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見不鮮的攀比消費,說到底還是沒有個性、沒有創造力的雷同消費。譬如,他不攀比別人徒步登山遠足,卻攀比別人旅行時攜帶了筆記本電腦。他不攀比別人開車出去餐風露宿,卻攀比別人車上裝有衛星導航。
“麵子消費”發達,“裏子消費”往往縮癟。比如,在外吃得鋪張,在家就吃泡麵。我身邊更多同胞,可能出門身上光鮮,但家裏卻邋遢得夠戧。誰都知道,國內的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很不成熟,充滿著攀比與炫耀。究其根源,可以歸結為米塞斯所說的“傅立葉變態心理綜合征”。地球人都患有此症,不唯中國人所獨有。什麼叫“傅立葉變態心理綜合征”?中國人自己的解讀比米塞斯本人的解讀都要到位--以偏見與嫉妒看待人際差異,就是“氣人有,笑人無”的“紅眼病”。
1992年我下海經商,看到海南的大款親自開車,下車時手握半塊“磚頭”,很是凶猛。我也一心想弄那種大哥大握握,結果,花了65000元買了一個,但是要配BP機才能用。怎麼一回事?原來,那“磚頭”隻能打出不能打進。誰“call”我,我才掄起“磚頭”打他。
今天街頭拾荒人用的手機比那種“磚頭”功能強大,而且更小巧便捷了,但市價比當年的BP機還便宜。手機的普及,代表了信息交流的及時與便利,也折射出我當年攀比消費、炫耀消費的幼稚與滑稽。
堵車,已成為國內無藥可療的城市頑症。而且,凡不是最新設計的小區,車位全都不足,致使居住區內車滿為患,擠占了人的生存空間。小區內路邊、過道、草地、花園,到處見縫插針,塞滿了轎車。怎麼辦?上海的許多小區以月薪千元增雇車管員,每天“倒!倒!倒!好!好!好!”地不住地喊。購車人暴增,豪車也暴增。
買車隻為麵子、不為代步必需的人,不在少數吧?許多私家車每周停5天,白繳著停車費,隻有節假日才有暇出動。不常開車,也就總也開不夠起碼3000公裏的練車裏程。
偶爾出動幾次,免不了手生。你常見他們忐忑不安地開出去,刮蹭後一腔懊悔地開回來--多花了錢不說,還敗壞了外出的心情。
我常見小白領裝“成功人士”:把比亞迪小車的窗玻璃搖下來,把手機耳線掛在朝外的耳朵上開車--一副日理萬機的老板樣子。大眾的老總不諳汽車在國內是攀比消費、炫耀消費,他曾百思不得其解地納悶:怎麼性價比最高、在各國銷量最好的POLO,在中國卻不暢銷?他不懂得,中國人買車要買車殼的長、寬、高,而POLO車殼太小,不夠擺闊。
按理說,私家車應該有個性。但許多家庭熱衷於把它買成黑色的官轎子。深諳中國人把轎車當官轎子的日本車商,早就在3Y發動機上加裝又長、又寬、又高的車殼,或把工具車改成麵包車了。本田8代雅閣,有歐洲版、美洲版和中國版。在地廣人稀的歐洲、美洲,車型都小。唯獨在人多路窄的中國,車型最長、最寬、最高。為什麼?因為中國消費者喜歡。
手機與筆記本電腦在發達國家比國內更普及,但大家會不顯山不露水地攜帶。打手機會避開一邊,壓低聲音。而在國內,人們打手機常常高聲笑罵,旁若無人。國外用電腦喜歡用台式機,沒有攜帶需求,不用筆記本。而且,沒有要事處理,不會在公共場所使用筆記本。而在國內,選擇筆記本勝於選擇台式機,對於許多人來說,買筆記本不是為了攜帶便利,而是為了與人攀比,或人前炫耀。病態消費,就是多花錢、花大錢滿足人的病態需求。譬如賭,譬如毒。性價比上,病態消費是成本昂貴、價超物值的。需求的病態,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效用的滿足,不在於消費本身,而在於消費之外,在於人對虛妄價值的奢求。國內流行的身份消費與職務消費,就是消費的虛耗,就是泡沫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