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滯脹不同於通脹,理財不能豪賭(1)(2 / 3)

為什麼大家寧肯保守存錢,也不肯靈活投資?因為8年來的靈活投資早已蛻變成了投機成風,因果報應--國內市場早已成了個“投資靠蓋房子,消費靠買房子”的病態市場,社會幾乎成了一個靠蓋房子、賣房子過日子的社會。大拆大建的後果是“一花怒放百花殘”,實體經濟被擠壓得幾乎靠了邊,投資難以找到好項目了。

什麼叫實體經濟?就是“就業、工資與生產”(克魯格曼語)--就業難不難?工資漲沒漲?供給足不足?這些才能檢驗出你對財富增長有分享感,還是有失落感。如果就業越來越難,實際工資也不漲,物價卻越漲越高,你還敢靈活投資?你能不保守存錢?

專家建議的投資排序“一房產,二黃金,三股票,四收藏”,的確有國內市場特色。但頻頻經曆過房價跌宕的國外專家,卻把投資房產排在了股票之後。他們認為,過去被認為是安全的房產,現在更具有風險性。譬如房產的市價下跌、稅收負擔增加、變現的流動性減少,有時會變得不如股票容易出手。因而,國外專家建議的投資更加保守,排序一般是“一活期儲蓄,二定期存單,三國債,四一般債券,五股票,六房產,七商品,八基金”(斯蒂格利茨語)。國內感覺比股票安全的基金,被排在了最難以控製風險的最後。為什麼?因為基金本身具有投資風險的忌諱。什麼忌諱?“運作別人的資金”(克魯格曼語)。由此可見,國外市場迥然不同於國內市場。

至於專家建議的“少持有固定收益品種,多持有浮動收益品種”,則是鼓勵你放棄低風險品種,轉投高風險品種的一招險棋。當下市場消費者觀望,投資者找不到投資方向,皆因經濟轉型期前景不明,收益難以預期。按理說,你應當規避風險,選擇相對安全的固定收益品種才對。不說股市,就說大學生駱駝穿針眼似的爭相報考公務員,寧當掏糞工也要擠進事業編製,是不是在逃避“浮動收益品種”?是不是在爭奪“固定收益品種”?

聽我這樣逐一分析,像是把專家的高招兒分析成了損招兒,其實不是。專家的高招兒本身沒錯,錯的是秋後播種的不是冬小麥,就違逆了農時。“人有千算,天隻一算”,是說形勢比人強。人再能盤算,也盤算不過天時。通脹的列車,6年前就已啟動,當下已開進了滯脹地帶。專家賣出的舊船票,已登不上離港的客船了。鐵道部也出台了過時不候的車票作廢規則,何況理財最講究“當斷不斷,盈虧立變”。

總之,專家的上述理財策略,拿來應對通脹全都沒錯,錯的是拿來應對滯脹。這就像是售賣過期食品,會吃壞你的肚子。但自己理財得自己做主,不能輕信盲從。自己吃多了拉稀,也怪不得人家賣李子給你。

不同品種的播種期不同,收獲期也不同。一般把資產分為股票、債券、資產、商品、現金5大類,這5類資產在不同周期的不同階段,表現迥異。如股票在複蘇階段表現最好,但在滯脹階段表現最差。如債券在衰退階段表現最好,但在滯脹階段表現最差。如資產與商品在滯脹階段表現最好,但在衰退階段表現最差。如現金在衰退階段表現最好,但在滯脹階段表現最差,等等。作為一個農民,如果違逆了農時,選錯了品種,就砸了自己的飯碗。而作為一個市場人,如果違背了市場規律,選錯了資產,也就砸了自己的“身家”。

專家不是農民。靠市場吃飯的人,像是“一年隻有一個麥子黃”的農民,全憑春種秋收吃飯。而專家大多靠財政供養吃飯,月月發薪,“月月有個麥子黃”。因而,國內的專家、學者,大多屬於超市場生存一族。他們大多衣食無憂,不像市場化生存一族,不像隨時有衣食之憂的農民。

專家不是農民,對農時不敏感,不是春種秋收的行家裏手。不靠市場吃飯的專家,卻喜歡一擁而上,給靠市場吃飯的人支招兒,難免會放馬後炮。譬如上述的高招兒招招落空,成了後見之明,使專家們“黃泥巴掉進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背上了“事後諸葛亮”之名。

總之,“物價漲,增長跌”,“物價漲,盈利跌”,“物價漲,就業跌”,“物價漲,股市跌”,“物價漲,房價跌”,“物價漲,實際收入跌”,通脹早已經變成滯脹了。專家們沒有先見之明,還在馬後炮地教你如何應對通脹。滯脹之下,理財策略全然不同於通脹。而要弄懂滯脹下怎麼理財,你不能隻埋頭播種,先得抬頭看天,看清楚農時已經到了什麼節氣。你要看清楚原本的通脹,怎麼就一步一步地變成了滯脹。

表象是通脹,真相是滯脹

一個經濟體仍在增長,但增長的速度趕不上產能的擴張,於是,閑置的產能和失業者越來越多。

--保羅·克魯格曼

2011年新年伊始,國內市場重演2008年的民工返鄉潮。返鄉潮其實是留鄉潮。你隻見騎著機車長途跋涉回鄉的隊伍浩浩蕩蕩,但沒見他們又成群結隊地騎回來吧?你也許不知道,許多農民工原本是因為不再返回,才攜帶機車回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