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醫學(3 / 3)

血液循環論

血液循環是英國人哈維發現的。

哈維於1578年出生在英國一個富農家庭,曾在劍橋大學取得醫學學士學位,後來進入帕多瓦大學,正趕上伽利略任教。公元1607年,哈維成為皇家醫學院院士。

哈維發現,心髒的每半邊實際仍然分為兩個腔室,上下腔之間有一個瓣膜把它們分隔開來,但瓣膜能夠打開,它有選擇功能,隻能讓上腔的血液流到下腔而不允許倒流。這裏的上腔,就是心房,而下腔就是心室。大動脈與左心室相連,靜脈與右心房相通。肺動脈和肺靜脈分別將右心室和左心房連通,形成小循環。哈維進一步研究心髒,認為心髒不停地作收縮和擴張運動,它的結構表明它隻可能吸收來自靜脈的血流,也隻可能將血液壓往動脈。他還發現,人的心髒每收縮一次,就能把左心室中的血液排出50~70毫克。如果每分鍾心跳75次,每次排出70毫升血液,那麼每分鍾排出的血液將達到4500毫升,近4千克之多。要是一天下來,就會有6000多千克!如果這些血是不斷造出來的,那麼它比一天吃的食物和呼吸的空氣重得多,而且人體根本裝不下。

在經過各種實驗證明血液的循環狀態後,1628年,哈維出版了《動物心血運動的解剖研究》。但此書出版後,遭到很多人的反對。直到哈維晚年,血液循環的觀點才被大多數人接受。1657年,哈維獲得了最終的榮譽,在倫敦去世。

血型的發現

卡爾·蘭德施泰納是奧地利著名醫學家。1900年,蘭德施泰納在維也納病理研究所工作時發現了甲者的血清有時會與乙者的紅血球發生凝結的現象。這一現象當時並沒有得到醫學界足夠的重視,但它的存在對病人的生命是非常危險的。蘭德施泰納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並開始了認真、係統研究。

1900年,蘭德施泰納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發現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發生反應,也就是說某些血漿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紅細胞發生凝結現象,但也有的不發生凝結現象。於是他將22人的血液實驗結果編寫在一個表格中,通過仔細觀察這份表格,他終於發現了人類的血液按紅血球與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體分為許多類型,於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分成三種:A、B、O。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就可能發生凝血、溶血現象,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人體內,就會危及人的生命。

1902年,蘭德施泰納的兩名學生把實驗範圍擴大到155人,發現除了A、B、O三種血型外還存在著較為稀少的第四種類型,後來稱為AB型。

1927年經國際會議公認,采用蘭德施泰納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確定人的血型有A、B、O、AB四種類型,至此現代血型係統正式確立。蘭德施泰納也因這個重大發現,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

輸血小史

人類輸血的曆史是從英國醫生威廉·哈維提出人體血液循環理論之後開始的。

1665年,英國科學家查理·羅爾對一隻大量出血的狗進行搶救:把另一條狗的血管接到奄奄一息的狗的血管上,從而使狗死而複生。但是,羅爾的這種使失血得以補償的有效方法,並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羅爾的第一個病人是“頭腦有點發熱的”年輕牧師,羅爾為牧師放出了幾盎司血液,然後輸入羊血(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羊血不能輸入人體內),但令人奇怪的是牧師竟奇跡般地精神振作了。與此同時,法國的讓巴普帝斯特·丹尼斯把羊羔的血液注射到一個小孩的體內,成功地治愈了孩子的熱病。但是,這種輸入羊血的方法,結果多是失敗,有的病人因此一命嗚呼。於是,人們開始考慮用別的方法輸血。後來,丹尼斯改用牛犢血液,結果也失敗了。病人家屬指控丹尼斯是殺人凶手。這樣,輸血療法在整個歐洲遭到禁止。

1854年,美國流行霍亂,有人把牛奶注射到患者血管,希望能幫助抗霍亂的血液中的白血球,但這方法也失敗了。到了20世紀初,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使用人的血液來補充婦女分娩時的失血,才確立了輸血在醫學上的地位。

1908年,外科醫生亞曆克西斯·卡勒爾把一個男子的動脈和他女兒正在出血的血管縫合在一起,父親的血汩汩地和女兒的血液融合在一起,挽救了女孩兒的生命。這件事的成功,引起社會的關注,輸血成為社會上的“特大新聞”。與此同時,科學家蘭德施泰納發現了血型,為輸血成為安全、有效的醫療方法鋪平了道路。

人體小常識

1.人體共有骨206塊,約占體重20%,分別為顱骨29塊,軀幹骨51塊,上肢骨64塊,下肢骨62塊。

2.人體肌肉約占人體重量40%。

3.人的消化管由口腔到肛門,總長約9米。小腸全長約5~7米,大腸約1.5米,闌尾約7~9厘米。

4.人有乳牙20顆,恒牙32顆。

5.人的胃容量最大約有3000毫升。

6.我國男性肝重1230~1450克,女性肝重1100~1300克。

7.人的氣管長11~13厘米。

8.人的膀胱容量為300~500毫升,最大可達800毫升。

9.人的眼睛可辨別800萬種深淺不同的色調。

10.人的外耳道長約2.5厘米。

11.心的2/3在身體正中的左側,1/3在右側,體積略大於本人的拳頭。

12.心房和心室的心動周期均為0.8秒,心房心動周期中0.1秒跳動,0.7秒休息,心室心動周期中0.2秒跳動,0.6秒休息。因此,心髒終生不覺“累”。

13.人體每天產生約10億個新的紅血球,每個紅血球壽命為4個月。

14.人腦平均重量為1400克左右。

人體奇觀

人體“計算機”——大腦:人的大腦結構複雜、功能精妙,其神經係統比今天全世界的電話網還複雜1400多倍。人的大腦總共擁有100億個神經細胞,每天能夠接受和處理8600萬條信息。人腦傳送神經衝動的最快速度可達每小時250千米。人的記憶係統一生能容納100萬億條信息。人的大腦中發生著十分複雜的化學反應,平均每秒鍾達到10萬次。

人體“管道”——血管:人體各處布滿著1000多億條纖細的微小血管,如果全部連接起來,幾乎長達10萬千米,可繞地球兩圈。

人體“水泵”——心髒:人的心髒可以連續工作一百多年,每天泵出血液6~8噸,三年半時間所泵出的血液足可浮起一艘萬噸巨輪。

人體“電台”——細胞: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細胞都是一台微型電台,它發射出的無線電波,稍低於收音機的收聽頻率。

人體“化工廠”——肝髒:人體的新陳代謝大部分是化學變化。在數百種稱為“酶”的催化劑管理下,數不清的化學反應按照一係列嚴格複雜方程依次進行。這些反應,絕大多數是在隻有1.5千克重的肝髒裏進行的。

人體“發動機”——肺髒:肺髒猶如一台發動機,推動人體氧化代謝的速度,肺在胸腔擴張量大時,能容納4.5升空氣。據計算,肺吸收氧的麵積有129027平方厘米,同一間小房子的麵積一般大。另外,肺的內表麵積比皮膚麵積要大50倍。

人體“鋼筋”——骨骼:人體之軀全靠骨骼支撐,骨骼是空心的,但有許多適應力學要求的紋理結構,每平方米的骨頭可以承受1噸的重壓。

人體二十四小時

1時:大多數人已入睡數小時,處於易醒的淺睡階段,對疾病特別敏感。

2時:肝髒活動異常活躍,加緊生產人體所需要的物質,同時加緊清除肝髒和血液中對人體有毒害的物質。而大部分器官工作效率減慢。

3時:肌肉完全放鬆,血壓降低,呼吸和心跳次數均減少,全身進入休息狀態。

4時:腦部供血進入一天中的最低點,血壓進一步降低。全身器官工作節律雖較緩慢,但聽覺靈敏,稍有響動即驚醒。此時是各種嚴重疾患者易死亡的時刻。

5時:經曆了淺睡、做夢、深睡幾個階段之後,人的精力基本恢複。此時起身,會有精神飽滿之感。腎髒幾乎不進行工作。

6時:心跳加快,血壓開始回升,往往不想起床,具有不安全的感覺。

7時:人體免疫功能已經達到高峰狀態,此時對病菌或病毒侵襲的抵抗力較強。

8時:肝內有毒物質排除殆盡,不宜飲酒。

9時:心髒進入全負荷狀態,反應性及活動性提高,痛感降低。

10時:精力十分充沛,是工作、學習和運動的最佳時期。

11時:心髒工作仍然非常努力,人體不易有疲勞的感覺。

12時:各器官和係統活躍,人體全身進入總動員。此時最好推遲一會兒再吃午餐。

13時:上半天最佳工作時間已經過去,容易感到疲勞,最好進行午休。部分糖原進入血液,肝髒逐漸進入休息狀態。

14時:人腦反應遲鈍,是一天24小時中的第二個活動能力最低點。

15時:工作能力逐漸恢複。人體器官此時最為敏感,特別是嗅覺和味覺。

16時:血糖增加,但很快會降下去,因而一般不會引發疾病。

17時:此時工作效率較高,是運動員強化訓練的最佳時機。

18時:痛感重新下降,可以適當增加活動量。

19時:血壓增高,情緒變得不很穩定,容易發脾氣。

20時:此時反應敏捷,體重達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此時司機較少出車禍。

21時:反應迅速,記憶力增強,可記住不少白天沒記住的東西,是最適宜於記憶和學習的時刻。

22時:血液中的血球含量增加,可達每立方厘米12000個;體溫下降。

23時:精力下降,疲憊感逐漸增強,機體功能期待恢複,人體應該進入休息時刻。

0時:大多數人進入甜蜜的夢鄉;人體各器官和係統活動能力減弱。

人體之最

人體最基本的構成單元——細胞

人體最基本的活動方式——反射

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特征——新陳代謝

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

人體最大的細胞——成熟的卵細胞

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脾

人體最大的外分泌腺——肝髒

人體最長的骨——股骨

人體最有力的骨骼肌——腓腸肌

人體結構中最堅硬的物質——牙釉質

人體最高級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

人體最厚的皮膚——手掌和足底的皮膚

人體最薄的皮膚——眼皮

人體內含氧最豐富的血管——肝門靜脈

人體內含尿素最少的血管——腎靜脈

人體內含氧量最高的血管——肺靜脈

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甲狀腺

人體內最重要的分泌器官——腦垂體

人體內最細小的血管——毛細血管

人體消化道中最重要的一段——小腸

人體內種類最多、分布最廣泛的組織——結締組織

人體毛細血管分布最豐富的部位——頭皮

人體最靈敏的神經反射——眼角膜反射

人體最小的骨骼——內耳蹬骨

人體硬度最高的部位——牙齒

人體最靈活的關節——肩關節

人體最穩固的關節——髖關節

人體觸覺最敏感的部位——食指關節

人體堿性最大的體液——胰液

人體酸性最大的體液——胃液

人體消化吸收功能最強的部位——小腸

人體最大的遊離骨——髕骨

人體最長管狀骨——股骨

人體最長的神經纖維——坐骨神經

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髒

人體最重要的內髒器官——心髒

人體對缺血(缺氧)最敏感的部位——大腦

人體生命最重要的物質——蛋白質

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糖

人體產熱潛力最大的組織——肌肉

人體最大的肌肉——臀大肌

人體最長的細胞——神經細胞

血型的種類

通常所說的血型就是指紅細胞的血型,是根據紅細胞表麵的抗原特異性來確定的。已知人類的紅細胞有15個主要血型係統,其中最主要的是ABO血型係統,其次為Rh血型係統。臨床上最重要的是將人類血型分A、B、AB、O四種(稱為ABO血型係統)。根據人體血液中所含凝集原和凝集素的類型不同,可分為A、B、AB、O四種血型。血型是遺傳決定的,親代與子代的血型關係取決於遺傳因素,如雙親都是O型,子代也是O型,親代是O型或AB型,則子代為A型或B型。子代與母親血型不合可引起新生兒溶血症。另外,目前還發現有一些稀有血型。

虹膜辨認技術

很長時間以來,辨認身份的主要方法是提取指紋。後來,發明了視網膜掃描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比指紋辨認更為簡便,但隨著人年齡的增長,視網膜也會發生變化。於是,虹膜辨認技術應運而生。虹膜是眼球前部瞳孔周圍含色素的環形薄膜。虹膜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任何人的虹膜是完全與別人相同的,即使同卵雙胞胎也不例外,而且人的年齡增長對虹膜也沒有任何影響,因此虹膜辨認的準確率高於指紋辨認。目前,最好的指紋辨認係統隻能辨認60~70個特征,而虹膜辨認係統可辨認和對比266個特征。從醫學角度上說,除非甘願冒失去視力的危險,否則幾乎沒有辦法改變虹膜特征。

人造心髒瓣膜

1980年,約菲斯教授接受蘇聯電子技術委員會主席紹京的委托,開始製造人造心髒瓣膜。他采用了模壓一次成型的方法,研製人造心髒瓣膜——莫斯科人造心髒瓣膜。這種瓣膜的外殼是鈦金屬的,固定在心髒上的軸圈是用黏合炭片製成的。隔膜在血流作用下不僅可以打開,也可以轉動。這種心髒瓣膜能完全消除心髒病,美中不足的是噪音過大。1998年,約菲斯及其同事成功地解決了噪音問題,並獲得發明無噪音心髒瓣膜俄羅斯專利優先權。

遺傳

遺傳一般指親代間,下代表現上代的性狀現象。遺傳學上,通常指遺傳物質從上代傳給後代的現象。例如:父親患色盲,女兒雖視覺正常,但她得到了色盲基因,並有一半機會將此基因傳給她的兒子,使色盲性狀顯現。所以,從性狀來看,父親有色盲性狀而女兒沒有,但從基因的連續性看,卻是代代相傳的,因而色盲是遺傳的。

護士

護士在醫院出現的時間並不長。1836年德國有一位青年宗教家開設了一所醫院,並訓練了一批年輕的姑娘專門負責病人的護理工作,這就是最早的護士。1854年,俄國與英、法等國之間的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國陸軍部特令南丁格爾組織一個婦女看護隊,到戰地服務。南丁格爾帶了38名經過訓練的婦女到達前線後,對傷員的傷病、飲食衛生和思想情緒都極為關心,護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大大減少了傷員的死亡率,護士職業由此受到重視。1860年,英國政府正式在倫敦設立護士學校,委派南丁格爾主持。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護士學校。隨後,許多國家都相繼開辦了專門的護士學校。

手術服為什麼是綠色的

現代醫院手術室的手術醫師們都穿綠色的手術服,這是因為:人眼在長時間內觀看一種色彩時,視神經易受刺激而疲勞。為了減輕這種疲勞,視神經便會誘發出一種補色作自我調節。若長時間地盯著一張用鮮紅的顏色在白紙上繪製的表格後轉向另一張空白紙,你會發現這張白紙上出現了一幅和剛才一樣的表格,隻不過它的顏色變成了淺綠色,因此說紅色的補色是淺綠色。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眼睛看到的總是鮮紅的血跡。時間一長,偶爾把視線轉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就會看到斑斑點點的“綠色血跡”,使視覺產生混亂而影響手術效果。采用淺綠色的衣料做手術服,就可以消除綠色錯覺,確保手術順利地進行。

最早的病曆

病曆的起源和歐洲的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古希臘阿戈利斯灣的東海岸豎立著一尊石像,這個石像就是傳說中的醫神阿克勒庇斯。這裏幾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來頂禮膜拜,祈禱自己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為此,廟內的祭司們便專門騰出一間房子來,為這些虔誠的病人治病,並將每個病人的病情、症狀、治療結果一一記錄在案,作為病人檔案妥善保管起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曆。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WHO)是一個國際性組織。1946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在紐約成立籌備會,並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法。1948年4月7日,該法得到26個聯合國會員國的批準並生效。同年6月24目,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上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獲得盡可能最高水平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其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的組織機構包括世界衛生大會、執行委員會和秘書處。

世界疾病日

世界麻風日:每年1月份最後一個星期日

世界防治結核日:3月24日

世界帕金森氏日:4月11日

世界腫瘤日:4月17日

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

世界禁煙日:5月31日

世界愛眼日:6月6日

世界禁毒日:6月26日

世界愛牙日:9月20日

國際聾人節:每年9月份第四個星期日

世界心髒日:9月28日

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0日

世界保健日:10月13日

國際盲人節:10月15日

世界傳統醫藥日:10月22日

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

世界殘疾人日:12月3日

世界防哮喘日:12月11日

世界強化免疫日: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