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電
宇宙射電是指從宇宙中的天體上發射出的無線電波。1931年,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央斯基首次發現來自銀河係中心的無線電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專門研究來自宇宙無線電波的天文學分支——射電天文學迅速發展起來。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類星體、脈衝星、複雜的星際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都是射電天文觀測的貢獻。無線電波具有一些光波沒有的特點,對探索字宙奧秘更為有利。一是它的波長比可見光要長100萬倍左右,可以輕而易舉地繞過宇宙塵埃繼續傳播。二是任何物體不管它的溫度多低,隻要在絕對零度(-273℃)以上就能發射無線電波。而物體要能發出光波,則必須達到很高的溫度。在廣闊的宇宙間,有許多溫度很低的物體,我們雖然看不見它們,但它們都能發出無線電波,我們就可以通過收集、觀測這些無線電波來研究它們。有的“射電星係”能發射比我們的銀河係強1000萬倍的無線電波,使我們能在遠離100億光年的距離上發現它,而光學望遠鏡是無法做到的。此外,人類在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時,也利用射電望遠鏡向太空發出一些有規律的無線電波,希望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物能接收到它們。同時,我們也在認真地搜尋來自宇宙的射電波,希望能“聽”到地球外智慧生物的“聲音”。
UFO
UFO為英文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縮寫,即“不明飛行物”。1947年6月24日,一位叫肯尼斯·阿諾德的美國人駕駛私人飛機途經華盛頓雷尼爾山上空時,看到9個發光的碟形飛行物編隊飛行,因此物形狀如碟,當時報紙上稱其為“飛碟”。此後,有成千上萬的人自稱親眼目睹過“飛碟”,其形狀也不限於碟形,有球形、鐵餅形、棒形、三角形和多邊形等,同時也不知道這些飛行物是什麼東西,才給它起了一個通用名字:UFO。很多人認為,UFO是其他星球上高等智慧生物發射來的飛船。但科學家並不認同這種觀點。那麼UFO究竟是什麼東西呢?1969年,美國由科羅拉多天文大學著名科學家康登特指導,37名科學家參與的研究小組,對59起具有代表性的UFO事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UFO事件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其中有的是人造衛星重返大氣層後焚燒的碎片;有的是飛機或氣球;有的是雲塊、球狀閃電和海市蜃樓一類的大氣現象;有的是鳥群或昆蟲群;有的是流星、彗星;有的是雷達假目標;還有的是人們心理和生理因素造成的錯覺和幻覺;更有一些則是故意編造的惡作劇。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排除外太空生命及外太空飛行器存在的可能。
陽曆、陰曆
陽曆又叫公曆,是全世界通用的曆法。它是羅馬教皇格雷果裏十三世於1582年頒行的。它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又稱回歸年,由於回歸年的長度平均約為365.2422日,於是人們在公曆中設置閏年:隻要公元年數能被4除盡就為閏年,但在逢百之年,隻有能被400除盡才為閏年。公曆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平年為28天,閏年為29天)。陰曆一個月是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因為月亮又稱太陰,故稱為陰曆。月亮環繞地球一周為29.5306天,陰曆一年隻有354天,比陽曆少了11天。在中國,“陰曆”通常指舊時通用的曆法,即農曆。
公元、世紀、年代
“公元”是公曆的紀元,它以傳說中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6~l0世紀,“公元”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後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遂稱“公元”。“公元”常用AD(拉丁語Anno Domin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用BC(英文Before 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100年。國際上習慣的算法是,除公元1世紀是從1年至99年計算外,以後各世紀均從0年開始計算,如21世紀就是指2000年至2099年。
“年代”是指一個世紀中的某一個10年。比如說從1990年至1999年,即被稱為20世紀90年代。
陽曆2月為何隻有28天
陽曆來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它是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愷撒頒行的。儒略曆規定一年12個月,單月31天,雙月30天,一年共計366天。但一年應有的天數是365,所以必須想法扣除一天。古羅馬時,犯人判處死刑在每年2月執行。2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儒略·愷撒就從2月份中減去一天,所以2月隻有29天(閏年30天)。後來,愷撒被刺身死,屋大維登上皇帝寶座。他發現愷撒誕生的7月份是31天,而自己出生的8月份卻隻有30天。為顯示自己的威嚴,他又從2月中減去一天,加到8月中去,使8月份也變成31天,於是出現了“7月大8月大”的情況。同時,他把以後幾個月的天數相應地作了改變,即9月、11月改為30天,10月、12月改為31天。所以今天的2月份隻有28天(閏年29天)。
最早的太陽曆
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根據尼羅河水的漲落和天狼星的位置變化,製定出一種方便的曆法。這便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部太陽曆。
古埃及人把每年一度的尼羅河泛濫日(在6月15日左右,潮頭在孟斐斯)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一天在下埃及恰好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上。他們還根據尼羅河水漲落和作物生長的規律,把一年分為泛濫、播種和收割3個季,每季為4個月,一年共有12個月,每月30天。年末餘下的5天稱“閏日”,作為節日,這樣全年共有365天。這種曆法比現行的陽曆少6個小時,每隔120多年將有1個月的出入。如此累進,400餘年以後,將會周而複始。
太陰曆
最早定居於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觀測天象,熟悉星體運行的周期。他們根據月亮的盈虧製定了太陰曆,將一年分為12個月,6個月30天,另外6個月29天,一共354天。這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相差11天5個小時48分46秒,他們就設閏月來調整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別。
共和曆
“共和曆”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的曆法,亦稱法國革命曆。雅各賓派統治期間,出現了所謂“非基督教化”運動。雅各賓派不顧法國絕大多數人信仰天主教的事實,反對繼續使用以耶穌誕生的日子為紀元的公元紀年法,即現在世界通用的紀年法。1793年10月5日,法國國民公會通過決議,決定在法國實行共和曆,規定公元1792年9月22日為共和元年元旦。共和曆的12個月的名稱依次是:葡月、霧月、霜月、雪月、雨月、風月、芽月、花月、牧月、獲月、熱月、果月。所以,我們在法國革命史上會見到“熱月政變”、“霧月政變”等事件。
星期
以7天為一星期的作息製度,產生於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公元前7至公元前6世紀,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巴比倫人便有星期製。他們把一個太陰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即為一個星期。古巴比倫人認為天上有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星神輪流值日,各主管一天,他們每一天祭祀一個神,7天一個周期,而且每一天都以一個星神的名字命名。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為日曜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曜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曜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曜日;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曜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曜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曜日。“星期”就是星的日期的意思。這就是“星期”製的產生。一星期又稱為一“禮拜”,這是後來基督教把一星期作為參拜上帝的宗教儀式的周期,故稱為“禮拜”。
為什麼時間和角度的單位都用60進位製
由於生產、生活的需要,古代人對天文、曆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這樣,就不得不牽涉到時間和角度了。如研究晝夜的變化,就要觀察地球的自轉,這裏自轉的角度和時間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公元前2100年左右,巴比倫時期的著作已經表明:當時的人們不僅以360天作為1年,而且把圓分成360度,把1度分成60分,把1分分成60秒。這樣,1/2、1/3、1/4、1/5、1/6、1/10、1/12、1/15、1/20、1/30、1/60度(分)都可以化為整數了。這給研究天文和曆法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60進位製與10進位製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由於10進位製數有其固有的缺陷,如10不能被3、4、6整除,而60進位製就不存在這些問題。正因為60進位製(嚴格說來,是60退位製)有自己的優點,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世界協調時間
格林尼治時間是世界標準時。但由於格林尼治時間以地球自轉為基礎,而地球自轉軸每年有一定波動,致使時間每年產生近一秒的誤差。1979年9月至12月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無線電行政大會確定,用世界協調時間取代格林尼治時間,作為無線電通信領域內的國際標準時間。世界協調時間是根據地球相對於轉軸的波動、旋轉速率以及極移效應對太陽時進行不斷校正的一種協調時間。國際時間局每年進行兩次調整並通過標準時間電台向世界各地發射標準時間信號,這樣即可調整格林尼治時間每年產生的一秒鍾誤差。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也於1981年1月1日北京標準時間8時起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改用世界協調時間作為民用時號發播。
國際日期變更線
國際上將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簡稱日界線。日界線兩側的具體時刻不變,但日期永遠差一天,國際上為了避免在一個國家裏存在兩個日期,在確定日界線時,將日界線規定為一條折線。
閏年
閏年是指陽曆(公曆)有閏日的一年或陰曆(農曆)有閏月的一年。公曆一般每4年有一個閏年。平年365日,閏年366日,這多出來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閏年的二月就有29日。這一天就叫閏日。公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閏年。四年一閏的辦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時間比一年的實際時間多了約1分14秒。為了消除這個誤差,現行公曆規定,400年間隻允許有97個閏年而不是100個閏年。那些世紀整數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時才算閏年,否則仍算平年。
閏秒
閏秒分“負閏秒”和“正閏秒”兩種,59秒一分鍾的叫“負閏秒”,61秒一分鍾的叫“正閏秒”。由於以原子振動為標準的秒長和以地球自轉為標準的秒長存在誤差,為了使時間保持一致,科學家提出了“閏秒”的辦法:時間的單位長度嚴格不變,一秒鍾是原子幾十億次振動的時間,但同時要求原子鍾所指示的時間與平時人們使用的時間基本同步,兩者之差不得超過±0.9秒。若地球自轉變慢,同原子時誤差將超過0.9秒時,便人為地加進一秒去,反之則要扣除1秒鍾。國際上規定,這種閏秒由國際時間局根據實際情況來隨時處理,但加、減必須在特定的時刻進行:12月31日或6月30日最後一分鍾的最後一秒之後。在1982年6月30日、1982年12月31日、1984年6月30日就經曆了3次正閏秒。負閏秒則至今還未出現過。
掛曆
掛曆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的西歐。當時法國商人利用它來饋贈顧客,意思是讓人們終年不忘贈予者的情意,借以促進生意興隆。最早的帶圖掛曆為12頁,上麵附有記事欄。掛曆上通常印上一些歐洲名畫,以滿足人們的欣賞需要。
20世記30年代末,攝影藝術作品進入掛曆畫頁,以美女照為主要內容,幾年後逐漸被兒童肖像和觀賞小動物所取代。40年代,巴黎的汽車輪胎商請當時的法國著名攝影師顧鮑物·弗瑞曼拍了一幅美女駕駛汽車的照片。於是,又出現了人與商品相結合的廣告掛曆。
進入20世紀80年代,掛曆內容更加豐富,印刷更加精美。專門從事掛曆行業的商家,擁有自己的職業模特、攝影師、化妝師、設計人員、美術指導、客戶代表等。
夏時製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夏時製的國家。1916年3月,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火熱之際,德國為了節約電力和燃料,突然向全國宣布把時鍾撥快1小時。相隔不久,歐洲許多國家,如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丹麥、挪威、瑞典、奧地利等也相繼實行夏時製。
夏季將時鍾撥快1小時的主張,是20世紀初由英國人威廉·韋利特最先提出來的。他的著眼點是:在晝長夜短的夏天裏,早晨的寶貴時間給白白浪費掉了,太可惜。他建議政府製定夏時工作製,但是被議會否決了。倒是德國政府的頭腦反應快,一下看到了這一製度的許多優越性,並率先實行。
實行夏時製,的確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例如英國1970年在總結它的好處時提到:每年節約燃料約值1億英鎊;交通事故減少3%~4%。實行夏時製使人們早睡早起,多接觸陽光,於健康也有益。但同時,夏時製也有不方便之處,比如飛機、火車時刻變更的麻煩,電信、郵政易出差錯,國際交往時間經常弄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