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滯脹不同於通脹,理財不能豪賭(1)(1 / 3)

滯脹是市場盛極而衰,由通脹轉為通縮的過渡。滯脹是通脹惡化的結果,是投資率下降、企業贏利下降、就業率下降、實際收入下降、購買力下降、消費率下降的持續衰退的結果。抗通脹得用緊縮手段,抗衰退又得用擴張手段。“寬財政、緊貨幣”的反向兩手,是政府應對增長性衰退的兩手。緊縮消費,擇機投資,則是你迎戰增長性衰退的兩手。

經濟回暖是假象。實質是“投資經營環境惡化”與“盲目招商引資”兩大病症引起的“發燒”,導致了資產泡沫化、經濟停滯化、通貨膨脹化。政府救市的藥方,表麵看是拉動內需,本質上卻是利用明天的產能過剩消化今天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成了大黑洞,經濟二次探底已是必然。

--郎鹹平

理財豈能馬後炮?

要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而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大眾貪婪時你要縮手,在大眾恐懼時你要出手。當人們忘記“二加二等於四”這種最基本的常識時,就該是脫手離場的時候了。

--沃倫·巴菲特

通脹早就來了,專家、學者們的應對高招兒也都跟著來了。“讓工資跑贏物價”,“少存款,多貸款”,“少持有貨幣,多持有資產”,“保守存錢,不如靈活投資”,“少持有固定收益品種,多持有浮動收益品種”,“投資排序是一房產,二黃金,三股票,四收藏”,“亂世藏金,盛世藏寶”,等等。這類口吐蓮花的高論,不一而足,聽得你一時間不勝聒噪。

不勝聒噪,是因為你心裏明白,有些高招兒,你聽了白聽,做不到,譬如“讓工資跑贏物價”。為什麼大家全都無奈地眾口一詞:“什麼都漲了,就是工資不漲?”因為你大體知道,通脹導致企業成本高企、盈利下降,不裁員就不錯了,還想大漲工資?員工的名義工資,都難以大幅提高,實際工資怎麼能跑得贏物價?

其實,如果說“什麼都漲了,就是工資不漲”是事實,那麼,通脹就已經不是通脹了。為什麼?因為通脹是高增長的產物,是市價的連環上漲。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也會連環上漲。以往的通脹,都伴隨著工資的上漲。可這一輪通脹來臨,連名義工資都難以提高,可見通脹已經變了,早已不是單純的通脹了。

即便名義工資有所提高,那也是被最低生活成本抬升起來的剛性提高。工資的剛性提高,仍會被生活成本的剛性給支出掉--你的邊際消費並未減少。可支配收入沒有提高,你的實際收入也就沒有提高。原本就是維持生計的必需品被壟斷、被強迫交易,才導致你的收入不敷支出。因而,除非大幅加薪,否則你的淨收入難以跑贏物價。

行政事業體係漲工資好辦,財稅收入年年超收、超分配,不差錢。企業老板增收也好辦,大不了攤高成本,縮減利潤。唯獨替人打工的白領、藍領們,不給你漲工資你也不敢怎麼樣。罷工?怠工?想都別想。升職?跳槽?大約是個合理的努力方向。白領的工資不漲,藍領的農民工就更難漲了--白領還得靠工資更低的藍領給自己幹活呢。總之,你看到了“民工南北荒,企業東西搶”吧?你看到勞動法裏的諸多工資條款落實不到位吧?你看到決策層喊“調整收入分配”都喊了4年了,還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吧?

專家的高招兒有很多,首先說說“少持有貨幣,多持有資產”。按理說,固定資產是抵禦通脹的理想手段,不動產具有保值增值特性嘛。但是,如果你隻知道不動產能保值增值,卻不知道房產的保值增值隻是在均衡市價下才有可能,那麼,你就是“過分教條”(克魯格曼語)。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信書本,不看市場。市場上房價虛估,一漲再漲。蜂巢式的鋼筋水泥框架小隔間,賣的像是滿屋貼了金箔的市價。眼下都飆過了美國別墅的國內公寓價,誰都看出它邪乎得出格,誰相信它還能保值增值?

但房價的一漲再漲,鑄就了屢戰不敗的漲價預期。漲價預期,變成了越挫越勇的頑固信仰。爭購者執迷不悟於房價的隻漲不跌,“荒謬、妄為、極度違背常理”(亞當·斯密語)到了近乎瘋狂。其實,作為通脹的始作俑者、先頭部隊,房價的飆漲本身,早已屬於惡性通脹了。國內的資產泡沫舉世無雙,早已臨界破裂了,還怎麼能夠對衝通脹?資產泡沫快要破裂了,你趕快拋售房產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敢“多持有資產”?

其次說說“保守存錢,不如靈活投資”,“排序是一房產,二黃金,三股票,四收藏”。專家所說的“靈活投資”,其實就是投機。沒錯,大家早已按此排序,排著隊投過資也投過機了:遲到的炒房者,快炒成房東了。炒股的小股民,都炒成股東了。黃金追漲得開始跌了,收藏品泛濫得多是贗品了。你說,我再靈活,還能往哪兒投資?

再說“少存款,多貸款”。大家憑常識便知,現金本身就是最靈活的流動資產,也是“靈活投資”的本錢。專家主張“少存款”、“少持有貨幣”,可大家愣是不聽。統計顯示,2010年12月居民活期儲蓄比11月大幅增加了約7500億,達到了2010年的最高水平。專家主張“多貸款”,大家更不敢輕信。先不說投資過度、產能過剩,多貸款往哪兒投,就說貸款步步收緊,利率節節升高,想多貸款也難了。沒房貸的,買房的門檻築高了,有房貸的,紛紛提前還款了,你還想多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