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投資勝過投機,先保本後取利(2)(1 / 3)

這就像你的女兒擇偶。她自知最適合自己的,也就是最好的。你也就認同了這個“雖然不夠好,但它最不壞”的遊戲規則:既然無法找到最好的小子,就不如挑個最不壞的家夥。

所謂不夠好,是指你不要追求投資收益的最大化。所謂最不壞,則指收益雖然不能最大化,但風險必須最小化,安全是第一位的。就像你離家出門打工,目的是掙錢。但能否掙上錢,其實位居第二。第一位的是,你別出事,要確保安全。

所以,追求收益最大化時,往往也是你在追求風險最大化。退而求其次,你隻追求適中的收益,才能控製風險,確保安全。所以,巴菲特的投資三原則就是:第一條,控製風險,不要虧本;第二條,控製風險,不要虧本;第三條,牢記前兩條。

市價是個多變的指揮棒,市值則是相對不變的樂譜。巴菲特是個好樂手。從童年吹到80歲高齡,吹小號幾乎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課。他和索羅斯之所以能成為好樂手,絕不是不聽市價指令,而是對樂譜胸中有數,能超前預測市場未來走向。他們掙錢的真本事,就是透過市價發現市值;要麼,“在盛宴剛啟時,早早撤掉了大酒杯”;要麼,“在寒冷黑暗的深海海底,發現了熱量極高的可燃冰”。

但盛宴剛啟,一門心思饕餮一頓的你,願意撤掉大酒杯嗎?或市場一片低迷,原本已虧本蝕財的你,像我當年一樣無心戀戰,還願意去找可燃冰嗎?“敢為天下先”,是30年來暴富一族的製勝法寶。但市場信息是分散的,信息海量空白,會留給人主觀臆測、填充空白的海量空間。你怎麼敢斷定何時撤掉大酒杯,怎麼敢斷定海底的爛泥是可燃冰?天氣預報往往都是天氣後報。清早,你出門後才知道天氣預報出了錯,也知道預測明天的專家,成了“事後諸葛亮”。

國內市場這30年的戲劇性變化,你總是當時懵懂,事後猛醒。你常抱有悔不當初的巨大遺憾,坐視商機白白丟失。

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我,“風險嫌惡、損失嫌惡”度極高,因而,“風險容忍、損失容忍、沉沒成本容忍”度極低。複雜的債權債務官司打怵頭了,就怕惹上周身螞蟻,曾坐視2005年前三亞海濱的爛尾別墅20萬一棟,我也不敢下手抄底。

1995年後,高息集資、高息攬儲的金融機構接連倒閉,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經營惡化。一時間,擠兌風潮迭起,人們對國企會破產、銀行也會破產有了警覺。當時,我與朋友推斷過哪個銀行破產風險最大。朋友說,不良資產最多的工商銀行最危險。我認為,風險頻生的中國銀行最安全。為什麼?因為中國銀行是對外銀行,政府會不惜一切代價救助。

雖然我的自製力很強,但我還是不敢輕信自己。比如我隻敢用借記卡,從不辦信用卡,以借助外力約束自己絕不透支。年齡與經曆積累起的風險嫌惡與損失敏感,跟我的市價敏感一樣高。市價敏感,能令我看出市值寶藏。而損失敏感,卻令我前怕狼後怕虎,趔趄不前。

所以說,一個人寧可接受一個低風險、低收益交易,拒絕接受另一個高收益、高風險的交易,是因為他把不虧本看得比獲益還重要。譬如,你情願把錢存入低利率甚至負利率的國有銀行,也不願放給民間高利貸,就是你在坐失收益,也是你在逃避風險。反思一連串錯失商機的遺憾你會發現,不敢特立獨行,不敢堅信自己的直覺判斷,是錯失商機的主要原因。你的遺憾往往因為誤聽誤信,不敢固執己見。總之,無論是投機還是投資,你常在人家吃過後隻剩殘羹剩汁,才趕到杯盤狼藉的桌前;或人家牽走了牛後,你去拔樁子,反而被套個正著。我朋友愛說的悔棋話,雖然難聽,但你也不妨忍住嘔吐一聽:“媽的,怎麼吃屎都趕不上一泡熱的?”其實,你不必罵媽,失敗是成功他媽。你發誓從此要提前跳馬,絕不再出馬後炮,也絕不再聽事後諸葛亮的。其實,市場的周期趨勢,跟春夏秋冬一樣容易預期。難以預測的,是自己身邊最近3天的小氣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我陝北老家的一個親戚,夏天出門也帶著棉襖,防備明早一上路,碰上一股冷空氣。夏天不丟棉襖,就像投資的套期保值,兩手對衝,能把感冒的風險,降至最低。所以,你又要不出風險,又要不丟收益,唯一的辦法,就是備足風險備份,夏天攜帶棉襖。

當下早已過了夏天,棉襖也該換成防寒衣了--走進滯脹,風險備份應當前所未有地備足才對,不能學我那位動輒悔棋的朋友。高超的棋手,出手就有3步。不悔棋,是因為能夠準確預估後幾步的棋。投機者隻跟著市價走,清早出門,才知道天氣變了,能不悔棋?而投資者具有預估市值的前瞻性、預見性,未出門時,已備齊了對變化的應對。

2010年冬天,複旦大學18名學生在黃山遇險,1名救援警察墜崖殞命。這件事一度曾引起人們的議論紛紛。說是遇險,其實是學生衣衫單薄,不敵高山寒夜的低溫,瀕臨凍僵的危險。學生選擇了探險沒有錯,錯在沒有前瞻性與預見性。夏天出門都要攜帶棉襖,可他們冬季北上高山都沒帶棉襖,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任何防範。這件事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你有追求滿足的動機,卻缺乏避免犧牲的風險預防”(馬歇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