者,要求建立國家,使安全和財產受到保護。因此,國家是必需的。但國家本身也是罪惡的,為了減輕國家的禍害,國家就應當實行放任主義,對經濟生活毫不幹涉。此外,邊沁還推崇實行法製與分權的代議民主製。
邊沁的功利思想被後來的穆勒所繼承,形成了功利主義學派。他的改革主張也成為了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主要指導原則。
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是近現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一,形成於17~18世紀,19世紀開始成為主要的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格林、霍布森、羅素等。
自由主義者主張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應以維護個人自由為目的,反對任何形式的專製,無論是國家的、教會的,還是習俗的、輿論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是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國家權力必須受到限製,國家為保護公民應當實行法治與分權。
自由主義政治思潮的發展經曆了傳統自由主義和現代自由主義兩個曆史時期。傳統自由主義時期從17世紀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洛克是“自由思想的始祖”,後又經過傑斐遜、潘恩、孟德斯鳩,以及邊沁和穆勒的發展。從19世紀末始,傳統自由主義轉為現代自由主義,也稱新自由主義。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代自由主義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羅爾斯的理論震動了哲學、政治學、社會倫理學等各界。到了70年代,現代自由主義開始分化,轉向了放任主義和保守主義。
以理性為基礎的個人自由,維護個性的發展,始終是自由主義的核心。自由主義是西方近現代乃至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
費邊主義
費邊主義是19世紀末在英國形成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想,是近現代社會主義流派之一——英國社會改良主義團體費邊社的思想體係。費邊主義的最基本思想是把資本主義社會傳統的自由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相結合,反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暴力革命學說,主張“憲政民主、和平漸進、點滴改良”的策略。
維伯是費邊主義的主要思想代表,是費邊主義思想原則的首創者。英國著名文學家蕭伯納的《費邊論叢》是宣傳費邊主義的論著中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的一部。他們與華萊士和奧利弗一齊被稱為費邊社的思想“四巨頭”。
費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多元化的。它吸取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功利主義、自由主義、進化論曆史觀、社會有機體論和馬克思主義等各家學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弊病,論證社會改革的目標和途徑。他們要求在多數人同意和理解的前提下,在憲法範圍內,和平地、一點一滴地完成對資本主義的改造,實現社會主義。
費邊社的活動主要局限於英國,它是曆史最悠久的社會主義團體之一,直到20世紀下半葉仍有一定的影響,曾促成英國工黨的建立,並積極參加該黨活動。
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是20世紀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識形態。
保守主義形成於18世紀末的法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西歐福利國家運動和美國“偉大社會”運動受挫,中右勢力赫然崛起。從70年代末開始,保守派先後在英、美等國上台執政,形成了1848年革命以來最強勁的保守主義運動。其意識形態也因此而迅速擴大影響,成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義的核心觀點是反對一切激進的革命和革新,主張節製政治,以妥協手段調和各種社會勢力的利益衝突。它強調代表連續性和穩定性的法律和秩序,維護傳統社會紐帶諸如家庭、倫理、宗教等。它主要代表了貴族、資產階級等上層階級的利益。
20世紀保守主義的主要派別有:精英派,流行於20世紀前期,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莫斯卡和帕累托、德國的米歇爾以及西班牙的加塞特;專家治國派,興起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美國的伯納姆和加爾布雷恩為代表;自由保守派,崛起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哈耶克和美國的弗裏德曼。自由保守派的影響至今不衰。
門羅主義
“門羅主義”是美國總統門羅與其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最重要的外交政策。
19世紀初,拉美國家興起獨立運動。美國認為拉美國家驅除歐洲列強勢力,有利於美國的安全,也可使美國不必卷入對歐洲的敵對行動;拉美國家獨立後建立了共和製也對美國有利;同時美國可以在這些地區發展市場。所以美國是拉美國家之外第一個承認拉美獨立的國家。1823年英國外交大臣坎寧建議英美聯合反對歐洲幹涉西半球。美國不願放棄在美洲擴張勢力的機會,也不願受英國的約束。1823年12月門羅在致國會的谘文中提出了美國的政策——門羅主義。門羅主義的含義主要有三:第一,要求歐洲國家不在西半球殖民,這一原則不僅表示反對西歐國家對拉美的擴張,也反對俄國在北美西海岸的擴張;第二,要求歐洲不幹預美洲獨立國家的事務;第三,美國不幹涉歐洲事務,包括歐洲現有的美洲殖民地的事務。
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又譯安那其主義,是近代西方小資產階級社會思潮之一,主張立即取消國家和政府,建立沒有任何政治權威、絕對自由的社會。
古希臘時期,芝諾、安提斯泰尼、拉爾修都提出過立即取消國家政府,回到“自然狀態”的主張。近代第一個提出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是英國的戈德溫。此後,德國的施蒂納、法國的蒲魯東、俄國的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等人都先後提出過各種無政府主義主張。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蒲魯東,他第一個使用了“無政府”概念並作了較為係統的理論闡述。
無政府主義者抨擊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病,認為這些弊病的產生都是由於國家和政府的存在。他們提出了“自由即至善”的口號,認為個人自由高於組織紀律,個人意誌高於集體意誌,個人利益高於集體利益,個人自由產生了社會秩序而不是社會秩序給了人們以自由。因此,應當建立一個以個人自由聯合為基礎的,以小生產者為主體的,不設國家政府的絕對自由的社會。
無政府主義是工人運動中的一種反動思潮,他們在事實上還是站在資產階級一邊的。二戰以後,無政府主義在歐美日益興旺,其中不少人甚至走上了恐怖主義道路。
新托馬斯主義
新托馬斯主義又稱新經院哲學,是現代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哲學和神學政冶思想。它源於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的學說,形成於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越出天主教會的範圍,成為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的哲學和政治思想流派。
新托馬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教皇利奧十三世、比利時神父曼爾西埃、法國政治思想家馬裏丹、日爾鬆等。其中,馬裏丹被公認為新托馬斯主義的領袖人物。
新托馬斯主義的政治學說在方法論方麵繼承了托馬斯·阿奎那的傳統,並積極倡導對科學的研究。他們聲稱,現代科學的發展更有力地證實了宗教信仰,也能指導人們去發現科學真理。他們接受近代資產階級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的理論,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極權主義”。此外,他們不再簡單地為資本主義社會唱讚歌,而是從基督教神學的立場出發,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敗、墮落,抨擊“極端的資本主義”的罪惡,認為西方社會的重重危機是人們背離基督教福音精神的結果。但實際上,新托馬斯主義者仍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私有製度,而同時,也常常以同情工人的麵目出現。
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時期形成的反動政治運動和政治思潮,是法西斯黨的意識形態。
法西斯鼓吹反動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軍國主義和國家主義,強調領袖的絕對權威,以反對馬克思主義、民主主義,對抗社會革命為宗旨,對內實行專製的獨裁恐怖統治,對外則推行侵略和戰爭政策。
法西斯主義是極端的實用主義,沒有一個清晰而連貫的理論體係。其理論著作大都風格粗野,隻不過是發泄情緒。而且法西斯思潮還表現出毫不遮掩的反動性,幾乎敵視所有一切進步思想。他們堅信統一是力量的唯一來源,極端崇拜權力。
法西斯主義的來源相當複雜。法西斯分子盜用和改造了許多先前的理論和學說,例如柏拉圖的貴族主義“理想國”、馬基雅弗利的非道德主義“權術論”、黑格爾的“國家至上”哲學、戈賓諾和張伯倫的“種族主義”、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尼采的非理性主義“超人”哲學等等。他們將這些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主張糅雜在一起,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務。
法西斯主義的實質就是: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分子的公開恐怖獨裁。
法西斯
“法西斯”起源於羅馬。當時,羅馬的每一個執政官都有12名侍衛官,侍衛官肩上縛著一束打人的笞棒,中間插著一把斧頭,象征著國家最高長官的權力。這種笞棒就叫“法西斯”。它是用來處人以死刑的一種刑具。倘若有人犯了嚴重的罪行,執政官便狠狠地抽打罪人,直到把他打得皮開肉綻時,再拉他跪在地上,從“法西斯”中抽出斧頭,當場砍下他的頭顱。“法西斯”是“權標”(拉丁語fasces)的音譯,“權標”是意大利法西斯黨的標誌;“法西斯”也泛指資本主義國家最反動、最野蠻的獨裁製度、思想體係或傾向和運動等。它起源於意大利獨裁者墨索裏尼的法西斯黨。影響最大的則是德國希特勒的納粹法西斯。
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是德文音譯,意譯為“民族社會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張。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誌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反對共產主義思想體係和社會主義製度,惡毒攻擊馬克思主義理論。納粹主義是政治投機者可恥地偷換了社會主義的概念,操縱病態的民族主義,演變成極端化、惡質化的民族主義。
種族主義
種族是根據人類遺傳的體質生理特征劃分的人群。人類種族開始形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劃分種族的依據非常多,較重要的有:皮膚的顏色、身軀的高矮、鼻子的形狀、頭發的顏色、血液等11個方麵。
種族主義形成的時間很早。在奴隸社會,奴隸從來就被看成是和奴隸主不同骨血的“賤種”。當階級壓迫擴及外族、外國時,為適應統治者的需要,產生了一種從體質特征上把一個民族置於被壓迫地位的“理論”,這就是種族論。近代種族主義理論產生於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時期,它的出現有兩個重大因素:⑴從15世紀開始的4個世紀裏,歐洲殖民者進行了販賣奴隸的貿易,他們把大量的非洲人販賣到美洲。白人奴隸主為了驅使黑人做牛馬,於是炮製了黑人為“低等人種”、“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理論。⑵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活動。白種人侵入亞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大批大批地屠殺殖民地人民,在白骨堆上建立起白人的天堂。為給白人侵略、掠奪其他民族製造借口,便產生了“種族有高低”、“白人是優秀人種”等謬論。
法國人戈賓諾在1853~1855年出版的《人種不平等論》中大力宣揚種族論。繼他之後,英國的張伯倫、法國的拉普日、德國的阿蒙、美國的斯托得德都大彈與戈賓諾相似的調子,種族主義風靡一時。什麼“大日耳曼主義”、“大盎格魯-撒克遜主義”、“大斯拉夫主義”等等相繼出籠。直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種族主義的囂張氣焰才逐漸平息。
納粹黨徽“卐”
希特勒采用了紅底、白心、黑“卐”字作為納粹黨的黨旗、法西斯主義使命的象征。“卐”在古印度、古希臘時候就有了,在希特勒那裏,它象征著血腥和暴力。那麼這個標誌是從何而來呢?
羅伯特·佩恩認為,希特勒自小就崇拜權威,追求權力,他用“卐”字作為納粹運動的標誌,與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曆不無關係。希特勒全家於1897年遷到林茨和薩爾斯堡之間的蘭巴赫鎮居住,那裏有許多古老的教堂。當他觀察修道院及院長的一切時,滿懷敬畏之情。希特勒就在附近的拐角處居住。他每天都能透過窗口看見“卐”字。希特勒非常崇拜院長的赫赫權威,所以把“卐”看成是院長的象征。希特勒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升做修道院之長,成為所有的修道士至高無上的掌管人。
羅伯特·佩恩認為,這很可能就是日後希特勒主義“卐”字的原型。
蓋世太保
蓋世太保是專門為希特勒的法西斯政黨服務的,是法西斯德國“秘密國家警察”的簡稱。
蓋世太保成立於1933年6月,最初的頭目是戈林,後來由希姆萊掌管,戈林成了名義上的領袖。1934年以後由海德裏希負責,這是一個魔鬼一樣凶殘的人,在他的領導下,蓋世太保幾乎成了殺人魔窟的代名詞。
作為秘密的政治警察,蓋世太保享有不受法律限製的特權。它可以未經審判就對公民采取拘留、警告、逮捕,直至送進集中營等措施。對於納粹黨的政敵,他們往往采取暗殺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蓋世太保參與製造了多起國際陰謀。1939年9月1日為德國侵略波蘭製造借口的格萊維茨電台事件就是蓋世太保一手炮製的。隨著法西斯德國在歐洲的推進,蓋世太保也把它的勢力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它負責清洗所有在思想上與納粹政治為敵的人,尤其是在波蘭。另外,還參與了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行動。
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由來
美國是實行兩黨製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起先共和黨和民主黨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治、經濟集團,即南北集團。
美國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該黨的標記是象。共和黨由聯邦黨演化的輝格黨(自由黨)等政治勢力組成。初期曾代表美國東北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南北戰爭期間主張國家統一,限製奴隸製,反對南方奴隸主叛亂。1860年總統競選,共和黨林肯獲勝,當選為總統。長期同民主黨輪流執政。
美國民主黨的前身是1828年成立的民主共和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該黨的標記是驢。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南北戰爭期間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利益。
美國把兩黨權力之爭稱為“驢象之爭”。現在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到處推銷其政治模式,也包括其兩黨製。
三K黨
三K黨(KM-K1ux-Klan)是美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種族主義恐怖組織。KM-K1ux源於希臘語,意為“集會”;Klan取自claa,意為蘇格蘭民族(該組織幾個創始人為蘇格蘭後裔)。因三個字頭都是K,故稱三K黨,又稱白色聯盟和無形帝國。1865年創建於田納西州的普拉斯基城。黨旗呈三角形,黃底紅邊,上有一條黑龍。黨員的製服是白外套和套在頭部的白色垂胸布罩,給人一種神秘恐怖感。黨員隻限於生在美國的新教徒中的白種人。入黨儀式在深夜舉行。黨紀非常嚴格,下屬對上級必須絕對服從,相互聯係隻有縱向關係,黨員必須保守黨的機密。三K黨的綱領表麵上是“擁護憲法”,“維持法律和秩序”,“信仰基督”,實際上提倡“人種區別”,散布種族主義,主張剝奪黑人的基本權利。通過綁架、私刑、集體屠殺等非法恐怖手段迫害黑人或思想開明人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三K黨將矛頭指向共產主義、進步人士和黑人群眾,把天主教視為“可寬恕的對象”而不再反對。
“聯合國”的由來
1942年,美、蘇、英、中等國著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並決定草擬一份宣言,但一時沒有合適的名稱。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多次討論名稱問題,但一直沒有拿出令人滿意的名稱。一天清晨,羅斯福醒來後,突然想到“聯合國”這個名稱,丘吉爾聞聽後表示讚同。於是,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時,就用了這個名稱。
聯合國旗幟和徽記
聯合國旗幟:呈長方形,旗底為淺藍色,旗的中央繪有白色的聯合國徽記。
聯合國徽記:呈圓形,徽底為白色,徽記圖案為藍色。徽記是一個從北極看去的世界圖。圖上標有陸地和海域,地球的經緯線分別由4條經線和5條同心圓周來表示。圖案象征聯合國是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世界圖的周圍是橄欖枝環,象征聯合國的根本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聯合國總部
聯合國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中部,是一塊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國際領地”,有“城中之國”之稱。聯合國總部大廈於1952年落成。大廈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等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大廈是一座39層的玻璃大樓,高166米,麵積約75萬平方米。聯合國秘書長的辦公室在第38層。大會大廈中的大會堂有2155個座位,會議廳設有5種語言同聲傳譯、錄音等設備。會議大廈共3層。會議大廈和大會大廈的各種設備和藝術品是各會員國政府贈送的,其中有我國贈送的萬裏長城壁毯、牙雕“成昆鐵路圖”,蘇聯贈送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模型,美國贈送的由“阿波羅”號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月岩等。遊客可購票參觀大廈,大廈共有75名會講36種語言的向導。
聯合國曆任秘書長
第一任:特裏格韋·賴伊(挪威,歐洲),1946年至1952年,辭職。
第二任:達格·哈馬舍爾德(瑞典,歐洲),1953年4月至1961年,在北羅得西亞(現在的讚比亞)的飛機失事中殉職。
第三任:吳丹(緬甸,亞洲),1961年接任,1962年當選,服務至197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