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把所有的錢都存入銀行,是個理財的基本法則。因為幾乎所有其他理財領域,都比銀行回報要高。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錢都買成債券,更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入股市。把錢存入銀行,也不是唯一的避險途徑。國債、外幣、黃金等,都是閑置資金的避險途徑。
存入銀行的錢,一定要有明確的長期目標:是養老積蓄,還是購房儲備,抑或子女教育投資?要實現其中任何一項目標,或兩項以上兼有的目標,存錢都是越多越好,存期越長越好的。而且,隨著你的年齡、職位、收入和身體的變化,隨著儲蓄目標的逐步實現,還應該做出及時調整。
記住,所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理論上都有可能破產。
一旦破產,會導致你的存款按破產清算比例,隻能拿回一部分。對於銀行來說,流動性恐慌造成的短期擠兌,聽起來雖然令人惶恐,但實際上,銀行內部才知情的債務償付能力的下降,也即超出安全線的呆壞賬,才是更為嚴重的資產安全警訊。一般來說,呆壞賬的上升,比起短期擠兌危機來,更為嚴重。為什麼?因為資產償債率的下降,使銀行自身難以克服虧空,會拉響它破產的預警。
因而,不要把錢全存入一個銀行,也不要以為銀行越大越安全。有些規模不大的銀行,風險反倒可控。如果不是為了生意上資金的應急便利,為了限製自己的透支消費,盡量不要用信用卡,隻用借記卡。尤其是上學或剛入職的孩子,還沒有積蓄可以應對大額支出時,隻用借記卡,不辦信用卡,是個限製他輕率透支、輕率借貸的好辦法。一旦信用卡發生透支,應當在最短的計息期內,盡快全額清償,以避免累計的高息。
儲蓄、外幣、黃金、債券、股票之類,都是適合長期持有的品種。如果總想倒騰來倒騰去地謀求短期收益,一定不劃算。所以,要想以逸待勞地應對滯脹,擺脫短期獲利的投機心理,把所有投資的回報期都設置得更長久些,才是個明智的選擇。
某個經理人承諾項目的高回報來勸募,你必須保持警惕。這類遊說,往往避重就輕,故意隱瞞了其中的高風險。
凡投資的項目,你如果完全陌生,或雖然是熟悉的項目,但投入的資本金超過了你的安全備份底線,如需要拿出超過60%的積蓄出來,或抵押出去的資產超過了你資產總額的60%,都要有懷疑。你要敢於拒絕,小心被套。總之,任何時候,你的投資不能導致你的消費大幅度緊縮。保持消費的衣食無憂,是拿出餘額投資的底線。
退休後的收入,能有退休前收入的約80%,你的實際生活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實際上,隻減少20%的收入,你仍能夠保持在職時的生活水平。為什麼?因為雖然你減少了部分收入,但隨著退休,那些在職時的應酬費、交通費、誤餐費、置裝費等必要支出,也會跟著減少。
總之,任何情況下,你要留足風險備份,不能讓自己的企業或家庭出現財務恐慌。一般而言,留有占資產總額約15%的現金,應對不可預見的支出,是個起碼的備份。
你可以抱持跟我一樣的人生遺憾:離開了泡沫與通脹,這輩子再也難以輕鬆賺錢了--其實,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高漲,都不免演變成某種財富再分配遊戲,並且,其遊戲規則越來越不公平了。雖然你跟我一樣,可以無限眷戀那個在泡沫與通脹中狂掙濫花的難忘歲月,但你不必懷疑,6000點股指是曇花一現。你也不必懷疑,2萬元/平方米的房價不可能持續。總之,你不必懷疑通脹與泡沫總是季節性的,不必懷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不必懷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今後這6~8年,是中國人的埋單時間。總之,時間能擺平一切,包括戳破泡沫、消解通脹、走出滯脹與通縮、迎來市場新一輪的複蘇與高漲。雖然這一路上處處都有商機,但所有機遇,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頭腦。