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傳媒(1 / 3)

黑便士

1840年5月1日,在“郵政之父”羅蘭·希爾的提議和推動下,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英國誕生了。郵票的圖案為黑色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麵浮雕像,麵值1便士,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黑便士”。最初發行的黑便士已大體具有今天郵票的特征,隻是沒有齒孔。黑便士發行後,深受歡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重印11版,售出6800萬枚。黑便士郵票一直使用了40年之久。

世界郵票之最

最早的郵票:1840年問世的“黑便士”郵票。

最珍貴的郵票:英屬圭亞那1856年發行的品紅1分票,它以殖民地徽記“帆船”為主圖。

首枚紀念郵票:1871年秘魯為紀念鐵路通車20周年發行,其主圖是火車和國家徽記。

第一套名畫郵票:1892年美國為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400周年而發行。全套16枚,圖案均采用珍藏於西班牙和意大利博物館中的名畫。

最早的體育郵票:希臘於1896年和1900年為第一屆和第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發行的紀念郵票,全套12枚。

最早以文學藝術家為主題的郵票:1905年西班牙為文學家塞萬提斯的名著《堂吉訶德》出版300周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最早以革命導師肖像為圖案的郵票:1919年匈牙利蘇維埃政府印製的兩枚普通郵票,其畫麵分別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頭像。

最早的國際組織專用郵票:一戰後國際聯盟、國際勞工局等國際組織分別在瑞士郵票上加蓋組織名稱發行的公事郵票。

第一枚航空郵票:意大利於1917年發行,它在特快郵票上加蓋“航空”二字。

第一枚影寫版印刷郵票:1914年誕生於德國。

最早的非紙質郵票:20世紀50年代匈牙利的鋁箔郵票和波蘭的絲綢郵票。

最早的對剖郵票:1941年,英國將2便士藍色郵票劈成兩半,每邊做一便士使用。

最大的郵票:長15厘米,寬8厘米,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於1972年為紀念美國“阿波羅”飛船登月而發行。

迄今仍可使用的最古老郵票:美國1861年8月發行的一套普通郵票。這套郵票麵值僅為1.81美元。

高麵值郵票

一般而言,郵票的麵值應與其特定的實際用途相對應,但現在許多國家都發行了不符合這個原則的高麵值郵票。它們分別是:

500芬尼:德國於1976年發行,

4.5瑞士法郎:瑞士於1984年發行,

1000日元:日本於1975年發行,

1000比利時法郎:比利時於1977年發行,

9.35美元:美國於1983年發行,

5英鎊:英國於1977年發行,

5法郎:法國於1982年發行,

5加元:加拿大於1983年發行,

50先令:奧地利於1975年發行,

600比塞塔:西班牙於1981年發行,

10盾:荷蘭於1970年發行,

10澳元:澳大利亞於1977年發行。

一枚貴重的孤郵票

1990年5月19日,費爾德曼拍賣行在蘇黎世拍賣了一枚世界上極貴重的郵票,一位瑞士工業家用190萬瑞士法郎買下了它。這是一枚1855年瑞典3先令郵票,郵票麵積不足4平方厘米。1885年,一名學生在斯德哥爾摩發現這枚郵票,後被證實是一枚孤票。1922年,馮·費拉裏男爵用4000金盾買下這枚郵票,1937年被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以5000英鎊買下,1984年這枚郵票在費爾德曼拍賣行以97.75萬瑞士法郎拍賣。

沒有國名的郵票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郵票上都印有發行國家的國名,隻有英國的郵票沒有國名。原來,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郵票的國家,當時別的國家還沒有郵票,所以沒有必要印上國名。後來,郵票在全世界普及,於是《萬國郵政公約》規定:所有國家必須在自己發行的郵票上印上國名。但英國允許例外,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先使用郵票的國家。

集郵之最

最早的集郵雜誌:1862年12月英國倫敦發行的《廣告月刊》。

最早的集郵學會:1861年,由一位叫施泰科德的牧師在倫敦的教堂內組織起來,它是英國皇家集郵學會的前身。

最早的集郵展:著名地理學家溫地美倫在比利時首都將他收集的88種郵票放置在一個鏡框裏,公開任人欣賞。

最早的征郵廣告:1842年一位英國少婦在《泰晤士報》刊登的,征求已用過的郵票,用來糊牆。

最早的集郵家:法國的奧古斯特·莫辛。他於1840年開始集郵,l885年逝世。

最早的郵商:英國人林肯。1860年他在倫敦開業,1854年收集了210種郵票,1855年增至301種。

最早的郵票目錄:1861年9月,法國人雷維羅達出版的一本郵票目錄,刊名《郵票》。

聯合國郵票

在世界上眾多的國際組織中,隻有聯合國有權發行郵票。它與瑞士、美國、奧地利的3個城市郵政部門達成協議,凡是在美國紐約、瑞士日內瓦、奧地利維也納的聯合國派駐機構寄往世界各地的公事和私人郵件,可以貼用聯合國郵票,但隻限於在上述城市所設的聯合國郵局交寄。聯合國郵票的麵值,分別采用美元、法郎和先令,票麵文字采用中、英、法、俄、西班牙等5國文字。

沒有郵政的國家

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是一個沒有郵政的國家,書報雜誌靠報童送上門,有的人一生中都沒有寄出或收過一封信。原來,埃塞俄比亞的街道是沒有門牌號的。人們要找尋某個地方,隻能以著名的建築物或名勝古跡為方位,辨認要前往的地方。

最早的郵箱

在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從英國到印度的航船必須繞過非洲最南的海角——好望角,全程耗時近半年。為了盡快給親人捎回平安的家信,船員們約定在好望角的一塊巨石上刻著:“請在下麵找信件!”這樣,前往印度方向的船都在這裏停靠,海員們將家信放在石頭下麵;而駛回英國方向的船也派人上岸,取走信件捎回英國。後來,這塊巨石便被人們命名為世界上最早的“郵箱”。它至今仍保存在開普敦博物館裏。

郵票齒孔

1840年,英國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但營業員在出售郵票時,需要用剪刀把它從整版上裁剪下來,很是麻煩。

1848年,倫敦市中心的一家酒店來了一位新聞記者。他一麵飲酒,一邊撰寫當天的通訊稿件。當他把寫好的稿件塞入信封,準備貼上維多利亞女王像郵票時,卻找不到裁郵票的剪刀。迫於無奈,他從衣襟裏取下一枚小別針,在兩枚郵票的空隙處用別針尖刺了一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輕輕地撕開,竟然十分整齊美觀。做者無心,觀者有意。坐在記者對麵的一位名叫亞瑟·亨利的有心人,留意到記者用別針刺洞,心中暗想,假如能夠發明一種打孔機,在每一枚郵票的四邊上都打上孔,那麼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結果,他真的發明了郵票打孔機。自此,齒孔郵票問世。

郵政編碼

郵政編碼是由阿拉伯數字組成的用來表示郵政區域劃分和投遞區段的專用代號。編碼的應用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征。實行郵政編碼製度,不僅能提高人工的分揀效率,確保郵件的及時分揀和運遞,而且也為郵件分揀處理機械化、自動化創造了條件。

英國從20世紀50年代初即已開始研究郵政編碼,並於1959年試行。原聯邦德國於1961年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

首日封

首日封,就是指新郵票發行的第一天,貼有相關的新郵票,並用當天的日戳或用特製的紀念郵戳,蓋銷郵票的信封。首日封以它特有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即封、票、戳三者一體,深受集郵愛好者的喜愛。

早在1840年世界上出現第一枚“黑便士”郵票的發行日,就有了首日信封,但沒有引起人們收藏的興趣。到了20世紀20年代時,國外開始出現了特為集郵者製作的精美首日封。

首日封可分由郵政部門發售的和個人或非郵政部門製作的兩大類,其中又有實寄封和空白封之說。近年來,集郵界十分重視收集實寄封。首日實寄封要求在封上貼有首日發行的郵票和蓋有首日紀念戳,再經過實寄遞,有“落地戳”(到達戳)。

明信片

明信片是一種專供寫信用的硬紙片,郵寄時不再用信封。用它來寄語,一美觀,二省事,三經濟。

關於明信片的來源,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65年的一天,一位有名的德國畫家打算給他的朋友寄一封信。這位畫家為了顯示自己的藝術才華,特地在一張硬紙上麵畫了一幅畫,他對那幅畫感到很滿意,便在硬紙背麵寫上幾句話,準備把它寄給遠方的朋友。由於這片硬紙太大,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信封,急得他在郵局裏踱來踱去。正在為難之際,郵局工作人員建議他把收件人的姓名地址寫在硬紙的背麵,不裝信封,直接寄出去。不久,畫家的那位朋友果然收到了這幅畫。這就是曆史上的第一張明信片。

後來這件事被當時的德國郵政參讚斯特凡知道了。他覺得這樣可以簡化通信方法,降低郵政費用,便向政府建議印發一種不用信封的硬紙卡,式樣和現在的明信片差不多。但德國郵政總局局長認為這種公開的通信方法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因而沒有采納。然而,維也納大學教授海爾曼對斯特凡的想法很賞識。1869年,海爾曼在報上發表論文,建議采用郵政明信片。奧地利郵政當局采納了他的方案。當年10月,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明信片在奧地利誕生了。由於明信片上設計有風景和曆史畫,還印上了支付郵資的憑證,人們非常喜愛。三個月後,奧地利郵政當局就發行了三百萬張明信片。德國政府見這種方法確實方便,於是在1870年7月也正式發行了明信片。從此,明信片就在歐洲、北美等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飛馬快遞

“飛馬快遞”是美國郵政史上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它於19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當時是在東部城市以及聖·路易斯、新奧爾良和南卡羅來納一帶。1860年4月3日,又開辟了北線郵路,興辦了飛馬快遞業務。這條郵路位於聖·約瑟夫到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之間,全程1950千米。先後設有驛站119處,有驛夫90名,驛馬500匹。每200英裏設一辦事機構,負責提供各種應急措施,如:應付印第安人的襲擊、調製驚馬等等。每25英裏設一驛站,做換馬及驛夫寄宿之用。每名驛夫每天要騎行3站,即75英裏。這條郵路傳遞業務平均每個郵班需時10天,後來減到8天,最快的一次隻花了7天零17小時。當時林肯總統就職演說的文本,就是由一次出色飛騎遞送的。

航空郵政

用飛機傳遞郵件是在20世紀初才開始。1911年,為慶祝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典禮,在英國的溫澤和亨登之間進行了世界第一次航空郵件的傳遞,但郵政部門並沒有從此開辟定期的郵政航班。1918年美國由於軍事上的需要,開辟了來往於華盛頓和紐約之間的定期郵政航線。幾個月後,英國軍隊也建立了從英國的福克斯到德國科隆的郵政航線。這些初期的航空郵政隻送信件,不送包裹。到1921年在倫敦和巴黎之間才第一次建立了航空包裹的定期服務。1939年又開辟了橫跨大西洋的航空郵政。這條航線從美國的紐約途經百慕大和葡萄牙,最後達到法國的馬賽。此後,航空郵政逐漸在全世界發展普及。

國際緊急求救信號——SOS

“SOS”是國際通用的緊急求救信號。在無線電通訊上,表示“緊急求救”的訊號是三點三長三點(···— — —···),由於在莫爾斯電碼中,三點表示S,三長表示O,所以緊急求救訊號就被簡稱為SOS。這個訊號是在1912年國際無線電會議作出決定以後,才被世界各國所正式通用。

光纖通信

光纖通信係統是1970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通信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紅外線區波長1微米左右的光波為載體,把電話、電視、數據等圖像或聲音信息的電信號調製到光載波上,再通過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傳輸信息的一種通信方式。光纖就是能長距離傳輸信號的細長的圓柱形玻璃絲。按使用材料的不同,光纖可分為石英光纖、多組分玻璃光纖、塑料包層光纖和塑料光纖等幾大類。光纖通信具有衰減低、頻帶寬、抗幹擾性強、保密性好、損耗低、中繼距離長等優點。相對於傳統電纜通信,光纖通信最大的優勢體現在其容量上:一根細如頭發絲的單股光纖,它所能傳送的信息要比普通銅線高出25萬倍;一根由32條光纖組成的、直徑不到1.3厘米的光纜,可以同時傳送50萬路電話和5000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信息

“信息”一詞最早出於拉丁語,意為通知、報道、消息或情報。在中國的史料中,信息一詞最早出自唐詩,是音信、消息的意思。到20世紀中葉,“信息”成為與物質、能量並立的現代社會三大支柱之一,信息的觀點、概念和方法已經被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生產等各個領域所接受和應用,圍繞信息而出現的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化社會等一係列相關術語。“信息”一詞的意義已不再那麼簡單了,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全部客觀屬性。

信息高速公路

所謂“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建立在光纖通信基礎上的一個能提供超量信息的,由通信網絡、多媒體聯機數據庫以及網絡計算機組成的一體化高速網絡。它向人們提供圖、文、聲、像信息的快速傳輸服務,並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通過信息高速公路,一套32卷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僅需4.7秒便可傳遞完畢,而用普通計算機網絡傳輸,則需13個小時。

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地球發射站向衛星發射信號,衛星上的設備將這些信號放大並發向地球接收站的通信方式。通信衛星通常有多個轉發器,每個轉發器包括一個接收機、一個轉換器以及一個放大器。轉換器用以把接收到的較高頻率的信號集中轉換為較低頻率的發射信號,放大器用以增強信號,彌補其傳輸損耗,並產生足夠的輸出。衛星的通信容量取決於轉發器的個數。每一個信道在一個方向的載荷量通常是1200路電話信號或1路彩色電視信號。

電話卡

1976年6月,世界上第一張電話卡誕生於意大利,他的製式為SIDA,以後又相繼出現了ALCATEL(比利時)、TAMURA(日本)、AUTELCA(瑞士)、DLRCT(丹麥)、GPT(英國)、200卡、ID(巴西)、IC卡等多種製式的電話卡。

IP電話

IP電話是通過因特網與傳統電話網的相互連接,利用任何一部雙音頻電話機(不含磁卡、IC卡電話)撥打國內和國際長途電話的電信業務。最早由一家以色列電子公司推出。IP電話通過因特網傳輸,因而費用比普通電話要便宜,尤其是國際長途電話。目前IP電話的話音質量,話音數據完整性,響應延遲和使用方便性等方麵已達到很好水平。

手機的發明

手機的發明者是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馬丁·庫帕。1973年4月的一天,庫帕在紐約街頭用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無線電話打了第一個電話,對方是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一位對手。

其實,手機這個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現了。當時,在美國最大的湧訊公司貝爾實驗室開始試製。1946年,貝爾實驗室造出了第一部移動通訊電話,但是,由於體積太大,研究人員隻能把它放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慢慢人們就淡忘了它。到60年代末期,AT&T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公司開始對這種技術感興趣,開始競爭,試圖最先研製出移動電話。

從1973年摩托羅拉公司研製出無線電話後,一直到1985年,才誕生了第一台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可以移動的電話。它是將電源和天線放置在一個盒子中,質量達3千克,非常重而且不方便,使用者要像背包那樣背著它行走,所以就被叫做“肩背電話”。與現在形狀接近的手機,則誕生於1987年。與“肩背電話”相比,它顯得輕巧得多,而且容易攜帶。盡管如此,其質量仍有大約700多克,與今天僅重幾十克的手機相比,像一塊大磚頭。

從那以後,手機的發展越來越迅速。除了質量和體積越來越小外,功能越來越多,除了最基本的通話外,還可以用來收發郵件和短消息,可以上網、玩遊戲、拍照,甚至可以看電影。

CDMA

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縮寫,一般譯為碼分多址,由美國高通公司開發出來的移動通訊係統。是適應現代移動通信網所要求的大容量、高質量、綜合業務、軟切換、國際漫遊等要求而設計的一種移動通訊技術。CDMA實現了信道共享,即同一個信道供多個用戶同時使用並保證互不幹擾。CDMA具有高信道資源利用率,話音更清晰,不掉線,保密安全性高,係統容量的配置靈活,係統容量大,發射功率非常小(正常通話時僅需0.1毫瓦)等特點。在美國10大蜂窩公司中有7家選用CDMA。國際電信聯盟組織已將CDMA確定為未來世界移動電話的統一標準,屆時,將實現一機一號走遍世界個人自由移動通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