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英文縮寫為“AIDS”。是一種由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多種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腫瘤,最後導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疾病。1981年美國診斷出首例艾滋病病人。1982年9月,美國疾病控製中心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為這種複雜的疾病命名。1983年,從一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結中分離到新的病毒,研究證實這種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體。1986年7月經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命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縮寫“HIV”。20多年來,艾滋病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被稱為“世紀瘟疫”或“世紀絕症”。
艾滋病之所以猖狂於全球,就在於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體後直接侵犯人體免疫係統,攻擊和殺傷的是人體免疫係統中最重要、最具有進攻性的T4淋巴細胞,使機體一開始就處於喪失防禦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進入人體,就寄生於T4淋巴細胞內最核心的部分,並與細胞核的遺傳物質DNA整合為一體,人體沒有能力使其分開,更沒有力量殺滅它,艾滋病就成為一種“病人基因”的痼疾。
艾滋病病毒隨免疫細胞DNA複製而複製。病毒的繁殖和複製使免疫細胞遭到破壞和毀滅,並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細胞。就這樣,病毒一代代地複製、繁殖,免疫細胞不斷死亡。而且艾滋病病毒具有迅速變異能力,人體抗體的產生落後於病毒的變異,因而無法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擴散,也給目前特效藥和疫苗研製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醫學之最
最早的醫院:建於蘇格蘭,距今已有兩千年。
最早的國家醫學院:公元前6世紀中葉隋代的“太醫署”。
最早的麻醉藥:公元2世紀,中國名醫華佗發明的麻沸散。
最早的心髒移植手術:1969年,由休斯敦聖·洛克的主教醫院醫生丹敦·A.摩利為首的小組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心髒移植術。接受手術者是來自伊利諾伊州47歲的斯科基。
第一張人體X光照片: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為其夫人拍攝的手部X光照片。
最早發現的抗菌素:青黴素。1928年,英國醫學家弗萊明發現。
接受注射最多的人:英國格拉斯哥的塞繆爾·戴維森。他從1923年11歲時開始總共接受了78900次胰島素注射。
第一個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人:德國微生物學家貝林。其主要成果是發明了白喉抗毒素。
一次手術中移植最多的器官:1997年,美國佛羅裏達州邁阿密約翰遜兒童醫院的安德裏斯·特查基斯博士在長達16小時的手術中為10個月大的意大利女嬰移植了肝髒、胰髒、胃、大小腸和兩個腎髒。
最早的腦細胞移植:199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醫療中心的醫生為喪失右臂、右腿及大部分語言功能的62歲的阿爾瑪·賽拉西妮進行了腦細胞移植手術。
獻血最多的人:澳大利亞人哈裏森。哈裏森從18歲那年開始,48年來共獻血804次,獻血量共48萬毫升。
最致命的流感發作:1918~1919年間的世界性流感,死亡2164萬人。
第一個發現癌病毒的人:美國醫生弗朗西斯·佩頓·勞斯。他在1911年1月2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出癌腫瘤是病毒所致。
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她於1978年7月出生,被稱為“世紀嬰兒”。
第一家節育診所:瑪麗·斯托普斯醫生於1921年在倫敦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節育診所。
種牛痘
天花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長達千年的“瘟疫”。現代人類預防天花的有效手段是接種牛痘。
英國醫生琴納觀察到,感染了牛痘的人不會感染天花,於是在1796年,他取一位患牛痘的擠奶女工手指病損內容物接種到一位8歲男孩身上,48天後又給他接種天花患者的膿皰內容物,結果男孩對之已有抵抗力。1798年,他將實驗結果寫成了《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調查》發表,稱之為牛痘疫苗接種法,但並沒有引起重視。直到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證明酒的變質是由微生物引起,德國醫生郭霍解決了細菌的分離,在此基礎才有減毒菌苗的研究,使牛痘的接種得到廣泛使用。巴斯德為紀念一百年前琴納的發現,將此預防疾病的方法稱之為預防接種。正是由於這一醫學發現和實踐,使曾是人類死亡主要原因的天花得到了有效控製。
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化學家、生物學家和醫生。對於他在生命科學方麵無與倫比的理論和實踐,法國人民評價說:“巴斯德一人的發現,足以抵償公元1870年法國付給德國的50億法郎戰爭賠款。”
1848年,通過研究酒石酸晶體,巴斯德發現分子的光學異構體,從而第一個在化學界提出分子不對稱性理論,開創了立體化學研究的途徑。1857年,他研究了發酵過程,證明發酵是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同時發明了預防酒變酸的加熱消毒法,這種方法被命名為“巴氏消毒法”。公元1881年,巴斯德弄清了蠶病的致病菌,找到了預防方法。他還用減毒的炭疽病菌和雞霍亂病菌使綿羊和雞獲得免疫成功,每年可以使數以十萬計的家畜、家禽免於死亡。這些成就使巴斯德享有微生物學鼻祖的盛譽。
1885年的一天,一位滿麵愁容的婦女帶著兒子向巴斯德求救。小男孩在路上被一條瘋狗咬傷14處,已經不能行走,生命奄奄一息。巴斯德冒著失敗的危險,首先在孩子身上注射了狂犬疫苗,經過8天緊張的治療,共進行了13次接種,終於使孩子獲救。他的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成果當時被譽為“科學記錄中最傑出的一頁”。
青黴素
青黴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他是由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弗萊明於1928年發現的。當時,弗萊明正在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有一次,他把含有葡萄球菌的液體裝到有明膠溶液的圓盤裏,準備蓋上蓋子放到培養皿裏加溫,以便研究細菌的繁殖情況。可是他恰巧忘了蓋蓋子,等到觀察時卻發現盤上附著一層青灰色黴菌。弗萊明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他吃驚地發現,在這種黴菌的近旁,竟沒有葡萄球菌的蹤影。這一偶然發現令弗萊明驚喜萬分,他將這種青灰色黴菌命名為“盤尼西林”,即青黴素。後來,弗萊明進一步研究證明,青黴素在被稀釋800倍以後仍能抑製細菌生長,並且在高濃度下也不會損害細胞。弗萊明終於實現了他尋找新藥的願望。從他發現青黴素以來,人們找到了2000餘種不同的抗菌藥。1945年,弗萊明同英國的弗洛裏和德國的蔡恩三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奎寧
17世紀,秘魯首都利馬經常發生瘧疾,很多人被奪去了生命。後來,當地的印第安人找到了一種醫治瘧疾的特效樹皮,即金雞納樹樹皮,他們把這種樹稱為“生命之樹”。為了保守秘密,還作出了最嚴厲的規定:誰要是泄露了,誰就要被處以死刑。
1638年,西班牙的欽瓊伯爵和夫人埃娜來到利馬。當時,利馬正值流行瘧疾,埃娜不幸患上了瘧疾,久治不愈,隻好請印第安姑娘珠瑪來照顧。善良正直的珠瑪不忍埃娜身患此病而逝,她冒著生命危險將“生命之樹”的樹皮調藥治好了埃娜的病。為了友誼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醫治,珠瑪還毅然說出“生命之樹”的秘密。後來,埃娜把“生命之樹”的樹皮帶回歐洲,經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
維生素的發現
1893年,年輕的荷蘭醫生艾克曼住在爪哇時,看到當地正在流行一種可怕的疾病——腳氣病。這種病使中國、日本和一些南美洲,非洲國家吃大米的人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艾克曼醫生決心研製一種藥物來治療這種病,但他給患者用了許多藥物都不能見效,最後還是靠母雞的啟發才找到了治療的方法。有一天,他走過雞窩,發現有的雞也有這種病。經過仔細觀察,才找到它們發病的原因是吃了腳氣病人吃剩下的白米飯。經過實驗證明,隻要在白米裏稍加一點糖,病就會很快好了。他終於找到了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波蘭的科學家封克在1912年從米糖中分解出一種藥用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叫做維他命,即維生素。維生素是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維生素已經有20多種。
維生素C
維生素C與壞血病有著密切關係。中世紀時壞血病對人類危害很大,各國史書,特別是戰爭史和航海史,都有關於壞血病及治療壞血病的描述。1593年,英國總督理查德·霍金斯報告說,英國有1萬名船員死於壞血病。
1498年,瓦斯科率領一隻船隊航行至好望角時,160名船員中有100名患了壞血病,其中25人因此喪生。全體船員在岸邊掛起基督聖像祈禱,但毫不見效。正在此時,一名船員從當地人處得知用鬆針煎水飲可以治病,試飲之後,果然有效,患病船員得救了。
1734年,“格陵蘭”號船上一名水手患了壞血病,經多方救治無效,性命岌岌可危,隻好讓他獨自上岸聽天由命了。患者上岸匍匐在地,啃些野草,聊以充饑,不料這些野草卻救了他一命。不久後他痊愈歸國,稱這種救命草為“壞血病草”。
1720年,歐洲的何拉邁爾正式報告,用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果實可治療壞血病。1751年,艦隊內科醫生林特發表文章,指出在植物汁液中,存在某種治療壞血病的特效成分。這一發現使得各國學者紛紛埋頭於實驗室,尋找這種有效成分。後來他們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公布於眾,指出壞血病是由於食物中缺乏某種物質所致,首次確認了維生素C的存在。不久,英國、美國、法國與日本的學者們,便先後從不同的材料中提取出維生素C的純品,並經過動物實驗,確證此物具有抗壞血病的功效。1932年,美國學者首次從檸檬汁中分離出該物的結晶,又根據維生素發現的先後順序,將它命名為維生素C。
維生素A
1904年,日本由於暴風雨和地震災害,“希光”病泛濫,許多兒童的皮膚、毛發日趨幹燥,視力衰退,體瘦如柴,最後喪失生命。當時,有位名叫麥利的外國醫生在為兒童治療“希光”病時,發現有個兒童因吃雞肝而治好“希光”病後,他經過研究後認為:“希光”病和營養有密切關係;雞肝裏含有一種能對抗“希光”病的因子,並由此推論,隻要食物中含有抗“希光”病因子,就能治“希光”病。
1913年,美國科學家揭開了用動物肝治療幹眼病(希光病)的秘密。在實驗中,他們又發現在食物中加幾滴魚肝油後可以使治療幹眼病的療效顯著提高,於是開始提煉魚肝油。他們把鱈魚肝放在器皿中慢慢煎熬,製出粗糙的魚肝油來,然後加入苛性鉀的酒精溶液,在60℃下進行劇烈地攪拌,使魚肝油中的脂肪充分堿化,生成肥皂和甘油,再把它們分離出去,最後得到一種黃色針狀晶體。由於這晶體的熔點隻有7~8℃,所以通常是黃色的黏稠液體。它比魚肝油功效大幾百倍。遂命名為“脂溶性A”。
後來,科學家發現脂溶性物質不僅是一種,所以到了1920年,英國科學家正式把它命名為“維生素A”。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種解毒藥,它除了用於解熱鎮痛、預防大腸癌外,對心血管疾病有強大的保護作用,被譽為心血管疾病現代治療的“基石”。它的藥用價值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早在2300多年前,西方醫學的奠基人、希臘生理和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已發現,水楊柳樹的樹葉和樹皮具有鎮痛退熱作用,但他並不清楚它的有效成分是什麼。
1827年,英國科學家首先發現水楊柳樹的樹葉和樹皮中含有一種叫水楊甙的物質。1853年,德國化學家首次合成水楊酸鹽類的前身純水楊酸。它具有退熱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對胃有強烈的刺激。1897年,另一位德國化學家霍夫曼的父親身患風濕病,因為此病,老人飽受病痛之苦。當時沒有有效治療藥物,隻有水楊酸有治療作用,但該藥副作用太大,幾乎使人無法忍受。霍夫曼當時為了給父親治病,苦苦思索,反複試驗,決心要把水楊酸改造成副作用小的治療藥物。經過多次試驗,他成功地將純水楊酸製成乙酰水楊酸,這便是沿用至今的阿司匹林。它保持了純水楊酸的退熱止痛作用,而毒性和副作用卻大為降低。
1899年,德國化學家創立了批量生產阿司匹林的工藝,把阿司匹林真正推向了醫藥市場。
凡士林
石油發現後,引起了美國紐約一位年輕化學家鮑勃·奇斯布勒的興趣。他在與鑽井工人的接觸中,發現大型鑽頭上總附著一種像蠟一樣的物質,而鑽井工人每當劃破了皮膚或燒傷時,總是將這些物質塗於傷口。鮑勃於是將這些物質帶回去做實驗,提取出了一種幹淨的糊狀油膏,具有較強的止痛、治療刀傷、燒傷等功效。他立即向政府申請專利權,並將它取名為“凡士林”。
黃曲黴素
黃曲黴素是寄生在油料作物種子中的一種真菌所產生的有毒致癌物質。該真菌喜歡溫暖環境,它能侵染花生、玉米、棉花等。黃曲黴素具有很強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人和動物攝入一定量的黃曲黴毒素後,便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黃曲黴毒素還能破壞動物的組織,並可導致癌症的發生。
牛磺酸
牛磺酸是從牛的膽汁中分離出來的一種酸,後經研究測定,確定其組成中含有硫,故名硫黃酸、牛膽堿,它以遊離態或膽汁酸的結合體存在。植物中幾乎不含牛磺酸,動物中則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分布較廣,哺乳類的主要髒器,如心髒、腦、肝髒中含量較高。含牛磺酸較多的食品為海產品,如牡蠣、墨魚、章魚、對蝦和一些貝類。牛磺酸對大腦神經機能、心髒、肝髒、腎有特殊的作用,特別對嬰幼兒的視力、大腦發育是不可缺少的養分,嬰幼兒的需要量較高,在母乳裏含有大量的牛磺酸。另外,牛磺酸能防治多種成人疾病,如心血管病、肝炎、糖尿病,還有提高暗視野和防治視力衰退的作用。
褪黑素
褪黑素又稱鬆果體素,它是由哺乳動物和人體腦內鬆果腺合成與分泌的一種重要激素,有“腦白金”之稱。褪黑素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於1958年發現的,因能使兩棲類動物皮膚黑色聚集而導致膚色變淺而得名。鬆果體是人腦中央的一個器官,它是人的生命時鍾,是人體衰老的根源,其分泌物——褪黑素決定人壽命的長短。褪黑素在鬆果體內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影響,白天褪黑素分泌受到光的抑製,含量較少,夜晚褪黑素大量合成,含量大幅度增加。褪黑素的分泌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不斷下降,60~70歲時鬆果體已被鈣化。褪黑素具有延緩衰老、調節生物節律、催眠、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體溫等一係列人體保健作用。
腦黃金(DHA)
DHA即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人體神經細胞組織的一種重要或分。它對神經功能和視覺功能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對心髒也有保護作用。因此,人們形象地稱它為“腦黃金”。人體自身並不能對DHA進行從頭的全合成,隻能通過對其前體亞麻酸(十八碳烯酸)的延伸和去飽和,來進行有限程度合成。在健康人體中,也隻有少量的亞麻酸可轉化為DHA。如果DHA攝入量不足,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可產生一係列重要的慢性疾病,如抑鬱、注意力缺乏和早老性癡呆。目前,已成功從海藻中提取出DHA,並已投入生產。海藻DHA油極易被健康成人和嬰兒所吸收。
煙堿為什麼又叫尼古丁
香煙中所含的煙堿是一種有毒物質,煙盒上都注明有煙堿的含量。煙堿又叫尼古丁。“尼古丁”原是一個法國人的名字。這個人在葡萄牙當大使時,對當地人吸食一種植物(煙草)而生病甚至死亡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他便把這種植物帶回法國研究。研究發現,這種植物的煙堿含量很高,是誘發癌症和導致氣管炎、哮喘、心髒病等多種疾病的有害物質。他的發現,對維護人類健康作出了很大貢獻,人們為紀念他的功績,便把煙堿改稱尼古丁了。
鴉片
鴉片是從罌粟果實中的乳狀汁液提煉出來的。罌粟最先產於埃及。公元前5世紀左右,希臘人用罌粟汁製藥,有“安神止痛,多眠忘憂”的效果。公元6世紀,阿拉伯人也掌握了提煉罌粟汁的技術。希臘人稱罌粟汁為“阿扁”,阿拉伯人把“扁”音發成了“芙蓉”。傳到波斯後,波斯人又音變成“片”。於是“阿扁”又稱為“阿芙蓉”和“阿片”。後來,罌粟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中國人把“阿”字發成“鴉”字音,故有“鴉片”之稱。
海洛因
海洛因作為一種毒品,因其毒害人類身體健康而為世界上絕大部分政府所禁止。
1897年法國拜爾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叫做二乙酰嗎啡的物質。這種上癮的止痛藥嗎啡為他們的老板帶來了巨額財富。於是,在合成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在沒有進行徹底臨床試驗的情況下,公司便將其上市銷售。
海洛因,法文意為“英雄”。它可以止痛從而讓人忍受疼痛,因此在手術等過程中有良好的表現。海洛因開始獲得了巨大成就,僅一年拜爾公司便將海洛因銷往20多個國家,海洛因成為醫生們首選的止痛藥。但很快,人們便嚐到了海洛因帶來的痛苦。海洛因成為了大多數使用者擺脫不掉的白色惡魔。
雙歧因子
雙歧因子指能促進雙歧杆菌生長的因子。人們最初發現,在人乳汁中含有一種叫N-乙酰-D葡萄糖的物質,能夠促進雙歧杆菌繁殖增生,於是人們便將這類能促進自身雙歧杆菌增生的物質稱為雙歧因子。人體腸道中的雙歧杆菌是維護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人體實驗表明,服用活的雙歧杆菌到達結腸時,隻有1/3存活。如果到達腸道中的活菌數少於10個,則起不到促進健康的作用。為此,科學家們以將注意力轉向雙歧因子製劑的研究。經體外雙歧杆菌增生實驗發現,在天然物質中也可以分離出促進雙歧杆菌增生的物質。目前,國際上雙歧因子製劑主要有以下幾類:低聚糖類、蛋白水解產物及一些蛋白質類物質、多糖類物質、短鏈脂肪酸類物質、天然植物及中草藥的提取物。
幹細胞
幹細胞是指那些具有無限或可被延長自我修複能力的細胞,它們能夠形成至少一種高分化的後代。幹細胞就其來源而言可分為兩類:胚胎組織源性的幹細胞(ES和EG細胞)和源於成熟組織的幹細胞(如多能造血幹細胞等)。由於ES和EG細胞可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組織細胞,因此又被稱為全能性細胞。而目前已知成熟細胞中的幹細胞隻具有向幾個方向分化的能力,故稱之為多能細胞。幹細胞已被廣泛用於研究胚胎發生和基因功能。幹細胞在骨髓移植、肝髒移植、神經係統變性疾病治療等方麵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激素
激素亦稱荷爾蒙,希臘文原意為“奮起活動”,是內分泌腺分泌的物質。激素直接進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繁殖等起重要調節作用。
激素的發現源於英國。1902年,英國生理學家斯塔林和貝利斯經過兩年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得出:當食物進入小腸時,由於食物在腸壁摩擦,小腸黏膜就分泌出一種數量極少的物質進入血液,流送到胰腺,胰腺接到消息後,就立刻分泌出胰液來。接著,他們把這種物質提取出來,並注入到哺乳動物的血液中。他們發現,即使這一動物不吃東西,也會立刻分泌出胰液來。於是,他們便給這種物質命名為“促胰液素”。1904年,他們給這一類數量極少,但有特殊生理作用,可激起生物體內器官巨大反應的物質起了一個形象生動的名字——“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