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天文學家
阿裏斯塔克(前3世紀):希臘人,日心說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約前190~前125):希臘人,古代最偉大的天文學家。
托勒密(約90~168):希臘人,在他著名的天文專著《大綜合論》中,論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哥白尼(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即“地動說”)的創立者。
第穀·布拉赫(1546~1601):丹麥人,傑出的天文觀察家。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學家,於1609年製造出第一架望遠鏡,成為第一個使用這種儀器的偉大天文觀察家。
開普勒(1571~1630):德國人,第穀·布拉赫的助手,發現了行星運動定律,其中第一條定律指出行星沿著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
牛頓(1643~1727):傑出的英國科學家和數學家,提出萬有引力定律,解釋為什麼天體會運動,並計算出它們的軌道。
哈雷(1656~1742):第二任英國皇家天文台台長,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科學家們後來以他的名字來命名)以前曾按一定時間間隔規律出現過許多次。
愛因斯坦(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的相對論使許多天文學概念產生了變化。
洛厄爾(1885~1916):美國人,正確預言太陽係存在著第九顆行星——冥王星。
哈勃(1889~1953):美國人,研究銀河係外宇宙空間的先驅。
日月小常識
1.太陽半徑約為70萬千米,太陽體積約為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2.太陽的質量為21030千克,是地球的33.34萬倍。
3.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49600000千米。地球的近日點為147100000千米,遠日點為152100000千米。
4.月亮平均半徑是1738千米,相當於太陽半徑的1/400。
5.月亮的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49,質量是地球質量的1/81.3。
6.月球表麵最高氣溫達127℃,最低氣溫為—183℃。
7.地球與月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2千米。
地球小常識
1.地球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周長為40075千米。
2.地球的質量是5.98×1024千克,大約為60萬億億噸。
3.地球的年齡約為46億年。
4.地球的表麵積約為510500000平方千米。
5.地球的體積約為11000億立方千米。
6.地球自轉一周為23小時56分4秒,公轉一周為365天5時48分46秒。
7.地球的陸地麵積:149500000平方千米。
8.地球的海洋麵積:361000000平方千米。
9.地球生物圈大氣層的厚度約為2500米,其中含氮78%,氧21%,氫1%,還有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
10.地球的體積正在緩慢膨脹,直徑每年增長約0.5毫米。
11.地球上每天來自大氣圈外的隕石碎片約6噸。隕石燃燒的灰塵約0.8噸。
12.地球上每年發生地震上百萬次,其中破壞力強的有10次左右。
13.過去50年間,地球原油儲量減少了20%。
天體
星係:指宇宙中無數恒星和其他各種天體構成的、有一定結構的星的結合體。星係按形狀可分為旋渦星係、橢圓星係及不規則星係等多種。目前,天文學家共發現了10億個以上的星係。
星雲:指在塵埃和氣體比較密集的區域所形成的各種形態的雲霧狀天體。其特點是體積大、密度小、溫度低。星雲依其形狀可分為行星狀星雲、彌漫星雲、超新星爆炸後殘留的物質雲和黑暗的球狀雲幾類。氣體和塵埃是組成星雲的主要物質,其主要成分是氫。
恒星:指主要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宇宙中恒星數量眾多,但能用肉眼看到的恒星隻有6500多顆。
行星:指類似球形的、在橢圓形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太陽係的八大行星。
小行星:指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轉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的小天體。小行星的數量很多,大多數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根據組成物質的不同,小行星有碳質小行星、石質小行星和金屬小行星三大類。目前已知的體積最大的小行星是直徑約為1000千米的“穀神星”。
衛星:指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不停地環繞行星運動的天體。在太陽係的八大行星中,除了水星、金星外,其他6顆行星都有衛星。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
彗星:指在扁長軌道或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類天體。彗星由彗核、彗發和彗尾組成。彗核由冰、二氧化碳、氮和塵埃等組成。比較著名的大彗星有哈雷彗星、恩克彗星等。
流星:在太陽係中,除了行星、衛星和彗星外,還存在大量的塵埃、冰團、碎塊等,這些物質被稱為流星體。流星體接近地球時,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高速落入地球的大氣層,由於與大氣的劇烈摩擦而發光發亮,成為流星。
類星體:是對體積小、亮度大且距離遠的一類天體的總稱。其特點是:亮度高,足以頂得上100個星係的亮度總和;體積小,比銀河係小100萬倍。
黑洞:一種引力強、體積小、密度大的特殊天體。它是恒星晚期,星體內變化日漸劇烈,出現了向宇宙空間拋射出大量物質的現象,是大爆發後留下的核心天體中密度特別大的天體。黑洞具有一個封閉的可以吸收一切物質和輻射的視界(黑洞的邊界)。
天體之最
最大的星係:阿貝爾2029星係群的中心星係。直徑約5.6萬光年,為銀河係的80倍。
最亮的恒星:天狼星A。也叫大犬座主星,是人們用肉眼能看見的5776顆星中最亮的一顆。
最近的恒星:半人馬座比鄰星。它是除太陽外離地球最近的恒星,與地球相距約399106億千米。
最大的行星:木星。赤道直徑為142979868千米,質量為地球的317.89倍。
衛星最多的行星:土星。有23顆衛星。
最大的衛星:木衛三。也就是木星的甘尼美衛星,直徑為5268千米。
獅子座流星雨
大的流星體在墜入地球大氣層中沒有燃燒完,其殘餘部分又發生崩裂,便形成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的形成與“1866I”大彗星有關。這顆被命名為坦普爾·特塔爾的彗星的公轉周期平均是32.9年,它在繞太陽運動的過程中,將殘餘物質散布在軌道各處,從而形成了獅子座流星群。地球在每年11月中旬穿越“1866I”彗星和獅子座流星群的軌道,每隔33年左右會遇到一次密集的流星群,從而形成一次盛大的獅子座流星雨現象。獅子座流星雨的周期是33~35年。1833年11月17日,盛大的獅子座流星雨景象十分壯觀:流星像暴風雨般持續不斷地從獅子座朝四麵八方輻射開來,一連好幾個小時,最多時每小時出現10萬顆流星。有人估計那天晚上出現的流星至少有20~30萬顆。
星座
星座是人為地把星空分成的若幹個區域。劃分星座的目的在於方便認識和研究星空。人類很早就開始了星座的劃分,星座的名稱,如大熊座、獅子座、仙女座、獵戶座等都是人們根據恒星所組成的不同圖形,結合動物、希臘神話裏的人物而命名的。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星空分為88個麵積有大有小、形態各異的星座。
十二星座
魔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雙魚座(02/19~03/20)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雙子座(05/21~06/20)
巨蟹座(06/21~07/22)
獅子座(07/23~08/22)
處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2)
天蠍座(10/23~11/21)
射手座(11/22~12/21)
星等
星等是天文學上用來表示星體亮度的等級,等值越小,亮度越大。第6星等是肉眼所能看見的最暗的星等。由於距離的遠近不同,人眼所見的隻是星體的視亮度,並非星體的實際亮度。因而根據肉眼看到的星體的亮度而定的等級,叫做視星等。
光年
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離,是天文學中常用的一個距離單位,一光年等於94605億千米,天文學以光年的大小來衡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如半人馬座比鄰星與太陽的距離為4.22光年,是離太陽最近的恒星),也用來衡量天體的大小(如銀河係的直徑約8.15萬光年)。目前,人類已經觀測到的宇宙深度已經達到了360億光年。
太陽表麵溫度
太陽表麵溫度約為5770K(0℃=273.15K)。科學家們發現物體溫度的高低與它所呈現出的顏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深紅色溫度為600K;鮮紅色溫度為1000K;白色溫度為1200K至1500K;玫瑰色溫度為1500K;藍色溫度為2500K以上;橙藍色溫度為3000K;草黃色溫度為5000K;黃白色溫度為6000K。排除地球大氣層的影響,太陽的顏色與6000K的溫度是相對應的。
太陽上的四種現象
日珥:從太陽色球層上不時升起巨大的紅色氣浪的現象。日珥麵積可高達3萬平方千米,長約20萬千米。與色球層不易觀測到一樣,日珥也隻有在日全食時或借助於觀測儀器才能觀測到。
日冕:指太陽最外麵那一層又厚又暗的大氣。其特點是:麵積極大,可以向外延伸幾百萬千米;亮度低,其亮度隻有光球的幾百分之一;密度極稀薄,溫度高,最高可達幾百萬度。
太陽黑子:指出現在太陽表麵那一層薄而圓的、亮度極高的黑斑。黑子是太陽大氣的物質劇烈活動形成的渦狀氣流,在這個區域,太陽上的物質活動最為劇烈。它一般成群出現在光球層的表麵。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誌,其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周期性,周期平均為11.1年。黑子群對地球的磁場和電離層會造成幹擾,並在地球的兩極地區引發極光。
耀斑:指由於太陽色球的巨大爆發而在色球層的某些區域有時會有突然增亮的現象。耀斑與黑子出現的數量成正比,常隨著黑子群的增多而增多。耀斑的周期與黑子的周期相近,為11年。耀斑含有很強的能量並能放出大量射線,一個大的耀斑能發出相當於10億顆氫彈釋放的能量。
太陽風
太陽活動每隔11年左右出現一個高峰期。在太陽活動高峰時期,太陽會向地球及宇宙空間釋放強大的電磁輻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流(質子和少量重離子)以及等離子體流,這種電磁輻射和粒子流叫做太陽風暴,簡稱太陽風。當太陽風掠過地球時,其中的高能帶電粒子流會形成一個強度較大的附加磁場,這個附加磁場強烈地幹擾地磁場而形成磁暴。
地球的形成
據科學家研究推算,地球已有約46億年的壽命了。
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地球是由星雲分化而來。開始,它隻是一些宇宙固體微粒的聚合體。在運動的過程中,它不斷吸附四周的宇宙微粒來壯大自己,最後才凝聚成一個球體。原始地球是一個冷冰冰的堅硬球體,它的四周彌漫著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等氣體。由於在構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中,有許多放射性物質,它們在衰變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熱量,隨著熱量的不斷積累,使地球內部的溫度逐漸增高,堅硬的地球慢慢變得具有可塑性。隨著運動的作用,在地球內部便產生了複雜的圈層分化運動。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像氧、鋁、鎂等比較輕的物質慢慢浮到地球的表麵上來。而鐵、鎳等比較重的物質慢慢下沉到地心部分。最後,在地球內部形成了明顯的層次,這就是現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在幾億年以前,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同現在大不一樣。據研究,大約在兩億多年前,地球上的各個大陸基本上都是連在一起的,科學家稱之為泛大陸。另外,還有一個泛大洋,也就是古太平洋。到了距今1.8億年的時候,泛大陸開始分離,逐漸漂移,並形成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大洋和亞、歐、北美、南美、非洲等古大陸。
月球的形成
有關月球的形成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分裂說:認為月亮源於地球的分裂。月球和地球同出一體。當地球形成過程中還處於熔融狀態時,在高速自轉的離心力及太陽潮汐的作用下,從赤道位置飛離出一大塊物質,冷卻後便形成了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