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任: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奧地利,歐洲),1972年1月至1981年12月,因遭到中國的否決而離任。
第五任:佩雷斯·德奎利亞爾(秘魯,南美洲),1982年1月至1991年12月。
第六任:布特羅斯·加利(埃及,非洲),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因美國投下了否決票而未能連任。
第七任:科菲·安南(加納,非洲),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
第八任:潘基文(韓國,亞洲),2007年1月上任。
紅十字會
“紅十字會”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援助組織,以救死扶傷為目標,開展各種醫療援助活動。
100多年以前,法國拿破侖三世和撒丁尼亞盟軍一道,在意大利北方索爾費裏諾小鎮與奧地利軍隊發生了一場戰鬥。據統計,雙方軍隊共有6000人喪生,還留下4200名傷兵,其中絕大多數傷兵無人照顧。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慘狀,使偶然來這裏的日內瓦商人亨利·杜納特為之膽寒。他決定為救護這些傷兵出份力。於是,杜納特在小鎮的教堂附近,組織了許多婦女,無償地救護這些傷兵。事後,杜納特將自己的親身經曆,寫成了一本名為《沙法利諾回憶錄》的書。他在書中呼籲:“準予合法地組織誌願人員,以熱心、慈愛為宗旨,到戰時各地去救護傷兵。這種中立行動是受國際道義的支持,應得到保護,不受侵犯。”他的書在1862年問世後,很快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864年,就交戰雙方傷兵救助問題,舉行了第一次日內瓦會議,擬出草案。草案在杜納特建議的基礎上,增加了設立野戰醫院和醫療救護措施,並以“紅底十字”的瑞士國旗為參照,設計出“白底紅十字”的標誌。這就是紅十字會的起源。1880年,“救護傷兵國際委員會”改稱“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此後,許多國家都成立紅十字會。1919年又誕生了各國紅十字聯合組織——國際紅十字會協會。
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主要是用以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
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通過了《海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據此公約於1900年創立的常設仲裁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曾起過重要作用。
1922年2月15日,在荷蘭海牙和平宮成立了名叫“常設國際法院”的機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審理了65起案件,作出過29個判決,發表了27項谘詢意見,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二次大戰後,國際聯盟被解散,常設國際法院也難以存在。後來,在成立聯合國組織的同時,建立了一個新的法律機構——聯合國國際法院,它實際上是常設國際法院的繼續。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機構之一,也是其主要的司法機關。之所以稱“主要司法機關”,是因為除它以外,聯合國大會還可就某些國際爭端或特定目的成立特別或專門法庭。
北約
“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的一個軍事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意大利、葡萄牙、挪威、冰島12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後來,希臘、土耳其、聯邦德國、西班牙等國相繼加入北約。北約總部設在布魯塞爾,主要機構有:部長董事會(最高權力機構)、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理事會、國務秘書處、軍事委員會。此外,還設有4個地區性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司令部、大西洋盟軍司令部、海峽盟軍司令部、一個核計劃小組。曆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的都是美國的高級將領。歐洲盟軍司令部下轄三個地區司令部,即中歐盟軍司令部、北歐盟軍司令部、南歐盟軍司令部,統率著上百萬軍隊,主要是美國和德國的軍隊。
華約
“華約”是華沙條約組織的簡稱。1955年5月14日,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8國針對美、英、法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一事,在華沙簽訂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同年6月條約生效時正式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總部設在莫斯科。該條約規定:“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一締約國應個別地或通過同其他締約國的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1989年以後,在華約組織成員國內發生劇變的背景下,該條約組織失去了存在的基礎。1991年,華約正式解體。
古巴導彈危機
1961年4月,美國雇傭軍武裝入侵古巴遭到慘敗。不久,蘇聯準備在古巴部署中近程和中遠程導彈。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宣布封鎖古巴,並派出海、空軍追蹤、攔截運送導彈的蘇聯艦船,並威脅不惜使用武力,世界大戰形成一觸即發之勢。10月28日,赫魯曉夫通知肯尼迪說,將停止“構築武器發射場”的工作,已經運入古巴的導彈將運回蘇聯。美國政府於11月20日宣布解除對古巴的封鎖。
歐盟
歐盟(EU)是歐洲聯盟的簡稱。它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的前身是1965年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聯營共同合並而成的歐共體。1993年1月1日《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現有25個成員國。
冷戰
二戰結束後,世界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以美、英、法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兩大集團。這兩大集團因政治信仰不一樣而處於相互敵視的狀態。因為雙方軍事力量都十分強大,各擁有幾百萬軍隊與幾千枚核彈頭,所以誰都不敢動用軍事力量來發動戰爭。但雙方都很想削弱和搞垮對方,於是便動用了除軍事行為外的一切手段,包括經濟封鎖、政治攻擊、顛覆破壞、軍事競賽等。表麵上兩個集團之間沒有直接響起槍炮聲,可實際上雙方卻處在一種激烈的戰爭狀態。美國參議員伯納德·魯克把這種狀態叫做“冷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所謂的“東方集團”不複存在,“冷戰”也便結束了。
冷和平
“冷和平”是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後出現的與“冷戰”相對應的新名詞。最初見於1992年6月8日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介紹的新書《冷和平:美國、日本、德國及霸權之爭》中。1994年2月25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歐安會上說,歐洲麵臨著陷入“冷和平”的危險,從而使“冷和平”一說受到世人矚目。葉利欽此說是因為俄羅斯與美國及歐洲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存在分歧。北約執意東擴,這使俄羅斯十分不滿。為限製北約,俄羅斯提出發揮歐安會的作用,主張把它建成統管歐洲安全的“泛歐安全體係”,使北約和西歐聯盟都從屬這一體係。俄羅斯的建議遭到北約的反對。美國為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極力主張強化北約。俄羅斯同歐美在歐洲安全上的分歧,反映了雙方為爭奪歐洲主動權而展開的鬥爭。冷和平反映的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和平。就是說雖然冷戰結束了,沒有了軍事對抗的“冷戰”,但也沒有人們所期待的真正和平,世界仍不太平,充斥著矛盾和鬥爭。
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指美國1972年總統競選期間共和黨尼克鬆政府的非法活動。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是1972年民主黨總統競選的總部。1972年6月17日,共和黨全國競選委員會派出的5名工作人員企圖潛入這裏安裝竊聽器以刺探對手情報時被捕,並引出了一連串共和黨競選的醜聞。尼克鬆在事件暴露後的初期否認自己以及政府涉入此案,但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鬆不僅知道這件事情,而且還在極力毀滅證據掩蓋事實真相。1974年7月,眾議院開始彈劾總統的司法程序,尼克鬆被迫於8月8日辭職,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的辭職總統。後來,美國便把政治醜聞冠以“某某門事件”的稱謂,如“伊朗門”、“白水門”、“拉鏈門”等。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撒切爾夫人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有“鐵娘子”之稱。
1979年,保守黨領袖撒切爾夫人在競選中獲勝,成了英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首相。但這位女首相麵對的是一個十分糟糕的國內環境:通貨膨脹(膨脹率高達25%)、高失業率、投資萎縮,以及頻繁發生的工人大罷工。麵對這種情況,撒切爾夫人上台後第一項方針策略就是改革。她首先改組內閣,在內閣中安插一些強硬的“撒切爾”派,使新的內閣變得更有生氣和活力,一改以往保守、溫和的作風。然後抓經濟建設,精簡政府機構,降低稅收等。
撒切爾夫人通過11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正確地引導英國經濟走出了低穀。20世紀80年代末期,英國的通貨膨脹率由25%降到4%左右;政府機構向銀行的借款已全部還清,且還有盈餘;工人失業人數控製在300萬以下,還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英國已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撒切爾夫人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撒切爾夫人在外交上一直采取強硬態度。這位女首相上台後,就一直致力於樹立英國大國強國的國際形象。為此,撒切爾夫人四方活動,為了英國的利益全麵出擊。在與歐共體的鬥爭中,撒切爾夫人甚至揚言要與她的“歐洲夥伴們決一死戰”。這是因為,在歐共體成員中,英國是最窮的一個,但每年向組織繳納的款項卻最大。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女首相不得已才喊出了上麵的口號。在強硬的女首相的一再堅持下,歐共體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退還英國多交的18.8億英鎊,同時答應英國的要求,將每年英國上繳歐共體的款項削減3.5億英鎊。女首相與歐共體的鬥爭使她名噪一時,成了國際關注的焦點人物。
1984年,撒切爾夫人飛往北京,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香港歸屬問題舉行會談。經過幾輪談判,雙方簽訂了就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1997年香港的和平回歸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
1990年,撒切爾夫人辭去英國首相職務。撒切爾夫人在位11年,使英國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公共關係
“公共關係”一詞源於美國,是英文Public Relations的直譯,縮寫為PR。公共關係的定義有很多,在公共關係學界被人們正式引用的定義就達幾十種。但究其實質,公共關係不外乎包含以下幾個要義:首先,公共關係是一種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其次,公共關係是一種在公眾與組織之間進行溝通的傳播活動;再次,公共關係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特定活動方式的管理職能;最後,公共關係是一種尋求和增進組織與公眾共同利益的經營管理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說,公共關係是一個組織運用各種傳播手段,溝通與公眾之間的相互關係,以求獲取共同利益的活動或職能。
單邊主義
單邊主義是指冷戰結束後美國在處理國際關係上的霸權主義。美國布什新政府上台不久,在外交上多方起火:驅逐俄羅斯使節,拒絕履行限製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不顧國內外反對力圖實施美國國家導彈防禦係統,猛烈轟炸伊拉克事件,美軍用偵察機撞毀中國戰鬥機事件等。一時間,國際輿論四起,批評美國的霸權主義行為。法國前總理若斯潘指出,美國在外交上采取的是自私霸道的“單邊主義”。這種“單邊主義”就是不顧別國利益、不顧國際輿論、不顧國際規則地“一意孤行”。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有所收斂。
多極化
多極化是指冷戰結束後正在形成的國際關係格局。蘇聯的解體使原來的兩極格局不複存在,世界處於一超多強的局麵,一個相對穩定的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這種狀態更加助長了美國單極領導世界的戰略圖謀,有可能導致單邊主義的複歸。中國一貫主張建立多極化的世界政治經濟新格局,許多國家也都持相同觀點。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各大洲一些大國和地區集團的綜合實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強。中、俄、歐洲等力量中心國家和地區都難以接受這種單極的安排。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事務中影響越來越大;日本有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企圖;俄羅斯致力於振興經濟和恢複大國地位;中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國家與地區集團不約而同地主張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美國人權報告
“美國人權報告”是指美國國務院人權委員會每年發表的有關世界人權問題的官方文件。從1978年起,美國國務院人權委員會每年都發表年度“人權報告”。美國的這些人權報告不僅宣揚美國的價值觀,而且美國以“國際人權衛士”自居,指責別的國家和地區“侵犯人權”,它對世界上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評頭論足。凡是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都被它指責為“侵犯人權”。至於美國自己的人權狀況如何,美國的“人權報告”卻隻字不提。
美國中央情報局
1947年7月26日,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安全法案”,並於同年9月18日正式成立美國中央情報局。它是有史以來美國最高級別的間諜情報機構。“國家安全法案”規定,中央情報局是總統執行辦公室的一個獨立機構,中央情報局局長由總統任命。“國家安全法案”規定了中央情報局的職權和任務,主要是向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供有關國家安全方麵情報活動的情況;對有關國家安全的情報進行綜合整理和估價;為保證現存情報機構的利益,從事共同關心的輔助服務,以便更有效、更集中地執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決定;履行影響國家安全的有關情報的其他職能和義務,以便國家安全委員會能隨時指導等等。
塔利班
“塔利班”在突厥語中是學生的意思,因此又稱“學生軍”,領導人是穆爾維·奧馬爾。塔利班的大部分成員是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故又稱伊斯蘭學生軍。塔利班不但高舉鏟除軍閥、重建國家的旗幟,而且紀律嚴明、作戰勇敢,並提出反對腐敗、恢複商業的主張,深得阿富汗平民的支持和擁戴。塔利班最初隻有800人,但很快發展成為一支擁有近3萬人、成百輛坦克和幾十架噴氣式戰鬥機的隊伍。1995年5、6月間,塔利班發動了代號為“進軍喀布爾”的戰役,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控製了阿富汗近40%的地區。9月,塔利班全麵控製了首都,之後控製了全國90%以上的領土。塔利班聲稱要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但執政後在國家重建工作上毫無建樹,經濟每況愈下,加上疾病流行,支持率逐漸下降。同時塔利班還庇護國際恐怖組織,毀壞文化古跡,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9·11事件後,塔利班被美英等國發動的戰爭消滅。
法塔赫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於1964年5月,有8個成員組織,如“閃電”、“人陣”、“民陣”等,其中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規模最大。在阿拉伯語中,“巴勒斯坦”、“解放”和“運動”這三個詞的首字,分別是“法、塔、赫”,所以該組織被稱為“法塔赫”。
多年來,巴解組織領導的武裝反對以色列占領者的鬥爭,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支持和同情。近幾年,巴解組織又加強外交活動,要求召開中東國際和平會議,和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同時,堅持認為巴解組織有權在被占的以色列領土上開展武裝鬥爭,建立巴勒斯坦國。從1988年開始,被占領土的巴勒斯坦人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武裝起義。1988年11月,巴解組織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獲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十個國家的承認。
東盟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它是一個東南亞區域性合作組織,1967年8月8日在曼穀成立。成員國有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1984年,文萊獨立後加入東盟,時稱“東盟六國”。
東盟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每年召開的成員國外長會議,輪流在成員國舉行,由東道國外長任主席。東盟下設常務委員會,在外長會議休會期間,負責處理日常事務。東盟還不定期召開成員國的首腦會議,共商大計。1976年,東盟在雅加達設立中央秘書處作為行政總部,秘書長對外長會議和常務委員會負責。
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指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運動,又稱“不結盟主義”。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鐵托、納賽爾、尼赫魯首創不結盟主義,後得到西哈努克、蘇加諾的響應。1961年6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尼和阿富汗在開羅發起並籌備會議,同年9月在貝爾格萊德舉行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其機構有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協調局會議。不結盟運動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主張建立一個和平、公正、民主的國際新秩序。至1996年,有成員國113個。
陽光政策
“陽光政策”是朝鮮半島統一過程中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的政策。韓國總統金大中執政以來,積極推動旨在與朝鮮和解與合作的“陽光政策”。在南北雙方的努力下,金大中2000年6月訪問朝鮮,與金正日舉行會談,簽署了轟動世界的《南北共同宣言》。此後,韓朝之間舉行了多次部長級會談,實現了多次離散家屬訪問團的互訪,並且在連接南北方的鐵路和公路,開展經濟合作與交流方麵達成了多項協議。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大幅度緩和。金大中之所以能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堅持推進與朝鮮的和解合作政策。
空軍一號
“空軍一號”是對搭載美國總統的任何美國空軍飛機的稱呼。目前美國總統最常用的是兩架由波音747改裝的VC-25A飛機,尾號為28000和SAM29000。它們於1990年開始服役,在此之前,空軍一號是從1958年就開始服役的兩架波音707-320B飛機,尾號為26000和27000。
空軍一號主要改裝了飛機的內部裝潢和設施,以更適合總統在空中行使其職責,飛機上有休息區、辦公區、兩個廚房、一個手術台、藥房、通信係統、電話和電視機等。此外還特別為總統的家人、白宮員工和媒體記者保留了空間。在諸如核戰爭等緊急狀態中,空軍一號也可以成為一個軍事命令中心。此外還有空中加油設備以及反地對空導彈係統。
將總統的飛機稱為“空軍一號”是在艾森豪威爾總統時代開始的,主要是為了安全。當年有一個擁有與總統飛機同樣代號的民航飛機正好與總統專機一起進入同一個空域,從此之後總統的飛機就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以區別其他飛機。
世界五大智囊團
美國蘭德公司、美國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西德工業設備企業公司、美國斯坦福國際谘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