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轉入滯脹,消費不景氣,投資也不會景氣。因此,滯脹之下,投資需要見好就收、落袋為安。提升自己當個投資者,就必須撥亂反正,撥開市價,找出市值。市價成了風箏也罷,幣值變得無錨也罷,都無法撼動真實財富的堅實市值。一項投資下去,先保本,後取利,不要做一心牟利、忘了避險的賠本生意。
所有投機性投資潮的共同特點,就是用於投機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貸款……為什麼借來銀行的錢更容易造成風險?因為,假如我是個聰明的窮光蛋,那麼,哪怕借來10億,哪怕1年還款,哪怕利率極高,對我也很劃算。我可能賺大錢,也可能賠得精光。我隻管聽天由命:或者發財了,或者破產了。反正我穩賺不賠,破產的隻是銀行。
--保羅·克魯格曼
省錢不如掙錢,投資優於消費從北京到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
--民間諺語
貸款炒房,可能是精明的投機,也可能不是。貸款買房,可能是精明的消費,也可能不是。這其中,是與不是的變數,全在於市場時機。
但再精明的投機,也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正如再精明的消費,仍是消費,不是投資。所以,作為消費者,套利交易仍是變相賺錢,不是真的賺了錢。真正的理財,不是指會消費,而是指會投資。為什麼?因為投資優先於消費,也難於消費。因此,隻會消費不會投資的家庭主婦,再精明,也是個半拉子經濟人。以我由消費者變身投資者的體驗,這個變身,不啻是半經濟人脫繭出蛹為完全經濟人的羽化,也是個孩童變成人的跳躍。孩童隻會消費,而且是白吃午餐,因而是半經濟人。孩子不再白吃午餐了,從隻會花錢到外出掙錢了,就從單一消費者變為“生產消費者”(托夫勒語)了,也就變成一個完整的經濟人了。
所以,真正的成人儀式不是16歲,而是“三十而立”,不再啃老。自己開始養活自己,父母也可以如釋重負地撒手不管了,才是每個人真正的成年儀式。
這個世界上,隻會消費、不會投資的不成熟經濟人,一抓一大把。但會投資仍不會消費的人,你找不出一個。為什麼?因為花錢的不一定會掙錢,但能掙的一定會花。其中的道理是這樣的:消費行為可以不含投資,但任何投資行為必含消費。因為投資的本質,其實也是花錢。隻不過不是一般的消費,而是真正的套利消費--把錢花到能賺錢的地方上,花到能賺錢的時機上。
因而,“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是說賺錢的總比省錢的精明,也是說投資是個高於消費的成熟複雜行為。
同一個人,他的投資行為也會精明過消費行為。即便是同一件商品,作為投資品與作為消費品的效用,也大不相同。與我同姓的一位鄰居,最擅長把住宅改造成商鋪。一座臨街的200平方米2層別墅,他120萬買來,改造成600平方米4層的商鋪,280萬再賣出去。他在其中的投資,花錢其實不多。其中一半是硬投資,花在建築的拆改工程上。另一半則是“軟投資”,花在不會把他變更房產用途當成違章建築清拆的“有關部門”上。
再如1輛汽車,作為我的代步工具,雖然18年它才跑了13萬公裏,但累積計算,圍繞這件消費品的全部外圍花費實際已經超過了車價。但同樣的1輛車,把它用來出租,當成賺錢工具,半年剛過,就跑了13萬公裏。投資品的效用被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養活了的士司機一家三口。一般不用兩年,投資者就能賺回車價和運營牌價。然後淨賺錢,直至榨幹、掏淨這輛汽車的全部剩餘價值,修無可修地報廢更新,直至退役。
所以說,省錢不如賺錢,投資優於消費。不僅因為消費來自投資,還因為消費隻是耗損,花錢隻是花掉。而投資卻是立足於增值,立足於回報,花錢是為了掙錢。消費具有過去值、確定值,投資卻具有未來值、不確定值。
換言之,敢於花錢的,往往隻是個消費者,像東北話裏管“隻管花、不管掙”的老婆叫“敗家玩意兒”。不敢花錢的,往往是個投資者。為什麼?因為你敢不敢花錢,能不能花錢,取決於你能不能掙到錢。凡掙不到錢的地點和時機,也是投資者不敢花錢的地點和時機。
老人不敢花錢,是因為他們對未來預期很低。年輕人敢花錢,則是因為他們對未來預期很高。明天要發薪了,你今天就敢透支信用卡了。馬上進賬一筆大收入了,你也在謀劃一筆大消費了。消費總是指向昨天,隻有投資才指向明天。所以,對於經濟人來說,投資勝於消費,學會投資勝於學會消費。
投機的風險永遠大於投資
人的一切經濟行為都受兩種心理動機支配:追求滿足和避免犧牲。追求滿足驅動人的經濟行為,避免犧牲則阻遏牟利衝動。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
如果隻盤算收益,不盤算成本,隻知套利,不知避險,不要說不夠格投資,就連投機都不夠格。所以,一項投資下去,先保本,後取利。猶如戰士作戰,保全自身,是殲敵製勝的前提。然而,市場上“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些“沉舟”、“病樹”,都是做了一心牟利、忘了避險的賠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