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中之王阿維森納
阿維森納是伊本·西拿的拉丁文名,是歐洲人對他的稱呼。
公元980年,阿維森納生於中亞細亞布哈拉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阿維森納從小聰明好學,10歲左右就已熟知阿拉伯和波斯文學,17歲時就已成為有名的醫生和學者。
布哈拉的蘇丹身患重病,經阿維森納的治療,一個月以後就完全恢複了健康。因此,阿維森納被特準可以進出王室圖書館查閱一切資料。這使阿維森納如虎添翼,醫術更加高明。
32歲那年,阿維森納又治好了哈馬丹國王的病。國王感謝他,任命他做了大臣。後來,因為宮廷內訌,他遭誣陷被投入了監獄,經王子搭救才獲釋。王子很器重他,任命他為侍臣和科學顧問。阿維森納在51歲那年隨軍出征,途中患病。靠著自己的高明醫術,阿維森納把死期推遲了6年,直到公元1037年才離開人世。
阿維森納醫術、醫德高超,人們讚譽他為“醫中之王”。今天,在伊朗西北部的哈馬丹,人們還可以看到他的墳墓。
首倡優生學的人
曆史上首創優生學並引導人類對自己實行擇優汰劣的是英國人高爾頓(1822~1911)。
高爾頓生於英國古城伯明翰,和達爾文是表兄弟。高爾頓自幼聰慧,從小便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從15歲到22歲,高爾頓讀了7年大學,廣泛學習了醫學、生理學、植物學、物理、化學、數學……幾乎包括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22歲時他接受了父親的一大筆遺產,為他在科學上不斷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高爾頓一生花費心血最多、受到批評也最多的是他的優生學思想。公元1889年,高爾頓提出一個後來被稱為“高爾頓祖先遺傳定律”的公式。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和智力、品質,有一半來自父母,四分之一來自4個祖父母,八分之一來自8個曾祖父母……這個公式能夠解釋為什麼子女與父母既相像又不像、子女中有的有遺傳病有的則沒有、個別人身上為什麼還會出現長尾巴、全身長毛等返祖現象。之後,他還破天荒地提出改良人種的問題,要求從提高子孫後代的遺傳素質出發,在法律和道德控製下,實行優生優育。因為高爾頓的研究和宣傳鼓動,1908年英國成立了以他為名譽會長的優生學教育會,這是最早的優生學群眾團體。
傳染病的征服者
從遠古到100多年前,人類長期遭受傳染病的危害,霍亂、鼠疫、肺結核等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今天,這些瘟疫已經得到控製。在和傳染病鬥爭的過程中,作出決定性貢獻的是德國教授科赫(1843~1910)。
科赫出生在德國的一座礦山城裏,23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就開始了他的醫學生涯。每當他眼睜睜地看著病人因無法挽救而死去的時候,就更加堅定了這樣的信念:一定要抓住傳染病的元凶。當時,炭疽病使成千上萬隻牛羊一夜間死去,並危及牧人、毛皮商人的生命。他從病羊血液中看到許多小杆和長線,猜想這就是引起炭疽的杆菌。由於沒錢買供實驗用的牛羊,科赫決定用白鼠做實驗。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證實了自己的猜想,並發現炭疽杆菌的繁殖速度和能力大得驚人。科赫從細菌的繁殖中,進而確認某一種微生物就能引起某種疾病。
科赫的早期研究是在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的。但他能克服重重困難,巧妙地設計出許多簡單、易行、可靠的方法進行研究並取得成功。如固體培養、懸滴培養等一直相傳至今,後來他被調離鄉村到德國衛生部工作。1882年,科赫利用較好的實驗設備,發現了危害極大的結核菌。這是當時最重大的細菌研究成果,從而革新了結核病的防治工作。他因此獲得1905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後來,科赫走遍許多國家和地區,分別考察並研究了鼠疫、麻風病、霍亂、瘧疾、口蹄疫、昏睡病以及黑熱病等絕症,提出了許多有效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這些瘟疫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最早的聽診器
1816年,法國名醫蘭尼克在從家中去醫院的途中,看到路邊有兒童在玩一種用別針劃木頭一端而在另一端聽音的遊戲。到醫院後,蘭尼克立即找到有封麵的薄書本,卷成圓筒後,將其一端置於病人心髒部位,而自己耳朵貼在另一端。結果,通過圓筒傳入他耳朵裏的聲音比直接用耳朵聽診要清晰得多。這令蘭尼克十分驚喜,他在經過多次思考和試驗後,最先設計製造出了木製的聽診器。
叩診
叩診是西醫診斷疾病中最基本的四種技能之一。
300多年以前,奧地利南部格拉茲鎮上有個酒店,終日顧客盈門。酒店老板有個兒子名叫奧延布斯加,他常到酒店來玩。有一次,奧延布斯加看到父親在酒桶上用力拍打,甚為納悶,便向父親請教。父親向他解釋說,根據拍打酒桶所發出的不同聲響,能夠估計酒桶裏有多少酒;還告訴他說,假如酒桶上部聲音響亮,而酒桶下部聲音沉悶,說明隻剩下半桶酒了。後來,奧延布斯加當了一名醫生。當時醫生看病,隻能根據病人的體征和表象來觀察判斷病情,很容易造成誤診。善於思考的奧延布斯加,想起兒時父親拍打酒桶的情形,並由此得到啟示。這樣,他便在家人及病人身上進行叩打試驗,經過仔細辨別,發現腹部胸部出現某些病理變化時,叩打所發出的聲音與健康人會有所不同。根據其臨床經驗,在1761年,他寫了《新的診斷法》一書,詳盡闡述了叩診法。因保守勢力的影響,叩診在當時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
40年後,法國醫生柯爾比薩經過反複驗證,證明了奧延布斯加這一發現的實用價值。於是,柯爾比薩便向臨床醫務工作者大力宣傳。不久,這種叩診法不僅為醫學界所接受,而且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如今,這種方法和視診、觸診、聽診、嗅診共同組成了西醫的檢查體係。
麻醉藥的發現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笑氣”(氧化亞氮)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上“笑氣”到各地進行旅行、演講,並作“笑氣”催眠的示範表演。在美國東北部進行的一次表演中,出現了意外的情況。表演者在吸入“笑氣”後,突然從半昏睡中一躍而起,大叫大鬧,神誌錯亂地跳過圍欄去追逐觀眾。在追逐中又不幸劃破了腿部,傷口出血不止,但是表演者卻絲毫沒有痛苦感覺的現象,這給在場觀看表演的威爾斯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爾斯是一位牙科醫生,當時正在為如何減輕病人拔牙時的疼痛而愁眉不展。這一場“催眠”表演,立即引起了他對氧化亞氮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假想。經過幾次試驗以後,1845年1月,威爾斯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裏公開表演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無痛拔牙的手術。表演開始後,由於麻醉不足,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大喊疼痛,表演失敗了。但是青年助手默頓卻仍然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他仔細分析了威爾斯整個試驗的過程,發現氧化亞氮雖然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較小,要想在手術中取得滿意的麻醉效果,還必須尋找更加有效的麻醉劑才行。
默頓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裏得到啟示,決定采用乙醚來進行麻醉,經過反複試驗,終於獲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默頓的試驗成功了。
注射器
據醫學史書記載,注射器出現的最初形態是灌腸器。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陽明全篇”中寫的小竹管就是灌腸器,這是注射器的雛形。15世紀,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家們為了深入研究人體組織,紛紛進行屍體解剖。為解決屍體防腐問題,意大利著名解剖學家歐斯達狄士等先後將防腐劑通過“注射器”注入屍體的血管裏。至1851年,法國醫生製成一個金屬注射器。在同一時代裏,愛爾蘭醫生德林也用自己製造的金屬注射器給病人注射鎮痛劑。1896年,德國科學家製成第一個玻璃注射器後,它才廣泛地應用到臨床上。
體溫計
體溫計是由歐洲人桑克托留斯醫生發明的。桑克托留斯醫生是伽利略的朋友。1595年。當伽利略完成氣體溫度計後,桑克托留斯醫生按自己的設想和診病的需要,對氣體溫度計進行了改進,1600年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支體溫計,當時溫度計的管子裏裝著的是紅色酒精。1712年,德國科學家華倫海特用水銀代替酒精,由於水銀在零下39度才開始凝固,350度才開始沸騰汽化,可擴大測量溫度的範圍。並且把水在一個大氣壓下的冰點定為32度,把沸點定為212度,中間劃分為180等分,每等分定為一度,這就是華氏溫度。攝氏溫度計產生於1742年,它是把一個大氣壓下水的冰點定為零度,沸點定為一百度,中間分為一百格,每格一度,這就是我們常用的攝氏溫度。
血壓計的發明
大約在18世紀初,英國人哈爾斯用一根長達9米的玻璃管,與銅管連接,並將銅管一端插入馬腿動脈內,即測出了馬的血壓。此後,法國人普塞利又作了改進。1896年,意大利人發明了不損傷血管的血壓測定計,測量血壓時,將橡皮囊臂帶圍繞手臂,捏緊橡皮球,觀察玻璃管內水銀柱跳動的高度,以推測血壓數值。1905年,俄國再一次改進了血壓測定法,即除了血壓計之外,還需要借助聽診器。這種測定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心電圖機
科學家發現,當人的心髒搏動時,伴有微弱的電活動。1881年,沃勒首先研製出毛細管電位計來記錄生物電,但該電位計測量心電的效果很不理想。
1903年,荷蘭的病理學教授愛因托芬發明了弦線型心電圖描記器,並不斷進行完善,於1906年公開用於臨床。愛因托芬的發明轟動了世界醫學界,他也因此獲得了192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威爾遜發明了單極肢體導聯。不久,這種導聯被改良成加壓單極導聯,使描記出的心電圖更為清晰。威爾遜在發明了單極肢體導聯後,又研製出了單極心前導聯。這樣就形成了12導聯心電圖。
1952年,科學家研製成了高頻心電圖,能檢測出被普通心電圖濾掉的高頻部分。1957年,美國物理學博士霍爾特發明了能在人體活動的情況下描記心電並能隨身攜帶的動態心電圖機。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各國對心電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熱筆型、噴墨型心電圖機相繼問世並被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也被迅速用於輔助心電圖的自動診斷。
CT
CT是指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儀,是電腦與X光掃描綜合技術的產物,集中了當代一係列不同技術領域的最新成就。它能把人體一層一層地用彩色圖像顯現出來,檢查出體內任何部位的微小病變。CT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研製者英國工程師漢斯菲爾德和美國物理學家科馬克共同獲得了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CT不僅用於臨床診斷,而且應用到放射治療和劑量的設計、精密活體標本取樣、癌變組織鑒別等方麵。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醫院裏應用的一種現代化診斷設備。所謂核磁共振技術,就是人體位於靜磁場中時,用一種特定的射頻電磁波照射人體組織裏的原子核,被照射的人體組織會顯著地吸收電磁波的能量,形成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僅能看清人體橫切麵的圖像,還能把縱切麵、斜切麵的各種斷層圖像拍成照片。通過這些照片不僅能看清人體髒器的形狀,而且能捕捉內部器官的功能、生理和生化信息,為內髒器官疾病和癌症的早期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狂犬病
狂犬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這種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瘋貓等病獸咬傷或抓傷人體,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汙染了傷口,而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係統傳染病。狂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個月。一旦發病後,病人可以出現高度的興奮狀態,恐怖不安、恐水、怕風、流涎。這種病的病情發展異常迅速,一般於3~5天內因呼吸衰竭、循環衰竭等原因而死亡。有關資料曾報道:1969年患此病的515人全部死亡。
亞病毒
亞病毒是一類比病毒更簡單,僅具有某種核酸不具有蛋白質,或僅具有蛋白質而不具有核酸,能夠侵染動植物的微小病原體。它分為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三類。
Prions疾病
Prions疾病也稱傳染性海綿狀腦病,俗稱瘋牛病。它是發生於動物與人類的一種致命性神經退行性疾病。美國學者Prusiner長期致力於海綿狀腦病的研究,1982年他發現一種蛋白質樣傳染顆粒是與癡呆相關的退行性腦病的主要致病物質,並創造Prions這一術語。中文譯為朊病毒,它是一種比病毒小、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質分子。羊瘙癢病是最先被認識的Prions病,之後發現了牛海綿狀腦病(即瘋牛病)和貓海綿狀腦病等。人類Prions病有庫魯病、致死的家族性失眠病等。上述疾病均為與癡呆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腦組織在顯微鏡下可見大量針狀孔洞,並伴有星形細胞膠質化,故統稱為海綿狀腦病。
動物帶給人類的疾病
一、鼠疫
出現時間:公元6世紀。
出現地點: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統治時代的埃及或埃塞俄比亞,因而被叫做“查士丁尼瘟疫”,第一次出現就幾乎遍及全世界。曆史上發生過三次世界性大流行,被稱為“黑死病”。
傳播動物:鼠。由鼠的寄生蟲跳蚤傳播給人。
死亡率:30%~100%。
二、霍亂
出現時間:18世紀。
出現地點:印度。傳播範圍主要局限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地區,由於當時的交通限製,印度與世界各國隔絕,霍亂的傳播相當緩慢,醫學史家形容霍亂“騎著駱駝旅行”。東印度公司在19世紀中葉成為英國政府在印度的代理機構之後,與印度的世界性經濟貿易的發展打開了曆史性的霍亂封鎖線。長期被視為鼠疫之外最可怕的疾病。
傳播動物:雞。最早說的雞瘟,也就是雞霍亂,後來由雞傳染給人。
死亡率:30%~100%。
三、炭疽
出現時間:19世紀。
出現地點:多發生於農牧業地區,包括拉丁美洲、南歐、東歐、亞洲、非洲、加勒比海和中東地區。人感染炭疽,主要是由於職業的關係與病畜或染菌的產品接觸所造成的。經常與牲畜接觸的人,如牧民、獸醫、肉類皮毛加工的工人常患皮膚炭疽,又被稱為工業性炭疽。那是一種不痛的潰瘍,但非常難以治愈。而腸、肺、敗血型和腦膜型炭疽均病情凶險,起病迅速,患者可於2~4日內死亡。
傳播動物:牛、羊、駱駝、騾等食草動物。
死亡率:20%。
四、埃博拉病毒
出現時間:1976年。
出現地點: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名字源於剛果境內的一條河流。此後,這種神秘的病毒先後在蘇丹、象牙海岸、甚至英國出現。埃博拉病毒的症狀十分恐怖,感染者持續高燒,肌肉疼痛無比,心、肝、肺等體內器官開始糜爛成半液體的塊狀,最後患者眼睛、嘴、鼻子和肛門大量出血,全身皮膚毛孔浸滿汙血而死。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率可以高達80%。在發現埃博拉病毒的20多年時間裏,全世界已有超過1萬人死於這種可怕病毒。
傳播動物:尚未確定。
死亡率:50%~90%。
五、艾滋病毒
出現時間:1981年。
出現地點: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醫院收治了5個年輕男同性戀病人,這幾起病例後被證實為一種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是發病率增加最快的疾病,1998年約有580萬人感染,至今全世界至少已有3600萬艾滋病感染者。
傳播動物:非洲綠猴。
死亡率:61%。
六、瘋牛病
出現時間:1985年。
出現地點:1985年4月,在英國出現首例,10年來,這種病迅速蔓延,波及到世界其他國家,如法國、愛爾蘭、加拿大、丹麥、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國等。2001年日本確認了亞洲首例瘋牛病。繼而美國也發現首例,全球曾一度陷入瘋牛病恐慌。到目前為止至少有125人死於此病,無藥可治。
傳播動物:牛。人的血液和消化道是瘋牛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
死亡率:100%。
七、亨德拉病毒
出現時間:1994年9月。
出現地點:澳大利亞一個賽馬場發生了一種導致賽馬急性呼吸道綜合征的疾病,這種疾病的典型特征是嚴重的呼吸困難和高死亡率,還表現為人接觸性感染,14匹賽馬和1人死亡。病原體被分離鑒定後,證明是副粘病毒科家族中的一員,最初被命名為馬麻疹病毒,後被命名為亨德拉病毒。
傳播動物:狐蝠。
死亡率:30%~60%。
八、漢江病毒
出現時間:1993年。
出現地點:美國。當年5月,一名美國年輕人因慢性呼吸疾病住進了新墨西哥州的一家醫院。就在住院的幾天前,他似乎得了感冒,可是住院後,症狀突然發生變化,越來越不像感冒,他的肺部開始出血,呼吸也越來越困難,幾小時後,這名病人死亡。經過調查,這名死者的未婚妻5天前得了同樣的一種傳染病而暴亡。不久,與新墨西哥州接壤的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也出現了同樣的死亡現象。
傳播動物:鼠。
死亡率:38%。
九、禽流感
出現時間:1997年。
出現地點:最早在1878年意大利發生過這種後來被稱為“禽流感”的雞瘟,而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一次禽流感爆發於198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等地區,美國政府為此共花費了6000多萬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估計達3.49億美元。而在1997年亞洲等地的禽流感爆發中已有人被傳染並死亡。
傳播動物:雞、鴨、鴿子等。
死亡率:33.3%。
十、尼巴病毒
出現時間:1998年。
出現地點:在馬來西亞首次發生。先是豬群中大範圍爆發,後傳播給人,病人均為豬場或屠宰場工人。傳播導致成千上萬頭豬死亡,並在幾周內傳染給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通過死亡病人腦脊液檢查,尼巴病毒被證實為一種類似亨德拉病毒樣病毒,但臨床及流行病學均與亨德拉病毒不同,是一種新的病毒。
傳播動物:狐蝠。
死亡率:50%左右。
十一、猴痘
出現時間:2003年5月。
出現地點:美國中西部3個州一共出現了至少33例猴痘可疑病例。1958年,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發現猴子體內存有猴痘病毒,這種病毒還可以感染很多種鼠和兔。1970年,科學家在非洲首次發現,有人感染了猴痘病毒,其症狀和天花類似,2003年猴痘在美國再度出現,並小範圍流行。
傳播動物:岡比亞土撥鼠。
最普通的疾病
鼻感冒可算得上是人類最普通的疾病了。所謂鼻感冒,在醫學上稱為普通感冒(俗稱傷風),它主要是由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人們患了這種普通的感冒後,全身出現的症狀比較輕微。成年人患此病,一般不發熱或僅有一些微熱,同時伴有輕度頭痛,疲乏無力等不適;小孩患此病可能體溫較高,症狀也較重,這種普通感冒的傳染性和散發性很強。非常容易在氣候突變時流行。任何人都無法有效預防此病,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這最普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