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美國耶魯大學的食堂自助餐是5美元左右一份,25年後的今天,那裏的自助餐仍然是五六美元。30年間,肯德基、麥當勞的套餐價格上漲幅度也不大,而國內的餐飲價格30年裏漲價10倍都不止。美元作為儲藏貨幣,它的保值能力的確比其他幣種更高。由此,中國的外彙儲備也別無選擇。美元雖然也貶值,但還是比任何其他幣種都更保值。換言之,美元雖不好,但它最不壞。為什麼?因為相對於歐元、日元,它最能跑贏通脹,更不要說相對人民幣了。總之,在各國貨幣裏找對象,人民幣再也找不到比美元更可靠的、能以身相許的對象了。人民幣不得不實行緊盯美元的固定彙率,就是出於上述的無奈。
50年前的10美元、10英鎊是良幣,50年後的今天,雖然還是良幣,但幣值縮水很少。30年前10元人民幣的幣值,到30年後的今天,已縮水大半了,良幣開始劣化了。怎麼辦?是水多了加麵、麵多了加水地賽跑,還是保衛幣值,有效地遏製通脹?
事實麵前,你不能不承認,老牌西方國家比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更高明、更有效。究其原因,在於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中立性。說到美元的量化寬鬆,說到底,仍比不上人民幣的量化寬鬆。為什麼?因為過去30年,國內就是靠貨幣超發推動經濟高增長的。
縱觀曆史,美元每一次戰勝經濟危機之後,不是離黃金越來越近,反倒離黃金越來越遠。其地位也不是越來越弱,反倒是越來越強。個中原因,如前所述,不在於美元本身多麼堅挺,流通多麼自由,而在於美國經濟一直執世界經濟之牛耳。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科技、文化,美國市場始終占據著全球市場鏈條的頂端。因此,美元就充任著世界金融的領軍使命。
與英鎊的穩定性比起來,美元的表現的確不穩。但畢竟,美元體係一直掌控著世界最大宗資源的定價權。美元依賴對核心資源的掌控雄踞市場,世界經濟唯其馬首是瞻。與黃金並列為世界貨幣後,美元的地位靠黃金做後盾,躥升得超過了黃金。美元上世紀70年代與黃金脫鉤後,雖然金價飆升過6年,但隨後的連年大跌,顯示出黃金不再是市場的核心資源了。
石油成為市場的核心資源後,石油危機也連帶出美元危機。20世紀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後,石油幾乎替代了黃金,成為國際貿易的一般等價物,成了影子貨幣、心理貨幣。美元脫離了金本位,也可以理解為美元不再依靠黃金的支撐,轉而依賴石油的支撐了--從金本位轉換為石油本位。黃金美元成了石油美元後,油價的漲跌行情與美元的漲跌行情綁在了一起。
隨著新能源革命,石油有了替代性,人類進入了低碳經濟。市場的核心資源不再是石油,變成了IT網絡。但正如巴菲特所說:“我不理解網絡拿什麼賺錢,它們大多都是免費的。”IT網絡的低成本普及與免費共享,的確沒有形成黃金、石油那樣的資源約束與資源壟斷,因而,美元也就不可能由石油美元轉換為IT美元。
美元先是失去了黃金的後盾支撐,接著又失去了石油的後盾支撐。美元沒有了對核心資源的控製優勢,表現為剛剛跨進新世紀的IT網絡泡沫破裂後,美元出現了連續6年的貶值趨勢。這種頹勢並不與同期美國經濟的走勢匹配,也不反映美國市場的不景氣。那麼,美元的頹勢反映了什麼呢?反映了價值本位的虛空--反映出美元接連失去對核心資源的掌控後,變得無所歸依,一時間找不到後盾,找不到價值支撐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