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地理(1 / 3)

七大洲

亞洲:全稱亞細亞洲,英文名為Asia。世界第一大洲,麵積近4400萬平方千米,占地球陸地麵積的三分之一,總人口37.74億(1995年)。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英文名Africa。世界第二大洲,麵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0%,總人口約為7.82億(1995年)。

美洲:全稱是亞美利加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北美洲麵積約4220萬平方千米,人口7.63億(1994年)。南美洲也稱拉丁美洲,麵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人口約3億。

歐洲:全稱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世界第六大洲,麵積1016萬平方千米,人口7.37億(1995年),是人口最密集的大洲。

大洋洲:最小的一個洲,麵積約897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880萬(1995年)。它由澳大利亞大陸、新西蘭、新幾內亞,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

南極洲:南極洲是七大洲中地理緯度最高的一洲。麵積約1405萬平方千米。基本上沒有常住居民。

亞細亞

“亞細亞(Asia)”最早起源於腓尼基語,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亞細亞”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中有著不同的指稱,如古希臘人指的“亞細亞”相當於後世所說的小亞細亞愛琴海沿岸一帶;古羅馬時代,用以指小亞細亞西部城邦國家帕加馬及附近地區;到了公元l世紀,羅馬人的亞細亞省在現在的安納托利亞半島西部。中世紀以後,歐洲人才用“亞細亞”指稱所有東方的大陸,直到後來成為世界第一大洲的名稱。

美洲全稱的由來

美洲的全稱是“亞美利加洲”。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的達聖薩爾瓦多島,但他誤認為自己到達的是印度。7年後,一位叫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人,隨同葡萄牙人的船隊到達哥倫布所謂的“印度”,他經過廣泛考察,確信這是一塊新的大陸。1507年,他在《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中,詳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當時的德國地理學家馬丁·瓦德西蒙勒因亞美利哥提供了“新大陸”的證據,便在《宇宙學導論》一書中建議將新大陸命名為“亞美利哥”。1538年,荷蘭製圖學家墨卡托在繪製地圖中,將這一名稱擴及整個美洲。後來,人們仿照其他大洲的詞尾形式將“亞美利哥洲”改為“亞美利加洲”。

達·伽馬和麥哲倫

達·伽馬和麥哲倫是葡萄牙曆史上最為著名的航海家。

1497年,達·伽馬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領由4艘船隻組成的遠征隊,從裏斯本南部的海港出發,開始了前往印度的航行。船隊由到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海家迪亞士領航,經過整整4個月航行,終於抵達好望角。好望角猶如一個死亡之角,船隊在遭受三天三夜狂浪暴雨的襲擊之後,終於繞過好望角,進入了印度洋。1498年4月,遠征隊來到肯尼亞的馬林迪。在那裏,他們得到了一位有經驗的阿拉伯領航員馬吉德的幫助。在馬吉德的引導下,達·伽馬的船隊安全地橫越印度洋,於5月20日抵達印度西海岸。達·伽馬用從葡萄牙國內帶來的物品和金錢與印度人交換當地的土產、寶石、香料等。當年8月底,達·伽馬一行離開回國。他們又一次曆盡千難萬險,終於在公元1499年9月回到裏斯本。這時,船隊所剩的人員已經不到出發時的一半。而達·伽馬則成為探索新航路的功臣。

麥哲倫雖然也是葡萄牙人,但他卻是以西班牙的名義遠航的。麥哲倫25歲時就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在遠洋探航的生涯中,曾三度負傷。1517年,麥哲倫移居西班牙。兩年後,在西班牙國王的批準下,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港出發,開始了環繞地球的遠洋探航。他們橫渡大西洋,經過美洲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在抵達菲律賓群島後,麥哲倫在與當地居民的衝突中喪生。不過,他的同伴繼續航行,經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於公元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也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資助下,率領一支由3隻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的遠航隊,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斯港出發,前往“東方”。

哥倫布率領遠航隊於9月8日離開了加那利群島,一直航行在大西洋上。舉目四望,天連著水,水連著天,生死未卜,前途渺茫。船員們牢騷滿腹,怨聲載道。然而,哥倫布卻沒有灰心,他相信地球是圓的,隻要一直向西航行,就會到達東方。在經過70天的艱苦航行後,終於渡過大西洋,於10月12日到達巴哈馬群島,隨後又到達古巴和海地。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返回西班牙。此後,他又3次西航,先後到達南美洲的一些海岸。

哥倫布雖然沒有到達他向往的東方,但他的遠航意外地開辟了從歐洲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新航路,發現了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的美洲新大陸。

經線緯線

為了精確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們給地球表麵假設了一個坐標係,這就是經緯度線。

公元前344年,亞曆山大大帝渡海南侵,繼而東征。隨軍地理學家尼爾庫斯沿途搜尋資料,準備繪一幅“世界地圖”。他發現沿著亞曆山大東征的路線,由西向東,季節變換與日照長短都很相似。於是作出了一個重要貢獻——第一次在地球上畫出了一條緯線,這條線從直布羅陀海峽起,沿著托魯斯和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到太平洋。

亞曆山大帝國曇花一現,不久就瓦解了。但以亞曆山大為名的那座埃及城市裏,出現了一個著名圖書館,多年擔任館長的埃拉托斯特尼博學多才,精通數學、天文、地理。他計算出地球的圓周是46250千米,畫了一張有7條經線和6條緯線的世界地圖。

公元120年,一位青年也在這座古老的圖書館裏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他就是托勒密。托勒密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為繪製地圖應根據已知經緯度的定點做根據,提出地圖上繪製經緯度線網的概念。為此,托勒密測量了地中海一帶重要城市和據點的經緯度,編寫了8卷地理學著作。其中包括8000個地方的經緯度。為使地球上的經緯線能在平麵上描繪出來,他設法把經緯線繪成簡單的扇形,從而繪製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圖”。15世紀初,航海家亨利帶著“托勒密地圖”出海。但是,經過反複核對,卻發現這幅地圖並不實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長遺憾地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實都與他說的相反。”

測定經緯度的失準,關鍵是沒有“標準鍾”。製造準確的鍾表在海上計時,顯然比依靠天體計時要方便實用得多。18世紀機械工藝的進步,終於為解決這個長久的難題創造了條件。英國約克郡有位鍾表匠哈裏森,他用42年的時間,連續製造了5台計時器,一台比一台精確、完美。第5台隻有懷表那麼大,測定經度時引起的誤差隻有1/3英裏。差不多同時,法國製鍾匠皮埃爾·勒魯瓦設計製造的一種海上計時器也投入了使用。至此,海上測定經緯度的問題,終於初步得到了解決。

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

美國北極探險家皮爾裏,自1886年起,多次考察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地區,探測去北極的路線,並兩次試探前往北極。1908年進行第三次嚐試,從埃爾斯米爾島出發,旅程最後階段有一名黑人助手亨森和4名愛斯基摩人同行。次年,即1909年成功地到達北極。

首次飛越大西洋的人

1927年5月20日,小查爾斯·林白駕駛單翼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從紐約起飛,帶著全國人民的祝福飛向法國。經過33.5小時不著陸飛行,於5月21日降落在巴黎的布爾歇機場,成為第一個駕機橫跨大西洋的人。林白成功飛躍大西洋後,全世界為之轟動,美國舉國歡慶,柯立芝總統派一艘巡洋艦接他回國。

最先發現南極洲的人

英國人認為,詹姆斯·庫克船長是第一個發現南極洲的人。其實這位船長在1774年1月隻是把船駛到了南緯71°10′的海域,並沒有踏上南極大陸。俄國人聲稱是他們最先發現了南極,因為在1821年1月他們的探險隊登上了距南極大陸很近的彼得一世島。而美國人則強調說是美國青年帕爾默於1820年11月18日發現了南極大陸。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最先登上南極大陸的,應該是挪威海員博爾赫格列文克。1895年,他登上了羅斯海入口處的岬角。4年後的1899年,他又和同伴們在那裏度過了一個冬天。

中東、近東、遠東

“中東、近東、遠東”指歐洲以東地區,都是西方國家(西歐)以它們所在地區為基點,對東方廣大地區的稱呼。因為地域過於遼闊,又根據距離的遠近,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三者在地域上並沒有絕對的劃分。

我們常說的“中東”,指的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西亞、北非地區。“中東”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中東主要指西亞地區;而廣義的中東包括整個西亞、北非地區,總麵積為1652萬平方公裏,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25個國家和兩個地區(巴勒斯坦和西撒哈拉),人口為3億,其中阿拉伯民族約2億。

“近東”最初指地中海東部地區,因為這個地區曾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隨著19世紀初葉奧斯曼帝國的逐漸衰落,以及因此而來的巴爾幹半島政治版圖的變化,“近東”指稱範圍逐漸縮小、東移,與“中東”的指代範圍相重疊,彼此界限和範圍越來越不清楚,所以又稱為“中近東”,或者索性以“中東”概括,“近東”一詞則很少單獨使用。

“遠東”範圍更大,一般指亞洲東部太平洋沿岸各國各地區。

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在亞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抵哈薩克丘陵的廣大地區,麵積約為1300萬平方公裏。“西伯利亞”這一名稱是由英語的Siberia一詞翻譯來的,其較古老的名稱是用拉丁字母拚寫成Sibir一詞,譯作西比爾,最早於1483年出現在俄語裏。

四大洋

太平洋:麵積17968萬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麵積35.2%,平均水深4028米,海水體積72370萬立方千米。太平洋占世界海洋麵積的49.8%。東西最寬19900千米,南北最寬15900千米。太平洋中較大的島嶼有2600餘個。

大西洋:麵積9337萬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麵積的25.4%,平均水深3627米。

印度洋:麵積7492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麵積21.1%,平均水深3897米。

北冰洋:麵積1310萬平方千米,最寬約4233千米,最窄處1900千米,平均水深1205米。

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太平洋”這一名稱是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率船隊作環球航行時取的。

1519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探險隊從聖羅卡起航,經直布羅陀海峽,沿大西洋向西,開始環球航行。一年多以後,他們的船隊來到了南美洲的南端。在沿南美海岸航行中,他們突然發現海岸陡分為二,麥哲倫便命令船隊頂著驚濤駭浪駛進了一個海峽。經過38天的艱苦奮鬥,他們終於繞過險灘暗礁,平安地駛過了海峽。這時,一片茫茫無際的大洋又在他們眼前出現了。船隊航行了3個月,從南美洲和火地島,來到菲律賓。在航行中,始終沒有遇到一次大的風浪。隊員們高興地說:“這可真是個太平之洋呀!”從此,人們就把美洲、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一片大洋叫做“太平洋”。

好望角

“好望角”位於非洲西南端的非常著名的岬角。它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但最初卻被稱為“風暴角”,因為它所處的海域是世界航線上著名的風浪區,經常有船隻在此遇上風暴而沉沒。

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險家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沿非洲西岸南航,尋找通往東方的航路,首次到達非洲南端,在那裏遇到了特大風暴。他乘坐的三桅帆船在驚濤駭浪中幾乎沉沒,最後漂到無名岬島靠岸,並被迫返航。迪亞士就將該海區稱做“風暴角”。回國後,迪亞士向國王彙報了到達“風暴角”的情況,國王認為這樣的命名會挫傷航海家探險的積極性,不利於進一步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所以他將“風暴角”改為“好望角”。

世界名海

地中海:屬大西洋海域,介於亞、歐、非三洲之間,麵積約2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

黑海:屬大西洋海域,是歐洲東南部和小亞細亞之間的內海,麵積約42萬平方千米。海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均較貧乏。

加勒比海:屬大西洋海域,介於南美大陸、中美地峽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麵積約27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2491米,為世界上深度最大的陸間海。

紅海:印度洋西北狹長海域,介於亞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之間,麵積約45萬平方千米,局部海域因紅色海藻生長繁茂而呈紅棕色,是世界上最熱和鹽度最高的海域。

白令海:太平洋最北部海域,介於亞洲與北美洲之間,麵積約230.4萬平方千米。

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的邊緣海,位於千島群島和亞洲大陸之間,麵積約159萬平方千米。

波羅的海:屬大西洋海域、歐洲北部的內海,麵積約42.2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域,海水鹽度6‰~15‰。

北海:大西洋北部邊緣海,麵積約5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交通最繁忙的海域和世界著名漁場之一。

日本海:太平洋邊緣海。位於亞洲大陸東麵,麵積約101萬平方千米。

珊瑚海: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總麵積約479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海,多珊瑚礁島。

瀨戶內海:日本本州、四國、九州間的內海,麵積約9500平方千米。

死海

死海是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一個內陸鹽湖。它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麵平均低於海平麵約400米。死海長80公裏,寬處為18公裏,湖水表麵麵積1020平方公裏,最深處400米。死海的含鹽量極高,且越到湖底越高。一般海水含鹽量為35‰,死海的含鹽量達230‰~250‰。據估計,死海的總含鹽量約有130億噸。由於湖水含鹽量極高,水中隻有細菌沒有其他生物,甚至岸邊也沒有花草,因此人們稱之為死海。由於海水中的礦物質含量極高,使得海水的比重較大,產生的浮力使人漂浮在水麵而不會下沉,但同時也使人無法正常遊泳。

“愛琴海”的由來

愛琴海是希臘半島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個美麗的海灣。它的名稱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地中海東部克裏特島上有個諾薩斯王國,國王米諾斯的妻子生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牛。國王米諾斯為米諾牛建造一座地下迷宮,並強迫被征服的雅典每年進貢7對童男童女來喂養這頭怪物。在第三次進貢時,雅典國王愛琴的兒子忒修斯自告奮勇作為貢品進入迷宮殺死怪物。忒修斯離開雅典時,曾與父親愛琴約定,如能生還,返航時就把黑帆換成白帆,不料忒修斯歸來時,竟忘記按約扯下黑帆換上白帆。焦急等待著的國王在山頭上遠遠望見歸船上仍是黑帆,以為兒子已經喪生,悲痛欲絕,縱身跳入大海。為了紀念愛琴國王,他跳入的那片海從此就叫愛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