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黃金的市價有過頻繁波動。譬如1973-1980年間,黃金從98美元/盎司飆漲到了613美元/盎司,漲幅達525%;之後的5年,即1980-1985年間,又下跌了48%,跌至318美元/盎司。雖然從1973年到1985年的12年間漲多跌少,但其中5年間的跌幅達48%,真不算低。所以,盡管脫離金本位的美元可以不叫美金了,盡管“牙買加協議”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廢止了黃金彙兌本位製的美元金本位,但占全球黃金儲備32000噸的1/4(8133噸),黃金仍是美元的幣值儲備。美國外彙儲備的74%是黃金,而中國外彙儲備隻有1.7%是黃金,超過65%是美元。黃金仍是全球市場無錨貨幣的錨鏈,是市價亂局的中流砥柱,是市場動蕩的定海神針。也可以說,黃金是唯一市價難以遠離市值的特殊商品。你炒黃金相當於在炒世界的影子貨幣、心理貨幣,你能炒得動嗎?
黃金為什麼炒不動?因為“盡管金塊可以代表購買力,但真正構成財富價值的是這種購買力或消費力,而不是代表這種力量的金塊”(亞當·斯密語)。前邊說過,中國人有拜金主義傳統,把穿金戴銀當成富貴的象征。白銀充當硬通貨的年代,被貶稱“人無三分銀”的貴州少數民族雖然滿身都是沉甸甸的銀飾,但仍舊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為什麼?因為金銀的消費效用極其有限。
拜金主義思維,總是放大了人類對黃金的渴求。人們以為黃金本身等於財富,黃金越多,財富也就越多。其實不然。黃金隻是財富的度量衡,用亞當·斯密的原話說,金本位的貨幣製度下,黃金是貨幣發行的備付金和保證金。就像布雷頓協定,美元拿黃金作了保證金和備付金。保證金、備付金平時並不管用,什麼時候才管用?貨幣幣值大幅波動時才管用。
說到黃金的效用,盡管日本弄出過金箔飯,但黃金不能當飯吃;盡管古代有金縷玉衣,但黃金不能當衣服穿;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黃金不能當房子住;盡管有金飾配車,但黃金不能當車坐。就是說,作為最過硬的硬通貨,黃金不同於石油、糧食等其他等價物。它的價值是保值而不是增值,更不是消費。
黃金的保險價值、心理價值,勝過其消費價值。黃金的根本屬性,更多的是市場心理功效,而不是投資與消費的工具功效。因此貨幣格局多元化的狀態出現,黃金則複活。尤其是在當下,各國貨幣政策競相量化寬鬆時,市場對貨幣信心跌落時,金價就能在“亂貨幣”中獲得心理支撐。
正因為黃金市值穩定,所以,追求市值的你,可以用它避險保值,但別指望它像其他商品那樣能夠大肆炒作牟利。所以,追求市價大起大落的炒家們聽清楚了:你炒什麼都勝過炒黃金,你藏什麼又都不如藏黃金。其中的全部理由,前邊反複說到了:市價可以波動,但市值相對恒定。雖然市值總是深藏在擾亂的市價背後,要靠敏感的市場嗅覺去搜尋。
美元--資源緊缺時代的龍頭老大到2045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其中超過一半人口在亞洲,大家想想,對糧食、能源、水以及資源的壓力吧。如果我們不能共同管理好這些問題,下一場經濟戰爭將會是對稀缺資源的爭奪。
--尤多約諾
美元在金融海嘯爆發一年後一反頹勢,自2008年7月起兌各主要貨幣大幅升值。為什麼會扭轉此前6年的貶值趨勢?因為雖有量化寬鬆,但美元在次貸危機後很快重整旗鼓,成了全球資金流入美國的避險首選。也就是說,一度曾以為美元將無藥可醫地衰敗下去,需要另外創造個世界通用貨幣來取而代之的動議有失倉促,有失短視,低估了美元的抗風險能力。
一般來說,新興經濟體的幣值,普遍不如老牌發達國家的幣值穩定。在英國,如果百年前擁有百萬英鎊,那就是百萬富翁。如今你有百萬英鎊,仍然是百萬富翁--平均月薪才2000嘛。而如今國內呢?誰還好意思提起,自己20年前是個萬元戶?如今房價飆漲的國內大城市,但凡有套房子的普通居民,哪個不是百萬富翁?但哪個又敢真以為,自己是個真富翁?為什麼?因為人民幣30年間兌世界主要貨幣,已累積貶值了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