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投資勝過投機,先保本後取利(3)(1 / 3)

國內的樓市,投機需求冒充了消費需求。一邊是空置、過剩與滯銷,一邊是排隊、發號與限購,像不像“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衛星影像裏,城建迅速攤大餅,卻變成了供地稀缺。夜裏樓群都黑燈瞎火,卻變成了房源稀缺。官商聯手製造了“土地越來越少,房價會越來越高”的虛假預期,驅趕消費者跟風買房,攀比消費。其實,跟加不起油與缺油一樣,買不起房與缺房、上不起學與缺學位、看不起病與缺床位,都是壟斷製造了短缺,再用短缺維持暴利的結果。

扭曲的市價誤導了無數不辨真偽的投機客。“什麼是不辨是非的人?他通曉世間萬物的價格,但對其價值卻一無所知”(王爾德語)。那些節衣縮食甚至傾家蕩產去追漲高房價的人,就是隻認市價不辨市值的人,以為虛估的房價可以永遠虛估下去,以為真實的市值永遠不會糾正市價。

當然了,如果隻是個消費者或投機者,你蠻可以隻通曉萬物的市價。唯獨要提升自己當個投資者,就必須撥亂反正,撥開市價,找出市值。市價成了風箏也罷,幣值變得無錨也罷,都無法撼動真實財富的堅實市值。

按值計價是永恒的市場法則。雖然市價總是離譜,但這種鍾擺式的波動正表明市值在糾正市價。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是市值在校準市價。消費者與經營者的較量,也是市值在校準市價。

所以,按值計價,說到底,是按當事人的自由交易權來計價。討價還價的背後,是當事人的權利在較量。國內當下市價偏離市值過大,皆因壟斷者剝奪了消費者的權利,強迫交易取代了自願交易。

你要買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談不攏成交價,你會拔腿就走。你退出了交易,表示你不接受商家的報價。當然了,你要懂得點麵料、做工、款式的知識,才能把市價砍得接近市值。心中有數的消費者,砍不下價來就揚長而去,但也留意身後商家做出的妥協:“回來啦,開個市給你啦,不賺錢啦!”你聽出他語帶懊惱,就是砍到底價上了。

這個雙方權利對等的場合,成交了,就是按值計價了。商家的報價是市價,市價被你砍下來,砍成了成交價,就是你用市值糾正了市價。你們圍繞這件衣服的一通討價還價,就是市值在校準市價。不會砍價的消費者,隻能接受市價。他們花了冤枉錢後,內心後悔,嘴上還慰自己:“錢都花了,還能說什麼呢?認了吧。”權利對等,但主權在消費者。能否成交,由消費者決定。因而,消費者主權顯示出市值對於市價的最終糾正權。雖然報價責任在商家,但誰先報價誰被動。你常見小店員報價“口將言而囁嚅”--話到嘴邊吞吞吐吐。為什麼為難?因為怕失去討價還價的主動。深圳的小店裏,報價常用計算器悄悄打給你看,防止被旁人聽到。像是過去牲畜交易,雙方在袖子裏捏指頭一樣。上海的小店裏,精明的店員會來個報價責任倒置,反問:“你能接受的心理價位是多少?”--他想獲取主動。

因此,未經討價還價,任何市價都不會公平。除非是自願成交的,是消費者主權未被剝奪的。也因此,私有產權與自由競爭這兩個要件,才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壟斷國企的壟斷價,本質是“要麼你買我的,要麼你別想得到!”可見,壟斷的本質,是不準討價還價,不準市值糾正市價。

壟斷價是強迫成交價,但炒作價不是。炒作價是誘惑成交價,與壟斷價同樣偏離市值的炒作價,看似不是強迫,是經過討價還價自願成交的。但其實,它是信息不對等下的權利不對等,也無法用市值去糾正報價。炒作價是當事人被忽悠後的結果,任何炒作都涉嫌造假,涉嫌欺詐。

馬歇爾把市價均衡分為暫時的市價、短期均衡的市價和長期均衡的市價3類。他認為,隻有長期均衡的、常態的市價,才是正常的市價,也才靠譜,才接近市值。你我都經曆過肉價漲成20元/斤,又回調為10元/斤,也經曆過房價漲成6000元/平方米,又跌成2000元/平方米。市價的鍾擺式上下震蕩,表明市價泡沫由市價縮癟來擺平,通脹由通縮來擺平。鍾擺式波動,就是市價被市值糾正的過程。

可見,市價的暫時性、隨機性、多變性,本身就證明了市值具有糾錯能力,具有長期有效性。市值的有效性,就是市場製度的有效性。市場當下在國內大為失靈,表現為壟斷價、炒作價大行其道,排擠了自由成交價。一個不完全的半吊子市場上,權利不對等,交易也就不公平。

貨幣泡沫引起的“市場狂歡”

無論如何,所有的商品價格終歸要分解為3個部分:1.勞動工資;2.資本利潤;3.土地地租……也就是說,勞動獲取工資,資本賺取利潤,土地贏得地租。工資是勞動的價格,利潤是資本的價格,地租是土地的價格。

--亞當·斯密

炒過股的人知道,20倍以上市盈率的股價肯定離市值太遠。炒過房的人也知道,不要說目前一線城市的房價,就是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也離市值太遠了。目前唯獨費猜的,是人民幣的市價到底是該升,還是該貶。說它該升吧,國內市場上明明是在貶嘛。可說它該貶吧?外彙市場上它還一個勁兒地在升嘛。我的看法是,人民幣會先升後貶。這是因為通脹之後是通縮,泡沫之後是癟縮。進入滯脹,表明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