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抒情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隻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故都的秋》
鬱達夫的散文,猶如行雲流水,時映霞蔚。他與古代的寫景抒情作品並不相蹈襲,但又得其神髓。他將詩人的靈感賦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樹葉、每一塊巉岩、每一棵小草,讓大自然的一切頗具性情與風韻,再將風俗人情穿插於其間,濃淡疏密,一切都美到了極致,靈動而渾然天成。讀鬱達夫的寫景抒情散文,能夠讓人賞心悅目、令人陶醉,獲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之享受。
鬱達夫用他的“散文之心”強烈地展露出自身的個性,又把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其創作曆程當中。他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裏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麵。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裏,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嚐一嚐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隻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嚐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隻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歎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隻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裏,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嚐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裏,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裏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嚐有國別,更何嚐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裏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裏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於北平
北平的四季
對於一個已經化為異物的故人,追懷起來,總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處;隨後再慢慢的想想,則覺得當時所感到的一切壞處,也會變作很可尋味的一些紀念,在回憶裏開花。關於一個曾經住過的舊地,覺得此生再也不會第二次去長住了,身處入了遠離的一角,向這方向的雲天遙望一下,回想起來的,自然也同樣地隻是它的好處。
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於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總歸都還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裏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閑清妙。
先說人的分子罷,在當時的北京——民國十一二年前後——上自軍財閥政客名優起,中經學者名人,文士美女教育家,下而至於負販拉車鋪小攤的人,都可以談談,都有一藝之長,而無憎人之貌;就是由薦頭店薦來的老媽子,除上炕者是當然以外,也總是衣冠楚楚,看起來不覺得會令人討嫌。
其次說到北京物質的供給哩,又是山珍海味,洋廣雜貨,以及蘿卜白菜等本地產品,無一不備,無一不好的地方。所以在北京住上兩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時候,總隻感到北京的空氣太沉悶,灰沙太暗淡,生活太無變化;一鞭出走,出前門便覺胸舒,過盧溝方知天曉,仿佛一出都門,就上了新生活開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載,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鄉以外——去一住,誰也會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隱隱地對北京害起劇烈的懷鄉病來。這一種經驗,原是住過北京的人,個個都有,而在我自己,卻感覺得格外的濃,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許是為了我那長子之骨,現在也還埋在郊外廣誼園的墳山,而幾位極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裏同時斃命的受難者的一群。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無一不可愛的,就是大家覺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聯合上一起,在我也覺得是中國各大都會中所尋不出幾處來的好地。為敘述的便利起見,想分成四季來約略地說說。
北平自入舊曆的十月之後,就是灰沙滿地,寒風刺骨的節季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過的日子。但是要想認識一個地方的特異之處,我以為頂好是當這特異處表現得最圓滿的時候去領略;故而夏天去熱帶,寒天去北極,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雖則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偉大幽閑,也隻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徹底。
先說房屋的防寒裝置吧,北方的住屋,並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樣,用的是鋼骨水泥,冷熱氣管;一般的北方人家,總隻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麵是很厚的泥牆;上麵花廳內都有一張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帶明窗,窗眼裏糊著薄紙,薄紙內又裝上風門,另外就沒有什麼了。在這樣簡陋的房屋之內,你隻教把爐子一生,電燈一點,棉門簾一掛上,在屋裏住著,卻一輩子總是暖燉燉像是春三四月裏的樣子。尤其會得使你感覺到屋內的溫軟堪戀的,是屋外窗外麵烏烏在叫嘯的西北風。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麵也老是灰的圍障,而從風塵灰土中下車,一踏進屋裏,就覺得一團春氣,包圍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馬上就忘記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歡吃吃酒,燒燒羊肉鍋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夠割舍;酒已經是禦寒的妙藥了,再加上以大蒜與羊肉醬油合煮的香味,簡直可以使一室之內,漲滿了白蒙蒙的水蒸溫氣。玻璃窗內,前半夜,會流下一條條的清汗,後半夜就變成了花色奇異的冰紋。
到了下雪的時候哩,景象當然又要一變。早晨從厚棉被裏張開眼來,一室的清光,會使你的眼睛眩暈。在陽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的放起光來了,蟄伏得很久的小鳥,在這時候會飛出來覓食振翎,談天說地,吱吱的叫個不休。數日來的灰暗天空,愁雲一掃,忽然變得澄清見底,翳障全無;於是年輕的北方住民,就可以營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趕冰車雪車,就在這一種日子裏最有勁兒。
我曾於這一種大雪時晴的傍晚,和幾位朋友,跨上跛驢,出西直門上駱駝莊去過過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無數枯樹林,以及西山隱隱現現的不少白峰頭,和時時吹來的幾陣雪樣的西北風,所給與人的印象,實在是深刻,偉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語來形容。直到了十餘年後的現在,我一想起當時的情景,還會得打一個寒顫而吐一口清氣,如同在釣魚台溪旁立著的一瞬間一樣。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個特別適合於看書,寫信,追思過去,與作閑談說廢話的絕妙時間。記得當時我們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總不遠千裏地走攏來聚在一道,會談少年時候在故鄉所遇所見的事事物物。小孩們上床去了,傭人們也都去睡覺了,我們弟兄三個,還會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長談下去。有幾宵因為屋外麵風緊天寒之故,到了後半夜的一二點鍾的時候,便不約而同地會說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話來。像這一種可寶貴的記憶,像這一種最深沉的情調,本來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夠多享受幾次的曇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裏,那趣味也一定不會得像如此的悠長。
總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賞識賞識北方異味者之唯一的機會;這一季裏的好處,這一季裏的瑣事雜憶,若要詳細地寫起來,總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麼大的書好做;我隻記下了一點點自身的經曆,就覺得過長了,下麵隻能再來略寫一點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懷夢境,聊作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
春與秋,本來是在什麼地方都屬可愛的時節,但在北平,卻與別的地方也有點兒兩樣。北國的春,來得較遲,所以時間也比較得短。西北風停後,積雪漸漸地消了,趕牲口的車夫身上,看不見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襖的時候,你就得預備著遊春的服飾與金錢;因為春來也無信,春去也無蹤,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內,春光就會得同飛馬似的溜過。屋內的爐子,剛拆去不久,說不定你就馬上得去叫蓋涼棚的才行。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記憶的痕跡,是城廂內外的那一層新綠,同洪水似的新綠。北京城,本來就是一個隻見樹木不見屋頂的綠色的都會,一踏出九城的門戶,四麵的黃土坡上,更是雜樹叢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裏顫抖著的嫩綠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經係統不十分健全的人,驟然間身入到這一個淡綠色的海洋濤浪裏去一看,包管你要張不開眼,立不住腳,而昏厥過去。
北平市內外的新綠,瓊島春陰,西山挹翠諸景裏的新綠,真是一幅何等奇偉的外光派的妙畫!但是這畫的框子,或者簡直說這畫的畫布,現在卻已經完全掌握在一隻滿長著黑毛的巨魔的手裏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夠重見得到天日呢?
從地勢緯度上講來,北方的夏天,當然要比南方的夏天來得涼爽。在北平城裏過夏,實在是並沒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熱的時候,隻有中午到午後三四點鍾的幾個鍾頭,晚上太陽一下山,總沒有一處不是涼陰陰要穿單衫才能過去的;半夜以後,更是非蓋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過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我在北平,曾經過過三個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溝,二閘等暑天遊耍的地方,當然是都到過的;但是在三伏的當中,不問是白天或是晚上,你隻教有一張藤榻,搬到院子裏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陰處去躺著,吃吃冰茶雪藕,聽聽盲人的鼓詞與樹上的蟬鳴,可以一點兒也感不到炎熱與熏蒸。而夏天最熱的時候,在北平頂多總不過九十四五度,這一種大熱的天氣,全夏頂多頂多又不過十日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