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的發明者
攝影術的發明者是法國現實派畫家達蓋爾。
達蓋爾之所以對攝影術進行探索,與他經常繪透景畫有密切關係。他繪畫時,經常使用暗箱進行描繪,以取得較好的透視效果。這就使他想到如何將反映在暗箱中的影像固定下來,以便省去反複描繪的麻煩。
達蓋爾從1823年起和尼埃普斯互相幫助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在1837年探索出一套比較完善的固定暗箱影像方法。他在一塊銅板上鍍上一層白銀,放在裝有碘溶液的小箱子裏,讓銅板上的鍍銀麵與溶液化合成能感光的碘化銀。然後,放在暗箱裏曝光。再經過加熱的水銀進行熏蒸,影像便顯現出來。接著再用加熱的食鹽水(1839年改用海波溶液)將未曝光的碘化銀洗去,影像便固定下來。他成功最早的一張永久性的影像是在室內用自然光拍的《靜物》。
1839年法國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了他的發明,定名為“達蓋爾式攝影法”,並通過駐外使節通告各國政府不實行專利,各國人民可以自由使用。
數碼相機
數碼相機在外形上和普通相機相差不多,也可以更加輕巧。與傳統相機不同的是,數碼相機不是把景物圖像記錄在膠片上,而是記錄在電子存儲器上。這種電子存儲器不僅容量比一般膠卷要大得多,而且能夠反複使用。現今的數碼相機一般都帶有顯示屏,通過顯示屏可以更方便地拍攝圖片,也能在第一時間查看你所拍攝的圖片,保留滿意的和刪除不理想的圖片。拍攝好的圖片可以從數碼相機裏下載到電腦上,並能隨心所欲地對圖片進行編輯、修改,包括修改色調、圖片的剪接等;還可以通過與電腦相連的彩色打印機印製出來。
1995年,生產傳統相機和擁有強大膠片生產能力的柯達(Kodak)公司向市場發布了其研製成熟的民用消費型數碼相機,這被很多人視為數碼相機市場成熟的開端。不久,蘋果公司的數碼相機也在市場上推出。在這之後,數碼相機就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由各相機廠商推出。
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記錄的不是平麵圖像,而是來自物體的散射光和從光源射來的一些直射光之間的相互幹涉的圖像。與普通攝影相比,觀看全息照片與看真實景物一樣逼真,看普通照片時視差感和景深感都很差,幾乎沒有立體感。全息照片借助激光攝製,底片經過顯影後,在激光束照射下就能再現所拍攝物體的圖像。
電視的發明
1926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貝爾德向倫敦皇家學院的院士們展示了他稱之為“電視”的機器,這是一種新型的、能夠通過無線電傳遞活動圖像的機器。這種機器與傳統的電影放映機不同,它是通過電子方法將圖像顯示在陰極射線管上。雖然它在當時的放映質量趕不上電影,但貝爾德聲稱它將會使每一個家庭變成一個電影院。就這樣,20世紀最具影響的大眾傳媒媒介誕生了。
全電子電視
茲沃裏金是俄國出生的美國電子學家。1923年至1924年先後提出光電攝像管和顯像管的專利申請,這兩項發明首次形成了全電子電視係統。這顯然是一個巨大進步,但威斯汀豪斯公司對他的首次演示不大熱心。1929年他的改進裝置演示後,受到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重視,遂被聘為該公司電子研究室主任,繼續完成他的發明。他終於研製成功了靈敏度較高的光電攝像管,使電視的攝像和顯像完全電子化。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用全電子電視轉播了博覽會的開幕式。
有線電視
通過高質量的定向天線和衛星地麵天線,按照各自的波長,對準某個特定的電視發射台或衛星,使接收的信號增強又不互相幹擾。接收到的各種電視信號,通過電纜或光纜傳送給每個用戶,這種電視接收係統稱為有線電視。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視相比,電視信號不受地形、天氣、高大建築物及其他電波的影響,具有抗幹擾能力強、信號質量高等優點。
加密衛星電視節目
加密衛星電視節目是一種借助於高空同步衛星中轉且具有特定信息編碼的新型電視節目。電視台在發射加密衛星電視節目信號前,先利用計算機,通過特定的數字編碼和擾頻技術,把電視信號變成“雜亂無章”的電磁波發送到高空同步衛星上去轉播。地麵上的電視接收台或用戶從衛星上接收“雜亂無章”的電磁波信號後,利用專門的解碼器就可以將其重新整理成“有條有理”的電視信號了。
電視劇的產生
電視劇是有聲圖像電視的同齡人,是隨著電視事業發展起來的新興劇種。
世界上最早開辦電視劇事業的是英國。1929年,隨著電視的發明,電視劇的創作也應運而生。世界電視史上第一個創作電視劇的劇作者是英國人波蘭·德羅。1937年,他創作的多幕電視劇《口含鮮花的男人》在英國電視上聲畫俱全地播出,成為世界上最早播出的電視劇。
脫口秀
“脫口秀”是英文“Talk Show”的音譯,是指當代廣播電視中一種以談話為主的節目形式,主持人與嘉賓通常不準備講稿,而以隨機應變的妙語打動聽眾。在西方電視節目中,“脫口秀”是一個占有很大比例的電視節目。節目的類型從混雜著遊戲和雜耍的娛樂性電視談話,到對於新聞事件進行評論的重要信息的電視談話,應有盡有。在美國,早期的“脫口秀”節目是一種以新聞評論為主的表達輿論的節目。人們通過聊天的形式,對近來的新聞熱點進行討論和評價。而娛樂類“脫口秀”節目則是在西方商業電視蓬勃發展時代的產物,它更注重主持人和嘉賓生動的語言,“脫口秀”更像是一段急中生智的相聲,“脫口”而出的妙語的質量和數量成為後者生存的最重要的條件。
肥皂劇
“肥皂劇”是由英文“Soap Opera”直譯而來,一般專指描寫生活情節和演繹家庭與個人之間的長久矛盾的長篇甚至是超長的電視連續劇。“肥皂劇”的名稱源於寶潔公司以自己的一種肥皂粉產品讚助播出的廣播連續劇My Perkins,該劇在全美播出後引起轟動效應,寶潔公司一不做,二不休,又讚助了更多廣受歡迎的廣播係列劇。由於廣播中不斷插播肥皂粉廣告,人們幹脆把他們喜歡聽的這些廣播連續劇稱為肥皂劇。隨著電視的普及,肥皂劇也就專指電視情景喜劇了。
立體聲
立體聲是指使人的聽覺感受到分布在空間的聲音有深度、有層次的聲音。收聽立體聲音響放音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人的雙耳具有立體聲的聽覺,很像人的雙眼對景物的立體視覺。在錄製立體聲節目時,要模仿人耳的雙耳定位,拾取聲音裏包含的立體聲信息,在重放時才能還原出立體聲效果。立體聲的重放至少要有兩隻揚聲器。具有強大立體聲效果的組合音響、家庭影院等,往往有好幾個揚聲器。
立體電影
立體電影是指利用人的雙眼的視覺差拍攝的電影。當人用雙眼看物體時,由於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同一物體略有差別,因而產生立體感。立體電影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產生的。拍攝立體電影時通常是兩架攝影機並排放在一起,同時拍下一個景物的兩幅圖像。放映時用兩架放映機把兩架攝影機拍下的兩組影片同時放映,使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雙眼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麵是模糊的。要看清晰的立體電影,就要戴一副與放映機鏡頭前的偏振鏡偏振方向一致的偏振眼鏡,使兩眼各看到略有區別的一幅圖像,就產生了立體感。
水幕電影
水幕電影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它采用特殊的放映機播放,使用的影片也是專門為水幕電影特製的影帶。由於電影的屏幕是透明的水源,因此在電影播放時會有一種特殊的光學效果,屏幕的視覺穿透性可使畫麵具有一種立體的感覺,影片的內容可與水麵巧妙結合,更有一種身臨其境般的奇幻感覺。
院線製
“院線製”是發行公司擁有影院的資產或與影院存在資產連接,二者有著共同的商業利益和目標的一種模式。比如在美國,整個電影市場流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製片和放映。至於發行環節,因為實行的是“院線製”,一個老板既是中間發行商又是放映商,可以直接從片商或發行代理商那裏拿到片子,並根據影片的重要性馬上安排放映,中間發行環節被最大程度地精簡。
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語的音譯,原意是“構成”和“裝配”。影視劇作借用這個詞是“剪輯”、“組合”的意思。“蒙太奇”是影視劇作中的一種常見表現手法。
電影或電視劇是根據導演事先的構思,將一個鏡頭一個鏡頭拍攝錄製的片段,再按照一定的要求組接起來成為完整影片。導演為了使影片產生對比、懸念等藝術效果,常常有意識地把單獨看來毫無聯係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反映特定的生活內容,這種表現方法就是“蒙太奇”。比如,一個鏡頭是火車飛駛,要駛向斷裂的大橋,而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個牛仔騎馬飛奔,想追上火車讓它停下來。兩個鏡頭畫麵交替放映,使人十分緊張,這就是“蒙太奇”手法。蒙太奇主要指畫麵與畫麵的組合,同時也包括畫麵與音響、色彩相互之間的組合,這種表現手法最早出現在1900~1901年英國電影家斯密士拍攝的《小醫生》中。
畫外音
電影不同於小說,不能夠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了進行心理描寫,電影“畫外音”誕生了。
電影“畫外音”是由好萊塢著名導演馬摩裏安首創的。馬摩裏安是位具有創造精神的電影導演,他創造了許多電影藝術的新手法。20世紀30年代馬摩裏安在拍攝《街頭慘案》的片子時,為了要清晰地把角色的內心活動“和盤托出”,產生了把角色的思想、心理活動和回憶變成可以聽見的聲音的想法,在實踐這一設想的同時運用特寫鏡頭加以突出表現。拍攝時,他讓演員隻表演揭示其內心感情活動的外在形體動作,攝影機則拍下演員的大特寫鏡頭,另一位演員則以“旁白”的形式充當角色的“思想代言人”,也就是今天常見的“畫外音”。他的這種做法當時曾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既然角色連嘴唇也沒有動過,怎麼能讓畫麵出現他說話的聲音呢?但馬摩裏安堅信這種刻畫角色內心感情活動的新手段遲早會被觀眾所接受,所以對一切異議都毫不理會,結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如今,“畫外音”已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電影藝術手法,並出現了多種形式,比如“聲畫同步”、“聲畫逆步”等。
世界電影之最
最早的電影:1885~1887年在紐約華盛頓高地聾啞人學校的粉牆上放映的模糊移動的輪廓,它由路易斯·普林斯拍攝。
最早的商業電影放映廳:美國紐約市百老彙1155號的荷蘭兄弟電影院。
最早的銀幕電影:1895年在巴黎雷恩路44號公映的電影《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
最早的立體聲電影: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馬溫特影劇院上映的有聲版《拿破侖》。
最長的影片:《治療失眠症》,整個影片長達85小時。
票房總收入最高的影片:《泰坦尼克號》。1997年由派拉蒙公司耗資2.5億美元拍攝,截止到1999年5月為止就已獲得了18.35億美元的票房總收入。
最暢銷的電影錄像帶:《獅子王》。截止到1999年5月,該片已售出5570萬套錄像帶。
銀幕生涯最長的人:科特·波伊斯,其銀幕生涯長達80年之久。
銀幕上出現次數最多的曆史人物:法國皇帝拿破侖。
銀幕上最常出現的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被搬上銀幕次數最多的文學名著: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