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投資勝過投機,先保本後取利(3)(2 / 3)

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利息是資本的價格,利潤是企業家的價格,地租是土地的價格。眼下國內這幾類市價早已不靠譜了。也就是說,基礎價格嚴重失常,背離真實價值太遠,遠離了按值計價的市場法則。

逐項看一看這幾類失常的市價:先看作為勞動的市價,工資低得異常。中國的最低年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全球排名159位,最低工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同樣為159位,甚至低於32個非洲國家。

前邊說過,除了甩手不幹,“從手到口”的勞動者再無討價還價的手段,弱勢還怎麼與強勢談判?強勢者能讓房價飛漲,弱勢者怎麼可能讓工資上漲?深圳年前曾“永久辭退”了46名罷運的司機,理由是他們要求減租、減負、增加補貼。“永久辭退”就是終身禁賽,“不得在行業內重新上崗”。你看,想漲工資的勞動者甩手不幹後,招致了對勞動權的無情剝奪。眼看著“不勞動者不得食,變成了不服從者不得食”(托洛茨基語)了,你能指望低工資跑得贏高物價?在收入結構上,資本和資源所有者收入份額不斷提高,而勞動者和專業技能者的收入份額卻在不斷降低。資本收入、資源所有者的收入主要流向了政府和最富裕人群,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儲蓄傾向高,消費傾向低。勞動者和專業技能者的收入份額降低,但這兩部分人的消費傾向高,儲蓄傾向比較低。收入高的不花錢,收入低的沒錢花。這種陰錯陽差,造成了市場的失衡:儲蓄與消費之間的比例愈來愈不平衡。

低工資顯示的是勞動價值的低估、濫用與靡費,是人力資源的貶值。人力資源是市場的首要資源、核心資源,貨品如人品。商品的產出,說到底,是人的品德、能力的產出。中國貨代表了中國人的辛勤,日本貨代表日本人的精細,德國貨代表德國人的嚴謹,法國貨代表法國人的浪漫,英國貨代表英國人的務實,美國貨則像網絡與視窗,代表了美國人的包容。

美國的公共支出預算裏,人力資源是廣義的教育、培訓、就業、社會服務、社會保障及醫療衛生。其所占全部國家預算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已達到65%以上。教育水平與健康狀況共同構成了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是應對任何危機的不二法門。但投資人力資本的長期性,隻能由政府與社會共擔成本。勞動的市價越低,挖掘人才的成本也越低,利用人才資源套利的回報,也就越高。

再看作為資本的市價,負利率異常。即便按被低估的CPI計,也即便按最新加息後的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計,國內存款仍舊維持著長期的負利率。利息為什麼會低到負?因為6年前資本短缺就已變為資本過剩了。資本過剩,才會有過分投資,才會有超高的投資率。一般來說,12%是普遍、正常的投資率,也是早期工業化國家普遍的投資率。但國內的投資率從未低於過35%,2009年甚至攀升至驚人的67%。

資本為什麼過剩?因為“通貨膨脹被用於形成資本”(劉易斯語)。因此,我們早已跌進了所謂“凱恩斯陷阱(流動偏好陷阱)”--利率低得不能再低,貨幣需求多得不能再多。利率越低,越願投資,也就是“低利率信貸擴張、廉價勞力和資源透支”。也因此,加息的呼聲再高,也會被泛濫的資本吞沒無聲。貨幣需求為什麼多得不能再多?因為“保守存錢”早就“不如靈活投資”了。過分投資,回報過低,資本就會抽逃出來炒作套利。流動性多得不能再多了,誰還能“少持有貨幣,多持有資產”?

作為企業家的市價,利潤異常流失。“過分投資往往起因於利潤率不斷下降”(劉易斯語)。據政協發言人趙啟正披露,2009年國內企業收入私企增長18.7%,國企降低0.2%。

國內企業利潤率私企增長17.4%,國企降為負4.5%。數據證實,投資超高的國企,利潤卻超低。

國企管理被稱為“內部人控製”,利潤負增長,但老總們的收入仍會正增長。國企老總雖然是組織部任命的幹部,但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年薪是能夠打入成本的。因而,雖然不住地漲價,但利潤仍會不住地流失。

至於私企的利潤一貫正常增長,但也一貫正常避稅、避費、避攤派、避貢奉。避不掉的公關與孝敬,打入成本,流失的仍是利潤。國內企業的真實利潤一直是個謎,每年總額充其量不足4萬億,但“灰色收入”則已高達5.4萬億了。土地的市價地租高得離譜。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2.7萬億元,同比增加70.4%,中國已有失地農民1.2億左右。2010年,上海安置“11·15”高樓失火災民的月房租補貼是70元/平方米。也就是說,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月租可以高達7000元。而同期本市職工的月均工資才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